打破“第四堵墙”

来源 :教育界·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xwindo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现代中学语文公开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课教师、学生、课堂内容等方面。但是在公开课中,不可忽视的还有第三方的听课教师。本文探讨了转变听课教师的身份,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参与者的方式方法,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课堂走向深化。
  【关键词】中学语文;公开课;变革与创新
  中学语文公开课包含了语文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等,是有教师参与听课和评课的一种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交流语文教学思想、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公开课的课堂上,至少存在着授课教师、学生和听课教师三类角色。但是,当前的语文公开课在授课教师、学生和听课教师之间树立起了厚厚的“第四堵墙”。
  一、何为“第四堵墙”
  “第四堵墙”是19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关于戏剧的概念。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在他的创作中就运用过该理论:“无论你是在写作剧本,还是在演出,别去想你的观众,假装他们并不存在。假想在舞台前方有一道大墙把你与你的观众隔开。演戏的时候,就要像那道幕没有拉开一样。”其理论代表人安德烈·安图昂也宣称:“演员在进行表演时,所有的戏剧行动都是封闭的,不必理会台下的观众。”
  如果将一堂语文公开课看作一台戏剧表演,讲课教师和学生就是台上的表演者,听课教师就相当于观众。当前的语文公开课极力追求牢牢树立起“第四堵墙”,甚至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如兴建未来教室,目的就是尽可能降低听课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第四堵墙”实际上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在语文教学中,“第四堵墙”实际上是指横亘在听课教师与讲课教师、学生之间的一堵无形的墙壁。竖立“第四堵墙”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还原开课教师与学生的常态化教学,避免听课教师对开课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所谓公开课的“第四堵墙”,有时也指影响讲课教师和学生上课心理的某些环境和人为因素。讲课教师和学生由于这种心理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焦虑等情绪,会影响其上课心理及表现。由此看来,“第四堵墙”的存在,不仅是在听课教师和讲课教师、学生之間,还在讲课教师和学生的心中。
  二、为何要打破“第四堵墙”
  有新派戏剧评论家认为,长期维持的“第四堵墙”,不仅使戏剧囿于封闭的思维定式,限制了艺术家驰骋的想象力,还是一种陈旧的阻挡历史前进的需要与之革命的意识形态的象征体。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无论是戏剧还是与戏剧表演有一定相似性的语文公开课课堂,都有必要打破“第四堵墙”。
  众多研究者在对中学语文公开课进行研究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公开课的开课教师和学生,提出要关注语文课堂的“效果、效率、效益”,主张开课教师和学生要呈现出具有真实感、科学性、示范性的课堂。这些研究无疑都忽略了课堂上的第三种主体——听课教师。
  现今,中学语文教学盛行这样一种说法:所谓语文公开课,就是一堂公开的常态课。这种说法强调了语文公开课的常态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但是,无论如何,语文公开课和常态课还是有区别的,因为讲课教师和学生不可避免地需要关注第三方的反应和态度,不可能当听课教师不存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出现教学问题还是教学亮点,听课教师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一定会有所反应,而这些反应一定会对讲课教师和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鉴于此,未来教室应运而生。但是,限于经济支出,一般一所学校仅有一间未来教室。有时讲课教师很多,一间教室根本不够用。并且,即便是到了未来教室,开课教师和学生虽然表面上没有了听课教师的束缚,但是环境的变化对其上课心理也会产生无形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何不打破并充分利用“第四堵墙”,将听课教师也纳入课堂中,让他们也成为其中一名“表演者”呢?
  听课教师角色的转变,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从听课教师角度来看,其角色的转变意味着他们必须更加专注地听课,平等地参与到课堂中,及时发现课堂中的问题或亮点。从开课教师角度来看,听课教师高度的课堂参与,无形中扩展了课堂资源,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从学生角度来看,听课教师似乎成了和他们一样的听课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紧张情绪,甚至学生还可以从听课教师处获取学习上的帮助。
  由此看来,在上课过程中,开课教师首先应改变自己的观念,打破与听课教师间的那堵墙,也逐步突破自己和学生心理的那一堵墙,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听课教师的作用,为自己的语文公开课增光添彩。
  三、如何打破“第四堵墙”
  无论是怎样的课堂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能力的提升是衡量一堂课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
  打破“第四堵墙”,其实是一种教师资源的无形扩展。听课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起到一定的教学辅助或学习辅助作用。在一定情况下,听课教师还可以起到监控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检测的作用,以此保证课堂讨论和课堂练习落到实处。这对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来说,具有独特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一课时,开课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第三方的力量,将这一堂公开课上得更加活跃、更加有效,同时也使教学走向深化。这一课要让学生明确在日常口语交际中与人交流要遵循的一些原则。一堂没有交流的“交流”课,无法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一定是一堂不成功的课。因此,学生的交流是本课的重点和亮点。通常的交流,就是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但是,本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活实践性。开课教师只有真实还原生活情境,才能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在这一想法的指引下,课堂中的听课教师也就转变成训练中的一员。开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听课教师的作用,将这一堂口语交际课推向高潮,进行教学深化。
  情境设定:有一天,你跟同学出去玩,玩得太晚没车回家,你们要打电话让爸爸、妈妈来接自己,但是你们都没有手机。正好走来了一位陌生人,你要向他借手机打电话。
  角色扮演: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就近向某位教师借手机。比比看哪个小组最先借到。借到的小组就让教师在你的纸上签他的名字,代表你借到了。   学生自由选择和活动,并进行交流探讨。
  ……
  师:那么,我们请最后借到手机的同学来说说吧。
  生1:我对老师说:“你好!能不能借你的手机用一下?我们玩得太晚,没车回家,想要打个电话给我的爸爸,让他来接我们。”我找的第一位老师说手机没电了,所以我就去找了第二位老师。
  师:你的说法是比较得体的。如果我们遇到有人明明手机有电,但是推说手机没电,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就想着:你明明骗我,就是不想借给我?
  生1:不是,不应该勉强人家。
  师:对。所以我们与人交流的时候不能勉强别人,应该给人更多的尊重。
  生2:老师,我遇到的情况是,我问老师借手机,她说:“现在很晚了,街上也没什么人,怕我们是骗手机的。”
  师:那你是怎么回答的?
  生2:我说:“我们围在一起打电话,互相监督,不离开各自的视线。”
  师:你遇到事情非常冷静。那么,老师想补充的是,你们身处在外,遇到的是陌生人,无论做什么,与他人交流的時候,一定还是以自己的安全为主。这位和你交流的老师其实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呢。
  (学生点头)
  从上述教学实录中可以看到,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可能仅是止于能够把语言说到位、得体,由于他们缺少经验,很难想到尊重别人,甚至是在与陌生人交流的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成人的社会经验丰富,能够更加真实地呈现情境,并且对周围事物的感知比中学生更加深刻。这两位学生所表述的情况虽然对本课的主题有所拓展,但是他们在与听课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更真实地体验到了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也锻炼了应变能力,更对本课内容有了更多的拓展和创新。在这堂口语交际课中,学生能够获得的知识远比只听开课教师讲授更多。
  对于听课教师来说,在这样的一堂课中,他们的身份也是多样的。他们是听课者,也是整堂课的观察者,同时也是参与者,能够和上课的学生处在同一个视角,对这堂课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评价。
  传统的语文公开课的课堂可能处在一个“四面高墙”的铁屋子中。开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有高墙,学生与学生之间有高墙,听课教师与学生、开课教师之间也有高墙。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课教师要以人为主体,将所有课堂上的人都容纳到同一个“教室”中,打破这些高墙,使不同的思想碰撞出火花,从而打造一个更加和谐、高效的现代化中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徐同波.部编教材背景下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外语文,2020(03):88 90.
  史晓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向写作迁移的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9(A2):41-42.
  柳文琛.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63.
  田月霞.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学[J].华夏教师,2020(20):59-60.
  王彦新.初中语文教学中关于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方法及效果[J].汉字文化,2020(12):102-103.
  蔡霞. 中学语文公开课教学现状及其改进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是一门陶冶情操的艺术,是对生活、自然、心灵的完美诠释。小学音乐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道德意识及健康的人格。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打造音乐课堂,不仅可以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体验音乐的魅力和韵味。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阐述如何将音乐和iPad进行有机结合。  【关键词】小学音乐;iPad设备;融合方法;教学研究  传统教学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局限性较强,
【摘要】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现代教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其图、文、声、像、光、色并茂的特点把小学识字教学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教师不仅可以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而且可以突破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三多三难”教学难关,从而达到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三多三难”;有效应用  【关键词】本文属于2018年防城港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C类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重分数”“重成绩”的教育理念,培育学生的道德素质。作为三大主科之一的语文,拥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即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分析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启迪。  【关键词】德
【摘要】处于城乡接合部学校的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学习障碍,极大地压制了继续学习的动力,阻碍了自身的健康成长,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文章对处于城乡接合部在校高中生学习障碍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农村高中生学习障碍的应对策略,希望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障碍;应对策略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FJJKXB1
【摘要】中学基础体育的目标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对体育的某种期望,也反映了中学师生和体育工作者们对体育的某种共同追求,预示了我们体育行为的一定方向和结果。因此,深入研究中学基础体育的目标,对于端正中学体育的指导思想,明确中学体育的工作方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资源;基础体育  一、前言  中学体育目标,广而言之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和人的发展对中学基础体育的发展
【摘要】天等山歌是民间传统文化和精神文化结晶的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天等山歌以音乐课程作为主阵地,以其他学科为辅助,以第二课堂为补充,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激发了学生民族逻辑思维,改善了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民间传统文化;天等山歌;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
【摘要】初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者在教改的大背景下,在新时代的伟大号召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实践,从研究学生开始去践行初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思想品德课和道德与法治课)铸魂育人的课程功能。  【关键词】研究学生;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铸魂育人  一、研究学生的原因分析  (一)符合二期课改基本理念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
【摘要】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其中的符号意识既融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又根植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中。符号无处不在,用活符号经验,引导学生观察符号、创造符号等,不仅能拓宽学习视野,而且能激发学习活力,还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想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符号意识;符号经验;数学思维;运用发展  符号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号无处不在,既融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又根植于
【摘要】“9的乘法口诀”是表内乘法教学内容中最后一部分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乘法口诀的经验和思路。如果教师仍以熟记口诀为教学目的,学生可能学得淡然无味。鉴于此,笔者对学生的前测进行分析思考,寻找学习起点,精准定位学情;横向、纵向分析比较各个版本的教材,精选教学内容,精准制定目标;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聚焦学生生长点,精准施教。笔者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旨在精准施教,让学生学得有宽度、思得有
【摘要】随着我国在经济、文化融合上的加速与放宽,本土传统文化遭受的冲击与偏见越发明显,而文化始终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精神根本。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对祖国传统文化特色产生认同感、自豪感是极为重要的。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古民居建筑艺术是一项包含了工艺美术、文化信仰、人文历史等多方面的艺术载体。将古居民建筑艺术相关知识渗透在常规美术课程中,无疑是对学生美术文化知识的一种补充,也能提升其精神修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