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小学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兴趣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以飨读者。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学生兴趣;培养
小學体育教学为促进中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汲取积极向上生活能量的直接途径,对学生身心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其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和向往,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具有促进作用。
一、体育教学应基于小学生心理特征
小学阶段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初级阶段,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期学生高级阶段的体育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切不可盲目施教,造成体育教育的偏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显示,小学生普遍喜玩儿、易动、活泼性强,情感丰富,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课堂表现欲强烈,且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处于这一心理特征下的学生一般对周围的新鲜事物抱有浓烈兴趣,学习东西会更快、更准确。但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必须抓住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体育教学效果。在很多学校由于教师将文化课凌驾于体育课之上,往往会有数学、语文或英语课占用体育课时间的现象出现,体育教师也完全忽视对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与研究,不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么在体育课堂上机械地带着学生跑步,要么将体育课转借他人,要么自习,造成了恶劣的后果。教师应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体育学习的兴趣,以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
二、创设生动活泼的良好体育学习环境
活泼生动的良好体育学习氛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温馨友爱的体育学习环境。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离不开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长久以来,学生受传统教育思想中“尊师重道”因素的过度压迫,几乎完全丧失与教师亲近的欲望。恐师、畏师的现象持续存在。这种状况下学生的学习不是基于兴趣的主动吸取,而是基于威严的被动接受,其创造性被严重遏制。基于此,教师应以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为根本出发点,建立和谐、平等、友爱、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由于体育教学“室外课堂”的特点,教师更要照顾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教授某一个体育动作时,要多多照顾那些肢体协调、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多多给予他们鼓励和爱心,切不可情急之下恶语中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性
传统机械、呆板的体育教学完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将学生的“学”置于看不见的角落,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小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虽然这种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也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情况下,学会始终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完全不能自主地运动学习,不利于学生长久地发展与进步。因此,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新课程教学目标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置于重要地位,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和爱好,自主做出多样化的选择,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其教学效率,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本点,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创设良好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陈刚.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探讨[J].教育,2013(05).
作者简介:赵旋,女,1971年6月出生,本科,教育学学士,就职于兰州大学附属小学,研究方向:篮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学生兴趣;培养
小學体育教学为促进中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汲取积极向上生活能量的直接途径,对学生身心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其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和向往,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具有促进作用。
一、体育教学应基于小学生心理特征
小学阶段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初级阶段,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期学生高级阶段的体育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切不可盲目施教,造成体育教育的偏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显示,小学生普遍喜玩儿、易动、活泼性强,情感丰富,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课堂表现欲强烈,且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处于这一心理特征下的学生一般对周围的新鲜事物抱有浓烈兴趣,学习东西会更快、更准确。但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必须抓住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体育教学效果。在很多学校由于教师将文化课凌驾于体育课之上,往往会有数学、语文或英语课占用体育课时间的现象出现,体育教师也完全忽视对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与研究,不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么在体育课堂上机械地带着学生跑步,要么将体育课转借他人,要么自习,造成了恶劣的后果。教师应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体育学习的兴趣,以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
二、创设生动活泼的良好体育学习环境
活泼生动的良好体育学习氛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温馨友爱的体育学习环境。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离不开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长久以来,学生受传统教育思想中“尊师重道”因素的过度压迫,几乎完全丧失与教师亲近的欲望。恐师、畏师的现象持续存在。这种状况下学生的学习不是基于兴趣的主动吸取,而是基于威严的被动接受,其创造性被严重遏制。基于此,教师应以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为根本出发点,建立和谐、平等、友爱、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由于体育教学“室外课堂”的特点,教师更要照顾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教授某一个体育动作时,要多多照顾那些肢体协调、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多多给予他们鼓励和爱心,切不可情急之下恶语中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性
传统机械、呆板的体育教学完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将学生的“学”置于看不见的角落,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小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虽然这种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也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情况下,学会始终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完全不能自主地运动学习,不利于学生长久地发展与进步。因此,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新课程教学目标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置于重要地位,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和爱好,自主做出多样化的选择,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其教学效率,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本点,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创设良好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陈刚.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探讨[J].教育,2013(05).
作者简介:赵旋,女,1971年6月出生,本科,教育学学士,就职于兰州大学附属小学,研究方向:篮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