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慈善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d19881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同煤矿有一位作家朋友,我曾送给她一本长篇小说。在她母亲住院卧床治病期间,她天天为她母亲读我的长篇小说。她在电话里告诉我,她母亲很爱听,听得很安静。她还跟我说了一句话,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她母亲说,好书能治病啊!后来她母亲还是去世了,已经去世好几年了。但她母亲说过的那句话我再也不会忘怀。
  回想起来,我和我弟弟也为我们的母亲读过我的小说,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都读过。母亲说我写得不假呀,都是真事儿。母亲夸我记性好,说这孩子,从小儿就记性好,对过去的事记得很清。母亲还提起我爷爷,说我爷爷最喜欢听别人给他念书。我爷爷要是活到现在,看到他孙子不光会念书,还会写书,不知有多高兴呢!
  由此,我想到了慈善事业。在此之前,我从不敢把文学写作与慈善事业联系起来。我知道,所谓慈善事业,主要是指民间拥有一定财富的团体和个人,从人道主义出发,自愿组织和开展的、对社会中遇到灾难和不幸的人们,实施救助和无私奉献的一项事业。慈善事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利他,体现的是人文关怀,意义近乎神圣。慈善事业中虽说也有精神疏导和心灵抚慰,但其主要特点还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而文学写作是一件很个人化的事情,它常常是从个人出发,从内心出发,听从的是内心的召唤,凝视的是心灵的景观。在很大程度上,作家写作是出于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内在需要,也是自我修行和完善自我的需要。这让作家对自己的作用不是很自信,往往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白吃干饭的闲人,是不是一个对社会无用的人。这样的人,所干的那点儿写作的事情,怎么能攀得上慈善事业呢!可不知怎么了,得到朋友和亲人对读书听书的积极反馈之后,我的确一次再次地联想到慈善事业。
  我的联想也许有些牵强,但往深里想了想,我还是愿意认为,文学写作与慈善事业并不相悖,并不遥远,并不是没有任何联系,并不是没有可以打通的地方。当然了,文学作品不是物质性的东西,它不当吃,不当喝,不当穿,不当戴,不能为饥饿者裹腹,不能为衣单者御寒。文学也不是医学,它并不是真的能治病。可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既有身体,也有心灵;既需要物质的供给,也需要精神的支撑。当一个劳动者在为生计打拼之余,静下心来读一读优美的作品,是不是可以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呢!当一个人的心灵受到伤害,变得心灰意冷之际,读到一些知冷知热、贴心贴肺的作品,是不是可以得到心灵的慰籍,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呢!当一个人为尘世生活的纷争所烦恼,找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来读,是不是可以让自己眼睛湿一湿,走一走神儿,暂时放飞一下灵魂呢!再有就是像朋友所做的那样,当亲人生病时,守在病床前给亲人读一读书,这样是不是可以使亲人进入别样的心灵世界,减少一点病痛呢!慈善事业是面向弱者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写作也是同情、关注和面向弱者的。这不正是文学写作和慈善事业共同的地方吗!所不同的是,慈善事业偏重于物质,文学写作偏重于心灵。把文学写作说成是一种心灵慈善事业,还是说得过去的吧!
  慈善事业是给予,是付出。我的体会是,我们的写作也是一种付出。日复一日地长期写作,就是与日俱增的持续付出。我们付出时间,付出劳动,付出精力,付出体力,同时也付出智慧,付出思想,付出感情,付出泪水。正是在付出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写作的快乐。我写作我快乐的实质是,我付出我快乐。这种快乐的质量要比得到的快乐质量更高。我们之所以对写作乐此不疲,多是源于付出得到的快乐。这种快乐形成一种动力,推动我们的写作不断前进,不断深化。
  做慈善事业的慈善之人,必定有一颗慈善之心。一个写作者何尝不是这样呢!每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无不希望通过自己所写的作品,作用于人的精神,使人的人性变得更善良,心灵变得更纯洁,灵魂变得更高贵,社会变得更美好,而不是相反。要做到这些,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写作者本人必须是一个天性善良的人。这个条件是最起码的条件,也是最高的条件。只有写作者的天性善良了,才能保持对善的敏感,才能发现善,表现善,弘扬善。同样的道理,只有写作者的天性是善良的,才会对恶人恶行格外敏感,才能发现恶,揭露恶,鞭挞恶。作家勇于揭露和批判一些恶的东西,正是因为有善的力量做底子,正是出于善良的愿望。
  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有益于世道人心,是否达到了心灵慈善的标准,有一个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看作者愿不愿、敢不敢把自己的作品送给朋友看,带给亲人看,甚至是拿给自己的孩子看。我这样说,不是把读者对象化,不是设定为哪些读者写作,而是认为好作品无界限,适合所有的读者阅读。如果發表了作品掖着藏着,连自己亲近的人都不敢让看,对这样的作品恐怕要打一个问号。问号不是读者要打,作者心里打鼓,自己就把问号打上了,不然的话,为何不敢将作品示人呢!
  慈善不会一劳永逸,须反复提醒,持续修炼。而一个作者写作的过程,无疑就是自我提醒和自我修炼的过程。无所事实一再表明,一个人长期处于写作状态,其心态会与别人有所不同。特别是一个花长时间正在写长篇小说的人,他的心不在现实世界,而是沉浸在自己所想象和创造的另一个心灵世界。在心灵世界里,他的心应该是静远之心,仁爱之心,感恩之心,温柔之心。他的情绪会随着作品中人物的欣喜而欣喜,忧伤而忧伤。同时,他会增强生命意识,提前看到生命的尽头,以及尽头的身后事,这样他的境界就不一样了,所谓看淡、看开、看破尘世中的一切,无非就是这样的境界。
  有了这样的境界,他不但不会悲观,厌世,而是会更加珍爱生命,珍爱人生。稍稍具体一点说吧,当一个作者正写的满眼泪水的时候,心里正爱意绵绵、温存无边的时候,不管他看见一朵花还是一棵草,一块云还是一只鸟,都会觉得那么美好,那么可爱。这时候如遇到一些事情,他的反应可能会慢一些,因为他还没有从自己的小说情景里走出来,他看待事情的目光还是文学的目光,情感的目光,善待一切的目光。他的慈善就这样在写作中延续,想不让他慈善都难。
  刘庆邦,当代著名作家,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红煤》《遍地月光》《黄泥地》《黑白男女》等九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黄花绣》《麦子》《在雨地里穿行》等四十余种。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多篇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意大利、西班牙、韩国等外国文字,并出版有六部外文作品集。
其他文献
青春是一个魅力无人可挡的事物,它的迷人之处就在于青春苦短,永不复返.然而,青春亦然有其残酷与忧伤的阴面.文章就通过对青春残酷电影与青春残酷绘画的缘起、代表人物以及叙
《莎乐美》是英国著名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创作的唯一一部悲剧作品.剧中存在着大量人物间矛盾关系,欲望追求的描写,弥漫着恐怖诡异的死亡气氛.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内容摘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显得愈发重要。中国十大古典文学名著作为中华文化的缩影,其译介效果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十大名著译介效果,可以总结其在翻译与外宣方面仍然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可供借鉴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十大古典文学名著 译介效果 宣传策略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一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内容摘要:冰心与朱光潜同为“五四”高潮期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又都在“五四”退潮期感受到强烈的“烦闷”情绪。冰心的《寄小读者》与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正是那个时代成人对青少年儿童极为可贵的倾诉,而两人在“言说”时,建构的儿童形象、“言说”的内在动机和“言说”策略风格都有着显著差异。冰心眼中的儿童天真无暇,而朱光潜心中的青年是多少有些问题的;故而前者大声歌颂孩童的纯真与爱心,后者则坦诚平和地与青
熊明遇主张一代有一代的文学,即“代有其诗”.强调明诗诗学的价值,否定了“诗以代降”与“唐后无诗”的说法,对前七子拟古诗的因循蹈袭有所批评,综合其诗作解读其诗学倾向.
内容摘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无数创作者通过文学作品这一载体创作出许多栩栩如生、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令人难以忘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止具有推动文学作品情节发展、丰满文学作品的深度与广度的作用,同时这些人物形象所包含的社会性、时代性、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内涵等内容,为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和思考意义。因此,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不止具有审美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和思想内涵。本文通过从描写手法
一rn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酒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酒常常用来助兴,也常常用来浇愁;酒是交友的重要媒介,也是公关的常用武器;酒是文人灵感的催化剂,也是市民
期刊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运用关联理论解释《双城记》书中的文化缺省问题,以此来证明关联理论对于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具有解释力.本论文以孙法理的译本和张玲、张扬的译本为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既要打好“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也要抓好“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关键.在提高思维的过程中要不忘优化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在提升语言表达的基础上要培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著名诗人,也是高中阶段语文教材中不可跳过的诗人.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在他的《诗品》中陶渊明诗歌的张力进行了大量的解读,本文也对《诗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