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让课堂流光溢彩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n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语文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课始巧设悬念 抛砖引玉
  教师是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设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不都成了兴致浓厚的观众了吗?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上课伊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控制住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能否在上课之初设置一个好的“悬念”,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成为重要一环,做好这一项,课堂教学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1.提问导入 它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来进入课堂。教师可对学习内容进行提问,通过设立一个疑点激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迅速进入新课。例如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课时,我先问学生风和太阳各有什么样的本领,接着又问“那么他们谁的本领大呢?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我又问“怎样才能知道谁的本领大呢?”学生说“比一比不就知道了。”“是呀,到底谁的本领大,比一比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谁的本领大》”,讲的就是风和太阳比本领,它们比什么,结果怎样,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我一进课堂便向学生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诱导着学生由疑而思。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2.悬念导入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好奇心更强,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吊起学生的胃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巧设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吸引到悬念上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讲故事导入 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对学生而言,则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因为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从儿童时期到少年、青年、中老年,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人们沉醉其中,乐在其中。小学生更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所以,语文老师应该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课文中的相关故事题材,或与课文题目相关,或与作品的主人公有关,或与课文中介绍的某一山川景物有关的故事,都可以作为“课堂导入”先行讲述,讲述时,在语言上应注意做到形象生动,做到声情并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差,因此,所讲故事要短小精悍,人物事件要高度集中,而且还要融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于一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故事的魅力。
  清代文人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文章开头应讲究落笔艺术,在新课的导入中也应如此。“导入”在一节课中虽仅占几分钟,其作用却不容忽视。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扣住学生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二、课中巧布悬念 扣人心弦
  教学实践证明,平铺直叙式的讲解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但设疑过频又会使学生过分紧张。因此,课堂设疑不宜过滥,应在学生认识矛盾的焦点上设疑。教材的重点、难点往往是教学的重心和焦点所在,此处设疑,不仅可以拓宽学生思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自然地降低和化解重点、难点的难度。
  1.巧“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每一节课不需要多,一两个好的问题就会激起千层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破“规”:故意违背事理,在“逆反”情境下带学生品味课文,也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两篇课文都可以这样,没必要按常规来,打破常规,反而更容易教学。
  3.设“谜”:按文章的逻辑顺序,故设疑难,让学生在闯迷宫时独辟蹊径,最终柳暗花明,找到出口。别人给的远不如自己亲自找的。学习也是如此,老师一味给出正确答案,远远没有自己想出来的印象深刻。
  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情景,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良好的“竞技状态。
  三、课尾巧留悬念 余味无穷
  一堂语文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恰恰相反,它应是学习活动的延伸。如果说好的导入语有先声夺人功能的话,那么精妙的结束语就应有“余音绕梁”之功效,催人思索之作用。学完《母亲的恩情》一文时,学生还沉浸在母亲的爱中,我趁热打铁,问“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你该如何回报这份母爱呢?”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又问“这些你都做过吗?”有的做过,有的没有,回家后按你说的做一做。一般教完一篇课文时,我都会留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中去寻找答案。有什么不懂的记录下来,我们一起来帮你。“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而“要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悬念”作为一种 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浦南中心小学江苏】
其他文献
一、引言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任务”设计教学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实践是否成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在以教学目的为标准的前提下,设计具体且有趣味性的“任务”,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应注意到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任务设计的意义以及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二、在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教育中关键并且基础的教育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思维能力,考察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情境教学以形象生动且具有情绪色彩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吸收知识,并且快速有效地完成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项目考察,与此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以人教版《口算乘法》为例,阐述关于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计算中的应用,说明情境教学对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如何创造性地应用情境
绘本阅读会常常让幼儿陶醉在故事世界中,幼儿通过绘本阅读可以陶冶情操和情趣,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幼儿体验和感受绘本带来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
受朋友强烈推荐,读了《自杀》这本书。合上之后,才明白它最近为什么很热销。   恰如译者在《译序》中所说,“这是一本奇特的小书”。在我看来,原因有三:首先,这本书的名字让人毛骨悚然,倒吸一口凉气;然而当全部看完后,不由自主地会长舒一口气,深深赞叹一声。原来,书中没有任何阅读期待中的血腥画面,相反,却充满着一种别样的安逸、平静、淡然与空灵。   其次,正与译者对这“奇特”的论述——“向来以强大形象
庶民研究传统的底层思考肇始于作为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 在《狱中札记》一书中,葛兰西使用了subaltern一词,该词意指“属下”和“下层”,中文学术世界一般将该词翻译为“庶民”或者“底层”。在全书中,葛兰西虽然没有给“subaltern”一个概念归纳式的理论界定,但却给了后续研究者极大的理论空间,当然这也源于底层阶级本身的复杂性,葛兰西也并不想在思维结
《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第七条学习建议中明确提出: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  各种音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