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当前,乃至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视角,通过增强传播力和提高接受度,创新传播内容,提升传播技术,拓宽传播渠道,转变传播观念,创建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感染力,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路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029-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力图从传播力与接受度的视角,探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感染力,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路径和方法。
1 增强传播力与提高接受度的客观基础
1.1 基于传播力与接受度双线关系的视阈:大学生的接受度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的重要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通过整合各种传播媒介和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扩散,对大学生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大学生接受度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接受和践行的程度。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既反映在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道德认知,情感转化和价值评价的形成中,也体现在他们日常行为的转变中。传播力与接受度,呈现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制约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大学生的接受度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越强,就越能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范围就越广,进而使大学生认同和接受,接受度就高;反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弱,就不能引起更多学生的注意,在大学生中的影响范围就窄,最终造成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高,表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普遍引起了注意,那么将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影响范围,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
1.2 基于“思政课”性质和传播特点的视阈: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传播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教育性,这种有目的的理论教育,趋向于改变或加强大学生头脑中思想意识、价值情感、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等深层次的问题。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对这类传播内容选择的自由度小容易产生压抑和厌恶感。因此在选择、接受和处理这类信息时,他们在潜意识里会产生排斥和反感心理,表现为观望和谨慎选择。一般传播是以在内容上获取知识、形式上娱乐消遣、追求丰富和满足情感需要为主,人们更乐意自觉选择和接受其传播内容。与一般传播相比,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具有更强烈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然而,目前“思政课”教学在方法上还是比较传统,甚至照本宣科、满堂灌;教学内容规范性、逻辑性强,跟实际生活相距太远。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信息传媒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些变化要求有快速的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必须顺应形势发展,从增强传播力与提高接受度入手,针对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习惯,转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旧有观念,寓教于乐、寓理论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理论陈述化为生动鲜活的现实享受,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1.3 基于“思政课”教学过程和要素的视阈:首先,要增强传播效果,提高大学生接受度,教师(传播者)是关键因素。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师只有增强教学的表现力,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为提高“思政课”的传播力创造条件。其次,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是中介和载体。“思政课”的传播,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传播媒介。以前,“思政课”主要是靠单一的黑板、粉笔讲授。随着技术的日益进步,教学工具也在发生迅速的更新,从传统媒介到现代多媒体技术。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吸引大学生注意力、扩大影响力、增强信息接受度的重要手段。再次,教学内容是核心。传播媒介在“思政课”传播中地位非常重要,但它毕竟只是知识传递、信息传播的一种形式,它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内容(传播内容)。没有具体的内容,任何传播形式都会变得苍白无力。教学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力、增强学生接受度的本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话题新颖,观点深刻,才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后,落脚点是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无论是传播者教师、传播媒介、还是传播内容,只有学生认可并愿意接受,而不是排斥和反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才算真正有效。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有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的努力才算实现。
2 增强“思政课”传播力的路径选择
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大学生的注意力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高校“思政课”只有进一步增强传播力,才能吸引住学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价值。怎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呢?
2.1 创新传播内容:创新传播内容,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大学生实际,贴近大学生生活。对高校“思政课”而言,内容永远是根本,只有通过内容取胜,才能达到对大学生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毋庸置疑,当前大学生有提高自己思想政治觉悟、培养思想政治素养的迫切要求,但是传统的“思政课”内容已经落后于大学生快速增长的精神需求。高校“思政课”要想增强传播力,必须创新传播内容,满足当代大学生精神需要。为此,要结合“思政课”的性质和特点,从大学生心理发展和接受习惯出发,积极引入时尚元素和新概念,使传播内容富有亲和力、感染力,让理论传播更富有鲜活力,更具生动性。创新传播内容还可以通过深挖理论内涵,在不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前提下,佐以新的角度,赋予新的内容,加以新的阐释,使学生接受的内容较教材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创新传播内容还要求有针对性,要想收到好的传播效果,就要制定正确的传播方针,进行科学的受众定位,找准大学生的差异性需求,使“思政课”更大限度的满足不同需求。同时,还要看到文科生与理科生、普通专业类学生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不同之处,有针对性的来设计传播方式,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传播力。
2.2 提升传播技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以及多媒体传媒传递工具的迅速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提升传播力的关键因素。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借助计算机,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传播能力。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这种信息环境下,会跟随着教师教学设计的思路,不知不觉的被引导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下,接受所要习得的知识和所要达到的要求,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排斥。其次,多媒体教学设计,可以将声音、图像、文本等有机结合,通过抽象概念的具体化、逻辑命题的情景化、理论阐述的形象化等方式实现从文本语言配置向学生意义接受学习的转换,从而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和强制性灌输。再次,信息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爆炸,大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大量的信息,也要快速处理掉这些信息,他们已经习惯于通过“读图”来处理各种信息。而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角度相对全面,再加上其视觉设计,贴近大学生生活习惯,能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也增强了表现力。最后,多媒体媒介的多重组合传播,可以通过不同的信息平台,选择不同的表述方式,进行多重性反复性循环性的“灌输”,加深主流意识对学生潜意识的影响,达到传统理论教学所不具备的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受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
2.3 拓宽传播渠道:在内容创新、技术提升的前提下,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就要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渠道。一是,坚守“第一课堂”。“思政课”教育教学是一项知识完善、价值引导、世界观培育的教育工作,大学生要巩固充实和完善原有的思想政治常识,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需要教师系统的引导。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仍然是实行这一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要坚守第一课堂。二是,扩大“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关起门来的教育,不能为只讲理论而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首先要“走出去”,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思想政治、文化娱乐等校园活动或社会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我评价,使他们在活动中提升情操,充实精神生活。其次,要“引进来”,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开展学术报告,进行案例分析,就同学们关心的话题进行互动。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从而提高传播力。三是,开辟“第三课堂”。针对网络信息发展的现实和学生价值追求的多层次性、多元化选择趋势,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传播。充分利用校园报刊、广播、信息栏、校园电视台以及校园论坛等传播媒介,开辟和建设大学生校园网站、校园BBS等。通过开展网上学习讨论、就业信息传递、心理问题咨询、热点问题答疑等形式,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渗透力,将正面灌输与经常性渗透结合起来。
2.4 转变传播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引导,引导学生在理解、体验、践行过程中逐渐实现自我追求。 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来说,那种一节课就想把大量内容交给学生的做法已经不适合需要了,也是不现实的,应该改变跟普通专业课一致的授课理念,将“思政课”一次传播由“多而全”向“少而精”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思政课”教师只有在依据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精心选择内容,做到数量不多但切入点准确,通过精讲,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真正为大学生所接受。
3 提高大学生接受度的方式方法
要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教育价值,除了要提高传播力,还要充分考虑大学生接受度问题,要使大学生自觉地接受和内化思想政治教育所施加的影响。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接受度,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3.1 创建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是提高大学生接受度的必要前提。首先,高校要重视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能够使大学生时刻浸润在积极的氛围中,能够对大学生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其次,要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的、消极的思想。大学生正处在由纯粹的学生向半纯粹的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由于接触社会较少,其价值标准尚处在形成过程中。当前社会上一些不好的现象、消极的观念不可避免的进入校园,影响大学生心理,对其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的塑造造成干扰,极大的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要身体力行,通过弘扬主旋律、树立优秀典型,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想。第三,社会用人标准与高校培养目标要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所以大学生接受度低,原因之一是因为社会用人标准和高校培养目标错位,由于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面对的是如何就业的现实,而工作岗位要求的则是具体的操作能力,用人单位的择人标准就深刻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这无疑会干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因此,高校与社会要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3.2 关注大学生的主体需要: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胡锦涛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要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和精神诉求,关心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愿望。同时重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反映和意见,调整传播内容,改变传播方法,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双向互动,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当然满足学生主体需要并不是放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尊重和理解学生意愿,将大学生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来,使他们主动讨论,积极思考和参与。当前大学生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只有重视大学生的主体需求,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
3.3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估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到理论上有说服力,实践上可操作。要结合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强调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现实表现,注重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表现有机统一起来,置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体系中,创造一个公正合理的考评条件,激发大学生锻炼自己、培养能力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从传播力和接受度两个方面来分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思路,有利于改变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排斥和反感情绪,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功能,有助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的传统印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感染力;提供了一种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2
[2] 黄月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受众问题探讨[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3):42-43
[3] 王彦英.接受理论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育导刊,2007.(9):28
[4] 邹茜.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发展观[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4):5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路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029-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力图从传播力与接受度的视角,探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感染力,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路径和方法。
1 增强传播力与提高接受度的客观基础
1.1 基于传播力与接受度双线关系的视阈:大学生的接受度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的重要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通过整合各种传播媒介和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扩散,对大学生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大学生接受度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接受和践行的程度。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既反映在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道德认知,情感转化和价值评价的形成中,也体现在他们日常行为的转变中。传播力与接受度,呈现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制约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大学生的接受度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越强,就越能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范围就越广,进而使大学生认同和接受,接受度就高;反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弱,就不能引起更多学生的注意,在大学生中的影响范围就窄,最终造成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高,表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普遍引起了注意,那么将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影响范围,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
1.2 基于“思政课”性质和传播特点的视阈: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传播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教育性,这种有目的的理论教育,趋向于改变或加强大学生头脑中思想意识、价值情感、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等深层次的问题。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对这类传播内容选择的自由度小容易产生压抑和厌恶感。因此在选择、接受和处理这类信息时,他们在潜意识里会产生排斥和反感心理,表现为观望和谨慎选择。一般传播是以在内容上获取知识、形式上娱乐消遣、追求丰富和满足情感需要为主,人们更乐意自觉选择和接受其传播内容。与一般传播相比,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具有更强烈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然而,目前“思政课”教学在方法上还是比较传统,甚至照本宣科、满堂灌;教学内容规范性、逻辑性强,跟实际生活相距太远。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信息传媒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些变化要求有快速的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必须顺应形势发展,从增强传播力与提高接受度入手,针对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习惯,转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旧有观念,寓教于乐、寓理论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理论陈述化为生动鲜活的现实享受,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1.3 基于“思政课”教学过程和要素的视阈:首先,要增强传播效果,提高大学生接受度,教师(传播者)是关键因素。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师只有增强教学的表现力,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为提高“思政课”的传播力创造条件。其次,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是中介和载体。“思政课”的传播,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传播媒介。以前,“思政课”主要是靠单一的黑板、粉笔讲授。随着技术的日益进步,教学工具也在发生迅速的更新,从传统媒介到现代多媒体技术。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吸引大学生注意力、扩大影响力、增强信息接受度的重要手段。再次,教学内容是核心。传播媒介在“思政课”传播中地位非常重要,但它毕竟只是知识传递、信息传播的一种形式,它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内容(传播内容)。没有具体的内容,任何传播形式都会变得苍白无力。教学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力、增强学生接受度的本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话题新颖,观点深刻,才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后,落脚点是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无论是传播者教师、传播媒介、还是传播内容,只有学生认可并愿意接受,而不是排斥和反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才算真正有效。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有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的努力才算实现。
2 增强“思政课”传播力的路径选择
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大学生的注意力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高校“思政课”只有进一步增强传播力,才能吸引住学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价值。怎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呢?
2.1 创新传播内容:创新传播内容,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大学生实际,贴近大学生生活。对高校“思政课”而言,内容永远是根本,只有通过内容取胜,才能达到对大学生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毋庸置疑,当前大学生有提高自己思想政治觉悟、培养思想政治素养的迫切要求,但是传统的“思政课”内容已经落后于大学生快速增长的精神需求。高校“思政课”要想增强传播力,必须创新传播内容,满足当代大学生精神需要。为此,要结合“思政课”的性质和特点,从大学生心理发展和接受习惯出发,积极引入时尚元素和新概念,使传播内容富有亲和力、感染力,让理论传播更富有鲜活力,更具生动性。创新传播内容还可以通过深挖理论内涵,在不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前提下,佐以新的角度,赋予新的内容,加以新的阐释,使学生接受的内容较教材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创新传播内容还要求有针对性,要想收到好的传播效果,就要制定正确的传播方针,进行科学的受众定位,找准大学生的差异性需求,使“思政课”更大限度的满足不同需求。同时,还要看到文科生与理科生、普通专业类学生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不同之处,有针对性的来设计传播方式,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传播力。
2.2 提升传播技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以及多媒体传媒传递工具的迅速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提升传播力的关键因素。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借助计算机,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传播能力。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这种信息环境下,会跟随着教师教学设计的思路,不知不觉的被引导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下,接受所要习得的知识和所要达到的要求,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排斥。其次,多媒体教学设计,可以将声音、图像、文本等有机结合,通过抽象概念的具体化、逻辑命题的情景化、理论阐述的形象化等方式实现从文本语言配置向学生意义接受学习的转换,从而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和强制性灌输。再次,信息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爆炸,大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大量的信息,也要快速处理掉这些信息,他们已经习惯于通过“读图”来处理各种信息。而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角度相对全面,再加上其视觉设计,贴近大学生生活习惯,能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也增强了表现力。最后,多媒体媒介的多重组合传播,可以通过不同的信息平台,选择不同的表述方式,进行多重性反复性循环性的“灌输”,加深主流意识对学生潜意识的影响,达到传统理论教学所不具备的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受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
2.3 拓宽传播渠道:在内容创新、技术提升的前提下,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就要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渠道。一是,坚守“第一课堂”。“思政课”教育教学是一项知识完善、价值引导、世界观培育的教育工作,大学生要巩固充实和完善原有的思想政治常识,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需要教师系统的引导。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仍然是实行这一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要坚守第一课堂。二是,扩大“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关起门来的教育,不能为只讲理论而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首先要“走出去”,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思想政治、文化娱乐等校园活动或社会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我评价,使他们在活动中提升情操,充实精神生活。其次,要“引进来”,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开展学术报告,进行案例分析,就同学们关心的话题进行互动。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从而提高传播力。三是,开辟“第三课堂”。针对网络信息发展的现实和学生价值追求的多层次性、多元化选择趋势,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传播。充分利用校园报刊、广播、信息栏、校园电视台以及校园论坛等传播媒介,开辟和建设大学生校园网站、校园BBS等。通过开展网上学习讨论、就业信息传递、心理问题咨询、热点问题答疑等形式,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渗透力,将正面灌输与经常性渗透结合起来。
2.4 转变传播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引导,引导学生在理解、体验、践行过程中逐渐实现自我追求。 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来说,那种一节课就想把大量内容交给学生的做法已经不适合需要了,也是不现实的,应该改变跟普通专业课一致的授课理念,将“思政课”一次传播由“多而全”向“少而精”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思政课”教师只有在依据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精心选择内容,做到数量不多但切入点准确,通过精讲,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真正为大学生所接受。
3 提高大学生接受度的方式方法
要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教育价值,除了要提高传播力,还要充分考虑大学生接受度问题,要使大学生自觉地接受和内化思想政治教育所施加的影响。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接受度,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3.1 创建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是提高大学生接受度的必要前提。首先,高校要重视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能够使大学生时刻浸润在积极的氛围中,能够对大学生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其次,要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的、消极的思想。大学生正处在由纯粹的学生向半纯粹的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由于接触社会较少,其价值标准尚处在形成过程中。当前社会上一些不好的现象、消极的观念不可避免的进入校园,影响大学生心理,对其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的塑造造成干扰,极大的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要身体力行,通过弘扬主旋律、树立优秀典型,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想。第三,社会用人标准与高校培养目标要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所以大学生接受度低,原因之一是因为社会用人标准和高校培养目标错位,由于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面对的是如何就业的现实,而工作岗位要求的则是具体的操作能力,用人单位的择人标准就深刻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这无疑会干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因此,高校与社会要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3.2 关注大学生的主体需要: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胡锦涛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要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和精神诉求,关心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愿望。同时重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反映和意见,调整传播内容,改变传播方法,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双向互动,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当然满足学生主体需要并不是放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尊重和理解学生意愿,将大学生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来,使他们主动讨论,积极思考和参与。当前大学生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只有重视大学生的主体需求,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
3.3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估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到理论上有说服力,实践上可操作。要结合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强调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现实表现,注重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表现有机统一起来,置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体系中,创造一个公正合理的考评条件,激发大学生锻炼自己、培养能力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从传播力和接受度两个方面来分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思路,有利于改变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排斥和反感情绪,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功能,有助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的传统印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感染力;提供了一种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2
[2] 黄月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受众问题探讨[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3):42-43
[3] 王彦英.接受理论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育导刊,2007.(9):28
[4] 邹茜.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发展观[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