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教-评一致性”突破了以往的备课旧思维,是一种视野更为宏阔的课程新思维。立足整体的课程新思维备课,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学-教-评一致性”视野下的教学设计主要从确定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设计学习活动等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课程思维;教学设计;学-教-评一致性;初中历史
当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不少流弊,如“知识中心”“教师中心”等传统教学理念仍弥漫于日常历史课堂;历史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精彩纷呈,却满足于激发兴趣而缺乏有效度和深度;课堂评价“很棒”“非常好”等千人一面的激励性语言不绝于耳;课堂中不少学生处于“疑似学习”“假学习”的状态。凡此种种,都是历史课堂教学结果出现低效甚至负效的原因。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么一个规律:课堂低效或者无效的“症状”大都表征于课堂,而“病根”往往源于备课。那么,如何消除上述的流弊而整体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呢?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笔者觉得“学-教-评一致性”视野下的历史教学设计是“根治”当下历史课堂诸多“弊病”的“一剂良药”。
一、 导向目标的“学-教-评一致性”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里的“法”既指引领教学的科学理论,更指实现有效教学的工具和策略。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要发挥应有的现实价值,不能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笔头上的理论争鸣和总结,而应该实实在在地使“学-教-评一致性”这个新理念渗透和融于日常教学中。“学-教-评一致性”历史教学设计是达成国家培育目标、落实课程标准、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实施路径。那么,“学-教-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如何推展?有哪些具体方法和操作要领?笔者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说明和阐述。
(一)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决定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具有课堂教学的导航功能。科学确定学习目标是“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传统教学中学习目标的确定是较随意的或凭经验的,导致出现教学目标虚泛化、空洞化、形式化等问题,这种形同虚设的学习目标最终使课堂教学滑向低效甚至负效。科学的学习目标确定是基于课标解析、教材分析、学情剖析基础上的,不是随心所欲地添加或者胡编乱造。
1. 课标解析
课标解析包括摘录课标和分析课标。所谓摘录课标,就是教师根据课时内容找到对应课标要求后,直接抄录下来即可。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事实;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所谓分析课标,就是通过细化、分解、替换、组合等策略,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为具体课时学习目标。分析课标的具体操作路径是:辨识陈述方式—解析句型结构—找出核心概念。依据这个操作路径,本课课标的陈述方式属于“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是“知道”,核心概念是“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
2. 教材剖析
本课是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五课,是教材第一单元的重要构成部分。教材前几节课依次讲述了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的勤政有为,使唐朝成为繁荣开放的一代盛世,但“安史之乱”却中断了大唐盛世局面,从此由盛而衰走向了穷途末路。本课三个子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个子目内容环环相扣,具有历史前因后果的递进发展关系。学习本课将有助于学生廓清唐王朝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轨迹。
3.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识读历史图表、叙述相关史事等基础能力,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逻辑思维也有了一定发展,但是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深入剖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仍有难度。但七年级学生对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思维较活跃,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丰富、直观、生动的历史学习资料,如实物模型、示意图、形势图、诗歌、短视频、人物图等,并指导学生去探究历史的奥秘。
基于课标解析、教材剖析、学情分析,遵循具体、可操作、可评估的目标叙写原则,按照“创条件—找动词—定标准”叙写思路,笔者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通过阅读课本,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关键人物、经过和结果;
(2)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史料,全面分析、归纳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和影响;
(3)通过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能够清楚说出五代十国所包含的政权名称,并归纳出该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4)通过比较唐玄宗所采取的不同措施,感悟政治清明与国家兴盛的关系,懂得“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二)设计评价任务
如果说学习目标是解决学生“到哪里”的问题,评价任务则是评估学生“到了没有”,所以评价任务的设计是精准指向学习目标的,是衡量学生学习达成度的圭臬。传统备课是不重视评价任务设计这个环节的,教师直接忽略或者凭经验处理的比较多。这里的评价任务不是司空见惯的“非常好”“你很棒”之类的比较含糊笼统的鼓励性短语,而是具体的、可统计的、可观察的学习达成度的参照系。依据上述学习目标,本课的评价任务设计如下:
1. 自读教材第23~24页相关段落,找出安史之乱的时间(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关键人物、经过(起因、进军路线、依靠力量)、结果,并与小组成员一起交流。(指向学习目标1)
2. 阅读《新唐书》《旧唐书》《資治通鉴》等节选史料,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四个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及影响。(指向学习目标2)
3.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从图中和教材相关文字获取有效信息,指出五代十国所包含的具体政权,并能够根据教材相关叙述,归纳该历史阶段的特征。(指向学习目标3)
4. 列表比较唐玄宗所采取的不同措施,与其他同学谈谈你个人的认识或者启发。(指向学习目标4) (三)规设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工程,是解决学生“怎么去”的问题。学习活动的设计要精准指向学习目标,紧扣评价任务,并遵循三个基本设计原则:一是方向性,二是科学性,三是逻辑性。所谓方向性,就是学习活动设计要和学习目标及评价任务相匹配、相吻合、相一致,不能偏离目标方向;所谓科学性,是指活动设计要清楚知道学生心理特征、个性差异、原有知识基础等,着重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按照学生学习的心理发生过程及其规律,选择精恰的学习活动;所谓逻辑性,这里主要指的是学科逻辑,具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历史发展本身的逻辑,二是指向史学方法的研究历史的逻辑。简言之,就是历史学习活动设计要全面考量目标的指向性、内容的丰富性、方式的多样性、思想的深刻性、环节过渡逻辑性。
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紧扣本课的评价任务,笔者对本课的学习活动做了如下设计:
环节一:情境导入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杜甫的诗歌《春望》,并设问:这首诗表达了杜甫什么样的情感与心境?哪一事件的发生导致诗人杜甫抒发了这种情感?该事件的发生又由哪些因素导致?带来什么后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环节二:新课探究
板块一:建国容易守国难,安史之乱致割据
1. 自学、分析、归纳、总结
(1)自读教材第23~24页相关段落包括小字内容,找出并勾画安史之乱的时间(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关键人物、经过(起因、进军路线、依靠力量)、结果等知识信息。
(2)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元以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也。玄宗凡有游幸,贵妃无不随侍,乘马则高力士执辔授鞭……扬、益、岭表刺史,必求良工造作奇器异服,以奉贵妃献贺,因致擢居显位。——[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五一《杨贵妃传》
材料二 (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天宝元年三月”条
探究:(1)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分析,以上两则材料分别从哪个角度揭示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
(2)除了材料所揭示的唐朝走向衰亡的原因之外,你认为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呢?
(3)唐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岭是什么事件?请归纳该事件引发的灾难性后果。
2. 讨论与交流:建构有关“安史之乱”的知识体系。
过渡:安史之乱带来的八年浩劫,对当时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从此唐朝一蹶不振,走向穷途末路。唐朝后期,政治腐败,战火频仍,连年灾荒,百姓食不果腹。在这种情况下,古人在行动上有什么举措?
板块二:失民心者失天下,官逼民反举义旗
1. 学习任务(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并归纳黄巢起义的相关知识。)
材料一 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
材料二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摘自杜甫诗《无家别》
材料三 出示书本第24页《黄巢像》
探究:(1)材料一、二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三中的历史人物领导了中国古代哪次起义?结果如何?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内在关联吗?如果有,请你说说这个关联是什么?
3. 讨论与交流:你是如何理解“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句话的?
过渡: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给摇摇欲坠的大唐王朝以致命打击,那么,唐朝最终如何灭亡的?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到哪个历史阶段?该阶段的历史有何特征?
板块三:朱温投机建后梁,五代十国乱悠悠
出示书本第25页《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1. 学习任务一:自读教材,说说唐朝最终是怎样走向灭亡的?
2. 学习任务二:根据下面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指出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方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请归纳该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过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既知道了隋唐繁荣昌盛的表现及归因,也知道了隋唐两个王朝最终难逃走向灭亡的历史厄运。“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是中国古代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跳出的历史周期律。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肯定有许多想法和感慨。
环节三:感悟与明理
1. 学习任务一:思考与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课件展示唐玄宗统治的前后期对比表,学生分成四组,结合本节学习的知识,讨论中国古代王朝的“兴与衰”与皇帝的贤明与否关系密切吗?为了避免政权的交替厄运,你有何良策?
提示学生思考角度:
(1)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说明唐朝失去了谁的支持?
(2)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而后期为什么会沉迷富贵、安逸和享乐?
(3)唐玄宗后期信任并重用一些奸诈小人,导致王权旁落、人民怨声载道,这对当下国家治理有何启示?
2. 学习任务二:感悟与升华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各组代表回答,师生达成这样的共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二、 运用“学-教-评一致性”理念设计教学的省思
(一)运用宏阔的课程思维备课,而不是狭隘的教学思维
传统的备课思维和视野过于狭窄,备课思维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教什么”“怎么教”,备课资源的视野也仅仅囿于教材、教参、练习等。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历史教学设计应该摒弃传统备课思维(教学思维),而应该灵活运用课程思维,从指向课标的“学-教-评一致性”宏阔视野出发,不仅仅从教师的角度,考虑“教什么”“怎么教”,更应该立足所教学生的角度考虑“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了什么程度”“怎么衡量学习效果”,从而打破学、教、评(考)之间人为制造的壁垒。
(二)教学设计应该走专业化道路,而不是凭感觉或经验
教学实践中,如果理念归理念,操作归操作,凭着感觉或经验开展课堂教学的话,最终会使得我们的教学走向机械、走向被动、走向平庸。教学理念到教学操作之间有沟壑,但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无法跨越的。教师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和总结,积极开发教学设计的相关技术,如课标分解技术、学情剖析技术、学习目标撰写技术、学习活动规设技术等。与此同时,教师要认真研制备课、听课、评价这些教学相关活动的操作标准、要领及工具。通过这些努力,教师的教学设计必然走上专业化道路,由自发备课向自主备课跨越。
(三)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毋庸置疑,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有密切关系,也与学校的教学生态、家长的配合度有关联,但是笔者认为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还是在教师的课前备课设计。课标的“學-教-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是专业的、科学的,且能实现高效教学的。当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中按照“学-教-评一致性”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备课时,我们的学科教学质量也悄无声息地慢慢提升了。
参考文献:
[1]张爱军.备课专业化: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操作[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29.
[2]苗颖.灵动课堂:我的历史教学主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89.
作者简介:
卢翠凤,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坎市中学。
关键词:课程思维;教学设计;学-教-评一致性;初中历史
当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不少流弊,如“知识中心”“教师中心”等传统教学理念仍弥漫于日常历史课堂;历史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精彩纷呈,却满足于激发兴趣而缺乏有效度和深度;课堂评价“很棒”“非常好”等千人一面的激励性语言不绝于耳;课堂中不少学生处于“疑似学习”“假学习”的状态。凡此种种,都是历史课堂教学结果出现低效甚至负效的原因。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么一个规律:课堂低效或者无效的“症状”大都表征于课堂,而“病根”往往源于备课。那么,如何消除上述的流弊而整体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呢?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笔者觉得“学-教-评一致性”视野下的历史教学设计是“根治”当下历史课堂诸多“弊病”的“一剂良药”。
一、 导向目标的“学-教-评一致性”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里的“法”既指引领教学的科学理论,更指实现有效教学的工具和策略。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要发挥应有的现实价值,不能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笔头上的理论争鸣和总结,而应该实实在在地使“学-教-评一致性”这个新理念渗透和融于日常教学中。“学-教-评一致性”历史教学设计是达成国家培育目标、落实课程标准、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实施路径。那么,“学-教-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如何推展?有哪些具体方法和操作要领?笔者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说明和阐述。
(一)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决定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具有课堂教学的导航功能。科学确定学习目标是“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传统教学中学习目标的确定是较随意的或凭经验的,导致出现教学目标虚泛化、空洞化、形式化等问题,这种形同虚设的学习目标最终使课堂教学滑向低效甚至负效。科学的学习目标确定是基于课标解析、教材分析、学情剖析基础上的,不是随心所欲地添加或者胡编乱造。
1. 课标解析
课标解析包括摘录课标和分析课标。所谓摘录课标,就是教师根据课时内容找到对应课标要求后,直接抄录下来即可。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事实;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所谓分析课标,就是通过细化、分解、替换、组合等策略,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为具体课时学习目标。分析课标的具体操作路径是:辨识陈述方式—解析句型结构—找出核心概念。依据这个操作路径,本课课标的陈述方式属于“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是“知道”,核心概念是“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
2. 教材剖析
本课是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五课,是教材第一单元的重要构成部分。教材前几节课依次讲述了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的勤政有为,使唐朝成为繁荣开放的一代盛世,但“安史之乱”却中断了大唐盛世局面,从此由盛而衰走向了穷途末路。本课三个子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个子目内容环环相扣,具有历史前因后果的递进发展关系。学习本课将有助于学生廓清唐王朝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轨迹。
3.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识读历史图表、叙述相关史事等基础能力,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逻辑思维也有了一定发展,但是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深入剖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仍有难度。但七年级学生对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思维较活跃,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丰富、直观、生动的历史学习资料,如实物模型、示意图、形势图、诗歌、短视频、人物图等,并指导学生去探究历史的奥秘。
基于课标解析、教材剖析、学情分析,遵循具体、可操作、可评估的目标叙写原则,按照“创条件—找动词—定标准”叙写思路,笔者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通过阅读课本,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关键人物、经过和结果;
(2)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史料,全面分析、归纳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和影响;
(3)通过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能够清楚说出五代十国所包含的政权名称,并归纳出该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4)通过比较唐玄宗所采取的不同措施,感悟政治清明与国家兴盛的关系,懂得“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二)设计评价任务
如果说学习目标是解决学生“到哪里”的问题,评价任务则是评估学生“到了没有”,所以评价任务的设计是精准指向学习目标的,是衡量学生学习达成度的圭臬。传统备课是不重视评价任务设计这个环节的,教师直接忽略或者凭经验处理的比较多。这里的评价任务不是司空见惯的“非常好”“你很棒”之类的比较含糊笼统的鼓励性短语,而是具体的、可统计的、可观察的学习达成度的参照系。依据上述学习目标,本课的评价任务设计如下:
1. 自读教材第23~24页相关段落,找出安史之乱的时间(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关键人物、经过(起因、进军路线、依靠力量)、结果,并与小组成员一起交流。(指向学习目标1)
2. 阅读《新唐书》《旧唐书》《資治通鉴》等节选史料,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四个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及影响。(指向学习目标2)
3.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从图中和教材相关文字获取有效信息,指出五代十国所包含的具体政权,并能够根据教材相关叙述,归纳该历史阶段的特征。(指向学习目标3)
4. 列表比较唐玄宗所采取的不同措施,与其他同学谈谈你个人的认识或者启发。(指向学习目标4) (三)规设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工程,是解决学生“怎么去”的问题。学习活动的设计要精准指向学习目标,紧扣评价任务,并遵循三个基本设计原则:一是方向性,二是科学性,三是逻辑性。所谓方向性,就是学习活动设计要和学习目标及评价任务相匹配、相吻合、相一致,不能偏离目标方向;所谓科学性,是指活动设计要清楚知道学生心理特征、个性差异、原有知识基础等,着重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按照学生学习的心理发生过程及其规律,选择精恰的学习活动;所谓逻辑性,这里主要指的是学科逻辑,具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历史发展本身的逻辑,二是指向史学方法的研究历史的逻辑。简言之,就是历史学习活动设计要全面考量目标的指向性、内容的丰富性、方式的多样性、思想的深刻性、环节过渡逻辑性。
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紧扣本课的评价任务,笔者对本课的学习活动做了如下设计:
环节一:情境导入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杜甫的诗歌《春望》,并设问:这首诗表达了杜甫什么样的情感与心境?哪一事件的发生导致诗人杜甫抒发了这种情感?该事件的发生又由哪些因素导致?带来什么后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环节二:新课探究
板块一:建国容易守国难,安史之乱致割据
1. 自学、分析、归纳、总结
(1)自读教材第23~24页相关段落包括小字内容,找出并勾画安史之乱的时间(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关键人物、经过(起因、进军路线、依靠力量)、结果等知识信息。
(2)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元以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也。玄宗凡有游幸,贵妃无不随侍,乘马则高力士执辔授鞭……扬、益、岭表刺史,必求良工造作奇器异服,以奉贵妃献贺,因致擢居显位。——[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五一《杨贵妃传》
材料二 (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天宝元年三月”条
探究:(1)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分析,以上两则材料分别从哪个角度揭示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
(2)除了材料所揭示的唐朝走向衰亡的原因之外,你认为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呢?
(3)唐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岭是什么事件?请归纳该事件引发的灾难性后果。
2. 讨论与交流:建构有关“安史之乱”的知识体系。
过渡:安史之乱带来的八年浩劫,对当时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从此唐朝一蹶不振,走向穷途末路。唐朝后期,政治腐败,战火频仍,连年灾荒,百姓食不果腹。在这种情况下,古人在行动上有什么举措?
板块二:失民心者失天下,官逼民反举义旗
1. 学习任务(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并归纳黄巢起义的相关知识。)
材料一 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
材料二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摘自杜甫诗《无家别》
材料三 出示书本第24页《黄巢像》
探究:(1)材料一、二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三中的历史人物领导了中国古代哪次起义?结果如何?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内在关联吗?如果有,请你说说这个关联是什么?
3. 讨论与交流:你是如何理解“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句话的?
过渡: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给摇摇欲坠的大唐王朝以致命打击,那么,唐朝最终如何灭亡的?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到哪个历史阶段?该阶段的历史有何特征?
板块三:朱温投机建后梁,五代十国乱悠悠
出示书本第25页《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1. 学习任务一:自读教材,说说唐朝最终是怎样走向灭亡的?
2. 学习任务二:根据下面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指出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方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请归纳该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过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既知道了隋唐繁荣昌盛的表现及归因,也知道了隋唐两个王朝最终难逃走向灭亡的历史厄运。“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是中国古代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跳出的历史周期律。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肯定有许多想法和感慨。
环节三:感悟与明理
1. 学习任务一:思考与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课件展示唐玄宗统治的前后期对比表,学生分成四组,结合本节学习的知识,讨论中国古代王朝的“兴与衰”与皇帝的贤明与否关系密切吗?为了避免政权的交替厄运,你有何良策?
提示学生思考角度:
(1)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说明唐朝失去了谁的支持?
(2)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而后期为什么会沉迷富贵、安逸和享乐?
(3)唐玄宗后期信任并重用一些奸诈小人,导致王权旁落、人民怨声载道,这对当下国家治理有何启示?
2. 学习任务二:感悟与升华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各组代表回答,师生达成这样的共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二、 运用“学-教-评一致性”理念设计教学的省思
(一)运用宏阔的课程思维备课,而不是狭隘的教学思维
传统的备课思维和视野过于狭窄,备课思维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教什么”“怎么教”,备课资源的视野也仅仅囿于教材、教参、练习等。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历史教学设计应该摒弃传统备课思维(教学思维),而应该灵活运用课程思维,从指向课标的“学-教-评一致性”宏阔视野出发,不仅仅从教师的角度,考虑“教什么”“怎么教”,更应该立足所教学生的角度考虑“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了什么程度”“怎么衡量学习效果”,从而打破学、教、评(考)之间人为制造的壁垒。
(二)教学设计应该走专业化道路,而不是凭感觉或经验
教学实践中,如果理念归理念,操作归操作,凭着感觉或经验开展课堂教学的话,最终会使得我们的教学走向机械、走向被动、走向平庸。教学理念到教学操作之间有沟壑,但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无法跨越的。教师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和总结,积极开发教学设计的相关技术,如课标分解技术、学情剖析技术、学习目标撰写技术、学习活动规设技术等。与此同时,教师要认真研制备课、听课、评价这些教学相关活动的操作标准、要领及工具。通过这些努力,教师的教学设计必然走上专业化道路,由自发备课向自主备课跨越。
(三)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毋庸置疑,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有密切关系,也与学校的教学生态、家长的配合度有关联,但是笔者认为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还是在教师的课前备课设计。课标的“學-教-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是专业的、科学的,且能实现高效教学的。当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中按照“学-教-评一致性”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备课时,我们的学科教学质量也悄无声息地慢慢提升了。
参考文献:
[1]张爱军.备课专业化: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操作[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29.
[2]苗颖.灵动课堂:我的历史教学主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89.
作者简介:
卢翠凤,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坎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