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始于1999年的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建立的对普通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实施让全国成千上万的贫困学子倍感温暖,体现了国家对贫困学子的关爱。然而仅过了几年,国家这一“爱心贷款”遭遇尴尬。据统计,2006年全国助学贷款违约高达28.4%,由于部分贫困大学生不能归还逾期的国家助学贷款,长期居高的违约率是银行无法承受的,先后有多家银行暂停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无法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忧虑,“考不上也愁,考上了更愁”是他们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家庭的贫困使高校贫困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处于焦急的等待中。
一、银行叫停国家助学贷款的根本原因
国家助学贷款本是一种信用贷款,根本无须担保,它的目的是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和缴费制度的推行,高校的贫困大学生约占全校学生的25%,特困生占8%。虽然高校建立了奖学金、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和学费减免等一系列资助体系,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问题,对广大高校贫困学生来说,最重要、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国家助学贷款。由于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毕业后不归还逾期国家助学贷款,银行叫停国家助学贷款,高校贫困学生陷入贷款无门的困境。银行在催交无果的情况下,将欠款者告上法庭。2006年8月,中国银行杭州杭海路支行起诉浙江大学4名毕业生,要求归还助学贷款。2006年12月北京又发布助学贷款诚信“黑名单”,并在媒体上公布了中国石油大学4名毕业生的真实身份。紧接着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营业部在媒体上对国家助学贷款逾期债务进行催收,涉及4所高校的263名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处于冰点。
二、学校要提供培养诚信的环境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学生诚信与否必然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同时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有相当影响力的群体,它能对未来中国的信用环境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之一,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把诚信当作等同生死的大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支撑、维持、协调社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运转,高校则承担培育诚信的重任。高校要在校园内积极寻找培育诚信的支点,启动“诚信工程”,从教师到学生开展“做诚信人,办诚信事”活动。
教师要践行诚信行动,以身体力行的教化方式给学生一个诚信的模板,做诚信的表率,为建立诚信社会做准备。对学生要开展诚信教育,为学生打造一个实践诚信的平台。特别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不懈地追求诚信,促进诚信的养成,把诚信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美德。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深层次的矛盾日渐突出,受利益驱动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与诚信不协调的行为,高校校园内也存在不诚信的现象,考试舞弊、论文抄袭、借钱不还,欺骗老师、同学、家长等现象触目惊人。有的毕业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故意违约,一毕业就无法进行联系,好像在人间消失了,给其他大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诚信环境形成的过程中起了负面作用,给社会留下了不良印象。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成为当务之急。
高校要建立诚信网络、诚信传播机制以及监督机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自我修养,积极与不诚信行为作斗争,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积极引导下,双管齐下,努力营造诚信环境,自觉接受舆论的监督。
三、要建立诚信约束制度
在商业社会,诚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比金钱更可靠、更可贵。社会学家认为,诚信的构建必须依靠制度的支撑,当社会出现不诚信行为时,除了要用道德去滋润之外,更需要制度的刚性介入,才能保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因此,国家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诚信体系。
1.高校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诚信档案从新生入学起开始建立,把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全部纳入诚信档案(包括助学贷款信息),它可以供用人单位监督、参考大学生诚信行为,也可以为用人单位选聘人才提供可靠依据。它是无形的“紧箍咒”,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制约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加大失信者的失信成本。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银行可以与高校联手,共享诚信档案。
2.国家要建立个人信用系统。个人信用系统就是个人的社会信用档案密码,与人的生命直接相连,不讲诚信,意味着个人放弃在社会上的所有利益。在中国,每个人的信用记录几乎是空白。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助学贷款作为国内唯一的无担保贷款,要规避风险,能做到的就是完善信用体系。在英国,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非常容易,很多学生甚至一毕业就在国外工作,但英国的银行不必担心他们欠债不还,因为每个英国人生下来都有一个社会保险号码,收入、纳税、申请贷款、领取退休金等全靠它。美国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建立全国的信息网络系统,并逐渐完备。学生毕业后银行均可通过遍布全国的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掌握其行踪和收入,尽管美国大学生的贷款率高达70%,不良还贷率却极低,信息网络系统有效控制了风险。我国也要加快建立个人信用系统的步伐,化解信用风险,让信用落到实处,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信用服务。
3.尽快建立健全失信约束惩罚机制。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现实生活中,“诚信门”事件日益突出。据国家工商局统计,我国每年签订合同40亿份,但有50%的合同没有履行。面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的形势,中国建立失信约束惩罚机制迫在眉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指出:“确立信用的最好手段是在有效的制度安排下进行市场化,即对不守信用的人进行严厉处罚与建立个人信用网,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公共成本。”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还贷率,银行可将贷款人的还贷信息数据转入个人诚信数据系统,通过强制授权方式,在全国银行系统中建立借款大学生个人信用记录,使借款人的履行状况与个人后期向银行借款活动直接挂钩,从而迫使借款人按期还款。
现阶段,国家的个人信用系统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大学担保助学贷款意义深远,它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经济上的困难,同时也促进培育诚信环境的形成,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对社会的责任。只有给予学生真爱、大爱,重视学生诚信的培养,并在国家相关制度的支撑下,国家助学贷款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一、银行叫停国家助学贷款的根本原因
国家助学贷款本是一种信用贷款,根本无须担保,它的目的是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和缴费制度的推行,高校的贫困大学生约占全校学生的25%,特困生占8%。虽然高校建立了奖学金、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和学费减免等一系列资助体系,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问题,对广大高校贫困学生来说,最重要、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国家助学贷款。由于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毕业后不归还逾期国家助学贷款,银行叫停国家助学贷款,高校贫困学生陷入贷款无门的困境。银行在催交无果的情况下,将欠款者告上法庭。2006年8月,中国银行杭州杭海路支行起诉浙江大学4名毕业生,要求归还助学贷款。2006年12月北京又发布助学贷款诚信“黑名单”,并在媒体上公布了中国石油大学4名毕业生的真实身份。紧接着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营业部在媒体上对国家助学贷款逾期债务进行催收,涉及4所高校的263名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处于冰点。
二、学校要提供培养诚信的环境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学生诚信与否必然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同时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有相当影响力的群体,它能对未来中国的信用环境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之一,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把诚信当作等同生死的大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支撑、维持、协调社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运转,高校则承担培育诚信的重任。高校要在校园内积极寻找培育诚信的支点,启动“诚信工程”,从教师到学生开展“做诚信人,办诚信事”活动。
教师要践行诚信行动,以身体力行的教化方式给学生一个诚信的模板,做诚信的表率,为建立诚信社会做准备。对学生要开展诚信教育,为学生打造一个实践诚信的平台。特别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不懈地追求诚信,促进诚信的养成,把诚信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美德。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深层次的矛盾日渐突出,受利益驱动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与诚信不协调的行为,高校校园内也存在不诚信的现象,考试舞弊、论文抄袭、借钱不还,欺骗老师、同学、家长等现象触目惊人。有的毕业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故意违约,一毕业就无法进行联系,好像在人间消失了,给其他大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诚信环境形成的过程中起了负面作用,给社会留下了不良印象。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成为当务之急。
高校要建立诚信网络、诚信传播机制以及监督机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自我修养,积极与不诚信行为作斗争,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积极引导下,双管齐下,努力营造诚信环境,自觉接受舆论的监督。
三、要建立诚信约束制度
在商业社会,诚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比金钱更可靠、更可贵。社会学家认为,诚信的构建必须依靠制度的支撑,当社会出现不诚信行为时,除了要用道德去滋润之外,更需要制度的刚性介入,才能保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因此,国家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诚信体系。
1.高校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诚信档案从新生入学起开始建立,把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全部纳入诚信档案(包括助学贷款信息),它可以供用人单位监督、参考大学生诚信行为,也可以为用人单位选聘人才提供可靠依据。它是无形的“紧箍咒”,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制约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加大失信者的失信成本。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银行可以与高校联手,共享诚信档案。
2.国家要建立个人信用系统。个人信用系统就是个人的社会信用档案密码,与人的生命直接相连,不讲诚信,意味着个人放弃在社会上的所有利益。在中国,每个人的信用记录几乎是空白。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助学贷款作为国内唯一的无担保贷款,要规避风险,能做到的就是完善信用体系。在英国,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非常容易,很多学生甚至一毕业就在国外工作,但英国的银行不必担心他们欠债不还,因为每个英国人生下来都有一个社会保险号码,收入、纳税、申请贷款、领取退休金等全靠它。美国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建立全国的信息网络系统,并逐渐完备。学生毕业后银行均可通过遍布全国的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掌握其行踪和收入,尽管美国大学生的贷款率高达70%,不良还贷率却极低,信息网络系统有效控制了风险。我国也要加快建立个人信用系统的步伐,化解信用风险,让信用落到实处,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信用服务。
3.尽快建立健全失信约束惩罚机制。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现实生活中,“诚信门”事件日益突出。据国家工商局统计,我国每年签订合同40亿份,但有50%的合同没有履行。面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的形势,中国建立失信约束惩罚机制迫在眉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指出:“确立信用的最好手段是在有效的制度安排下进行市场化,即对不守信用的人进行严厉处罚与建立个人信用网,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公共成本。”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还贷率,银行可将贷款人的还贷信息数据转入个人诚信数据系统,通过强制授权方式,在全国银行系统中建立借款大学生个人信用记录,使借款人的履行状况与个人后期向银行借款活动直接挂钩,从而迫使借款人按期还款。
现阶段,国家的个人信用系统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大学担保助学贷款意义深远,它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经济上的困难,同时也促进培育诚信环境的形成,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对社会的责任。只有给予学生真爱、大爱,重视学生诚信的培养,并在国家相关制度的支撑下,国家助学贷款之路才能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