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提升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应变、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能力则无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因而针对应用电子专业的学生提出了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一些基本的工艺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比如六西格玛管理),使学生更加贴近企业文化。通过项目的实施效果表明,此项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压力,无疑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学生就业 六西格玛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4-034-01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定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调整已逐步形成共识,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而且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行了项目课程的教学,尽可能地贴近实际生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但是为什么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还是比较困难呢?关键在于学生还很难适应形势的变化,学生对于社会适应的能力不强。因此提升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应变、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能力则无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同样也是如此,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不仅要注重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融入企业文化,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拓展,更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
应用电子专业的重要的就业方向之一是电子产品制造行业中从事生产工艺和技术管理,要适应这一类岗位的需求,除了扎实的电子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工艺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目前,在很多企业中都实施了6-Sigma管理体系,为了实现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及时地了解企业文化,我们可以在学生的业余时间对其进行培训,从而使学生能对6-Sigma管理这一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手段,那么,在择业的时候就会具有比较强的竞争优势。为此我们分3个阶段来对学生进行了培训与锻炼。
一、 在学好专业理论基础课的同时,融入了六西格玛管理体系知识的介绍
(一)对六西格玛的概念有所了解。六西格玛是一项以数据为基础,追求几乎完美的质量管理方法。西格玛是一个希腊字母σ的中文译音,统计学用来表示标准偏差,用“σ”度量质量特性总体上对目标值的偏离程度。六个西格玛的管理方法重点是将所有的工作作为一种流程,采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找出最关键的因素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更高的客户满意度。
(二)明白实施六西格玛的目的是什么?为企业实施六西格玛提供必须的管理工具和操作技巧;为企业培养具备组织能力,激励能力,项目管理技术和数理统计诊断能力的领导者,这些人才是企业适应变革和竞争的核心力量。从而使企业降低质量缺陷和服务偏差并保持持久性的效益,促进快速实现突破性绩效,帮助企业达到战略目标。
(三)了解六西格玛的管理工具。六西格玛是一个致力于完美和追求客户满意的管理理,SPC(统计性工作程序控制)是一个支持六西格玛这个管理理念的工具。所有那些传统的质量管理3工具,像SPC、MSA、FMEA、QFD等均是实现六西格玛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通过在实际电子行业实习中灌输六西格玛的管理理念,提升学生的工艺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促进对企业文化的吸收
(一)何为企业文化?简单地说,企业文化就是“我们这儿做事的方式”。当你试图去改进质量,特别是通过改进工作过程(包括加工、服务、行政和管理等)以获取最佳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时候,文化便显示出巨大的阻力。可以用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来形象地描绘其存在。
(二)六西格玛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利用六西格玛进行质量管理,不仅减少质量成本,提高效率,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财务收益,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企业员工的“一次就要做好 ”的质量意识。并把这种质量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中,并逐渐成为领导的主流文化。它提供了一套改善企业流程和企业文化的运作方式和工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三)学生在无锡某电子公司实习,充分运用六西格玛提升了PCB的装配效率。
1.首先由该公司对学生进行了培训。培训培训主要集中于:六西格玛方法和测量指标;识别、选择并实施六西格玛项目;识别、选择并管理黑带。 黑带培训则按照六西格玛项目实施的四个阶段进行:包括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每阶段包含一周的课堂培训,内容包含与本阶段相关的工具和技术,并在每阶段末对实施的项目进行评价。而另有三周将课堂所学的内容用于所选择的项目。培训的目的是期望每个黑带在每一阶段都能描述项目的进展,以评价项目进展中所采用相关工具的精通程度。
2.项目实施。在PCB装配实施过程中,首先随机抽取项目组成员对PCBA进行功能测试,将测量时间进行比对,最终确立项目目标为提高测试时间。而要达到此目的,需分析造成测试时间长的原因来源。
在分析阶段,采用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方法以验证排序靠前的输入变量的显著性。输入变量分为控制因子和噪声因子这两类。控制因子的最佳水平能够被识别,而设置这些因子最优水平的目的是改进过程的输出响应,如时钟速度、BIOS设置等;但噪声因子则是不可控的,或者说要控制在理想水平非常昂贵,如测试人员的波动等。接着通过回归分析法得出造成测试时间的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在于界面卡,而非测试装置。但是经过多变量图分析,界面卡A和界面卡B是正常的,不因为测试装置的不同而有很大的波动。后来应用他们自身的工程专业知识,团队成员就将原因范围缩小至卡上的接收器芯片。调查显示卡A和卡D上的接收器来自同一供应商,卡B和卡C来自同一供应商,而卡E来自第三供应商。将界面卡与接受器交叉测试确认差异来自于接受器芯片。
进入改进阶段的研究,他们已经了解到四个可控因子与一个噪音因子对两个输出响应变量的影响。各因子水平在最佳设置时,测试时间的均值和方差都最小,结果显示此时噪音因子(接收器类型)对改进而言是最重要的因子。
在控制阶段和实现阶段,改进成果和建议应该向过程负责人报告,协调一致后形成新的控制计划。
通过整套工序的过程实施,结果显示运用六西格玛进行质量过程管理,改进的成果是令人震惊的,不仅超过了目标值146秒/PCBA,而且也比初期能力值142秒超过4秒,在控制测试不确定性方面,测试时间的标准差从13.8秒减小至令人吃惊的2.2秒。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收益是测试的一次合格率和Prime合格率(再次实验合格不需返工)都有所改进。
三、通过学生亲身学习、体验六西格玛管理之后总结学习的效果以及对自身的影响
(一)通过阶段性的学习与培训之后,提升了学生个人素质。首先对于学生个人而言,不仅在实践过程中真正运用了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更深层次地拓展了自身的管理理念,同时提升了自身的团队意识。因为六西格玛管理注重团队协作,通过团队协作改变了企业文化。让各级员工齐心协力,就重要事项以及如何持续努力以实现更好绩效达成共同的愿景,提高士气。另外对于所有运用六西格玛方法的人员,其工作生活也会得到改善。每个人都会发展到以不同方式做事并将其做得更好。这成为了促进深刻的文化变革的新思维方式。
(二)在学生个人素质提高的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因为学生通过培训后,非常注重团队意识,同时对于企业文化也较熟悉,因此在真正的就业岗位上很容易适应,同时也了解了质量控制的流程,这样对于学生来讲无一不受到了企业极大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张驰.六西格玛黑带丛书1-5[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2]李菊华,童毓舟.六西格玛工具手册[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沈建明主编.国防高科技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学生就业 六西格玛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4-034-01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定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调整已逐步形成共识,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而且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行了项目课程的教学,尽可能地贴近实际生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但是为什么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还是比较困难呢?关键在于学生还很难适应形势的变化,学生对于社会适应的能力不强。因此提升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应变、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能力则无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同样也是如此,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不仅要注重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融入企业文化,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拓展,更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
应用电子专业的重要的就业方向之一是电子产品制造行业中从事生产工艺和技术管理,要适应这一类岗位的需求,除了扎实的电子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工艺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目前,在很多企业中都实施了6-Sigma管理体系,为了实现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及时地了解企业文化,我们可以在学生的业余时间对其进行培训,从而使学生能对6-Sigma管理这一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手段,那么,在择业的时候就会具有比较强的竞争优势。为此我们分3个阶段来对学生进行了培训与锻炼。
一、 在学好专业理论基础课的同时,融入了六西格玛管理体系知识的介绍
(一)对六西格玛的概念有所了解。六西格玛是一项以数据为基础,追求几乎完美的质量管理方法。西格玛是一个希腊字母σ的中文译音,统计学用来表示标准偏差,用“σ”度量质量特性总体上对目标值的偏离程度。六个西格玛的管理方法重点是将所有的工作作为一种流程,采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找出最关键的因素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更高的客户满意度。
(二)明白实施六西格玛的目的是什么?为企业实施六西格玛提供必须的管理工具和操作技巧;为企业培养具备组织能力,激励能力,项目管理技术和数理统计诊断能力的领导者,这些人才是企业适应变革和竞争的核心力量。从而使企业降低质量缺陷和服务偏差并保持持久性的效益,促进快速实现突破性绩效,帮助企业达到战略目标。
(三)了解六西格玛的管理工具。六西格玛是一个致力于完美和追求客户满意的管理理,SPC(统计性工作程序控制)是一个支持六西格玛这个管理理念的工具。所有那些传统的质量管理3工具,像SPC、MSA、FMEA、QFD等均是实现六西格玛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通过在实际电子行业实习中灌输六西格玛的管理理念,提升学生的工艺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促进对企业文化的吸收
(一)何为企业文化?简单地说,企业文化就是“我们这儿做事的方式”。当你试图去改进质量,特别是通过改进工作过程(包括加工、服务、行政和管理等)以获取最佳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时候,文化便显示出巨大的阻力。可以用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来形象地描绘其存在。
(二)六西格玛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利用六西格玛进行质量管理,不仅减少质量成本,提高效率,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财务收益,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企业员工的“一次就要做好 ”的质量意识。并把这种质量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中,并逐渐成为领导的主流文化。它提供了一套改善企业流程和企业文化的运作方式和工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三)学生在无锡某电子公司实习,充分运用六西格玛提升了PCB的装配效率。
1.首先由该公司对学生进行了培训。培训培训主要集中于:六西格玛方法和测量指标;识别、选择并实施六西格玛项目;识别、选择并管理黑带。 黑带培训则按照六西格玛项目实施的四个阶段进行:包括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每阶段包含一周的课堂培训,内容包含与本阶段相关的工具和技术,并在每阶段末对实施的项目进行评价。而另有三周将课堂所学的内容用于所选择的项目。培训的目的是期望每个黑带在每一阶段都能描述项目的进展,以评价项目进展中所采用相关工具的精通程度。
2.项目实施。在PCB装配实施过程中,首先随机抽取项目组成员对PCBA进行功能测试,将测量时间进行比对,最终确立项目目标为提高测试时间。而要达到此目的,需分析造成测试时间长的原因来源。
在分析阶段,采用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方法以验证排序靠前的输入变量的显著性。输入变量分为控制因子和噪声因子这两类。控制因子的最佳水平能够被识别,而设置这些因子最优水平的目的是改进过程的输出响应,如时钟速度、BIOS设置等;但噪声因子则是不可控的,或者说要控制在理想水平非常昂贵,如测试人员的波动等。接着通过回归分析法得出造成测试时间的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在于界面卡,而非测试装置。但是经过多变量图分析,界面卡A和界面卡B是正常的,不因为测试装置的不同而有很大的波动。后来应用他们自身的工程专业知识,团队成员就将原因范围缩小至卡上的接收器芯片。调查显示卡A和卡D上的接收器来自同一供应商,卡B和卡C来自同一供应商,而卡E来自第三供应商。将界面卡与接受器交叉测试确认差异来自于接受器芯片。
进入改进阶段的研究,他们已经了解到四个可控因子与一个噪音因子对两个输出响应变量的影响。各因子水平在最佳设置时,测试时间的均值和方差都最小,结果显示此时噪音因子(接收器类型)对改进而言是最重要的因子。
在控制阶段和实现阶段,改进成果和建议应该向过程负责人报告,协调一致后形成新的控制计划。
通过整套工序的过程实施,结果显示运用六西格玛进行质量过程管理,改进的成果是令人震惊的,不仅超过了目标值146秒/PCBA,而且也比初期能力值142秒超过4秒,在控制测试不确定性方面,测试时间的标准差从13.8秒减小至令人吃惊的2.2秒。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收益是测试的一次合格率和Prime合格率(再次实验合格不需返工)都有所改进。
三、通过学生亲身学习、体验六西格玛管理之后总结学习的效果以及对自身的影响
(一)通过阶段性的学习与培训之后,提升了学生个人素质。首先对于学生个人而言,不仅在实践过程中真正运用了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更深层次地拓展了自身的管理理念,同时提升了自身的团队意识。因为六西格玛管理注重团队协作,通过团队协作改变了企业文化。让各级员工齐心协力,就重要事项以及如何持续努力以实现更好绩效达成共同的愿景,提高士气。另外对于所有运用六西格玛方法的人员,其工作生活也会得到改善。每个人都会发展到以不同方式做事并将其做得更好。这成为了促进深刻的文化变革的新思维方式。
(二)在学生个人素质提高的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因为学生通过培训后,非常注重团队意识,同时对于企业文化也较熟悉,因此在真正的就业岗位上很容易适应,同时也了解了质量控制的流程,这样对于学生来讲无一不受到了企业极大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张驰.六西格玛黑带丛书1-5[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2]李菊华,童毓舟.六西格玛工具手册[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沈建明主编.国防高科技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