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古典诗歌鉴赏过程中,应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关注题目、作者、注释,弄清诗歌的年代、题材、情感等相关信息;注意炼字、炼句及诗眼,弄清诗歌的主旨;表现手法,了解诗歌的创作技巧。
【关键词】古代诗歌 鉴赏教学 鉴赏方法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代诗歌流光溢彩,照亮了中国的文学长廊。但是高考语文试卷上,古代诗歌鉴赏部分,很多考生的得分却是那样的黯淡.对此老师摇头,学生叹气。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古诗积淀不够深厚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答题无法,漏点太多。悉心研究近年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及所给参考答案可以发现,进行古代诗歌鉴赏,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可探究与遵循的。
在鉴赏诗歌时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关注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诗歌的题目能给我们提供很多的信息。有的点明写作的对象,如1998年全国题《题李凝幽居》。有的表现写作的场景、缘由,如2001年全国题《赋得暮雨送李胄》,“暮雨”是场景,“送李胄”告诉我们作者是因为朋友李胄要走才赋的这首诗。有的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如唐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只有看题目再结合内容才真正明晰作者希望朋友张水部帮助自己科考顺利过关的目的。有的直接传达作者的情感,如陆游的《书愤》,“愤”是贯串始终的情感。诗题可以传达很多的信息,关注诗题,学会运用,这样更有利于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关注作者。诗的作者,尤其是我们熟知的著名诗人,高考试卷中不再注释,考生一定要看作者,凭借所积累的知识联想作者的生平、成诗的背景、特定的内容、诗的风格等,鉴赏时做到“知人论诗”。
3.关注注释。高考诗歌鉴赏中的注释除帮助考生理解诗歌内容外,绝大多数与解答试题有直接的关系,否则,绝不赘述。如2007年江西卷对《金陵晚望》与《金陵图》作者的注释:“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考生若不关注注释,就无法准确地得出考题(1)的答案:“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007年福建卷《武夷山中》注释①②对作者谢枋得的介绍,对准确回答(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除了关注以上的信息,结合平时积累的意象、手法、情感、形象等对诗歌内容、写作手法进行准确地理解把握之外,还要在答题时遵循合理的思维流程。
4.看炼字。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诗人追求的一面艺术旗帜。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夜学晓不休”(孟郊),有的“捻断数茎须”(卢延让),有的甚至“用破一生心”(方干)。既然如此,炼字自然也就成为诗歌鉴赏中的一个亮点和命题的一个焦点。考生回答相关试题,要掌握一定的炼字规律。首先,注意所炼之字的位置:五言诗多炼第二、三、五字,二、三字居多;七言诗多炼第二、五、七字,二、五字居多。其次,注意所炼之字的词性:一般依次为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个别时候还炼副词。掌握了这两个规律,有助于我们找准所炼之字。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炼字就是使“意”——作者的主观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所以,我们回答炼字题时,切忌就字论字,一定要结合诗意、诗情分析其表达效果。一般答题步骤为:明确所炼之字——解译描述所在诗句——炼字效果——意境特点(写景句)/形象特点(叙事或抒情句),有时还要联系主旨情感。
例如2007年全国福建卷: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端 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能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敌”(所炼之字)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解译描述所在的诗句)的寂寥冷落(意境特点)的氛围,而且表现了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形象特点),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主旨情感)。(炼字效果)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效果。
5.看诗眼。诗眼,有的是炼字,但不是孤立的炼字。清人刘熙载在《艺论》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这就告诉我们诗眼不只有炼字的精妙,更能结构诗句,概括内容,表现主旨,它是全诗的关键去处。诗眼一般指五言中之第三字,七言中之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回答有关诗眼的问题,一般遵循以下步骤:点明诗眼——结合主要手法、概括全诗表达的主旨情感——结合手法具体分析诗句内容与诗眼的联系
例如2007年四川卷第12题(2):
葛 溪 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霜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点明诗眼)。 情景交融(主要手法),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主旨情感概括)。
6.看炼句。炼句——对关键诗句的理解,主要问句子的含义、色彩、韵味、效果等。回答这类题,要先判断所炼之句为写景句、叙事句还是抒情议论句,回答时依次遵循下列的格式:(1)总述手法与表达的情感——筛选主要意象,结合表现手法描述该诗句的内容——总结意境特点。(2)陈述主体对象 所属事件——人物形象特点——诗歌主旨。(3)陈述对象 情感——表达效果——诗歌主旨。
7.看表现手法。表现手法非常宽泛,在做此类题时,要首先审清题干如何发问。就整首诗而问,如“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情感的?着重考查的是诗歌整体艺术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的整体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案应从表达方式(叙议抒情结合、直接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映衬(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词语中选择。分析具体诗句时,可联系修辞手法。若问到具体诗句时多从修辞的的角度去回答。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一般是依照“是什么”(表达技巧)——“为社么”(技巧的基本表达效果)——“怎么样”(在本诗中的作用)的步骤答题。
8.看思想情感。有关诗歌思想情感的分析,一般步骤是:概括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结合主要内容及主要表现手法。
以上内容仅对高考诗歌鉴赏应注意的事项与常见的问答中应遵循的一般答题格式做了简要的概述。但是题干问法多种多样,我们还需解析不同问法所对应的题型,然后参考答题格式,联系平时复习积累的知识与备考经验去从容应对。
★作者简介:徐秀丽,河南省新乡市铁路高级中学教师。
【关键词】古代诗歌 鉴赏教学 鉴赏方法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代诗歌流光溢彩,照亮了中国的文学长廊。但是高考语文试卷上,古代诗歌鉴赏部分,很多考生的得分却是那样的黯淡.对此老师摇头,学生叹气。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古诗积淀不够深厚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答题无法,漏点太多。悉心研究近年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及所给参考答案可以发现,进行古代诗歌鉴赏,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可探究与遵循的。
在鉴赏诗歌时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关注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诗歌的题目能给我们提供很多的信息。有的点明写作的对象,如1998年全国题《题李凝幽居》。有的表现写作的场景、缘由,如2001年全国题《赋得暮雨送李胄》,“暮雨”是场景,“送李胄”告诉我们作者是因为朋友李胄要走才赋的这首诗。有的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如唐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只有看题目再结合内容才真正明晰作者希望朋友张水部帮助自己科考顺利过关的目的。有的直接传达作者的情感,如陆游的《书愤》,“愤”是贯串始终的情感。诗题可以传达很多的信息,关注诗题,学会运用,这样更有利于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关注作者。诗的作者,尤其是我们熟知的著名诗人,高考试卷中不再注释,考生一定要看作者,凭借所积累的知识联想作者的生平、成诗的背景、特定的内容、诗的风格等,鉴赏时做到“知人论诗”。
3.关注注释。高考诗歌鉴赏中的注释除帮助考生理解诗歌内容外,绝大多数与解答试题有直接的关系,否则,绝不赘述。如2007年江西卷对《金陵晚望》与《金陵图》作者的注释:“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考生若不关注注释,就无法准确地得出考题(1)的答案:“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007年福建卷《武夷山中》注释①②对作者谢枋得的介绍,对准确回答(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除了关注以上的信息,结合平时积累的意象、手法、情感、形象等对诗歌内容、写作手法进行准确地理解把握之外,还要在答题时遵循合理的思维流程。
4.看炼字。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诗人追求的一面艺术旗帜。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夜学晓不休”(孟郊),有的“捻断数茎须”(卢延让),有的甚至“用破一生心”(方干)。既然如此,炼字自然也就成为诗歌鉴赏中的一个亮点和命题的一个焦点。考生回答相关试题,要掌握一定的炼字规律。首先,注意所炼之字的位置:五言诗多炼第二、三、五字,二、三字居多;七言诗多炼第二、五、七字,二、五字居多。其次,注意所炼之字的词性:一般依次为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个别时候还炼副词。掌握了这两个规律,有助于我们找准所炼之字。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炼字就是使“意”——作者的主观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所以,我们回答炼字题时,切忌就字论字,一定要结合诗意、诗情分析其表达效果。一般答题步骤为:明确所炼之字——解译描述所在诗句——炼字效果——意境特点(写景句)/形象特点(叙事或抒情句),有时还要联系主旨情感。
例如2007年全国福建卷: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端 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能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敌”(所炼之字)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解译描述所在的诗句)的寂寥冷落(意境特点)的氛围,而且表现了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形象特点),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主旨情感)。(炼字效果)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效果。
5.看诗眼。诗眼,有的是炼字,但不是孤立的炼字。清人刘熙载在《艺论》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这就告诉我们诗眼不只有炼字的精妙,更能结构诗句,概括内容,表现主旨,它是全诗的关键去处。诗眼一般指五言中之第三字,七言中之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回答有关诗眼的问题,一般遵循以下步骤:点明诗眼——结合主要手法、概括全诗表达的主旨情感——结合手法具体分析诗句内容与诗眼的联系
例如2007年四川卷第12题(2):
葛 溪 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霜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点明诗眼)。 情景交融(主要手法),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主旨情感概括)。
6.看炼句。炼句——对关键诗句的理解,主要问句子的含义、色彩、韵味、效果等。回答这类题,要先判断所炼之句为写景句、叙事句还是抒情议论句,回答时依次遵循下列的格式:(1)总述手法与表达的情感——筛选主要意象,结合表现手法描述该诗句的内容——总结意境特点。(2)陈述主体对象 所属事件——人物形象特点——诗歌主旨。(3)陈述对象 情感——表达效果——诗歌主旨。
7.看表现手法。表现手法非常宽泛,在做此类题时,要首先审清题干如何发问。就整首诗而问,如“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情感的?着重考查的是诗歌整体艺术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的整体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案应从表达方式(叙议抒情结合、直接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映衬(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词语中选择。分析具体诗句时,可联系修辞手法。若问到具体诗句时多从修辞的的角度去回答。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一般是依照“是什么”(表达技巧)——“为社么”(技巧的基本表达效果)——“怎么样”(在本诗中的作用)的步骤答题。
8.看思想情感。有关诗歌思想情感的分析,一般步骤是:概括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结合主要内容及主要表现手法。
以上内容仅对高考诗歌鉴赏应注意的事项与常见的问答中应遵循的一般答题格式做了简要的概述。但是题干问法多种多样,我们还需解析不同问法所对应的题型,然后参考答题格式,联系平时复习积累的知识与备考经验去从容应对。
★作者简介:徐秀丽,河南省新乡市铁路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