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外桃源千家峒
直以为千家峒是个洞,后来才知道,在瑶族的语言中,“峒”是群山环抱之中比较宽阔的平原,千家峒就是指生活着上千户人家的山司小平原。
千家峒离县城不远,车行大约半个钟头就到了峒口。这哪里是峒口呀,分明是一条宽敞的大马路。据说当年峒口是非常小的。在路边看到有个巨大的牛角雕塑造型,上面刻上“千家峒”,一看就是最近的作品。
我们在路边停下车,路右边有些怪石,当地人一指说这就是峒口。我们还真看到了 个天然石洞穿岩,据说它是古时瑶人进出千家峒的唯通道。洞口实在太小了,要猫着腰才能进去,一次只能进一个人。这样唯一的入口,敌人根本就不可能进入,真是进来一个宰一个。有这样的天然障碍,峒里太安全了。
钻出小洞,眼前豁然开朗便是一片石林,石缝中的青草顽强地生长着。虽不像云南石林那样突兀,但同样参差嶙岣地铺了满山。山间开着奇花异草,有着纯粹的山野石林之韵味。一条小径弯过竹丛,曲曲折折地把人引向石林深处。
在石山凹处有一道片石叠出的石墙,这是当年瑶民抗击官兵的石头寨。有几只山羊在石头之间闲散地行走,寻寻觅觅地吃着草。我们顺着小路往前走,穿过荆棘,就走到了小山顶上。
从这里向下俯视,一幅标准的田园画卷映入眼帘,这里就是千家峒的下峒。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其实说的就是千家峒,所以这里的风光你就想想吧,要多美有多美。
千家峒是瑶族人祖先聚居的地方,它的地位不仅仅是聚居地,更是他们心中的圣地。
很古很古的时候,瑶族的祖先住在千家峒。千家峒四面环山,森林茂密,只有一个山洞通到外面。对外头的人来说,这地方就跟世外桃源一样。千家峒田地宽阔,土质肥沃,有一首瑶歌描述这里的情景:千家峒里大峒田,三百牯牛犁一边,还有一边犁不到,山猪马鹿里头眠。
千户瑶人就在这桃花源里世代同生活,共耕种,丰衣足食,于世无争,快乐无比。后来,千家峒被官府发现了,派粮官进峒收租,热情好客的瑶人个个把他当贵客,一家屋里吃一天,眨眼就是三年,他和千家峒的瑶人搞得蛮熟,正要回府禀报,却出门不小心被蛇咬死了。宫府以为粮官是被千家峒人杀死的,于是派官兵血洗千家峒。
瑶人只能逃离家乡。离开千家峒前,他们将一只牛角锯成十二节,十二姓瑶人每姓一节。他们发誓,五百年后,子孙后裔不管漂泊到天涯海角,都要返回到千家峒团聚。届时,将十二节牛角合拢,吹响三声,方可进峒。宣誓完毕,十二姓瑶人含泪告别干家峒,走上了漫漫迁徙路。
五百年过去了,瑶人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返回千家峒运动。他们跋山涉水,到处打听十二节牛角的下落,他们的足迹年复一年地被高山落叶覆盖,他们的尸骨代复一代地被外乡的泥土掩埋。
千家峒成了瑶人心中一个永远难解的心结。回到千家峒去,成为一代代瑶人顽强生存的精神寄托。
岁月变迁,千家峒的名字在一代代瑶家人中流传,但是瑶族的后代对千家峒的确切位置越来越模糊了。虽然干家峒是瑶人心中的天堂,但却不知在何方。
好在瑶人手中有长期保存并流传的《千家峒源流记》,后来瑶人的子孙们按图索骥,找到了这里。看到与书上描述的几乎一模一样的情景,瑶族人认定了这里是千家峒。
千家峒分下峒、中峒、上峒,是一串约14公里长、23公里宽的葫芦形盆地。一般游人能到的也就是下峒。但是美景总在最难去的地方,最里面的上峒,有天女散花的瀑布,是美景。
但是那里路途艰难,当地人也很少进去过。没有向导,别说进不去,就是进去了,也肯定迷路出不来。
翻过最险的潘家源大峭壁,终于看见天女散花瀑布了。瀑布的水头从峰顶泻出,很难想象那是喷泉还是云雾中流来的溪涧。整个瀑布高二百余米。我眼耳并用,看到的是一幅画,百折不挠是这幅画的主题,听到的是一首歌,一往无前是这首歌的华采乐章。
晚上吃的是瑶族大餐,我对瑶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印象,一半来自于吃。他们招待客人经常是:山珍野味少不了,鲜鱼土鸡碗里走。腊肉是顿顿必上的。
这顿饭印象最深的是竹根鼠,当你吃上一块肉正大赞美味时,有人告诉你这是老鼠肉。你想想老鼠的样子有点恶心,但是舌头告诉你这肉很好吃。你真不知道该听耳朵的还是该听舌头的。竹根鼠肥如乳猪,因为专吃竹根而得名,当地人又叫它竹妞,说是“天上斑鸠、地上竹妞”。
还有蛇肉,到了永州市必须吃的,因为永州产益蛇。这里做蛇辣椒放得很多,我们这些外来人有点吃不来。
在瑶家,火塘是很重要的,是一个家庭必须的。平时它用来生活做饭取暖,这是家的象征。儿女成婚后分家,另起火塘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新火塘的三角铁支架和大铜锅必须由阿妈买。分家的前一天晚上,要请阿舅和亲朋吃一顿隆重、丰盛的分家饭。第二天一早,从阿妈的火塘引得火种燃起新火塘,从此,火塘永不熄灭,这象征着瑶家的血脉永续不断。
今后的日子里,每天儿女用着阿妈给的铁架、铜锅,就会时时记着父母的恩情。
吃完晚午饭,大家来观看瑶家舞蹈。长鼓舞、敲梆舞、芦笙舞跳起来了,瑶族对歌、情歌唱起来了。参加表演的已经有点专业色彩了。跳竹篙舞时,欢迎大家踊跃参加,可看那竹篙令人眼花缭乱地飞快上下,我哪敢跳啊!大着胆子跳两下,一伸脚就被夹住。
瑶家妹子个个好嗓子,表演性质的歌唱收敛了很多,如果你走到他们的寨子中去,她们会像打开珍宝箱似地,一首一首地唱个没完。
旅游 资讯
长鼓在瑶族的舞蹈中要经常用到。瑶语叫“汪嘟”,约4尺长,两头大,中间小,呈喇叭形。鼓的两端蒙上牛皮或羊皮,作为鼓面。舞时横挂在腰间,右手五指并拢。以掌拍鼓,发出“比”声;左手持一竹片,敲打鼓面,发出“冬”音。这样有节奏地连续击拍,便发出“冬比冬比冬冬比”的声音。瑶族人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等。
粑粑就是瑶族粽子,用糯米、猪油、肉掺拌在一起,用从山上砍来的粽子叶包成圆形,长约10公分左右的粽子,又叫做大粑粑。因用线绳或榄皮线条捆得较紧,故煮熟后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瑶族粑粑是端五节和其他节庆期间,瑶族招待客人和赠送亲朋好友的食品。
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瑶族人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
直以为千家峒是个洞,后来才知道,在瑶族的语言中,“峒”是群山环抱之中比较宽阔的平原,千家峒就是指生活着上千户人家的山司小平原。
千家峒离县城不远,车行大约半个钟头就到了峒口。这哪里是峒口呀,分明是一条宽敞的大马路。据说当年峒口是非常小的。在路边看到有个巨大的牛角雕塑造型,上面刻上“千家峒”,一看就是最近的作品。
我们在路边停下车,路右边有些怪石,当地人一指说这就是峒口。我们还真看到了 个天然石洞穿岩,据说它是古时瑶人进出千家峒的唯通道。洞口实在太小了,要猫着腰才能进去,一次只能进一个人。这样唯一的入口,敌人根本就不可能进入,真是进来一个宰一个。有这样的天然障碍,峒里太安全了。
钻出小洞,眼前豁然开朗便是一片石林,石缝中的青草顽强地生长着。虽不像云南石林那样突兀,但同样参差嶙岣地铺了满山。山间开着奇花异草,有着纯粹的山野石林之韵味。一条小径弯过竹丛,曲曲折折地把人引向石林深处。
在石山凹处有一道片石叠出的石墙,这是当年瑶民抗击官兵的石头寨。有几只山羊在石头之间闲散地行走,寻寻觅觅地吃着草。我们顺着小路往前走,穿过荆棘,就走到了小山顶上。
从这里向下俯视,一幅标准的田园画卷映入眼帘,这里就是千家峒的下峒。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其实说的就是千家峒,所以这里的风光你就想想吧,要多美有多美。
千家峒是瑶族人祖先聚居的地方,它的地位不仅仅是聚居地,更是他们心中的圣地。
很古很古的时候,瑶族的祖先住在千家峒。千家峒四面环山,森林茂密,只有一个山洞通到外面。对外头的人来说,这地方就跟世外桃源一样。千家峒田地宽阔,土质肥沃,有一首瑶歌描述这里的情景:千家峒里大峒田,三百牯牛犁一边,还有一边犁不到,山猪马鹿里头眠。
千户瑶人就在这桃花源里世代同生活,共耕种,丰衣足食,于世无争,快乐无比。后来,千家峒被官府发现了,派粮官进峒收租,热情好客的瑶人个个把他当贵客,一家屋里吃一天,眨眼就是三年,他和千家峒的瑶人搞得蛮熟,正要回府禀报,却出门不小心被蛇咬死了。宫府以为粮官是被千家峒人杀死的,于是派官兵血洗千家峒。
瑶人只能逃离家乡。离开千家峒前,他们将一只牛角锯成十二节,十二姓瑶人每姓一节。他们发誓,五百年后,子孙后裔不管漂泊到天涯海角,都要返回到千家峒团聚。届时,将十二节牛角合拢,吹响三声,方可进峒。宣誓完毕,十二姓瑶人含泪告别干家峒,走上了漫漫迁徙路。
五百年过去了,瑶人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返回千家峒运动。他们跋山涉水,到处打听十二节牛角的下落,他们的足迹年复一年地被高山落叶覆盖,他们的尸骨代复一代地被外乡的泥土掩埋。
千家峒成了瑶人心中一个永远难解的心结。回到千家峒去,成为一代代瑶人顽强生存的精神寄托。
岁月变迁,千家峒的名字在一代代瑶家人中流传,但是瑶族的后代对千家峒的确切位置越来越模糊了。虽然干家峒是瑶人心中的天堂,但却不知在何方。
好在瑶人手中有长期保存并流传的《千家峒源流记》,后来瑶人的子孙们按图索骥,找到了这里。看到与书上描述的几乎一模一样的情景,瑶族人认定了这里是千家峒。
千家峒分下峒、中峒、上峒,是一串约14公里长、23公里宽的葫芦形盆地。一般游人能到的也就是下峒。但是美景总在最难去的地方,最里面的上峒,有天女散花的瀑布,是美景。
但是那里路途艰难,当地人也很少进去过。没有向导,别说进不去,就是进去了,也肯定迷路出不来。
翻过最险的潘家源大峭壁,终于看见天女散花瀑布了。瀑布的水头从峰顶泻出,很难想象那是喷泉还是云雾中流来的溪涧。整个瀑布高二百余米。我眼耳并用,看到的是一幅画,百折不挠是这幅画的主题,听到的是一首歌,一往无前是这首歌的华采乐章。
晚上吃的是瑶族大餐,我对瑶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印象,一半来自于吃。他们招待客人经常是:山珍野味少不了,鲜鱼土鸡碗里走。腊肉是顿顿必上的。
这顿饭印象最深的是竹根鼠,当你吃上一块肉正大赞美味时,有人告诉你这是老鼠肉。你想想老鼠的样子有点恶心,但是舌头告诉你这肉很好吃。你真不知道该听耳朵的还是该听舌头的。竹根鼠肥如乳猪,因为专吃竹根而得名,当地人又叫它竹妞,说是“天上斑鸠、地上竹妞”。
还有蛇肉,到了永州市必须吃的,因为永州产益蛇。这里做蛇辣椒放得很多,我们这些外来人有点吃不来。
在瑶家,火塘是很重要的,是一个家庭必须的。平时它用来生活做饭取暖,这是家的象征。儿女成婚后分家,另起火塘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新火塘的三角铁支架和大铜锅必须由阿妈买。分家的前一天晚上,要请阿舅和亲朋吃一顿隆重、丰盛的分家饭。第二天一早,从阿妈的火塘引得火种燃起新火塘,从此,火塘永不熄灭,这象征着瑶家的血脉永续不断。
今后的日子里,每天儿女用着阿妈给的铁架、铜锅,就会时时记着父母的恩情。
吃完晚午饭,大家来观看瑶家舞蹈。长鼓舞、敲梆舞、芦笙舞跳起来了,瑶族对歌、情歌唱起来了。参加表演的已经有点专业色彩了。跳竹篙舞时,欢迎大家踊跃参加,可看那竹篙令人眼花缭乱地飞快上下,我哪敢跳啊!大着胆子跳两下,一伸脚就被夹住。
瑶家妹子个个好嗓子,表演性质的歌唱收敛了很多,如果你走到他们的寨子中去,她们会像打开珍宝箱似地,一首一首地唱个没完。
旅游 资讯
长鼓在瑶族的舞蹈中要经常用到。瑶语叫“汪嘟”,约4尺长,两头大,中间小,呈喇叭形。鼓的两端蒙上牛皮或羊皮,作为鼓面。舞时横挂在腰间,右手五指并拢。以掌拍鼓,发出“比”声;左手持一竹片,敲打鼓面,发出“冬”音。这样有节奏地连续击拍,便发出“冬比冬比冬冬比”的声音。瑶族人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等。
粑粑就是瑶族粽子,用糯米、猪油、肉掺拌在一起,用从山上砍来的粽子叶包成圆形,长约10公分左右的粽子,又叫做大粑粑。因用线绳或榄皮线条捆得较紧,故煮熟后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瑶族粑粑是端五节和其他节庆期间,瑶族招待客人和赠送亲朋好友的食品。
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瑶族人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