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东西方的“乱伦”母题
在西方“乱伦母题”中,普遍善于用那种大喜大悲的落差来展示人物命运的曲折,用善与惡、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主义手法来刻画“彻底的英雄”,而[1]与西方文学崇尚“力”的壮美美学观不同, 以日本叙事文学为代表之一的亚洲文学中,以“乱伦”为题材的作品却大都充满了悲剧性,高雅优美,对这一母题的描写中充满了哀怨感伤又缠绵不绝,弥散着一种淡淡的悲伤,传达出的是悲剧性激情以及悲剧性激情在情感强度上的弱化形式——“感伤性激情”。
二、比较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1、母题类型:天契型乱伦与性爱型乱伦
在叙事文学中的“乱伦”母题作品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四个类型:天契型乱伦、虐取型乱伦、性爱型乱伦与情爱型乱伦。 [2]
对于《源氏物语》的母题类型划分一直是有争议的一个话题, 杨经建在《“乱伦”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中将《源氏物语》划分到了“性爱型乱伦”中,在马莉娜的论文《“乱伦”母题与日本叙事文学》中,《源氏物语》被划分到了“情爱型乱伦”。紫式部在最后结局也以光源式的一无所有的悲剧警示着男权社会中只为满足个人欲望的男性,也是为在当时迷乱荒淫的贵族社会的女性权利的呐喊,寄托了她自身对爱的真谛的渴望和坚持。
《俄狄浦斯王》是典型的“天契型乱伦”,索福克勒斯将乱伦的原因归因于“神谕”和控制神谕的不可知的命运。[3]
母题类型的差异是奠定作品悲剧风格差异的基础,“性爱情爱型乱伦”由“性”与“情”的交织缠绵渲染一种单纯的、原始的、温柔暖意的男女情爱,[4]而“天契型乱伦”中增添了“天命”的神秘元素,用极致意外而残酷的事件营造了一种惊异、震撼的悲剧效果。
2、形象塑造:内敛与外放
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日本平安文学是塑造“内敛”人形以对一种彻底的“哀”且“伤”的“下降型”悲剧美学的追求。[5]与《源氏物语》的“下降型”悲剧相反,《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显现出的却是一种波澜壮阔’激流勇进的震撼与悲壮,极具男性阳刚之美,是“外放”人形对一种积极的、冒险的、行动的“上升型”悲剧美学追求。
3、悲剧形态:哀怨苍凉与壮美悲烈
①日本:哀怨苍凉
川端康成曾经说过:“‘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在日本文学中,很少有情节上的冲突,“而是把一连串的生活琐碎细节诗意化,通过内在的体现表现悲剧性,[6]从而构成日本文学特有的阴柔美的静态悲剧形式。”据统计,在《源氏物语》这本书里,“哀”字一共出现了1044次。这种行云流水的哀怨,这种莫名的哀怨,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哀怨,在《源氏物语》里构成了一种和谐的存在。
②古希腊:壮美悲烈
《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情节呈现出一种壮美悲烈之感,其中矛盾急遽尖锐,冲突场面宏大,危机四伏,惊心动魄,震撼人心,表现为动态即瞬性的壮阔悲情,[7]而且注重强调结果,多数以冲突双方的死亡、毁灭等疾风骤雨式剧烈瞬间而告终。
4、社会文化内涵:风雅俗情与道德教育
两部悲剧性文学作品所展现的文化价值理念不同,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有很大差别。
①日本:风雅俗情
《源氏物语》塑造了一个个光辉耀人的形象,编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超越了世俗的限制、道德的禁区,达到了一种旁人不可企及的“风雅”。[8]
②古希腊:道德教育
《俄狄浦斯王》对“乱伦”母体的叙述并没有仅仅停留于伦理对错是非的判断,它们在历史,政治,经济,人文思想等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都超越了具体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是非判断,[9]从人类文化哲学层面上的道德本体精神,去探触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集体精神图谱,将教育,认识意义寓于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中。
《俄狄浦斯王》受时代和作者自身影响,标榜崇高的社会道德责任,强调高度的社会伦理责任感,在道德教育和思想普及方面对公民社会国家的建立和稳固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10]
三、总结
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日本古典文学悲剧这样一种以哀怨、风雅为特征的“下降型”的悲剧美学与以《俄狄浦斯王》为代表的古希腊叙事文学这样一种壮美、悲烈的“上升型”悲剧美学是异质的体现。《源氏物语》所体现出来的哀怨、风雅特点正是超越其他“乱伦”母题叙述文学的所在,而古希腊典范悲剧《俄狄浦斯王》体现的明朗单纯和静穆伟大也是西方叙事文学中领军性的存在。
参考文献:
① 杨经建.《“乱伦”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2000,(04):
② 黄玲青 《张爱玲小说与《源氏物语》对读》,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6
③ 毛凌滢 《论《雷雨》与《俄狄浦斯王》的乱伦母题及伦理命运观》
④ 张 伟 《不伦之爱亦美丽——试析《源氏物语》乱伦母题》,2007,3
⑤ 杨 乐. 《源氏物语》与日本文艺美学观念[D].苏州大学,2009:14
⑥ 安学珍 《论《俄狄浦斯工》和《雷雨》中的异质文化原欲母题》
⑦ 耿群芳 《英国叙事文学中的“乱伦”母题》
⑧ 周韬 娄雨婷 《诗化物哀与激越义理齐绽悲剧异彩》
⑨(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⑩(日)川端康成.美学的存在与发现[M].叶渭渠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在西方“乱伦母题”中,普遍善于用那种大喜大悲的落差来展示人物命运的曲折,用善与惡、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主义手法来刻画“彻底的英雄”,而[1]与西方文学崇尚“力”的壮美美学观不同, 以日本叙事文学为代表之一的亚洲文学中,以“乱伦”为题材的作品却大都充满了悲剧性,高雅优美,对这一母题的描写中充满了哀怨感伤又缠绵不绝,弥散着一种淡淡的悲伤,传达出的是悲剧性激情以及悲剧性激情在情感强度上的弱化形式——“感伤性激情”。
二、比较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1、母题类型:天契型乱伦与性爱型乱伦
在叙事文学中的“乱伦”母题作品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四个类型:天契型乱伦、虐取型乱伦、性爱型乱伦与情爱型乱伦。 [2]
对于《源氏物语》的母题类型划分一直是有争议的一个话题, 杨经建在《“乱伦”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中将《源氏物语》划分到了“性爱型乱伦”中,在马莉娜的论文《“乱伦”母题与日本叙事文学》中,《源氏物语》被划分到了“情爱型乱伦”。紫式部在最后结局也以光源式的一无所有的悲剧警示着男权社会中只为满足个人欲望的男性,也是为在当时迷乱荒淫的贵族社会的女性权利的呐喊,寄托了她自身对爱的真谛的渴望和坚持。
《俄狄浦斯王》是典型的“天契型乱伦”,索福克勒斯将乱伦的原因归因于“神谕”和控制神谕的不可知的命运。[3]
母题类型的差异是奠定作品悲剧风格差异的基础,“性爱情爱型乱伦”由“性”与“情”的交织缠绵渲染一种单纯的、原始的、温柔暖意的男女情爱,[4]而“天契型乱伦”中增添了“天命”的神秘元素,用极致意外而残酷的事件营造了一种惊异、震撼的悲剧效果。
2、形象塑造:内敛与外放
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日本平安文学是塑造“内敛”人形以对一种彻底的“哀”且“伤”的“下降型”悲剧美学的追求。[5]与《源氏物语》的“下降型”悲剧相反,《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显现出的却是一种波澜壮阔’激流勇进的震撼与悲壮,极具男性阳刚之美,是“外放”人形对一种积极的、冒险的、行动的“上升型”悲剧美学追求。
3、悲剧形态:哀怨苍凉与壮美悲烈
①日本:哀怨苍凉
川端康成曾经说过:“‘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在日本文学中,很少有情节上的冲突,“而是把一连串的生活琐碎细节诗意化,通过内在的体现表现悲剧性,[6]从而构成日本文学特有的阴柔美的静态悲剧形式。”据统计,在《源氏物语》这本书里,“哀”字一共出现了1044次。这种行云流水的哀怨,这种莫名的哀怨,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哀怨,在《源氏物语》里构成了一种和谐的存在。
②古希腊:壮美悲烈
《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情节呈现出一种壮美悲烈之感,其中矛盾急遽尖锐,冲突场面宏大,危机四伏,惊心动魄,震撼人心,表现为动态即瞬性的壮阔悲情,[7]而且注重强调结果,多数以冲突双方的死亡、毁灭等疾风骤雨式剧烈瞬间而告终。
4、社会文化内涵:风雅俗情与道德教育
两部悲剧性文学作品所展现的文化价值理念不同,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有很大差别。
①日本:风雅俗情
《源氏物语》塑造了一个个光辉耀人的形象,编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超越了世俗的限制、道德的禁区,达到了一种旁人不可企及的“风雅”。[8]
②古希腊:道德教育
《俄狄浦斯王》对“乱伦”母体的叙述并没有仅仅停留于伦理对错是非的判断,它们在历史,政治,经济,人文思想等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都超越了具体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是非判断,[9]从人类文化哲学层面上的道德本体精神,去探触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集体精神图谱,将教育,认识意义寓于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中。
《俄狄浦斯王》受时代和作者自身影响,标榜崇高的社会道德责任,强调高度的社会伦理责任感,在道德教育和思想普及方面对公民社会国家的建立和稳固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10]
三、总结
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日本古典文学悲剧这样一种以哀怨、风雅为特征的“下降型”的悲剧美学与以《俄狄浦斯王》为代表的古希腊叙事文学这样一种壮美、悲烈的“上升型”悲剧美学是异质的体现。《源氏物语》所体现出来的哀怨、风雅特点正是超越其他“乱伦”母题叙述文学的所在,而古希腊典范悲剧《俄狄浦斯王》体现的明朗单纯和静穆伟大也是西方叙事文学中领军性的存在。
参考文献:
① 杨经建.《“乱伦”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2000,(04):
② 黄玲青 《张爱玲小说与《源氏物语》对读》,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6
③ 毛凌滢 《论《雷雨》与《俄狄浦斯王》的乱伦母题及伦理命运观》
④ 张 伟 《不伦之爱亦美丽——试析《源氏物语》乱伦母题》,2007,3
⑤ 杨 乐. 《源氏物语》与日本文艺美学观念[D].苏州大学,2009:14
⑥ 安学珍 《论《俄狄浦斯工》和《雷雨》中的异质文化原欲母题》
⑦ 耿群芳 《英国叙事文学中的“乱伦”母题》
⑧ 周韬 娄雨婷 《诗化物哀与激越义理齐绽悲剧异彩》
⑨(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⑩(日)川端康成.美学的存在与发现[M].叶渭渠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