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生来就被置于各种各样的尺度之下,被迫衡量自己与他人的差别。幼儿园时,以谁上课乖巧、午休最安静为尺;义务教育阶段,以成绩是否优异为尺;上高中后,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标杆,却因此繁衍出众多的标杆:竞赛成绩、作文获奖、科创成果……到了大學,人与人之间无处不在的无形的尺比较着各自的绩点、家庭背景、外貌才华、人脉关系……我们也因此认为成功必须建立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胜利必须以损人不利己作为代价;而活在自己的舒适圈更不失为优选——在我左右逢源的地盘,我的每一天都在高唱胜利之歌。
对此,我想借用鲁迅的一句话阐发我的观点:向来如此,便对么?
是否成功一定要以超越他人作为标志?是否待在舒适圈才是“活在当下”的基本形态?不可否认,他人的成功的确会为我们提供良好的范本,为自我设限的确会让我们清晰目前的轨道,但如此生活却无法让我于有无限可能的未来遇见自己不设限的人生。弗吉尼亚·伍尔芙曾言:“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我以为,不以他人为自己的限度,不安逸于自己的舒适圈,超越自我,寻求本真,才是胜利。文豪巴尔扎克曾邀请朋友阅读自己的新稿,但朋友因疲惫竟读着读着躺在安乐椅上沉沉睡去,醒来却发现那沓稿纸已在火炉里化为灰烬。他大感惊讶,询问巴尔扎克为何要烧掉这么好的作品,巴尔扎克只是淡然说道:“既然它让你睡着了,便称不上好作品,我推翻重写才对。”想要成功的人是不拘泥于自我和从来不怕超越自我的。
尺度的存在给我们以有限度的标准,同时也给了我们不设限的可能。刑法学教授罗翔打破了法学知识只能教授给法学生的局限,在B站上发布一系列刑法学讲授视频,每一个视频播放量都突破百万,推动了法学知识的普及与广泛传播;摩西奶奶年近花甲才开始学习作画,最后竟举办了个人大型画展,她告诉人们“当你开始做一件事,多晚都不算晚”。成功未必就是“输赢战场”上打败他人的“战利品”,而是在对自身的不设限中完成的飞越与突破。
“不为自己设限,只为自己而活。”我想,这大概就是“不设限的胜利”的真谛。当我们面临着“达摩克利斯之‘尺’”时,试图推翻它,击破它,就会发现尺度(舒适圈)之外存在着更宏大的胜利。
(编辑:关晓星)
评点:陈洋
在世人的眼中,成与败、赢与输是两组相互对立的矛盾体,成(赢)和败(输)是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承载体(人或事物)身上的。但文章却给我们指出了一种可能——如果“不设限”,失败的是过往的自己,胜利的是当下和未来的自己。
作者没有正面阐释“不设限”的内涵,而是巧妙地把一种流行的认知“成功必须建立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胜利必须以损人不利己作为代价”和一种为大众认同的生活方式“优选”“活在自己的舒适圈”设定成“不设限”的反面。并分析了此“设限”的危害,进而指出“不拘泥于自我和从来不怕超越自我”是“不设限”的具体表现和其内在动力。分析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关注点回到“尺度(限)”上,“尺度”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其最大的价值——“给了我们以不设限的可能”——往往为人忽视;这又使文章翻出新意——面临着“达摩克利斯之‘尺’”时,试图推翻它,击破它,就会发现尺度(舒适圈)之外存在着更宏大的胜利。
对此,我想借用鲁迅的一句话阐发我的观点:向来如此,便对么?
是否成功一定要以超越他人作为标志?是否待在舒适圈才是“活在当下”的基本形态?不可否认,他人的成功的确会为我们提供良好的范本,为自我设限的确会让我们清晰目前的轨道,但如此生活却无法让我于有无限可能的未来遇见自己不设限的人生。弗吉尼亚·伍尔芙曾言:“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我以为,不以他人为自己的限度,不安逸于自己的舒适圈,超越自我,寻求本真,才是胜利。文豪巴尔扎克曾邀请朋友阅读自己的新稿,但朋友因疲惫竟读着读着躺在安乐椅上沉沉睡去,醒来却发现那沓稿纸已在火炉里化为灰烬。他大感惊讶,询问巴尔扎克为何要烧掉这么好的作品,巴尔扎克只是淡然说道:“既然它让你睡着了,便称不上好作品,我推翻重写才对。”想要成功的人是不拘泥于自我和从来不怕超越自我的。
尺度的存在给我们以有限度的标准,同时也给了我们不设限的可能。刑法学教授罗翔打破了法学知识只能教授给法学生的局限,在B站上发布一系列刑法学讲授视频,每一个视频播放量都突破百万,推动了法学知识的普及与广泛传播;摩西奶奶年近花甲才开始学习作画,最后竟举办了个人大型画展,她告诉人们“当你开始做一件事,多晚都不算晚”。成功未必就是“输赢战场”上打败他人的“战利品”,而是在对自身的不设限中完成的飞越与突破。
“不为自己设限,只为自己而活。”我想,这大概就是“不设限的胜利”的真谛。当我们面临着“达摩克利斯之‘尺’”时,试图推翻它,击破它,就会发现尺度(舒适圈)之外存在着更宏大的胜利。
(编辑:关晓星)
评点:陈洋
在世人的眼中,成与败、赢与输是两组相互对立的矛盾体,成(赢)和败(输)是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承载体(人或事物)身上的。但文章却给我们指出了一种可能——如果“不设限”,失败的是过往的自己,胜利的是当下和未来的自己。
作者没有正面阐释“不设限”的内涵,而是巧妙地把一种流行的认知“成功必须建立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胜利必须以损人不利己作为代价”和一种为大众认同的生活方式“优选”“活在自己的舒适圈”设定成“不设限”的反面。并分析了此“设限”的危害,进而指出“不拘泥于自我和从来不怕超越自我”是“不设限”的具体表现和其内在动力。分析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关注点回到“尺度(限)”上,“尺度”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其最大的价值——“给了我们以不设限的可能”——往往为人忽视;这又使文章翻出新意——面临着“达摩克利斯之‘尺’”时,试图推翻它,击破它,就会发现尺度(舒适圈)之外存在着更宏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