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的快速发展,分工的日益细化,社会对人才层次及技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具体反映到教育领域中,一方面,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往往被狭隘地理解为学历越高,能力也就越大,越有可能是“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人才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下,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暴露无遗。十年来的高校“大跃进”式的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确实为社会培养出了更多高层次的人才,这应该是令人欣慰的事。但事实却远非这样,我国高校培养出的数以千万计的“高学历”人才中,“高分低能”,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找工作表现出了高不成,低不就,不仅令招聘单位头痛,也给广大学生家长带来了更多的困惑……
一、主张以等级制取代百分制评价方式的背景
在探讨此问题的根源时,除了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飞速扩招”的要求,教学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高。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术理论界、社会大众,还是广大媒介几乎都加入到了声讨应试教育种种弊端的行列中。在许多人们(包括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的眼里,应试教育是一种仅以分数去评价学生能力的教育评价模式。随着竞争的激烈化,学生考试的分数几乎成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最为标准化方式,甚至是唯一手段。“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教师的法宝。”它越来越成为各级各类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个性成长与综合能力发展的最大障碍。甚至有些人士大声疾呼:“如果不改革传统的教育中仅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模式和相关教育体制,就不能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我们国家在21世纪的竞争中,将会有被淘汰的危险。”因此,无论从理论界研讨,还是实际生活中的教育,不同的人士、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学校,也都在寻求革除应试教育弊端及其不适合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与评价模式。其中比较热门的话题就是部分地区率先取消了百分制,并以等级制取而代之,从而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为什么要以等级制取代原来的百分制呢?因为它与传统的百分制相比,具有以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一,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可以直接减轻学生对分数的敏感程度尤其是按分数排列名次,以此来区分学生优劣给学生造成的各种压力。
第二,实行等级制,并辅之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措施和评价手段,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核并反映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三,实行等级制取代百分制,以比较模糊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可以避免百分制所带来的“分数万能”的负面效应,从而端正学校的办学思想,减轻教师在应试教育中的诸多压力,等等。
二、等级制取代百分制的局限性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2号)中明确规定:“学业考试的成绩应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合格标准,提供普通高中录取用的学业成绩应以等级的形式呈现,等级数和等级标准应由各地根据考试结果,并结合当地优质高中资源的实际情况确定。”这一举措刚一出台,立即得到许多人士尤其是教育理论界的广泛认同。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对这种以等级制取代百分制的做法持不同观点甚至反对意见的人士,他们认为,等级制取代百分制,也有很大的局限,甚至同样有根本行不通之处。
1 人为地划分“等级”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从字面意思理解,既然百分制中以分数排列名次的做法会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那么,以等级制来评估学生的发展情况,人为地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等级”,这会不会比以分数高低来排列名次的做法更糟糕呢?“等級”的外延含义远比分数广泛得多,学生心理反应特点决定了被排列在低等级中的那部分人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不良心理反应。如此说来,等级制更容易使那些处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受到较为严重的伤害,也会更容易引起这部分学生的不良情绪体验。
另外,长期以来,实行等级制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以五分制为基础,由于分值太少,不符合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多多益善”的心理需求。还有就是因差距过小,更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合理竞争。
2 等级制能否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局面
如果说等级制辅之以合理的评价,包括合理的评价措施和评价手段,可以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相关方面的发展水平,从而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但在实践中,当初在以百分制为基础,去评价学生考核成绩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合理的考核与评价,而且还制定了许多相应的措施,甚至下发一系列文件与规章;各级各类学校也这样做过。但在具体实践过程,尤其是高考“以分数为唯一录取方式”这一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效果不尽人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百分制有过如此先例,对于当前被普遍看好的等级制的实施,也没有谁敢担保其中的各项措施能够真正地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毕竟,从以往的教育改革实践可以看出,一些由于人的主观因素决定的东西,都有可能被扭曲,甚至变成假的和丑的。因此,也不能贸然断定实施等级制举措就是灵丹妙药,当然更不敢奢求它能包治百病,能够彻底扭转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影响。
3 等级制不如百分制更加科学
在教育评价中,量变的划分,按从易到难的程度可分为——称名量表、等级量表、等距量表和等比量表四类。依此看,等级量表应比等距量表低一个层次。等级制评价得出的结果是属于等级量表的,而百分制评价得出的分数是等距量表的。百分制其分值划分细致,区分度大,可比性强,更有利于区别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成绩的细微差别,有利于学生准确地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熟练程度。而等级制的特点是模糊,恰恰不容易把握,不容易定级,即使定出了级,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很难说。
4 实施等级制与社会对人才的最终评价模式相脱节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士还认为,仅在初中和小学实行等级制,即使达到了预期目的和效果,真正减轻了初中生和小学生的竞争压力和心理负担,但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高考录取以分数高低为主进行选拔人才的方式没有变,竞争压力依然存在,而且会更大。这对那些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否适应,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对于升不上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社会,从事不同的工作,但如今社会中,各行各业对职工的考核,更多地也带有“百分制”的痕迹,这部分人同样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压力。
三、中小学继续实施百分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以等级制取代百分制的简单做法,只是从局部出发,未能很好地着眼全局。因此,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它最终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1 “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决定了百分制存在的必然性
百分制也好,等级制也好,它们只是评价学生某方面能力的一种方式,其本身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当初实行百分制的时候,不是也要求了各方面都兼顾吗?为什么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这么大的偏差呢?最关键的因素是,一方面,社会分工的不同决定了脑体差别、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加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日益高学历化,许多单位招聘人才对高学历的盲目追求,人为地导致学历较低者找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在近些年连续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扩招”,高等教育规模也比原来扩大了许多。以2008年高校招生人数为例,大学本科与专科生599万,研究生44.9万,2003~2008年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分别比上一年增加32%、21%、22%、20%、13%。与1998年相比,仅1999年、2000年、2001年3年共扩招300多万人。即使这样,由于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仍然极其有限,仍远远不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学生迫切到著名高校深造的愿望,专科层次尤其是一些民办高等院校招生遇到冷场是极为常见的。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网站公布的2003年第三批次专科院校的缺额数,该市13所民办院校的缺额数占到了80%左右,即使对这些学校实行大幅度降分(降分幅度高达100分左右,实际录取分文理科仅为175分与150多分),仍然无济于事。上海如此,全国其他地方也大同小异。因此,高考与招生中只能沿用以考试分数这种传统的方式来评定学生成绩和选拔录取学生,高考指挥棒依然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说,只要高等教育不能真正面向大众化,“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以考试分数作为高考人才选拔的方式决定了百分制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 应试教育的弊端并非百分制所致
历来的经验无不证明,不全面认真地贯彻执行原有的教育制度、方针、政策,并在实践中完善之,企图“另起炉灶”的做法最终必将是徒劳无益的。
针对以往中小学教育的“重智育轻德育”以及抹杀学生个性的现象,教育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当初认为行之有效的措施,如保送生制度与高考加分措施。1981年,教育部发文要求高等学校招生必须参考考生在中学的表现与成绩,但很快考生的档案里就出现了造假现象;1982年开始,教育部又规定地区级以上各种获奖者、三好学生可以降分录取或给考生高考分数加分,但随之有些地方三好生和获奖者比例越来越大;198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对少数全面发展或特长突出的学生实行保送上学,但没过几年,也因利益的驱使,保送生制度在实行的过程出现了极大的偏差,甚至变得面目全非,引起了社会的强烈不满。据报道,浙江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分别是越城区副区长、市建行行长、市财政局副局长、市交警支队科长、市教育局科长、绍兴一中党委书记、绍兴一中分校党委书记、绍兴一中分校副校长、古越龙山股份公司董事、绍兴汽运集团公司副总、昌安实验学校校长等,其余6名都是教师子女。“在这个加分的过程中,确实是埋下了很多特权的种子。”之所以如此,关键是该测试可带来20分高考加分,而据2008年高考成绩统计,浙江考生每增加1分就可超过200多名竞争者……这些现象一方面严重地引起了社会的强烈不满,另一方面,它无不表明,一些除了考生本人努力之外的东西,即使相关制度与措施制定者的初衷再好,但在利益的驱动下,受各种因素干扰,都有可能被扭曲、变假甚至流弊丛生。
3 淡化竞争的结果最终会事与愿违
由于义务教育的实施,特别是在小学升初中实行免试对口入学后,小学之间的升学竞争大大淡化,学生和老师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了升学压力,负担减轻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却是:老师的责任心也大大地降低了,随之出现了“不比升学率,留级受冷落”、“家长求留级,学校不答应”的现象。因为那些符合留级的学生,一般是“双差生”,在一些老师那里,害怕这些学生“带坏一大片”,大都主张“不如送出去”的心理。在上海某区,近几年初中毕业生的毕业考试不及格率由原来的10%左右上升到如今的15%左右。而这些学生如果让他们留级,本来是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这种现象在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显得更加突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教育注重的是公平,注重教育的各种“输入”(input)变量,如生均投入经费、班级规模以及办学的硬件设施投入,以此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由于对教育的各种有形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从80年代中期起开始转向注重教育的“輸出”(output),也就是从强调过程转向强调结果。对此,托马斯·B·福德姆基金会主席小芬恩(chesterE.Finn,Jr.)分析认为,旧的教育观念强调把教育看作过程和系统,注重外在的活动。正在形成的新的教育观念更加强调结果,突出的是带来满意结果的教育,否则的话,不管花了多大精力,尝试了多大努力,投入了多少资源,都谈不上是什么教育。
不管人们以何种变革去改变现实教育中那些不适应教育对象发展的要素,如陈旧的教育观念与思想、过时的教育体制和评价方式等,目的都是为了找到更加有效、更能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途径。它必然要求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现实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其中最主要的弊端就是以往的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并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尤其是在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各种考试原则上不再是选拔性考试(中考除外),但还是应该从长计议,从全局出发,制定出来的措施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且也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既然如此,就应该抓住关键,从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出发,进行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考试改革,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其正确的学习观和竞争意识。做到了这一点,不管是百分制,还是等级制,都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最终也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
只是在当前社会整体环境下,实施百分制评价方式更具有可行性。正如著名财经评论员何帆所言:“按照分数来一决雌雄,这个时候可能对所有的考生来说都是最大的公正。”
一、主张以等级制取代百分制评价方式的背景
在探讨此问题的根源时,除了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飞速扩招”的要求,教学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高。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术理论界、社会大众,还是广大媒介几乎都加入到了声讨应试教育种种弊端的行列中。在许多人们(包括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的眼里,应试教育是一种仅以分数去评价学生能力的教育评价模式。随着竞争的激烈化,学生考试的分数几乎成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最为标准化方式,甚至是唯一手段。“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教师的法宝。”它越来越成为各级各类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个性成长与综合能力发展的最大障碍。甚至有些人士大声疾呼:“如果不改革传统的教育中仅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模式和相关教育体制,就不能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我们国家在21世纪的竞争中,将会有被淘汰的危险。”因此,无论从理论界研讨,还是实际生活中的教育,不同的人士、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学校,也都在寻求革除应试教育弊端及其不适合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与评价模式。其中比较热门的话题就是部分地区率先取消了百分制,并以等级制取而代之,从而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为什么要以等级制取代原来的百分制呢?因为它与传统的百分制相比,具有以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一,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可以直接减轻学生对分数的敏感程度尤其是按分数排列名次,以此来区分学生优劣给学生造成的各种压力。
第二,实行等级制,并辅之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措施和评价手段,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核并反映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三,实行等级制取代百分制,以比较模糊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可以避免百分制所带来的“分数万能”的负面效应,从而端正学校的办学思想,减轻教师在应试教育中的诸多压力,等等。
二、等级制取代百分制的局限性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2号)中明确规定:“学业考试的成绩应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合格标准,提供普通高中录取用的学业成绩应以等级的形式呈现,等级数和等级标准应由各地根据考试结果,并结合当地优质高中资源的实际情况确定。”这一举措刚一出台,立即得到许多人士尤其是教育理论界的广泛认同。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对这种以等级制取代百分制的做法持不同观点甚至反对意见的人士,他们认为,等级制取代百分制,也有很大的局限,甚至同样有根本行不通之处。
1 人为地划分“等级”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从字面意思理解,既然百分制中以分数排列名次的做法会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那么,以等级制来评估学生的发展情况,人为地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等级”,这会不会比以分数高低来排列名次的做法更糟糕呢?“等級”的外延含义远比分数广泛得多,学生心理反应特点决定了被排列在低等级中的那部分人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不良心理反应。如此说来,等级制更容易使那些处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受到较为严重的伤害,也会更容易引起这部分学生的不良情绪体验。
另外,长期以来,实行等级制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以五分制为基础,由于分值太少,不符合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多多益善”的心理需求。还有就是因差距过小,更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合理竞争。
2 等级制能否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局面
如果说等级制辅之以合理的评价,包括合理的评价措施和评价手段,可以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相关方面的发展水平,从而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但在实践中,当初在以百分制为基础,去评价学生考核成绩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合理的考核与评价,而且还制定了许多相应的措施,甚至下发一系列文件与规章;各级各类学校也这样做过。但在具体实践过程,尤其是高考“以分数为唯一录取方式”这一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效果不尽人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百分制有过如此先例,对于当前被普遍看好的等级制的实施,也没有谁敢担保其中的各项措施能够真正地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毕竟,从以往的教育改革实践可以看出,一些由于人的主观因素决定的东西,都有可能被扭曲,甚至变成假的和丑的。因此,也不能贸然断定实施等级制举措就是灵丹妙药,当然更不敢奢求它能包治百病,能够彻底扭转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影响。
3 等级制不如百分制更加科学
在教育评价中,量变的划分,按从易到难的程度可分为——称名量表、等级量表、等距量表和等比量表四类。依此看,等级量表应比等距量表低一个层次。等级制评价得出的结果是属于等级量表的,而百分制评价得出的分数是等距量表的。百分制其分值划分细致,区分度大,可比性强,更有利于区别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成绩的细微差别,有利于学生准确地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熟练程度。而等级制的特点是模糊,恰恰不容易把握,不容易定级,即使定出了级,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很难说。
4 实施等级制与社会对人才的最终评价模式相脱节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士还认为,仅在初中和小学实行等级制,即使达到了预期目的和效果,真正减轻了初中生和小学生的竞争压力和心理负担,但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高考录取以分数高低为主进行选拔人才的方式没有变,竞争压力依然存在,而且会更大。这对那些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否适应,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对于升不上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社会,从事不同的工作,但如今社会中,各行各业对职工的考核,更多地也带有“百分制”的痕迹,这部分人同样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压力。
三、中小学继续实施百分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以等级制取代百分制的简单做法,只是从局部出发,未能很好地着眼全局。因此,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它最终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1 “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决定了百分制存在的必然性
百分制也好,等级制也好,它们只是评价学生某方面能力的一种方式,其本身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当初实行百分制的时候,不是也要求了各方面都兼顾吗?为什么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这么大的偏差呢?最关键的因素是,一方面,社会分工的不同决定了脑体差别、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加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日益高学历化,许多单位招聘人才对高学历的盲目追求,人为地导致学历较低者找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在近些年连续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扩招”,高等教育规模也比原来扩大了许多。以2008年高校招生人数为例,大学本科与专科生599万,研究生44.9万,2003~2008年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分别比上一年增加32%、21%、22%、20%、13%。与1998年相比,仅1999年、2000年、2001年3年共扩招300多万人。即使这样,由于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仍然极其有限,仍远远不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学生迫切到著名高校深造的愿望,专科层次尤其是一些民办高等院校招生遇到冷场是极为常见的。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网站公布的2003年第三批次专科院校的缺额数,该市13所民办院校的缺额数占到了80%左右,即使对这些学校实行大幅度降分(降分幅度高达100分左右,实际录取分文理科仅为175分与150多分),仍然无济于事。上海如此,全国其他地方也大同小异。因此,高考与招生中只能沿用以考试分数这种传统的方式来评定学生成绩和选拔录取学生,高考指挥棒依然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说,只要高等教育不能真正面向大众化,“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以考试分数作为高考人才选拔的方式决定了百分制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 应试教育的弊端并非百分制所致
历来的经验无不证明,不全面认真地贯彻执行原有的教育制度、方针、政策,并在实践中完善之,企图“另起炉灶”的做法最终必将是徒劳无益的。
针对以往中小学教育的“重智育轻德育”以及抹杀学生个性的现象,教育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当初认为行之有效的措施,如保送生制度与高考加分措施。1981年,教育部发文要求高等学校招生必须参考考生在中学的表现与成绩,但很快考生的档案里就出现了造假现象;1982年开始,教育部又规定地区级以上各种获奖者、三好学生可以降分录取或给考生高考分数加分,但随之有些地方三好生和获奖者比例越来越大;198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对少数全面发展或特长突出的学生实行保送上学,但没过几年,也因利益的驱使,保送生制度在实行的过程出现了极大的偏差,甚至变得面目全非,引起了社会的强烈不满。据报道,浙江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分别是越城区副区长、市建行行长、市财政局副局长、市交警支队科长、市教育局科长、绍兴一中党委书记、绍兴一中分校党委书记、绍兴一中分校副校长、古越龙山股份公司董事、绍兴汽运集团公司副总、昌安实验学校校长等,其余6名都是教师子女。“在这个加分的过程中,确实是埋下了很多特权的种子。”之所以如此,关键是该测试可带来20分高考加分,而据2008年高考成绩统计,浙江考生每增加1分就可超过200多名竞争者……这些现象一方面严重地引起了社会的强烈不满,另一方面,它无不表明,一些除了考生本人努力之外的东西,即使相关制度与措施制定者的初衷再好,但在利益的驱动下,受各种因素干扰,都有可能被扭曲、变假甚至流弊丛生。
3 淡化竞争的结果最终会事与愿违
由于义务教育的实施,特别是在小学升初中实行免试对口入学后,小学之间的升学竞争大大淡化,学生和老师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了升学压力,负担减轻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却是:老师的责任心也大大地降低了,随之出现了“不比升学率,留级受冷落”、“家长求留级,学校不答应”的现象。因为那些符合留级的学生,一般是“双差生”,在一些老师那里,害怕这些学生“带坏一大片”,大都主张“不如送出去”的心理。在上海某区,近几年初中毕业生的毕业考试不及格率由原来的10%左右上升到如今的15%左右。而这些学生如果让他们留级,本来是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这种现象在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显得更加突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教育注重的是公平,注重教育的各种“输入”(input)变量,如生均投入经费、班级规模以及办学的硬件设施投入,以此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由于对教育的各种有形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从80年代中期起开始转向注重教育的“輸出”(output),也就是从强调过程转向强调结果。对此,托马斯·B·福德姆基金会主席小芬恩(chesterE.Finn,Jr.)分析认为,旧的教育观念强调把教育看作过程和系统,注重外在的活动。正在形成的新的教育观念更加强调结果,突出的是带来满意结果的教育,否则的话,不管花了多大精力,尝试了多大努力,投入了多少资源,都谈不上是什么教育。
不管人们以何种变革去改变现实教育中那些不适应教育对象发展的要素,如陈旧的教育观念与思想、过时的教育体制和评价方式等,目的都是为了找到更加有效、更能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途径。它必然要求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现实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其中最主要的弊端就是以往的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并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尤其是在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各种考试原则上不再是选拔性考试(中考除外),但还是应该从长计议,从全局出发,制定出来的措施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且也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既然如此,就应该抓住关键,从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出发,进行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考试改革,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其正确的学习观和竞争意识。做到了这一点,不管是百分制,还是等级制,都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最终也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
只是在当前社会整体环境下,实施百分制评价方式更具有可行性。正如著名财经评论员何帆所言:“按照分数来一决雌雄,这个时候可能对所有的考生来说都是最大的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