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的深度开掘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lily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阅读一直是阅读的重点,如何在今天的背景下进行古诗词阅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强调的是自主探究,尊重的是人文精神,落实的是深度开掘。
  在自主、人文、深度的理念之下,笔者在高一阶段进行了专题性的古诗词阅读教学,一共用了5课时。为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规定了专题阅读的范围,内容涉及8位诗人的30首诗词。
  
  一、登台交流
  
  诗词阅读第一步,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查词典疏通文字,然后通过翻阅相关唐诗宋词之类的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诗人生平和作品背景,以帮助自己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为交流、诵读和鉴赏打下基础。这一步很重要,关系到诗词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有必要向学生讲清楚。
  第二步是学生上台交流,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告诉其他同学。他们俨然是一位位老师,讲诗人经历,讲诗词背景,有的还讲诗词误读。为了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他们不仅“讲”,还一边板书,一边放幻灯片。通过这样的交流,同学们不仅了解了相关的资料,还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他们的充分准备,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需要我们读更多的诗词和与诗词相关的文章,以便在适当的时候表达一下简洁而中肯的想法,使交流步步推升。
  因为是诗词,而不是其它文学作品,所以通过交流,能很好地唤起学生潜在的诗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有一位学生说自己在读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时,对“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有一点疑问:下雪和饮酒是两回事,诗人怎么把它们扯在一起?上网一查询,看到洛夫《诗人与酒》的文章,才忽然明白了诗的意思。文章中有这样一节:
  岁末天寒,近日气温骤降,唯一的乐趣是靠在床头拥被读唐诗。常念到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小时候读这首诗,我只能懂得四分之三,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念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才靠一壶壶的绍兴高粱慢慢给醺了出来。
  
  二、亦诵亦歌
  
  诗词不是冷的,而是热的,它流淌着诗人的情感。要让学生有效地感受诗词,诵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古人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元人赵文说:“诗之为教必悠扬讽咏而得之,非如他经可徒以训诂为也。”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味到一种情、一种意、一种韵味、一种意境。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体会到了苏轼那恢宏的气势;读“杨柳岸,晓风残月”,感受到了柳永那婉约的诗风;读“念天地之悠悠”,读“西出阳关无故人”,品味到的是不尽而永恒的孤独感;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领略到的是大丈夫的满腔豪情。通过读诗,学生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加深了对诗歌本体的理解。一般的诵读,我们平时上课时也在进行,或老师读,或学生读,或听录音。为激发学生的读诗热情,笔者鼓励他们用各种形式来诵读,可以是配乐诵读,可以是唱和诵读,可以是男女诵读,还可以是集体诵读,等等。
  除了诵读,笔者还倡导学生们唱歌。这里所说的“唱歌”,是唱一些含有古诗词成分的歌。学生读了一些诗词之后,一般都能找到相应的歌曲。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幻作滔滔一片潮流。”(《上海滩》主题歌)“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涛声依旧》)等等。为了增加唱歌的气氛,还可以配上DV片。不过唱歌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要把握好渲染的度,切忌成为音乐课。
  
  三、改写诗词
  
  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是含蓄,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含蓄如传统国画中的“留白”,留下的空白越大,供读者联想、补充、再创造的余地也就越大。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古诗词是想象的艺术。让学生阅读古诗词,其实是锻炼他们的想象力,而锻炼的最好方式是改写。改写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缩写、扩写和文体改写等,其中文体改写中训练得最多的就是把诗词改写成散文。
  要把诗词改写成散文,首先要明确诗词和散文的相通之处。散文和诗词都具有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指散文家把观察社会生活而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熔铸于所描写的生活图景之中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词的意境是指作者通过自己所选择的意象而把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其次是变诗词的语言为散文的语言。一般按照诗词作者的行文思路,把这些断断续续的意象通过自己的想象而构思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然后再把它扩充为环境描写。同时要设定叙述主人公的活动情景。诗词中的抒情主体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显现的抒情主体,一种是隐藏的抒情主体。对于前者,叙述主人公的活动情景比较简单,我们只要通过诗词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给抒情主体加上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就可以了。对于后者,学生在改写时必须让抒情主体显现出来,使之符合散文的特点。
  
  四、鉴赏批评
  
  笔者认为,古诗词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鉴赏批评。作为高一学生,能对诗词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已很不错了。关于如何鉴赏,一是让学生研读《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中的相关鉴赏文章,二是老师在鉴赏技巧上作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具体来说,鉴赏批评诗词,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从语言上鉴赏。诗词不同于其他文体,主要的区别是语言,因此从语言入手是最根本的方法。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诗虽然有“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等词,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就写出了春色虽好但无人欣赏的孤寂之境,抒发了对诸葛亮身后遭遇的深切悲悯之情,以及对当代英雄的企盼和呼唤。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因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到的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二从语法上鉴赏。古人的语言表达习惯不同于现代人,这一点在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潜咏细玩,可能会体悟到这首诗独特的形式和所蕴含的诗意,但如果不明白诗词的语法特点,很可能会误读。如把省略的部分补上去,完整的表达就是这样: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天气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女主人纠正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三从诗意上鉴赏。领会诗意,这方面学问最大。中国的诗词,尤其是比兴诗,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语)。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乍看,是一首写新嫁娘情怀的诗,其实是作者进京应考时,呈给张籍投石问路的诗。作者把张籍比做新郎,把主考官比做姑舅(公公、婆婆),把自己比做新娘。张籍领会了朱庆余的意图,并对他的才华作了肯定的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五、检阅成果
  
  前面4课时,如果从表达的角度来看,前2课时重在口语表达,后2课时重在书面表达,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很好地体现了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因为是自主探究,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强化。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独特体验、创新发现,会因个性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老师应该给以更多的尊重和鼓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读诗,乐于探究。
  第5课时的重点是检阅阅读情况,一是公开答辩,二是自我评价。
  用答辩的方式来上课,学生很感兴趣。为保证答辩的质量,我要学生自我组队(以探究的相近内容来组合,以便台下交流、台上补场),自我推荐。组成4个队,每队3人,轮流上台接受同学的提问。由于有了前些日子的阅读和探究,每位上台的学生自我感觉都比较好,他们的自信、坦然是笔者所没有见过的。虽然在同学们出其不意的提问下也难免会出现尴尬,但跟整个热烈的课堂气氛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最后回顾总结,进行自我评价。以下5道题目中,前4题各有3个备选答案,可以打勾打叉,也可以另外补充答案;第5题是文字题,谈自己今后的打算。
  1.通过上台交流,我感觉自己——
  ①胆子比以前大了,想表达的欲望也增强了。()
  ②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对学习诗词的帮助是比较大的。()
  ③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欠缺,希望抓紧时间弥补。()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我发觉自己——
  ①变得更自信了,懂得如何通过语速的控制来表达情感。()
  ②读懂了诗词的含义,明白了“读书百遍”的道理。()
  ③拘谨,放不开,还处理不了诵读的语速。()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改写过程中,我知道自己——
  ①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把诗词的“空白”合理地填补起来。()
  ②能编写故事,但不善于写景。()
  ③联想、想象能力不够,需要在“扩”字上用劲。()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写鉴赏文章,我发现自己——
  ①有较好的鉴赏能力,懂得诗词的精妙所在。()
  ②有较强的理性思维,但不懂得鉴赏的要求和度的把握。()
  ③懂得鉴赏的规则,但不能较好地表现出来。()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诗词就是阅读经典,它对人的素质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我打算今后。
  笔者把诗词阅读分解成5步,即5课时,其用意是不想就诗词阅读而说诗词阅读,而是想让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方式,明白诗词阅读不仅能扩大知识视野,了解诗人的志趣、情操,还能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作文水平;同时更明白诗词阅读的提高最终在于激发兴趣,在于潜移默化,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即是如此。事实上,经过这样的专题阅读之后,学生的阅读热情空前高涨,阅读质量也得到了根本的改观。
  记得顾之川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阅读方式。”笔者就试着做这样的改变。
  [作者通联:浙江绍兴鲁迅中学]
其他文献
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用数据证实自己的时代。唯有数据,才能理直气壮地成为“成绩”,是实的;而语言,似乎只是一种粉饰和点缀,是虚的。工业化的喧嚣,让人的思想沉溺于功利与浮躁之中。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语文课也有些沉不住气了,人们急功近利地追逐表面的繁华,“工业品”批量生产,“艺术品”凤毛麟角,个性与灵魂日益缺失。对此,我们呼吁:语文课堂必须是诗意与灵魂的课堂。语文课是精神花园里的一缕清风,一抹霞光,诗意与
实施新课程,老师们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了。尽管在培训会上听了诸多专家的报告,这“性”那“性”地抄了一大堆笔记,但在实践层面,老师们仍然是一头雾水,找不着北。按照专家的理论,大家在课堂内外竭力地向那些“性”靠拢,几次活动下来,倒也热热闹闹,生成了一些东西,但就整个课的形态和过程来看,却是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那些“性”,诸如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综合性等似乎都有了,却唯独缺少语
话题作文一度主宰着高中应试作文,在诸如“行走在消逝中”、“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之类的话题作文中,确实很难找到时事的立足之地。一提到水,便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就是没有一点一滴是生活之水,无论小河是如何的污水成流,也无论缺水的季节自来水龙头是怎样的滴水不流。若稍微动点情了,动不动扯起的就是古代的几个女人,掉书袋,装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