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邻居在楼下种了一畦韭菜,长势不错,邻居颇自得,认为除了勤于浇水外,还可能得益于一个经验:“农人说,黑色的种子不太容易萌发,我都挑出来了。”女儿四年级,在一旁玩,可能听串了,忽然发问:“妈妈,黑色的种子,芝麻、黑豆种下去都能长出韭菜?”无语了……在钢筋水泥中穿行,与电脑游戏打交道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啊,如何引导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萌发探究自然和生物的兴趣,建立基本的生物学观点,是初中生物教学必须要挑起的重担。曾听过一个讲座,对其中的一段话记忆犹深:“革命年代,我们用大刀长矛对付侵略者的洋枪洋炮;现在,我们用背得多,算得准,来对付信息时代的计算机、计算器?”触目惊心!落后就要挨打,历史不能重演。中国要崛起,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人才在哪里?就在现在的课堂里。一个人才必须具备的合作能力、质疑与探究、领导能力、职业道德等,再用老旧的教材教法能培养出来吗?思考透了这些问题,笔者就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势在必行,也就积极地参与其中,有了以下浅显的看法和收获。
1 教材变化
(1)“扁形动物门,有口无肛门。”得知笔者教初中生物,一次聚会上,一个朋友开玩笑似的卖弄自己会这么一句顺口溜。大家哈哈笑过之后坦言,初中生物时学过的什么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等,到底是怎么个具体东西,真的绝大部分的人从小到大,似乎一直也搞不明白也懒得去搞明白,见不着用不到,离生活太远了,学那些有啥用啊!话虽糙理不亏,旧教材的“繁”、“难”、“偏”、“旧”,脱离实际,的确是个严重的问题。它扼杀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新教材的设置改善了这类问题。如“生物圈中的动物”教材部分,选取的是学生生活中非常常见又有进化代表性的几种动物做代表,如单细胞动物的草履虫、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蝗虫等。学生因为熟悉就会有兴趣去细致地了解它们,感觉学起来也更轻松,学过以后也更易做到“学以致用”,继续去观察和研究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教材还通过详略得当的编排,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了以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如生物进化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顺序;生物的形态结构都是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等。这样的生物学基本观点确立了,学生就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运用它,从而又会促进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公民基本的生物学素养就会逐渐形成。
(2)生物学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过去的教材设计中知识点的单纯罗列太多,本来活生生的“生”物学被框“死”了。新教材将知识的呈现方式大大“活”化了:观察与思考、科学探究、分析与讨论、演示实验等,贯穿于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图的色彩饱满,各个知识点的形式多变,有琳琅满日的感觉,笔者经常对学生说;“你们要累了,就翻开生物课本看图,每一个图都活生生的,看图是一种享受。而且妙的是重点难点还都在里面呀。”针对这样的教材设计,学生可以全面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给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为学生合作、探究、表达交流等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原始材料和广阔舞台。
2 教法与学法的转变
刚参加工作时,听过不少生物教师的课,最常见的句式是“翻到第某页,划出第某行或第某行第某空。”教学时间长一点的老师甚至都不用翻课本就能将页数和行数说对。当时那个崇拜啊,心想我什么时候能达到这种境界。新课改实施以来,笔者陡然发现这决不能作为一个优秀生物教师的标竿。大家都愈来愈认识到这种“划划背背”式的教学弊端太多了,长期运用下来,只会使教师懒惰于知识的再提高,使学生厌倦于形式的太单调。况且新教材灵活而开放,教师只可以“用”教材“教”,而绝不能仅仅是“教”教材。只是两个字的更替,但实际操作实在是变了。教师在备新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时要结合新课标要求,跳出教材,站在整体的高度,进行教材知识的再整合。同时要考虑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教材内容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挖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作好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中可能衍生出来的新的问题的准备,从而保护和引导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学习兴趣。如笔者在准备“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节中,先用一首诗人题:俄罗斯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曾这样说“……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笔挥舞。……”这个“它”是谁?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决心,从而引入本节教学。然后层层深入,设计了好多图片,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看图说话”;设计了演示实验和小组分工在课前做的小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看到有绿色植物的小白鼠和蜡烛的一组与没有绿色植物的一组明显对照;设计了“知识大辩论”,正方和反方对绿色植物作用可不可取代的问题自己去搜集材料,唇枪舌剑说服对方等。不单调的教学形式不但引发着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而且理想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对本节课中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有“能量转化器”、“空气净化器”、“天然蓄水池”之类作用的认知,绝不是仅仅口头记住了这么简单,他们对这些作用的认可非常深入,从而再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点时,对学生进行的爱绿护绿、维护生态等教育,学生接受起来顺理成章,不觉得空洞。相信在他们以后的意识和行动中,这一方面就不会纯作秀给别人看。而且好的意识和行动的影响力会带动一片人,我们日益恶化的环境岂不有了救星?看来教学方法的改变,绝不仅仅是更好地去传授知识那么简单,它产生的影响力何其深远。因此教师不能妄自菲薄,不能懈怠,要好好地去钻研各种教学方法。
至于学习方法,目前的课堂用得比较成熟的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馈提升”这样的流程。当然对于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会相应作出局部的调整和改变。整堂课在教师设计的导学案的引导中,学生实现着各种学习方式的变换。“自主学习”的部分是学生能够自己看懂的基础知识,不需要教师的重复絮叨,实现了课堂时间的优化,培养了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环节,学生通过组内和组间的智慧碰撞,大胆地说、做、讨论、讲述等,充分行使着课堂主体学习主人公的职责。教师的观察、调控和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沉浸于快乐充实的学习氛围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课堂才能高效务实。在“反馈提升”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知识的升华。在整个过程中,保护、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真与执着而又不单纯迷信课本和权威,这是一个生物教师必备的素质。在济南版生物教材“种子的萌发”一节学习中,通过学生在课后做实验,发现有实验现象和课本结论不符,即有较多水的一组种子按道理说因为缺少空气,不会萌发,然而不但萌发了,还萌发得不错。针对这个现象,笔者就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出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探讨和改进,设置“小小生物专家奖”,肯定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 他们探究的决心和勇气。学生们对实验进行了更严密的控制,如用开水冷却来代替自来水,并尽可能抽空水中的空气等办法重做这个实验,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这个实验修正后,在同行中问得到了好评和推广。这种做法不仅完善和升华了教材,又给学生上了情感方面的重要一课:即科学实验的严谨性非常重要;科学家们每一个科学理论里面包含了多少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努力,理应受到更多的尊敬。对学生们来说,改进实验后自信心大大增强,对以后的学习摩拳擦掌,都是“小小生物专家”了,再学不好自己都会不自在。长期类似的学习氛围的营造,让学生们更爱生物课了,良好的探究、实验等习惯也保护和延续了下来,对知识的验证和获得变得更科学更理性了,学习成了愉快的事情,怎么会讨厌它呢?
3 教研活动的改革
同科和跨科的教研活动越来越受欢迎,讨论交流教材和教法,总结教学规律,群策群力解决难题。而对新课改提供的广阔空间,每个教师都有学习和充电的渴望,因为不提高,不交流就难有底蕴将新教材变出更多孩子们乐见,自己也有成就感的“花样”。过去“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理念已经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变得越来越不够了。教师自己必须成为知识的“泉”,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清流去和每个学生交汇。
4 教师的期待
新课改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想向专家们商榷如:对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在教材的编排上,大多数教师都感觉较为分散;部分实验内容的陈述应更趋严密(如几个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界定较为含混,标准不一,在教学中较有争议。例如济南版八年级上册“根尖是根长长的主要部位”一实验中,切除了根尖的一组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初中阶段生物课时太少与教学内容延展的矛盾等。新课改在适应时代要求,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必会越做越好,一线教师热心期待。
黑豆、芝麻不会长出韭菜,但韭菜种子要想长出韭菜,还要想长好,需要我们用心。用心了,它就会以蓬蓬勃勃的面貌酬谢我们。培养人才亦如是,用心用情,有课改的好土壤,必让每一个经历了基础教育培育的好种子长成好苗子,以后才能是我们祖国茂盛的用材林!愿我们每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同行们,踏踏实实的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真正将新课改的理念落实到底,惠及我们的学生和未来。
1 教材变化
(1)“扁形动物门,有口无肛门。”得知笔者教初中生物,一次聚会上,一个朋友开玩笑似的卖弄自己会这么一句顺口溜。大家哈哈笑过之后坦言,初中生物时学过的什么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等,到底是怎么个具体东西,真的绝大部分的人从小到大,似乎一直也搞不明白也懒得去搞明白,见不着用不到,离生活太远了,学那些有啥用啊!话虽糙理不亏,旧教材的“繁”、“难”、“偏”、“旧”,脱离实际,的确是个严重的问题。它扼杀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新教材的设置改善了这类问题。如“生物圈中的动物”教材部分,选取的是学生生活中非常常见又有进化代表性的几种动物做代表,如单细胞动物的草履虫、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蝗虫等。学生因为熟悉就会有兴趣去细致地了解它们,感觉学起来也更轻松,学过以后也更易做到“学以致用”,继续去观察和研究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教材还通过详略得当的编排,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了以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如生物进化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顺序;生物的形态结构都是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等。这样的生物学基本观点确立了,学生就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运用它,从而又会促进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公民基本的生物学素养就会逐渐形成。
(2)生物学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过去的教材设计中知识点的单纯罗列太多,本来活生生的“生”物学被框“死”了。新教材将知识的呈现方式大大“活”化了:观察与思考、科学探究、分析与讨论、演示实验等,贯穿于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图的色彩饱满,各个知识点的形式多变,有琳琅满日的感觉,笔者经常对学生说;“你们要累了,就翻开生物课本看图,每一个图都活生生的,看图是一种享受。而且妙的是重点难点还都在里面呀。”针对这样的教材设计,学生可以全面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给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为学生合作、探究、表达交流等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原始材料和广阔舞台。
2 教法与学法的转变
刚参加工作时,听过不少生物教师的课,最常见的句式是“翻到第某页,划出第某行或第某行第某空。”教学时间长一点的老师甚至都不用翻课本就能将页数和行数说对。当时那个崇拜啊,心想我什么时候能达到这种境界。新课改实施以来,笔者陡然发现这决不能作为一个优秀生物教师的标竿。大家都愈来愈认识到这种“划划背背”式的教学弊端太多了,长期运用下来,只会使教师懒惰于知识的再提高,使学生厌倦于形式的太单调。况且新教材灵活而开放,教师只可以“用”教材“教”,而绝不能仅仅是“教”教材。只是两个字的更替,但实际操作实在是变了。教师在备新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时要结合新课标要求,跳出教材,站在整体的高度,进行教材知识的再整合。同时要考虑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教材内容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挖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作好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中可能衍生出来的新的问题的准备,从而保护和引导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学习兴趣。如笔者在准备“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节中,先用一首诗人题:俄罗斯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曾这样说“……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笔挥舞。……”这个“它”是谁?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决心,从而引入本节教学。然后层层深入,设计了好多图片,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看图说话”;设计了演示实验和小组分工在课前做的小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看到有绿色植物的小白鼠和蜡烛的一组与没有绿色植物的一组明显对照;设计了“知识大辩论”,正方和反方对绿色植物作用可不可取代的问题自己去搜集材料,唇枪舌剑说服对方等。不单调的教学形式不但引发着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而且理想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对本节课中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有“能量转化器”、“空气净化器”、“天然蓄水池”之类作用的认知,绝不是仅仅口头记住了这么简单,他们对这些作用的认可非常深入,从而再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点时,对学生进行的爱绿护绿、维护生态等教育,学生接受起来顺理成章,不觉得空洞。相信在他们以后的意识和行动中,这一方面就不会纯作秀给别人看。而且好的意识和行动的影响力会带动一片人,我们日益恶化的环境岂不有了救星?看来教学方法的改变,绝不仅仅是更好地去传授知识那么简单,它产生的影响力何其深远。因此教师不能妄自菲薄,不能懈怠,要好好地去钻研各种教学方法。
至于学习方法,目前的课堂用得比较成熟的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馈提升”这样的流程。当然对于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会相应作出局部的调整和改变。整堂课在教师设计的导学案的引导中,学生实现着各种学习方式的变换。“自主学习”的部分是学生能够自己看懂的基础知识,不需要教师的重复絮叨,实现了课堂时间的优化,培养了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环节,学生通过组内和组间的智慧碰撞,大胆地说、做、讨论、讲述等,充分行使着课堂主体学习主人公的职责。教师的观察、调控和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沉浸于快乐充实的学习氛围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课堂才能高效务实。在“反馈提升”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知识的升华。在整个过程中,保护、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真与执着而又不单纯迷信课本和权威,这是一个生物教师必备的素质。在济南版生物教材“种子的萌发”一节学习中,通过学生在课后做实验,发现有实验现象和课本结论不符,即有较多水的一组种子按道理说因为缺少空气,不会萌发,然而不但萌发了,还萌发得不错。针对这个现象,笔者就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出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探讨和改进,设置“小小生物专家奖”,肯定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 他们探究的决心和勇气。学生们对实验进行了更严密的控制,如用开水冷却来代替自来水,并尽可能抽空水中的空气等办法重做这个实验,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这个实验修正后,在同行中问得到了好评和推广。这种做法不仅完善和升华了教材,又给学生上了情感方面的重要一课:即科学实验的严谨性非常重要;科学家们每一个科学理论里面包含了多少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努力,理应受到更多的尊敬。对学生们来说,改进实验后自信心大大增强,对以后的学习摩拳擦掌,都是“小小生物专家”了,再学不好自己都会不自在。长期类似的学习氛围的营造,让学生们更爱生物课了,良好的探究、实验等习惯也保护和延续了下来,对知识的验证和获得变得更科学更理性了,学习成了愉快的事情,怎么会讨厌它呢?
3 教研活动的改革
同科和跨科的教研活动越来越受欢迎,讨论交流教材和教法,总结教学规律,群策群力解决难题。而对新课改提供的广阔空间,每个教师都有学习和充电的渴望,因为不提高,不交流就难有底蕴将新教材变出更多孩子们乐见,自己也有成就感的“花样”。过去“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理念已经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变得越来越不够了。教师自己必须成为知识的“泉”,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清流去和每个学生交汇。
4 教师的期待
新课改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想向专家们商榷如:对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在教材的编排上,大多数教师都感觉较为分散;部分实验内容的陈述应更趋严密(如几个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界定较为含混,标准不一,在教学中较有争议。例如济南版八年级上册“根尖是根长长的主要部位”一实验中,切除了根尖的一组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初中阶段生物课时太少与教学内容延展的矛盾等。新课改在适应时代要求,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必会越做越好,一线教师热心期待。
黑豆、芝麻不会长出韭菜,但韭菜种子要想长出韭菜,还要想长好,需要我们用心。用心了,它就会以蓬蓬勃勃的面貌酬谢我们。培养人才亦如是,用心用情,有课改的好土壤,必让每一个经历了基础教育培育的好种子长成好苗子,以后才能是我们祖国茂盛的用材林!愿我们每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同行们,踏踏实实的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真正将新课改的理念落实到底,惠及我们的学生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