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人类的根在童年,童年所连接的不仅是青少年,而且所连接的是整个人生。因此,在如此关键的童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是一切成功的基石。幼儿园与小学对课堂内外和生活习惯方面的要求有所不同,小学对一年级新生的要求是在幼儿园基础上进行深化的,规则意识相对应的也是其基础的拓展和延伸。幼儿园的规则在表现形式上比较单一,都是通过幼儿教师不断的重复,进而慢慢让幼儿来强化规则意识,其目的也是为了维护课堂纪律或秩序。然而,小学对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目的性,起到承上启下的决定性作用。
1.规则的内容
课堂内的规则
课堂是小学生活中主要的构成部分。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合作分工,遵循一定的规则,达到师教生学的目的。课堂规则可以分为教师直白的指令规则和默认的规则。在访谈和课堂观察中,一年级教师都普遍认为开学头一个月是最辛苦的。虽然孩子们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但是个个都是个性十足,个体差异又大,幼儿园遗留下的老毛病老问题还是不断地出现在一年级新生的课堂上。比如:不按时进教室、上课乱说话乱插嘴、随便离开座位、抢东西、随便去上厕所,甚至课上就打起来。这些行为使得一年级的课堂杂乱无序,教师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维持课堂纪律,反复强调规则。
我们一(3)班的新生整体比较调皮,个性化差异较大,发展缓慢,反应能力也较差,两极分化严重,是整个年级中最差的。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发出每一个指令和规则都至少要重复两遍以上,无论是课上还是课间,都强调规则的重要性。以下是其中一节语文课的宏观情况。
实录一时间:10.14上午第三节课地点:无锡新区江溪小学
科目:语文教学内容:校本课程经典诵读
课前老师不提醒的情况下,一般都不会自己主动准备上课所需的书。课上到一半的时候,有一名学生举手要去上厕所,一下子又有4个跟出去,后来索性有一大半的学生都跑出去上厕所。重新回到教室后,教师问其原因是课间都在做数学作业,忘记去上厕所。教师耐心的告知课间应该第一时间去上厕所,并且要小心慢跑,不要互相推撞。上厕所和说教的时间几乎占去课堂的四分之一。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游戏的形式为主,提倡寓教于乐,强调儿童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游戏中获得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一方面,教师对儿童的行为准则和课堂规则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学龄阶段儿童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刚进入小学后,一年级新生容易出现上述一系列现象。然而,在进入小学后的入学教育中,教师会反复详细地把学校的常规讲给学生们听。课间由于学生如厕意识不强,或者因为教师没有提醒,以至于上课时出现去上厕所的情况。这一点通过表一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来。有大约31%的学生在上课时要去上厕所。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师正常的教学进度,同时也会扰乱其他学生上课听讲的思路。
在刚开学之初,教师根本没办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刚入学的新生还是延续了以前幼儿园的习惯,上课随意上厕所,一个举手去上,全班都跟出去,对教师的指令完全是置若罔闻,甚至还有一名学生两次尿裤子,还有一名学生把大便直接拉在裤子里。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是由于学校环境、教室环境和教学方式等的变化,必然出现在刚入学初期。在今后连续的规则训练过程,新生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会有较大的突破,为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奠定基础。
课间的规则
小学较之幼儿园作息时间相对比较稳定,课间的休息时间也是只有短短的十分钟,但在这十分钟内却要完成很多件事。比如:要准备好下一节课的书和文具;要上厕所;利用课间时间去班主任语文老师那里去"拼音过关"、"生字过关";跟同伴进行交流等等。只要是做事情,就必然会有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与课堂内的规则相比,课间的规则相对比较松散些。课间规则的遵守情况明显要比课内的好,总体都能正常作息。
课间的规则遵守情况要好于课堂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课间时间相对较短,并且课间始终是自由性发挥;另一方面,班主任在课间会"坐镇"教室,随时监督新生的一举一动;另外,班主任规定课间要到她那进行"过关"任务,新生的时间和精力就会花费一部分在这个上面,从而就减少了课间突发事件的发生。综上所述,在规则的执行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指引学生向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学生这一执行主体发生作用。
2.如何培养规则意识
儿歌具有简洁、高效、朗朗上口等特点,备受幼儿园教师和低年级教师的喜爱。教师通常运用儿歌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常规习惯。如"铃声响,进教室,安安静静等老师",这样学生就能边念边提醒自己上课铃声响后不能说话,要坐在座位上安静地等老师来上课。再如关于出操的儿歌:集合队伍快静齐,前后左右成直线。动作一致听口令,做操跑步练身体。另外还有针对下课后的儿歌:文明休息不喊叫,上下楼梯往右靠。教学楼内不奔跑,互相友爱不争吵。
在刚入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并且有意识的在各种活动中来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及规则意识。教师应该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尽量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自觉了解活动与规则的关系,逐渐自发地遵守活动规则。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利用环境以及各个活动的准备环节来让孩子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如:班级内和校园内不要追逐打闹、上下楼梯靠右行不你追我赶、回答问题要举手、别人发言不插嘴等等,慢慢的变练习为习惯。
人类的根在童年,童年所连接的不仅是青少年,而且所连接的是整个人生。因此,在如此关键的童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是一切成功的基石。幼儿园与小学对课堂内外和生活习惯方面的要求有所不同,小学对一年级新生的要求是在幼儿园基础上进行深化的,规则意识相对应的也是其基础的拓展和延伸。幼儿园的规则在表现形式上比较单一,都是通过幼儿教师不断的重复,进而慢慢让幼儿来强化规则意识,其目的也是为了维护课堂纪律或秩序。然而,小学对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目的性,起到承上启下的决定性作用。
1.规则的内容
课堂内的规则
课堂是小学生活中主要的构成部分。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合作分工,遵循一定的规则,达到师教生学的目的。课堂规则可以分为教师直白的指令规则和默认的规则。在访谈和课堂观察中,一年级教师都普遍认为开学头一个月是最辛苦的。虽然孩子们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但是个个都是个性十足,个体差异又大,幼儿园遗留下的老毛病老问题还是不断地出现在一年级新生的课堂上。比如:不按时进教室、上课乱说话乱插嘴、随便离开座位、抢东西、随便去上厕所,甚至课上就打起来。这些行为使得一年级的课堂杂乱无序,教师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维持课堂纪律,反复强调规则。
我们一(3)班的新生整体比较调皮,个性化差异较大,发展缓慢,反应能力也较差,两极分化严重,是整个年级中最差的。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发出每一个指令和规则都至少要重复两遍以上,无论是课上还是课间,都强调规则的重要性。以下是其中一节语文课的宏观情况。
实录一时间:10.14上午第三节课地点:无锡新区江溪小学
科目:语文教学内容:校本课程经典诵读
课前老师不提醒的情况下,一般都不会自己主动准备上课所需的书。课上到一半的时候,有一名学生举手要去上厕所,一下子又有4个跟出去,后来索性有一大半的学生都跑出去上厕所。重新回到教室后,教师问其原因是课间都在做数学作业,忘记去上厕所。教师耐心的告知课间应该第一时间去上厕所,并且要小心慢跑,不要互相推撞。上厕所和说教的时间几乎占去课堂的四分之一。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游戏的形式为主,提倡寓教于乐,强调儿童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游戏中获得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一方面,教师对儿童的行为准则和课堂规则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学龄阶段儿童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刚进入小学后,一年级新生容易出现上述一系列现象。然而,在进入小学后的入学教育中,教师会反复详细地把学校的常规讲给学生们听。课间由于学生如厕意识不强,或者因为教师没有提醒,以至于上课时出现去上厕所的情况。这一点通过表一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来。有大约31%的学生在上课时要去上厕所。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师正常的教学进度,同时也会扰乱其他学生上课听讲的思路。
在刚开学之初,教师根本没办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刚入学的新生还是延续了以前幼儿园的习惯,上课随意上厕所,一个举手去上,全班都跟出去,对教师的指令完全是置若罔闻,甚至还有一名学生两次尿裤子,还有一名学生把大便直接拉在裤子里。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是由于学校环境、教室环境和教学方式等的变化,必然出现在刚入学初期。在今后连续的规则训练过程,新生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会有较大的突破,为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奠定基础。
课间的规则
小学较之幼儿园作息时间相对比较稳定,课间的休息时间也是只有短短的十分钟,但在这十分钟内却要完成很多件事。比如:要准备好下一节课的书和文具;要上厕所;利用课间时间去班主任语文老师那里去"拼音过关"、"生字过关";跟同伴进行交流等等。只要是做事情,就必然会有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与课堂内的规则相比,课间的规则相对比较松散些。课间规则的遵守情况明显要比课内的好,总体都能正常作息。
课间的规则遵守情况要好于课堂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课间时间相对较短,并且课间始终是自由性发挥;另一方面,班主任在课间会"坐镇"教室,随时监督新生的一举一动;另外,班主任规定课间要到她那进行"过关"任务,新生的时间和精力就会花费一部分在这个上面,从而就减少了课间突发事件的发生。综上所述,在规则的执行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指引学生向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学生这一执行主体发生作用。
2.如何培养规则意识
儿歌具有简洁、高效、朗朗上口等特点,备受幼儿园教师和低年级教师的喜爱。教师通常运用儿歌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常规习惯。如"铃声响,进教室,安安静静等老师",这样学生就能边念边提醒自己上课铃声响后不能说话,要坐在座位上安静地等老师来上课。再如关于出操的儿歌:集合队伍快静齐,前后左右成直线。动作一致听口令,做操跑步练身体。另外还有针对下课后的儿歌:文明休息不喊叫,上下楼梯往右靠。教学楼内不奔跑,互相友爱不争吵。
在刚入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并且有意识的在各种活动中来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及规则意识。教师应该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尽量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自觉了解活动与规则的关系,逐渐自发地遵守活动规则。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利用环境以及各个活动的准备环节来让孩子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如:班级内和校园内不要追逐打闹、上下楼梯靠右行不你追我赶、回答问题要举手、别人发言不插嘴等等,慢慢的变练习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