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门当户对”里的宅门文化
对北京胡同里的门和门文化发生兴趣,是有一次在什刹海街区里逛。在一座大门楼前,一个用三轮车拉着游客的三轮车夫把车停下来,告诉游客,此门是什么门,为什么,哪儿是门当,哪儿是户对,门枕抱鼓石里有什么讲。我是蹭听,惊讶门里的学问。后来,又专门坐了一次三轮,车夫兼导游的老哥拉我在胡同里走了一道儿,讲了一道,见识了各种各样的门。车夫导游告诉我他是老北京。我敬服他,又和同事专门来了一趟徒步的门之旅。
北京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老胡同、老民宅大多依旧貌保护下来,新翻建的,也依传统旧貌,翻新如旧,模样不改,原汁原味地展现传统。四合院三合院为多,四合院三合院变成了大杂院,但外部框架未变。是院就有门,但门并不单纯是进出院子的出入口,不只具有实用功能,它更是文化单元、文化载体,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门最突出的是等级文化。门是原建四合院主人身份、地位的标志,是脸面。同是四合院,王公贵族家的门和官宦人家的门是不一样的,尤其和平民百姓家的门不一樣。大官僚、小官僚的门也不一样,而同是草根,同是平民百姓,富商人家的门,读书人家的门和普通小家小户人家的门也都大不相同。历代典章制度,对门都有严格的规定,门的式样,门的规模,门的颜色,门的装饰物件,都是有标准和要求的,弄错了,有可能就因此获罪,因此被杀头。比如和珅,官再大,和乾隆皇帝的关系再好,门用了绿色琉璃瓦,就让人抓了把柄,拿你的时候,这是罪证之一,因为你不是王爷,你是奴才。黄琉璃瓦皇上家用,绿琉璃瓦王爷家用。门是讲究风水的,这也是文化内容之一。北京的四合院,一般人家,没有院门开在正中间的。正房,一门两暗的格局,两侧有耳房,是对称的,院门正对正房明间门,是犯大忌的。院门正对着院外的树、木桩子、石柱子都不行,主凶。对着带棱角的建筑,也不行,预示着您家要出事儿,棱角是刀哇!刀对着您的脸、您的胸膛,您有好日子过吗?您家的院门,比邻居的门高,这就好,压了人一头,可谁愿意让您压呢?都争着在门儿上做文章,您瞧,一条街,一条胡同,准能瞧出门儿上的热闹来。要说争,实力相当才能争,权和钱,全对着位,有争的心,身份地位实力势力没到,就没争的胆儿。钱和权倒是有一拼,那是拼智慧,避开皇上和国家的政策,或打打擦边球,钻门户政策一个空子,富豪的门有的就比权贵的门儿还显脸面。到民国,乱了套,权钱兼顾的二尾子门横空出世。还有,古来讲门当户对。门当户对也是门儿文化的一种。门当和户对都是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户对一般是指门簪,就是嵌在门楣上的正六角形的方木或者圆木,一般按二、四、十二之数,门楣上有两个户对的,对应的是五至七品官;门楣上有四个户对的,对应的是四品以上官员;有十二个户对的,必须是封了王的,能建三开门的。至于门当,有说是指门前的台阶和门枕石。官员家的大门讲究门要高于路。六七品的官员,门前台阶不能高于两级;五品官员门前台阶不能高于三级;台阶数目最高的不能高于八级;九是数之极,除了皇上谁也不能用,封了王的也不行。门枕石俗称门墩、门座、门台,有门鼓与门箱之别,造型多样。说法并不一致,有说武将用门箱,文官用抱鼓石的。商贾人家也可用门当,但必须是方形。
门当和户对在建筑学上体现了对和谐、对对称的美学追求,也是社会等级文化、门第观念的一种体现。但名称的起源是有争议的,人们熟知的“门当户对”一词见于元代王实甫所著的《西厢记》中,第二本第一折中有“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句。明朝的小说《二刻拍案惊奇》第十一卷有“满生与朱氏门当户对,年貌相当,你敬我爱,如胶似漆”语。建筑上的门当户对是从流行起的男婚女嫁要依从家庭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对等观念中引用来的,抑或相反,是先有了建筑上的门当户对,才有了婚配关系家庭背景上的门当户对已不大好说得清了。现实生活中,它们有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有对应性,婚俗观念上的门当户对,依托着家宅大门建筑上的门当户对。现在门第观念与大门建筑实物的游离是时代变迁时代发展的结果。 封建时代,大户人家的门儿,从哪儿说,小户人家都看着发怵,小户人家从心理上对大户人家就敬而远之。小户人家的门儿大户人家也不会轻易迈进来,迈进来,准没小户人家的好事。什么人家跟什么人家联络、走动,都是有讲究的,它有深厚的社会内涵。大门二门,讲究也深。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规矩是就在二门里待着。二门是客人不能轻易往里迈的地方,成为一个界限,女眷都在二门里,作为客人,您随随便便迈进去,什么意思?失礼、不雅、失身份,没教养。
平民百姓家的门楼
在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里串游,会发现胡同里街道上有院有门,但不一定都有门楼。有门楼的,楼门、门楼也不是一个概念。楼门,指有楼的门,门楼又是什么呢?院门的顶部设施,顶部建筑。横一根方子,就是个门框上沿,没瓦没檐不起脊,框出门来即可,当然称不上门楼。门楼的楼当然也不是我們日常见的楼。门楼是大门特有的楼,是一定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的显示,最起码,您不是穷得叮当响,若盖起个门楼,就要全家连饭都混不上了的主儿,干脆免,甭做那打算。
北京四合院的门楼,平民百姓人家大体上形成了这样几种类型:道士帽式、鱼脊门式、如意门门楼、随墙门楼、洋门门楼、轱辘钱门楼等等。每种门楼,不是单一的一种,有着丰富的变化,而且和门的样式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道士帽门楼。顾名思义,就是像道士帽子的门楼。道士帽什么样?一句话不好说清,有几种之多呢。道士帽学名道巾,有混元巾、九梁巾、纯阳巾、太极巾、荷叶巾、靠山巾、方山巾、唐巾、一字巾,门楼不是从所有这些道士帽中获得形象上的启发盖出来的,它比较像是纯阳巾,也就是吕洞宾戴过的那种,也叫吕祖巾。北京的胡同是元朝兴起的,四合院也兴于那时。元朝时最活跃的道士,是丘处机,师从王重阳,创全真派,再往远推,与吕洞宾就扯上了关系,估计道士门楼是受了全真派道士帽的影响。这种门楼在普通门中算是费工的,有前坡后坡,但不起脊,呈弧形,用半圆形的阴阳瓦,砌时一溜开口朝下,一溜开口朝上,远观明明暗暗,变化有致,活泼耐看。短处是容易长草。它是清水脊门楼的翻版,清代旗人家较多见。
鱼脊门,也叫清水脊门。比道士帽复杂,门楼不但起脊,有的还砌雕刻的花砖儿。分前后坡,两坡均用阴阳瓦,顶部砌圆筒瓦,最上端各有翘起的房脊头,因门楼都刷成了青黑色,因此称清水脊。
轱辘钱门。属小门楼,很常见。街门两边立起二四垛子,在垛与垛之间用瓦拼出花纹来。那花纹像钱眼,此钱被称为轱辘钱。钱刷成白色,四周灰色。有讲究,曰:“富贵到家”“步步台阶,阶阶上有钱”。既是省钱的办法,又有吉利的祝词。因为它的墙垛和砖缝都是不抹灰的,赤裸在外面。是小户人家的门楼。
如意门。老北京数量最多的门,形式也多。有钱无官,照官员的宅第建门,越制,平平常常地弄个小门,显不出自家的财大气粗来。就找既不因越制而给自己找麻烦,又显得与众不同的法子,那就是钻政策的空子。规模上不小,门儿不大,前檐柱间砌墙,墙上居中部位留个门洞,没什么进深。装饰上特别下功夫,门楣上特别花哨,雕饰细致、繁复,屋顶出挑,门枋上墀头上镂花图案大都是吉祥富贵的题材和纹样,门簪多刻“如意”二字,是屋宇式门楼。如意门的门石枕,用的是石墩。石墩浮雕造型有的很精美,凹凸有致,头卧小狮之类。
随墙门,就是在墙上开门,没屋子,没门洞。钱紧,门楼搞得简洁一点,手头有点富裕弄出个受看的多少有点讲究的门楼来。王府也用随墙门,恭王府围墙上就有好多随墙门。官员家的当然也用,不过是看怎么用。只有一个正门而用随墙门的,肯定是草根家庭,门肯定是窄的。至于洋门门楼,就是中西结合的门楼。平民百姓可以弄,官员宅第可以弄,王侯贵戚有乐意的,也时尚一把,与国际接轨,那是在晚清时期。
府第门楼
住宅是不能随便称府的。随意称府,是民国以后的事,帝王时代,叫不对付了,就会掉脑袋。对住宅的称谓,《大清会典》有明确的规定。只有亲王、郡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凤子龙孙的住所,能称府。官员的住宅,不管位居几品,只能称宅称第。
官员家的门、凤子龙孙家的院门一般都属于屋宇式。有王府大门,广梁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几种。
在北京,王府也是市井文化的一部分,宅域面积很大,前后占着几条胡同的都有。
王府大门是典型的屋宇式,开间数,亲王府为5间,郡王府为3间,这是定制。门前有门罩(有门窗和墙的老房子),府门两侧各有阿司门(即角门)一间。王府的大门,平时是关闭的,下官来拜,走阿司门。
有房子,就有屋顶。王府大门屋顶是绿琉璃瓦作,用筒瓦,大脊上设兽吻,垂脊上设仙人走兽,大门漆成红色,梁枋施彩画。除了皇宫以外,王府的门是最气派的了,门楼的规模和档次也最高。恭王府的正门是两重,大门三开间,前后石狮一对,二门五开间。醇亲王府,街门和王府正门都是五开间,府里有三路轴线,街门府门都在中轴线上。
广梁大门。也叫广亮大门,是高官显贵人家住的房子。广亮是广梁的谐音。广梁,屋顶大梁很宽广的意思,院门用的房子建得很大,它在规模和装饰上都非同一般,屋顶加高,墀头墙凸出,山墙、戗檐用砖雕出花饰,门枕不是石墩而是石鼓,木头上的彩画也讲究。门簪,不是一对,而是两对儿。广亮大门的屋脊是没有兽吻和仙人走兽这些装饰物的,用的是清水脊或元宝脊。门立在中柱之间,在檐柱之间,檐枋之下安装雀替、三幅云等饰件,台基较高。广亮大门尤其讲究风水,一般位于宅院的东南角。
金柱大门。官员的品级要低了,大门是安在金柱上的。金柱,檐柱以内的柱子,大门比广亮大门窄,门也小得多,门洞的进深有限,约一步的样子,其他的跟广亮大门差不了多少。
蛮子门。也叫馒头门,最大的特点是门更向外,在前檐柱的位置上,门扉外面不留容身的空间。其他的,与金柱大门、广亮大门差不太多。蛮子门里官员是外来户?门簪有一对的,也有两对的,品级未必就低。“蛮子”是当时北京人对南方人的蔑称,含有瞧不起的意思。可人家大小畢竟是官,也可能是不小的官,您不能因久居皇城根下自己也就成了皇帝的大舅子。
在北京,串胡同,赏传统的古旧的宅门,是有特殊乐趣的一件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