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好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及自然观、科学态度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用好实验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实验的过程要加强指导,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实验; 科学; 兴趣;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076-001
实验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是科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所以,上好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及自然观、科学态度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实验课的功效,如何才能更好地上好实验课,发挥实验效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我们每位科学教师必须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用好实验材料,激发探究兴趣
实验材料准备是否充分,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说明了实验材料准备的重要性,只有实验材料准备充足,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入学习探究知识的方法,最终能让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有提高。
在实验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中,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如教学《固体的热传导》中“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时,教师除准备好热水和一些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材料外,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些材料,使实验材料更加充足。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探究下,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准备好的各式各样的材料进行实验、观察,感觉哪些材料传热快,哪些传热慢。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的概念,这样在达到实验目的的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与大胆尝试的意识和精神。
实验课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好。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时,如果学生随便拿一个铁钉做电磁铁进行实验的话,通电后电磁铁能吸引大头针;然而断开电,有的不能吸引大头针,有的还能继续吸引。实验效果不理想,甚至导致实验失败,实验结论与电磁铁的性质不同,这样学生得出的是错误的结论,发现了不正确的规律。所以,教师在实验前,应进行铁钉的去磁处理,才能让学生实验时得以顺利进行,从而能让学生亲自习得科学知识与发现自然规律。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成就感、满足感,膨胀了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欲望和内在动力。
二、关注实验过程,加强启发指导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目标。在实验课教学中,只有明确实验过程、实验目的,学生才能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才能达到实验预期的效果。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针对不同实验,有时可以让学生自学实验方法和步骤;有时教师必须亲自讲清楚,必要时还须进行演示,使每个实验学生都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如教学《雷电的秘密》一课时,要让学生进行毛皮与胶棒、丝绸与玻棒互相摩擦,再互相接近,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前可以让学生自学實验的方法、步骤及观察目的,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指导学生认识,用丝绸摩擦玻棒,毛皮摩擦胶棒,当玻棒与胶棒相互接近时,有什么现象?同一种棒接近时有什么现象?两种情况发生的现象一样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如此实验过程和实验目的就很明确了,学生能排除其他干扰,很快探究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的效果。
学生实验操作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指导有着直接关系。实验前,更应让学生知道实验的关键与实验中需注意的问题。像指导以上“带电操作”实验中,除了要明确摩擦过的棒的那端不能接触其他东西,还要指导实验中的关键之处,比如是两棒互相接近的情形,教师可进行适当演示。这样,不仅能更好地确保学生实验的成功,而且在实验中,学生可体会到实验过程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在自行探究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培养实验习惯,注重持续发展
在指导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形成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的习惯。如酒精灯的使用、夹试管的方法等。学生实验《水变成水蒸气》一课时,教师须强调: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要使试管均匀受热后,才能继续加热,使学生能够形成掌握正确操作方法的习惯。
实验中,还需引导学生做到“动”“静”结合。学生实验时,可能由于某种好奇的驱使,一时忘却了实验的目的;或者由于一个实验的成功体验,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不再进行下面的实验;或许在实验现象出现后,他没有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学生的实验结果得不到交流、形不成生生间的讨论,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掌握正确的规律。所以,在实验课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做到“动”“静”有序,要“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如研究《摩擦力》中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时,学生研究出一种因素后,这时教师可适当“导”、“点”、“拨”,让其继续深入探究,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与学习的习惯。
总之,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适时“导”、“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效应,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实验; 科学; 兴趣;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6-076-001
实验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是科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所以,上好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及自然观、科学态度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实验课的功效,如何才能更好地上好实验课,发挥实验效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我们每位科学教师必须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用好实验材料,激发探究兴趣
实验材料准备是否充分,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说明了实验材料准备的重要性,只有实验材料准备充足,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入学习探究知识的方法,最终能让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有提高。
在实验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中,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如教学《固体的热传导》中“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时,教师除准备好热水和一些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材料外,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些材料,使实验材料更加充足。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探究下,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准备好的各式各样的材料进行实验、观察,感觉哪些材料传热快,哪些传热慢。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的概念,这样在达到实验目的的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与大胆尝试的意识和精神。
实验课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好。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时,如果学生随便拿一个铁钉做电磁铁进行实验的话,通电后电磁铁能吸引大头针;然而断开电,有的不能吸引大头针,有的还能继续吸引。实验效果不理想,甚至导致实验失败,实验结论与电磁铁的性质不同,这样学生得出的是错误的结论,发现了不正确的规律。所以,教师在实验前,应进行铁钉的去磁处理,才能让学生实验时得以顺利进行,从而能让学生亲自习得科学知识与发现自然规律。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成就感、满足感,膨胀了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欲望和内在动力。
二、关注实验过程,加强启发指导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目标。在实验课教学中,只有明确实验过程、实验目的,学生才能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才能达到实验预期的效果。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针对不同实验,有时可以让学生自学实验方法和步骤;有时教师必须亲自讲清楚,必要时还须进行演示,使每个实验学生都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如教学《雷电的秘密》一课时,要让学生进行毛皮与胶棒、丝绸与玻棒互相摩擦,再互相接近,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前可以让学生自学實验的方法、步骤及观察目的,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指导学生认识,用丝绸摩擦玻棒,毛皮摩擦胶棒,当玻棒与胶棒相互接近时,有什么现象?同一种棒接近时有什么现象?两种情况发生的现象一样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如此实验过程和实验目的就很明确了,学生能排除其他干扰,很快探究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的效果。
学生实验操作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指导有着直接关系。实验前,更应让学生知道实验的关键与实验中需注意的问题。像指导以上“带电操作”实验中,除了要明确摩擦过的棒的那端不能接触其他东西,还要指导实验中的关键之处,比如是两棒互相接近的情形,教师可进行适当演示。这样,不仅能更好地确保学生实验的成功,而且在实验中,学生可体会到实验过程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在自行探究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培养实验习惯,注重持续发展
在指导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形成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的习惯。如酒精灯的使用、夹试管的方法等。学生实验《水变成水蒸气》一课时,教师须强调: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要使试管均匀受热后,才能继续加热,使学生能够形成掌握正确操作方法的习惯。
实验中,还需引导学生做到“动”“静”结合。学生实验时,可能由于某种好奇的驱使,一时忘却了实验的目的;或者由于一个实验的成功体验,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不再进行下面的实验;或许在实验现象出现后,他没有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学生的实验结果得不到交流、形不成生生间的讨论,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掌握正确的规律。所以,在实验课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做到“动”“静”有序,要“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如研究《摩擦力》中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时,学生研究出一种因素后,这时教师可适当“导”、“点”、“拨”,让其继续深入探究,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与学习的习惯。
总之,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适时“导”、“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效应,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