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玩”与“问”中学会科学探究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hine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油菜花与青菜花一样吗?”、“老师,我发现这张电码信息表上写‘●●●●●’表示数字‘5’和用‘●●●●●’表示‘。’是一样的,这不是要混淆吗?”这是我前阶段上《油菜花开了》(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和《信息的传递和保存》(苏科版社自然六年级下册)时,学生当堂提出的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我的课堂随记本上还有许许多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自然》学科改名为《科学》,从《自然》到《科学》,名称改了,许多相应的领域也作了较大调整。但对我们而言,优化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之成为与时俱进的科学小公民,这是不变的追求。如何引导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创新精神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体验,笔者认为,引导和处理好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玩”与“问”,对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育的效率尤显重要。
  一、在玩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只有让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想别人未想过的事,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提问意识,在我看来,这与我们以往的教育是不无关系的。在以往的“常识”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鉴别后评判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程序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思考问题,其学习能力很难得到充分的发展,心理状态也始终处在消极等待之中,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在《热传导》一课中,可用下面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把热水倒人不锈钢杯中,让学生摸一摸杯壁与杯把,问:“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呢?”学生很快做出反应:“盛有热水的杯子杯壁为什么也是热的?热是怎样传到杯壁和杯把上的?”这样自然打开了研究的大门,然后再鼓励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玻璃棒、小木棍、竹筷、塑料尺、细铜棒、细铝棒、细铁棒)提出问题。只要给一些摆弄时间,就会有许多学生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固体材料都有热传导的本领?”、“金属材料铜、铁、铝热传导的本领一样吗?”教师在概括了固体具有热传导的性质后再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供大家研究?”有的学生问:“液体、气体是不是也有热传导的本领?”……应该指出,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也许并不是新发现或创新,但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的事物,这是创新的起点。
  二、在玩中培养学生多渠道探求新知的能力
  人本主义教学观十分明确提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并不要及时给予每一个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教师的适度参与,一同进行探究。
  如《登上月球》一课,如果用传统手段教学:老师讲,学生听或老师问,学生答,那么这一课所需材料只是一本教科书。为了提高效果,我在上本课时,大改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课前鼓动学生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并将科学丛书等资料带到课堂上,结合精心制作的网页,尝试了“科学讨论型”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充分地交流、讨论对月球的已知信息,突破时空的界限,可以是“科学新发现”,也可以是“神话传说”,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所见、所闻、所感,都是积极的,都给予鼓励。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课前研究的成果,再结合专门制作的网页和教材中的“阅读”部分内容,让学生罗列“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感知一些真实的而又未知的东西,“前苏联发明的无人驾驶火箭”、“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成功登月”的情景,让学生尽情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同时,亦掌握了“通过科学讨论自行探求”的方法。
  三、在玩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节成功的自然课,不是看这节课是否上得顺畅,而是看激发了学生多少智慧的火花。“科学无限,探究无限”,是我们教师和学生正逐步感悟到的,应该看到,对于学生众多的质疑,教师和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给予圆满的解释,这时,教师就要采取把课上问题延续到课下研究的方法,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延伸性,为学生的学习留有较大的学习空间与自主性,这样将为学生们可持续性的学习发展奠定下较好基础。
  如《研究自行车》一课,学生在课堂几十分钟内,自然无法研究出多少有关自行车的秘密,但只要学生的兴趣浓了,他们就会带着众多疑问,应用课上所学到的方法,课后去继续探究,寻求答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懂得知识是从问题中产生、从问题中收获、从问题中升华,而这,正是我们的科学教育所期待的目标。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我们应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内涵,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经历感悟、发现、体验的过程,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索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我们的科学教育也就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皮肌炎患者T淋巴细胞穿孔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方法用实时RT-PCR和免疫印迹法,测定病例组与对照组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穿孔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
普斯曼在他的《消失的童年》一书中说,没有秘密就不成其为儿童时代。秘密是显露与隐藏的游戏。因此只要教师用心去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即使是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东西,也可能被我们准确感知。   一、准确解析儿童的秘密   这些很平常的,我们所熟悉的小秘密里又隐藏着什么呢?对儿童的人格形成和心理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1.秘密:儿童自我认同的起源   从爸爸离开我们的那天起,我的童年生活就结束了。
目的分析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方法对2例分泌性癌的临床表现、光镜病理形态特点和标志物进行综合分析;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瘤细胞中AE1/3、EMA、S-100
2008年春节来临之际,突如其来的一场冰雪灾害横扫半个中国,大面积的冰雪"冻住"了南方多个省市的电网和通讯网。"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通信史上又发生了第二次超大面积的
模仿性攻击行为是模仿别人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心理或言语等方面。  一、模仿性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1. 家庭教育因素  (1)家庭的环境氛围  如果孩子成长在一个矛盾重重、你争我吵的家庭里,父母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那么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  (2)家庭的榜样作用  有些家长习惯于用暴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在某些方面也
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就总干渠水量调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论证,找出问题存在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为下一步编制水量调配预案提供了依据。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IGF-IR)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9例喉鳞癌标本和
目的了解芪众颗粒对大鼠含药血清中IL-2、IFN—r水平的干预和对甲型流感病毒A3的抑制作用,探讨芪众颗粒的作用机制。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芪众颗粒组低、中、高剂量组,玉屏
目的研究青英颗粒的解热抗菌作用。方法通过干酵母致小鼠发热实验,观察青英颗粒的解热作用;通过青英颗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菌种的体外抑菌实验,观察其抗菌作用。结果青英颗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形式,它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那如何利用好这种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觉得要注意这几方面:   一、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现阶段在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