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而追问就是提问的一种形式。追问是师生对话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而进行的“二度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他们深入思考,触及知识的本质,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进行适时追问,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引领学生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漠视追问环节,因为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只满足于学生答对错,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实际上还是以教师的灌输、讲解为主,学生缺乏深入思考的过程,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更无法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进入深度学习的境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具体来讲,教师应在学生的错误处、认知的困惑处、课堂的意外处进行追问,深化学生的认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意外处追问
课堂是动态的,也是不断生成的,常常会出现意外的情况,蕴含着学生创造的火花。经常发现,很多的数学教师因课堂预设过多,对很多有價值的生成也无暇顾及,这在无形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想象,泯灭了学生创新的热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一个有心人,对学生的意外回答进行追问,给予回应和疏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出示了这样的问题:阳光剧场有24排座位,每排座位可以坐12人,这个剧场一共可以坐多少人?这道题目的数量关系很明确,学生们很快列出算式24×12=( ),这道题目的结果应该怎么计算呢?有的学生想到了估算,将“12”估成10,24×10=240,所以这道题目的结果应该是240左右;也有学生将12拆成10 2,先算24×10=240,再算24×2=48,最后算240 48=288。正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竖式计算时,突然有学生说,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教师追问说:“能否说说你的想法?”那个学生说:“可以将12拆成4×3。”其他学生有些不解,教师继续追问:“后续应该怎么算?”那个学生接着说:“先算24×4,再用所得结果乘3。”学生们恍然大悟。在此案例中,教师巧用课堂中的“节外生枝”进行追问,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和灵性。
在困惑处追问
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被知识的表面所蒙骗,无法掌握知识的本质,形成了认知的困惑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捕捉学生的认知困惑点,并在困惑点处进行追问,让学生沿着问题拾级而上,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和信心。
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新课伊始,教师向学生问道:“如果用小棒围成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说:“3根。”教师接着问:“是不是任意抽取3根小棒,一定可以围成三角形呢?”学生们深信不疑地说“是”。教师没有评价,而是让学生任意抽取3根小棒,围一围,看看有什么样的发现。学生们很快投入到了动手操作中,不一会儿便发现了问题,有的学生抽取的3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学生抽取的3根小棒不可以围成三角形。教师向学生们追问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们一时语塞,不知道如何回答。教师继续说:“你认为能否围成三角形,和什么有关?”这样,自然地将学生的眼光引向了三根小棒长度的关系探索中,步步逼近知识的本质。上述案例,教师巧妙捕捉学生的认知困惑点,并向学生进行追问;追问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掌握知识的本质。显然,追问可以诱导思考。
在错误处追问
错误是学生学习的必然产物,没有错误出现的课堂是不现实的。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批评、斥责学生,那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运用追问,帮助学生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找错、析错、改错,让学生主动地认识并纠正失误,避免后续出现类似错误。
如这样的问题:“A、B两地相距480千米,客车和货车相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另一辆每小时行4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能够相遇?”题目出示后,学生们很快进行了计算。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们是这样算的:①480÷(80 40)②480÷80 480÷40。教师将两种算法放到了展台上,问:“这两种算法都正确吗?”很多学生没有做出回应,而是进行了计算,发现两种解法的得数并不相同。这时教师追问:“得数为什么会不同呢?”学生们认为后者是错误的。因为乘法有分配律,而除法没有,所以480÷(80 40)不能转化为480÷80 480÷40。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没有急于纠正,而是引导学生逐层剖析,找出错误的根源,强化了学生的认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
追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运用追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升思维能力,构建精彩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袁玲.小学数学课堂追问的价值分析及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0):109.
[2]蓝雪敏.追问,让数学思维出彩——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追问[J].小学生(下旬刊),2019(02):72.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
在意外处追问
课堂是动态的,也是不断生成的,常常会出现意外的情况,蕴含着学生创造的火花。经常发现,很多的数学教师因课堂预设过多,对很多有價值的生成也无暇顾及,这在无形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想象,泯灭了学生创新的热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一个有心人,对学生的意外回答进行追问,给予回应和疏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出示了这样的问题:阳光剧场有24排座位,每排座位可以坐12人,这个剧场一共可以坐多少人?这道题目的数量关系很明确,学生们很快列出算式24×12=( ),这道题目的结果应该怎么计算呢?有的学生想到了估算,将“12”估成10,24×10=240,所以这道题目的结果应该是240左右;也有学生将12拆成10 2,先算24×10=240,再算24×2=48,最后算240 48=288。正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竖式计算时,突然有学生说,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教师追问说:“能否说说你的想法?”那个学生说:“可以将12拆成4×3。”其他学生有些不解,教师继续追问:“后续应该怎么算?”那个学生接着说:“先算24×4,再用所得结果乘3。”学生们恍然大悟。在此案例中,教师巧用课堂中的“节外生枝”进行追问,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和灵性。
在困惑处追问
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被知识的表面所蒙骗,无法掌握知识的本质,形成了认知的困惑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捕捉学生的认知困惑点,并在困惑点处进行追问,让学生沿着问题拾级而上,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和信心。
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新课伊始,教师向学生问道:“如果用小棒围成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说:“3根。”教师接着问:“是不是任意抽取3根小棒,一定可以围成三角形呢?”学生们深信不疑地说“是”。教师没有评价,而是让学生任意抽取3根小棒,围一围,看看有什么样的发现。学生们很快投入到了动手操作中,不一会儿便发现了问题,有的学生抽取的3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学生抽取的3根小棒不可以围成三角形。教师向学生们追问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们一时语塞,不知道如何回答。教师继续说:“你认为能否围成三角形,和什么有关?”这样,自然地将学生的眼光引向了三根小棒长度的关系探索中,步步逼近知识的本质。上述案例,教师巧妙捕捉学生的认知困惑点,并向学生进行追问;追问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掌握知识的本质。显然,追问可以诱导思考。
在错误处追问
错误是学生学习的必然产物,没有错误出现的课堂是不现实的。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批评、斥责学生,那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运用追问,帮助学生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找错、析错、改错,让学生主动地认识并纠正失误,避免后续出现类似错误。
如这样的问题:“A、B两地相距480千米,客车和货车相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另一辆每小时行4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能够相遇?”题目出示后,学生们很快进行了计算。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们是这样算的:①480÷(80 40)②480÷80 480÷40。教师将两种算法放到了展台上,问:“这两种算法都正确吗?”很多学生没有做出回应,而是进行了计算,发现两种解法的得数并不相同。这时教师追问:“得数为什么会不同呢?”学生们认为后者是错误的。因为乘法有分配律,而除法没有,所以480÷(80 40)不能转化为480÷80 480÷40。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没有急于纠正,而是引导学生逐层剖析,找出错误的根源,强化了学生的认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
追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运用追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升思维能力,构建精彩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袁玲.小学数学课堂追问的价值分析及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0):109.
[2]蓝雪敏.追问,让数学思维出彩——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追问[J].小学生(下旬刊),2019(02):72.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