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东,系藏语音,意为“漩谷,急流深谷”,又称为卓木(大概因为县境内有座卓木拉日雪山吧)。亚东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为西藏边境县之一,属于西藏日喀则市所辖。亚东县境内有雪山、草原、湖泊、温泉和原始森林,自然地貌多样,风光非常优美。其森林面积要远远大于耕地面积,尤其是下亚东原始森林覆盖的亚东沟,漫山遍野莽莽苍苍,似海绿浪层层翻涌,其旖旎的自然风光,一点也不逊色于被称为西藏江南的林芝地区。站在下司马镇上,便是倚着青山傍着绿水,耳边鸟鸣声参差不绝,脚下溪涧淙淙、清音激荡,抬头满目苍翠、层林若幕,山巅云朵轻柔,林梢薄雾缭绕,如画风景铺天盖地地涌满你的视域。
生活在这个美丽地方的人们,淳朴而善良,勤劳而坚忍,家人亲友和睦友爱,乡邻之间团结互助,更有着边境地方特有的拥军优良传统。其中几位老阿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自觉为附近山上的几个边防哨所轮流免费送菜,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迎来了一茬茬新兵,送走了一批批老兵,她们自己也由年轻妇女变成了儿孙绕膝的奶奶,但始终初心不改,无怨无悔。边防哨所官兵们知恩图报,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帮助老阿妈们改进生产方式,改善生活质量。天长日久,老阿妈和边防战士之间建立了深厚感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军民共同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温暖感人的人间大爱暖情。
1
夕阳就要入山了,德吉阿妈欢快地忙碌着,从地里收菜回来,赶紧做晚饭,饭后,她拿出那只磨得光滑细腻的竹背篓,开始往里面装菜,新鲜的小白菜装半筐,余一半空间留给翠嫩的生菜,然后用一块棉布蘸湿了水盖在上面,把整个背篓掂了掂,再用绳子交叉封口,这一套动作,58岁的德吉阿妈做得异常娴熟,似乎闭着眼睛都能流利完成。与此同时,同村的两个老姐妹也都在各自家里忙碌着,依照昨天商量好的计划,64岁的次仁曲珍阿妈背篓里装着小香葱、青椒和豆角,身体最棒的普赤阿妈负责背土豆。说好的事情就不会轻易改变,所以三个人心里都踏踏实实地各尽本分,不用打电话督促或相互探问。装得满满的背篓靠墙角立着,她们拍拍手,放心地进屋。很快天黑了,看一会儿电视,和家人说说话,九点多就洗漱睡觉了。三位阿妈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里,此刻的节奏步调却如出一辙。因为事情都在计划中正常进行着,三个人都显得踏实心安,一倒头就睡着了。
第二天凌晨时分,夜深而浓,次仁曲珍阿妈突然醒了,没有听见闹铃响,拿起表看看,还差两分四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使得她的身体形成了生物钟,到四点钟一般都能准时醒来,只是以防万一,她才在睡前上好闹铃。赶紧穿衣起床,洗漱、打茶、吃饭,然后装上前一天做的饼子,水杯里灌满开水,一切准备停当,看表还有5分钟,便背起竹篓,打开手电筒向村口走去。她家离村口最近,刚到大路口,就见两束手电光有节奏地晃悠着靠近,不用问,那是德吉阿妈和普赤阿妈,她们俩一个提前七八分钟出门,一个提前十分钟出门,总之,凌晨五点钟,三个人会准时到达村口会合。
三束手电光牵引着三位阿妈,跨过村口五六米宽的小桥,向河对岸的山里走去。山林里一片漆黑,在她们停止说话的间隙,瞬间便感觉到自己被夜的黑包围着,而更大的无边无际的万籁俱寂,又将她们和夜的黑一起,淹没得无声无息,连身边沟渠里的河水都流得小心翼翼的,生怕惊扰了这片寂静似的。偶尔不经意一瞥,周围一团团巨大的黑影扑面而来,入目皆影影绰绰,令人恐怖,所以,在天亮以前,除了手电光圈里映在脚下的路面,她们基本上不往周围看。
步行两公里开外,山路拐向左,跨过一道约二十米宽的桥梁,又回到了河岸南边,沿着岸堤往前走,水流声突然变大了,她们知道,脚下的山路要拔高一重了。因为地势陡然增高,向下的河流在这里出现一个落差,河水便形成了天然瀑布,清澈的水流勇敢地撞击向地面,发出欢快的笑声,绽放一朵朵白色浪花,澎湃奔涌着。过了这道瀑布,天色渐明亮,前方的路却越来越窄,直到没入林间,很快,熹微晨光中升腾起雾气,空气被沾染得湿漉漉的,湿漉漉的空气润湿着她们的眉眼发肤,不久,各人头顶上便结了一层细密的小水珠,她们相互看了一眼,开着玩笑,并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三个人各自頭顶一片水珍珠,背着沉沉的竹背篓在高高矮矮的绿树中穿梭,不必用眼睛寻找路径,这条路她们太熟悉了,跟着感觉走就准确无误。路呈斜坡状,坡度时而平缓时而陡峭,不时还要攀爬上一道坡坎,不知不觉中海拔已升高了近千米,背着重物的三位老阿妈喘息声渐渐加重,不知何时,三个人都成了热气蒸腾的人,清晨雾气在发间凝成的水珠早已挥发干,只有汗水顺着脸颊、脊梁往下淌,然而她们脚下步履坚定,眼神中心意坚定,朝着她们心中的方向坚定前行。
身体最好的普赤阿妈走在最前面开路,爬上一道坡坎时,走在中间的次仁曲珍阿妈突然脚下一滑差点跌倒,紧跟在她身后的德吉阿妈及时稳稳地扶住了她,听到响动,普赤阿妈回头关切寻问,有惊无险,三个人亲切地相视一笑,相互鼓励着继续前行。还有三分之一的路程,前面就是最难走的陡峭岩石山路了,时已近午,旁边有个相对平坦的绿草地,她们决定坐下来吃点东西歇口气,三个人相互帮着卸下沉重的背篓,席地而坐,拿出各自的食物,自家做的咔赛、饼子、糌粑和酥油茶等,吃着饭,想到再过几个小时,就能见到令她们牵肠挂肚的“隐在云中”的士兵了,想到那些像她们的子女一样亲切,又异常英勇顽强的青年军人,几位阿妈不由得心情愉悦,回忆着一个个士兵的样子,简单的饮食便始终有欢声笑语相伴。饭毕,脱下外套系围在腰间,背起东西再度出发,步履轻快,仿佛身上重新焕发出了无穷力量。
2
阿妈们今天要去送菜的地方,是离家最近但海拔最高的“詹娘舍”哨所。这个哨所地处高山之巅、悬崖峭壁之上,因为海拔高,常年云雾缭绕而被称为“云中哨所”。阿妈们每次去送菜时,感觉都要经历穿云破雾,像是上到天上云朵中一般,因而,驻扎在这里的战士们最让三位阿妈牵挂。
云中哨所平地面积非常有限,战士们战斗、训练、工作、学习、生活等全都在这里。山上自然环境恶劣,没有水源,吃水尤其困难,下雨下雪天,战士们想办法储存雨雪,作为日常生活用水,水在这里珍贵堪比油,常要循环使用,一滴都不能浪费。平时蔬菜就少,大雪封山后,就只能吃粉丝、海带、木耳、黄花等干菜,长期的高寒缺氧加营养不良,使得官兵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脏肥大、指甲变形、关节炎、脱发等高原病症。这里的气候变化无常,雷击、雪崩等自然灾害常常发生,上级配备的电视机、卫星电视接收器和发电机等常被雷电击坏,后来战士们发现一个保护电器的方法,即在雷电起前,用棉被包裹着电器抱在怀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连接各乡镇山崖的道路修得越来越好,加上阿妈们年纪也渐渐大了,后来的这些年,距离比较远的几个哨所阿妈们常常包车前去。隔天要去的这个哨所,是其中距离最远的一个,放下电话,德吉阿妈赶紧通知次仁曲珍和普赤两位阿妈,顺便商量着将租车、准备菜品和采办生活用品等事进行合理分工,今天一天,三位阿妈就按计划分头行动,有条不紊的,天黑之前,一切都准备妥当了。最后不忘各自准备几条哈达!
清晨五点多吃完饭、装好车,六点准时出发。而此时,周围的山峦林海还被黎明前的黑暗淹没着,通往哨所的崎岖路径隐约在山林间盘旋延伸,载着阿妈们的车沿着山路,穿破夜幕,稳稳前行,车灯射出两道有力的暖光,一步步逼退如巨兽般的浓黑暗影,迎来曙光的一重重靠近。
坐在车上一点点接近哨所,阿妈们不禁开始想象该哨所里一个个新老士兵的样子,推测他们谁该退役回家乡开始新的生命历程了,谁又建立功勋而受表彰升任新的岗位,那几个新兵是否适应了新环境?说话间,记忆的闸门不知不觉打开,回忆起了二十年前的一幕幕情景。那时候,通往哨所的山路上因為走的人少,道路崎岖狭窄、坎坷不平,尤其大冬天里,雪线之上的路段更是湿滑危险,非常难行。有时阿妈们出门时,积雪已经没过脚踝,到山口积雪更深,但一想到那些远离家乡和亲人,在艰辛环境中克服千难万险而坚守国门的战士们,年轻的心里便涌出火样的热情,身体里也随即生发出了无尽的力量,早晨五点从家里出发,到达哨所常常已经傍晚五六点,放下菜歇一会儿,即启程连夜返回,不止一次,她们半夜甚至黎明时分才赶回家里。因为那时她们还都年轻,怕给部队留下不好的影响。直到若干年后,她们的孩子都和哨所士兵的年纪一般大了,遇到天太晚时才在哨所歇一夜,第二天一早再踏着黎明返家……
在车轮不停歇的奔驰下,太阳已悄然升至头顶,贮立于林间山头的哨所已经举目可望,三位阿妈仿佛看见了战士们热切的神情,在向她们频频招手。即将退役的人员中,一定有那个在此服役时间最长的某连长,还有那个为人热情豪爽、勇于担当的某某,以及言语不多却踏实真诚、屡立军功的某某某……每每在这最后的离别时刻,平时有泪不轻弹的军人们,大多都止不住热泪盈眶,甚至相拥而泣、难分难舍……
不久之后,阿妈们还要来欢迎新兵,然后,看着一个个青涩、腼腆却也朝气蓬勃的青年,一天天成长蜕变为刚毅、坚强、顶天立地的合格军人。
年复一年,记不得迎来送往了多少茬新老战士,这几条通往各个哨所的路途,也不记得相携相伴着走了多少遍,老姐妹几个从年轻妇女到中老年阿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年深日久,不惟和广大官兵感情深笃,几位老姐妹之间也自然生出了深厚情谊,而今,忆往昔几十载,所有关于艰辛经历的记忆都已模糊,美好过往中,给她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仍然是解放军战士那纯朴、亲切而又无比坚毅刚强的精神气质,那一张张青春洋溢、真诚质朴的笑脸,能瞬间抚平凡尘世间的所有苦累琐碎,长久地慰藉心灵、滋养精神,为此,她们将一如继往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做亲亲的兵的亲亲的阿妈,无怨无悔的,直到永远。
责任编辑:邵星
生活在这个美丽地方的人们,淳朴而善良,勤劳而坚忍,家人亲友和睦友爱,乡邻之间团结互助,更有着边境地方特有的拥军优良传统。其中几位老阿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自觉为附近山上的几个边防哨所轮流免费送菜,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迎来了一茬茬新兵,送走了一批批老兵,她们自己也由年轻妇女变成了儿孙绕膝的奶奶,但始终初心不改,无怨无悔。边防哨所官兵们知恩图报,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帮助老阿妈们改进生产方式,改善生活质量。天长日久,老阿妈和边防战士之间建立了深厚感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军民共同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温暖感人的人间大爱暖情。
1
夕阳就要入山了,德吉阿妈欢快地忙碌着,从地里收菜回来,赶紧做晚饭,饭后,她拿出那只磨得光滑细腻的竹背篓,开始往里面装菜,新鲜的小白菜装半筐,余一半空间留给翠嫩的生菜,然后用一块棉布蘸湿了水盖在上面,把整个背篓掂了掂,再用绳子交叉封口,这一套动作,58岁的德吉阿妈做得异常娴熟,似乎闭着眼睛都能流利完成。与此同时,同村的两个老姐妹也都在各自家里忙碌着,依照昨天商量好的计划,64岁的次仁曲珍阿妈背篓里装着小香葱、青椒和豆角,身体最棒的普赤阿妈负责背土豆。说好的事情就不会轻易改变,所以三个人心里都踏踏实实地各尽本分,不用打电话督促或相互探问。装得满满的背篓靠墙角立着,她们拍拍手,放心地进屋。很快天黑了,看一会儿电视,和家人说说话,九点多就洗漱睡觉了。三位阿妈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里,此刻的节奏步调却如出一辙。因为事情都在计划中正常进行着,三个人都显得踏实心安,一倒头就睡着了。
第二天凌晨时分,夜深而浓,次仁曲珍阿妈突然醒了,没有听见闹铃响,拿起表看看,还差两分四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使得她的身体形成了生物钟,到四点钟一般都能准时醒来,只是以防万一,她才在睡前上好闹铃。赶紧穿衣起床,洗漱、打茶、吃饭,然后装上前一天做的饼子,水杯里灌满开水,一切准备停当,看表还有5分钟,便背起竹篓,打开手电筒向村口走去。她家离村口最近,刚到大路口,就见两束手电光有节奏地晃悠着靠近,不用问,那是德吉阿妈和普赤阿妈,她们俩一个提前七八分钟出门,一个提前十分钟出门,总之,凌晨五点钟,三个人会准时到达村口会合。
三束手电光牵引着三位阿妈,跨过村口五六米宽的小桥,向河对岸的山里走去。山林里一片漆黑,在她们停止说话的间隙,瞬间便感觉到自己被夜的黑包围着,而更大的无边无际的万籁俱寂,又将她们和夜的黑一起,淹没得无声无息,连身边沟渠里的河水都流得小心翼翼的,生怕惊扰了这片寂静似的。偶尔不经意一瞥,周围一团团巨大的黑影扑面而来,入目皆影影绰绰,令人恐怖,所以,在天亮以前,除了手电光圈里映在脚下的路面,她们基本上不往周围看。
步行两公里开外,山路拐向左,跨过一道约二十米宽的桥梁,又回到了河岸南边,沿着岸堤往前走,水流声突然变大了,她们知道,脚下的山路要拔高一重了。因为地势陡然增高,向下的河流在这里出现一个落差,河水便形成了天然瀑布,清澈的水流勇敢地撞击向地面,发出欢快的笑声,绽放一朵朵白色浪花,澎湃奔涌着。过了这道瀑布,天色渐明亮,前方的路却越来越窄,直到没入林间,很快,熹微晨光中升腾起雾气,空气被沾染得湿漉漉的,湿漉漉的空气润湿着她们的眉眼发肤,不久,各人头顶上便结了一层细密的小水珠,她们相互看了一眼,开着玩笑,并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三个人各自頭顶一片水珍珠,背着沉沉的竹背篓在高高矮矮的绿树中穿梭,不必用眼睛寻找路径,这条路她们太熟悉了,跟着感觉走就准确无误。路呈斜坡状,坡度时而平缓时而陡峭,不时还要攀爬上一道坡坎,不知不觉中海拔已升高了近千米,背着重物的三位老阿妈喘息声渐渐加重,不知何时,三个人都成了热气蒸腾的人,清晨雾气在发间凝成的水珠早已挥发干,只有汗水顺着脸颊、脊梁往下淌,然而她们脚下步履坚定,眼神中心意坚定,朝着她们心中的方向坚定前行。
身体最好的普赤阿妈走在最前面开路,爬上一道坡坎时,走在中间的次仁曲珍阿妈突然脚下一滑差点跌倒,紧跟在她身后的德吉阿妈及时稳稳地扶住了她,听到响动,普赤阿妈回头关切寻问,有惊无险,三个人亲切地相视一笑,相互鼓励着继续前行。还有三分之一的路程,前面就是最难走的陡峭岩石山路了,时已近午,旁边有个相对平坦的绿草地,她们决定坐下来吃点东西歇口气,三个人相互帮着卸下沉重的背篓,席地而坐,拿出各自的食物,自家做的咔赛、饼子、糌粑和酥油茶等,吃着饭,想到再过几个小时,就能见到令她们牵肠挂肚的“隐在云中”的士兵了,想到那些像她们的子女一样亲切,又异常英勇顽强的青年军人,几位阿妈不由得心情愉悦,回忆着一个个士兵的样子,简单的饮食便始终有欢声笑语相伴。饭毕,脱下外套系围在腰间,背起东西再度出发,步履轻快,仿佛身上重新焕发出了无穷力量。
2
阿妈们今天要去送菜的地方,是离家最近但海拔最高的“詹娘舍”哨所。这个哨所地处高山之巅、悬崖峭壁之上,因为海拔高,常年云雾缭绕而被称为“云中哨所”。阿妈们每次去送菜时,感觉都要经历穿云破雾,像是上到天上云朵中一般,因而,驻扎在这里的战士们最让三位阿妈牵挂。
云中哨所平地面积非常有限,战士们战斗、训练、工作、学习、生活等全都在这里。山上自然环境恶劣,没有水源,吃水尤其困难,下雨下雪天,战士们想办法储存雨雪,作为日常生活用水,水在这里珍贵堪比油,常要循环使用,一滴都不能浪费。平时蔬菜就少,大雪封山后,就只能吃粉丝、海带、木耳、黄花等干菜,长期的高寒缺氧加营养不良,使得官兵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脏肥大、指甲变形、关节炎、脱发等高原病症。这里的气候变化无常,雷击、雪崩等自然灾害常常发生,上级配备的电视机、卫星电视接收器和发电机等常被雷电击坏,后来战士们发现一个保护电器的方法,即在雷电起前,用棉被包裹着电器抱在怀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连接各乡镇山崖的道路修得越来越好,加上阿妈们年纪也渐渐大了,后来的这些年,距离比较远的几个哨所阿妈们常常包车前去。隔天要去的这个哨所,是其中距离最远的一个,放下电话,德吉阿妈赶紧通知次仁曲珍和普赤两位阿妈,顺便商量着将租车、准备菜品和采办生活用品等事进行合理分工,今天一天,三位阿妈就按计划分头行动,有条不紊的,天黑之前,一切都准备妥当了。最后不忘各自准备几条哈达!
清晨五点多吃完饭、装好车,六点准时出发。而此时,周围的山峦林海还被黎明前的黑暗淹没着,通往哨所的崎岖路径隐约在山林间盘旋延伸,载着阿妈们的车沿着山路,穿破夜幕,稳稳前行,车灯射出两道有力的暖光,一步步逼退如巨兽般的浓黑暗影,迎来曙光的一重重靠近。
坐在车上一点点接近哨所,阿妈们不禁开始想象该哨所里一个个新老士兵的样子,推测他们谁该退役回家乡开始新的生命历程了,谁又建立功勋而受表彰升任新的岗位,那几个新兵是否适应了新环境?说话间,记忆的闸门不知不觉打开,回忆起了二十年前的一幕幕情景。那时候,通往哨所的山路上因為走的人少,道路崎岖狭窄、坎坷不平,尤其大冬天里,雪线之上的路段更是湿滑危险,非常难行。有时阿妈们出门时,积雪已经没过脚踝,到山口积雪更深,但一想到那些远离家乡和亲人,在艰辛环境中克服千难万险而坚守国门的战士们,年轻的心里便涌出火样的热情,身体里也随即生发出了无尽的力量,早晨五点从家里出发,到达哨所常常已经傍晚五六点,放下菜歇一会儿,即启程连夜返回,不止一次,她们半夜甚至黎明时分才赶回家里。因为那时她们还都年轻,怕给部队留下不好的影响。直到若干年后,她们的孩子都和哨所士兵的年纪一般大了,遇到天太晚时才在哨所歇一夜,第二天一早再踏着黎明返家……
在车轮不停歇的奔驰下,太阳已悄然升至头顶,贮立于林间山头的哨所已经举目可望,三位阿妈仿佛看见了战士们热切的神情,在向她们频频招手。即将退役的人员中,一定有那个在此服役时间最长的某连长,还有那个为人热情豪爽、勇于担当的某某,以及言语不多却踏实真诚、屡立军功的某某某……每每在这最后的离别时刻,平时有泪不轻弹的军人们,大多都止不住热泪盈眶,甚至相拥而泣、难分难舍……
不久之后,阿妈们还要来欢迎新兵,然后,看着一个个青涩、腼腆却也朝气蓬勃的青年,一天天成长蜕变为刚毅、坚强、顶天立地的合格军人。
年复一年,记不得迎来送往了多少茬新老战士,这几条通往各个哨所的路途,也不记得相携相伴着走了多少遍,老姐妹几个从年轻妇女到中老年阿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年深日久,不惟和广大官兵感情深笃,几位老姐妹之间也自然生出了深厚情谊,而今,忆往昔几十载,所有关于艰辛经历的记忆都已模糊,美好过往中,给她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仍然是解放军战士那纯朴、亲切而又无比坚毅刚强的精神气质,那一张张青春洋溢、真诚质朴的笑脸,能瞬间抚平凡尘世间的所有苦累琐碎,长久地慰藉心灵、滋养精神,为此,她们将一如继往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做亲亲的兵的亲亲的阿妈,无怨无悔的,直到永远。
责任编辑:邵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