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就听说永顺老司城是原土司王朝的都城,是一块风水宝地。到达永顺后,我便迫不及待地要去看老司城。
早晨,我们在小雨中出发。车沿酉水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一个叫做哈尼宫的地方。看到车停了下来,而路旁又有几座深宅大院式的建筑,我还以为已经到了老司城。下车以后才明白,原来前面已经没有了路,我们要从这里弃车上船,还要经过一个小时的船程才能和老司城见面.
猛洞河水在哈尼宫被一道拦河坝截断,上游的水位较高,我们的机动木船在平缓的水流中前进。此时我们进入了一个安静的自然世界。河水清澈碧绿,两岸山上灌木丛生,不时有飞鸟由树丛中鸣叫着起飞,然后又没入不远处的树丛。如果不是偶尔平地上有一两片柑桔树出现,我真不敢相信这里曾有人迹到过。永顺县文化局的石同玉问我“这里挺美的吧。”
我点点头,承认这里确实很美,是一片没有经过人为破坏的自然之地。但我却怎么也无法把这里和史料记载的“城外三千户,城内八百家”“红灯万盏人千迭,一片缠绵摆手歌”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时间真地如此残酷,竟然把一座几十万人生活的城市复原成一片荒芜,思索之中心里忍不住生出一丝历史的悲凉。
经过一段时间的航行,站在船头的我远远望见右手山坡的树丛中有几个连在一起的屋顶,旁边的石同玉告诉我那就是老司城祖师殿。在我的视线中,老司城的位置同样是树木丛生的原始山坡,看来它的确是在历史的烟尘中沉寂太久了。
老司城所在的河岸有一处正在修建的码头,几个石匠正在将石头往上垒砌。码头处十分宽阔,这一下老司城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我们眼前了。老司城坐落在码头正前方的三级高坡上,抬头仰望,整座建筑分为三层,逐次向上,飞檐叠着飞檐,斗拱连着斗拱,只是年代久远的缘故,一切都呈现出破败衰退的迹象。不过老司城的威严还在,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它去想象当年土司政权的强盛与繁华。
据宋史记载,宋绍兴五年(1135年),第十二代土司彭福石将署衙由王村迁到老司城。此后的593年间,这里一直是彭氏土司政权的中心。《西南溪峒诸蛮夷传》中有这样的记述:“北江蛮酋,最大者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谓上中下溪,……总二十。下溪州兼都誓主,十九州皆隶焉。”
对于彭福石土司的迁都,我充满疑惑。王村地处酉水干流,四通八达,应该是一块有利于统治各方的宝地,他为什么要把都城迁到交通闭塞只有靠水路联系外部世界的老司城呢?对于此,我百思不得其解。还是石同玉给了我两个答案,一是按照土家族风水学的分析这老司城一带是一块风水宝地,有万马归朝之象,可能彭土司是听从了风水先生的推算,为了子孙万代的基业来到了这里;另一个是这土司城地处偏僻,群山环抱,又只有一条水路与外界相通,因此易守难攻,可能出于安全上的考虑。到底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可信,只有凭自己的智慧去判断了,而可供参考的依据就是我们面前这座古老的城堡。
老司城祖师殿全部为木质结构,上下三层采用土家吊角楼式的飞檐,是我见到过的木质建筑中最高大威严的一座。如果从土司王朝迁都开始算起,那这座建筑已经在风雨中度过了九百多年的时光。纯木质的结构,能够屹立千年,足以说明当时土家族的建筑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并且这些建筑的木质也是相当坚硬耐时的。据说,明正德元年至清康熙十五年,朝廷修建故宫,彭氏土司先后三次进献楠木千余根,作为故宫建筑时的基柱。可见这一带是优质楠木的产区,而这土司祖师殿肯定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
推开祖师殿的大门,里面空空如野,几丈高的楠木大柱支撑着巨大的屋顶。土司祖师的牌位已经不知去向,只有当地人架起的一个观音牌位在那里承受香火。一口重达几吨的大钟架在屋角,走上前去敲击几下还能听到嗡嗡的回声。历史在这里静止了,我们努力找寻当年土司王拜祭先人时的神圣与庄严,但耳边也只有风声在窗外流过。
祖师殿三层是相对独立的建筑,但中间有楼梯相通。踩着木质的楼梯逐渐登高,待到第三层时我们已经身处半山腰了。探出头去,对面山峰的苍翠树木在向我们招手。我对身旁的石同玉说:“据传说这老司城内罗城、外罗城,纵横交错的八街十巷,几十万人口生活的一个城市,到现在难道只有这一座祖师殿保留下来吗?”
石同玉笑了笑,慢条斯理地回答:“老司城过去的繁华景象如今确实已经烟消云散了,但留下的遗迹并不少,这祖师殿只是其中之一,过一会儿,我们向下再走几华里,就真正到了土司王居住的内城了。”
石同玉曾在老司城一带下乡8年,对老司城的一切了然于胸,看来我们跟着他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由老司城祖师殿出来,我们继续上船,行驶了十几分钟,在一个村子边停靠下来。这是一路行来,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村庄。石同玉说这个土家村子就是当年的老司城旧址。村子里的住户零散在方圆两三公里的范围内,一条泥泞的石板街道把它们串在一起。
进入村子没走多远,我们就见到一个石牌坊,上写“子孙永享”。石同玉指着牌坊说:“这就是我们土家人立东南第一战功的见证。”说话间带着一股得意。据明史记载:明嘉庆三十四年(1555年),年仅十八岁的第二十四代土司彭翼南,率五千士兵到江浙一带参加抗击倭寇的战役。土家士兵各个骁勇善战,他们善使钩刀,队列灵活,膂力战功,仅王江泾一战就歼敌一千九百余人,被朝廷称为“盖东南战功第一”,并册封“子孙永享”牌坊以昭后世。这大概是土司王朝建立以来最辉煌的一件事情。
“子孙永享”石牌坊被几根木桩围住,孤零零地站立在路边,向春风诉说着土家人为朝廷所作的贡献。我们通过它也可以推算出过去的土司政权,就在这一片奚奚落落的村庄里。果然没走多远,转过一个弯,石同玉就把我们带到了老司城的中心——彭氏土司的衙门所在地。这里同样是一片荒芜的景象,只保留着当年的彭氏土司宗祠。
彭氏土司宗祠按当年建筑推算应该是整个土司宫城的后部,而前面是土司议政的衙门。现在当年土司王威风八面、发号施令的地方,已经变成了几间土家民居,属于他的臣民了。苔藓、荒草之中,一个近二十级的台阶通向彭氏宗祠的大门。
彭氏土司宗祠内同样十分宽阔,进门后是一个窄窄的天井,迎面竖立着一块德政碑,记述着土司王对老百姓的怜爱。从德政碑可以看出,这历代土司王还真地对百姓不错,因为这样的碑就像清代的万民伞一样,是老百姓所做。如果不是发自心底的呼唤,老百姓是不会干这种事的。这使我联想起在桂林的灵渠公园内,就竖立着一块表述知县劣迹的劣政碑。天地之间自有公平,老百姓的心也确实是衡量为官青白的一把标尺。
宗祠靠后墙壁的一面肃立着十六尊历代土司王的塑像,供子孙拜祭,而今他们只有用泥胎彩绘来注视着土家族的发展变迁了。
由彭氏宗祠出来,我们在石同玉的带领下沿着老司城当年的内罗城城郭走了一圈。道路是泥泞的,很多地方已经种上了各种作物,最完 好的一段古城墙仍依稀可见当年的样子。城墙主要是石头堆砌而成,隔一段距离有一个青砖垒起的拱形洞穴,石同玉告诉我们这是当年老司城的排水通道,全城四面都有,大概有近百个,由此可见当年建城的整体规划已经到了相当完美的地步。
继续向前,我们爬上一个矮矮的土山,上面一片平地开成了水田,一个村民正赶着水牛翻地,周围此起彼伏的还相连着不少这样的土山包。水牛在田里像识途的老马拉着犁默默地向前走,对我们的到来漠不关心。
见我专注于耕田的水牛,石同玉神秘地问了我一个问题:“你在水牛田里发现了什么?”
我只发现了残留的水稻根和深深陷入泥里的水牛腿,至于其它什么我是睁大眼睛也找不到的。“我告诉你,这水田下面全是宝,是当年土司王的墓葬。”石同玉悄悄地对我说。
如果不是石同玉提醒,我看到荒山上挖出一片新土以及土中的几块石头是不会注意的,可经过我仔细的观察确实发现了问题。山坡没有了草的覆盖,深埋土中的石头就暴露了出来。平坦的地面有几个石头垒成的石台子,像是要对什么东西加以保护。挖开的土初看上去像是镶着几层石头,但仔细观看就会发现整个土壁都是用石头垒砌起来的,而黄土只是掩埋时留下的印记。
我们走近观看,这是一个石头的城堡,沉于地下,全部由石头砌成。石头有大有小,大的作为顶部的封盖,小的则作为下面的基石。石头砌成的墙壁上有几个方形的孔洞,里面黑糊糊一片,似乎能听到风的回声。石同玉告诉我们,这是近年来文物部门挖掘的一座土司王墓葬,里面有硕大的石室地宫,石头上的雕花非常漂亮,可惜地宫内已经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文物了,由此可见这个土司王墓葬是被盗过的。据探测,周围的这些小山包下都是土司王的墓葬,大小有几十座,有土司王本人的,也有土司王王妃的墓葬。
我望着周围的小山,一个个树木青翠的山包静静地站立着,与它们背后的大山形成了呼应之势。如果没有人告诉你这些小山是一个个墓葬,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人为的力量做成的。我在古城成阳,看到的乾陵、杨陵、茂陵等等都是一座座荒山下埋藏着天大的秘密,秦王的地宫埋葬方式在老司城我又看到了,看来这种死后修墓、延续统治的思路在中国是一致的。看着这些墓葬,我似乎感觉到了当年第十二代土司王彭福石迁都的心情,他一定是有感于老司城一带的风水召唤来此定居的,目的是要子孙久远,也是要墓地吉祥。
返回身,我看到水牛还在默默耕田,犁在它的身后翻开泥土,它不管脚下的墓葬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只是低着头努力把犁向前拉。它的眼中只有泥土,没有历史。
据石同玉讲这老司城墓葬的挖掘曾引起一番争论,有的人认为应该多打开几座墓葬,以便了解更多的土司历史{有的人则认为在没有能力保护文物的时候,最好还是让它们在地下多呆一段时间,待时机成熟再让它们重见天日。后来,文物部门还是采取了后一方案,把墓葬尘封在泥土中。
我认为这里的文物部门做了一件大好事,历史需要研究,文物更要保护,在我们的视野和能力都达到一个新的层面后,也许我们的发掘会更有意义。还是让水牛在墓葬上多耕耘几年吧,让铧犁把时间再拉长一些,让风和我们共同等待!
早晨,我们在小雨中出发。车沿酉水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一个叫做哈尼宫的地方。看到车停了下来,而路旁又有几座深宅大院式的建筑,我还以为已经到了老司城。下车以后才明白,原来前面已经没有了路,我们要从这里弃车上船,还要经过一个小时的船程才能和老司城见面.
猛洞河水在哈尼宫被一道拦河坝截断,上游的水位较高,我们的机动木船在平缓的水流中前进。此时我们进入了一个安静的自然世界。河水清澈碧绿,两岸山上灌木丛生,不时有飞鸟由树丛中鸣叫着起飞,然后又没入不远处的树丛。如果不是偶尔平地上有一两片柑桔树出现,我真不敢相信这里曾有人迹到过。永顺县文化局的石同玉问我“这里挺美的吧。”
我点点头,承认这里确实很美,是一片没有经过人为破坏的自然之地。但我却怎么也无法把这里和史料记载的“城外三千户,城内八百家”“红灯万盏人千迭,一片缠绵摆手歌”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时间真地如此残酷,竟然把一座几十万人生活的城市复原成一片荒芜,思索之中心里忍不住生出一丝历史的悲凉。
经过一段时间的航行,站在船头的我远远望见右手山坡的树丛中有几个连在一起的屋顶,旁边的石同玉告诉我那就是老司城祖师殿。在我的视线中,老司城的位置同样是树木丛生的原始山坡,看来它的确是在历史的烟尘中沉寂太久了。
老司城所在的河岸有一处正在修建的码头,几个石匠正在将石头往上垒砌。码头处十分宽阔,这一下老司城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我们眼前了。老司城坐落在码头正前方的三级高坡上,抬头仰望,整座建筑分为三层,逐次向上,飞檐叠着飞檐,斗拱连着斗拱,只是年代久远的缘故,一切都呈现出破败衰退的迹象。不过老司城的威严还在,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它去想象当年土司政权的强盛与繁华。
据宋史记载,宋绍兴五年(1135年),第十二代土司彭福石将署衙由王村迁到老司城。此后的593年间,这里一直是彭氏土司政权的中心。《西南溪峒诸蛮夷传》中有这样的记述:“北江蛮酋,最大者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谓上中下溪,……总二十。下溪州兼都誓主,十九州皆隶焉。”
对于彭福石土司的迁都,我充满疑惑。王村地处酉水干流,四通八达,应该是一块有利于统治各方的宝地,他为什么要把都城迁到交通闭塞只有靠水路联系外部世界的老司城呢?对于此,我百思不得其解。还是石同玉给了我两个答案,一是按照土家族风水学的分析这老司城一带是一块风水宝地,有万马归朝之象,可能彭土司是听从了风水先生的推算,为了子孙万代的基业来到了这里;另一个是这土司城地处偏僻,群山环抱,又只有一条水路与外界相通,因此易守难攻,可能出于安全上的考虑。到底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可信,只有凭自己的智慧去判断了,而可供参考的依据就是我们面前这座古老的城堡。
老司城祖师殿全部为木质结构,上下三层采用土家吊角楼式的飞檐,是我见到过的木质建筑中最高大威严的一座。如果从土司王朝迁都开始算起,那这座建筑已经在风雨中度过了九百多年的时光。纯木质的结构,能够屹立千年,足以说明当时土家族的建筑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并且这些建筑的木质也是相当坚硬耐时的。据说,明正德元年至清康熙十五年,朝廷修建故宫,彭氏土司先后三次进献楠木千余根,作为故宫建筑时的基柱。可见这一带是优质楠木的产区,而这土司祖师殿肯定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
推开祖师殿的大门,里面空空如野,几丈高的楠木大柱支撑着巨大的屋顶。土司祖师的牌位已经不知去向,只有当地人架起的一个观音牌位在那里承受香火。一口重达几吨的大钟架在屋角,走上前去敲击几下还能听到嗡嗡的回声。历史在这里静止了,我们努力找寻当年土司王拜祭先人时的神圣与庄严,但耳边也只有风声在窗外流过。
祖师殿三层是相对独立的建筑,但中间有楼梯相通。踩着木质的楼梯逐渐登高,待到第三层时我们已经身处半山腰了。探出头去,对面山峰的苍翠树木在向我们招手。我对身旁的石同玉说:“据传说这老司城内罗城、外罗城,纵横交错的八街十巷,几十万人口生活的一个城市,到现在难道只有这一座祖师殿保留下来吗?”
石同玉笑了笑,慢条斯理地回答:“老司城过去的繁华景象如今确实已经烟消云散了,但留下的遗迹并不少,这祖师殿只是其中之一,过一会儿,我们向下再走几华里,就真正到了土司王居住的内城了。”
石同玉曾在老司城一带下乡8年,对老司城的一切了然于胸,看来我们跟着他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由老司城祖师殿出来,我们继续上船,行驶了十几分钟,在一个村子边停靠下来。这是一路行来,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村庄。石同玉说这个土家村子就是当年的老司城旧址。村子里的住户零散在方圆两三公里的范围内,一条泥泞的石板街道把它们串在一起。
进入村子没走多远,我们就见到一个石牌坊,上写“子孙永享”。石同玉指着牌坊说:“这就是我们土家人立东南第一战功的见证。”说话间带着一股得意。据明史记载:明嘉庆三十四年(1555年),年仅十八岁的第二十四代土司彭翼南,率五千士兵到江浙一带参加抗击倭寇的战役。土家士兵各个骁勇善战,他们善使钩刀,队列灵活,膂力战功,仅王江泾一战就歼敌一千九百余人,被朝廷称为“盖东南战功第一”,并册封“子孙永享”牌坊以昭后世。这大概是土司王朝建立以来最辉煌的一件事情。
“子孙永享”石牌坊被几根木桩围住,孤零零地站立在路边,向春风诉说着土家人为朝廷所作的贡献。我们通过它也可以推算出过去的土司政权,就在这一片奚奚落落的村庄里。果然没走多远,转过一个弯,石同玉就把我们带到了老司城的中心——彭氏土司的衙门所在地。这里同样是一片荒芜的景象,只保留着当年的彭氏土司宗祠。
彭氏土司宗祠按当年建筑推算应该是整个土司宫城的后部,而前面是土司议政的衙门。现在当年土司王威风八面、发号施令的地方,已经变成了几间土家民居,属于他的臣民了。苔藓、荒草之中,一个近二十级的台阶通向彭氏宗祠的大门。
彭氏土司宗祠内同样十分宽阔,进门后是一个窄窄的天井,迎面竖立着一块德政碑,记述着土司王对老百姓的怜爱。从德政碑可以看出,这历代土司王还真地对百姓不错,因为这样的碑就像清代的万民伞一样,是老百姓所做。如果不是发自心底的呼唤,老百姓是不会干这种事的。这使我联想起在桂林的灵渠公园内,就竖立着一块表述知县劣迹的劣政碑。天地之间自有公平,老百姓的心也确实是衡量为官青白的一把标尺。
宗祠靠后墙壁的一面肃立着十六尊历代土司王的塑像,供子孙拜祭,而今他们只有用泥胎彩绘来注视着土家族的发展变迁了。
由彭氏宗祠出来,我们在石同玉的带领下沿着老司城当年的内罗城城郭走了一圈。道路是泥泞的,很多地方已经种上了各种作物,最完 好的一段古城墙仍依稀可见当年的样子。城墙主要是石头堆砌而成,隔一段距离有一个青砖垒起的拱形洞穴,石同玉告诉我们这是当年老司城的排水通道,全城四面都有,大概有近百个,由此可见当年建城的整体规划已经到了相当完美的地步。
继续向前,我们爬上一个矮矮的土山,上面一片平地开成了水田,一个村民正赶着水牛翻地,周围此起彼伏的还相连着不少这样的土山包。水牛在田里像识途的老马拉着犁默默地向前走,对我们的到来漠不关心。
见我专注于耕田的水牛,石同玉神秘地问了我一个问题:“你在水牛田里发现了什么?”
我只发现了残留的水稻根和深深陷入泥里的水牛腿,至于其它什么我是睁大眼睛也找不到的。“我告诉你,这水田下面全是宝,是当年土司王的墓葬。”石同玉悄悄地对我说。
如果不是石同玉提醒,我看到荒山上挖出一片新土以及土中的几块石头是不会注意的,可经过我仔细的观察确实发现了问题。山坡没有了草的覆盖,深埋土中的石头就暴露了出来。平坦的地面有几个石头垒成的石台子,像是要对什么东西加以保护。挖开的土初看上去像是镶着几层石头,但仔细观看就会发现整个土壁都是用石头垒砌起来的,而黄土只是掩埋时留下的印记。
我们走近观看,这是一个石头的城堡,沉于地下,全部由石头砌成。石头有大有小,大的作为顶部的封盖,小的则作为下面的基石。石头砌成的墙壁上有几个方形的孔洞,里面黑糊糊一片,似乎能听到风的回声。石同玉告诉我们,这是近年来文物部门挖掘的一座土司王墓葬,里面有硕大的石室地宫,石头上的雕花非常漂亮,可惜地宫内已经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文物了,由此可见这个土司王墓葬是被盗过的。据探测,周围的这些小山包下都是土司王的墓葬,大小有几十座,有土司王本人的,也有土司王王妃的墓葬。
我望着周围的小山,一个个树木青翠的山包静静地站立着,与它们背后的大山形成了呼应之势。如果没有人告诉你这些小山是一个个墓葬,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人为的力量做成的。我在古城成阳,看到的乾陵、杨陵、茂陵等等都是一座座荒山下埋藏着天大的秘密,秦王的地宫埋葬方式在老司城我又看到了,看来这种死后修墓、延续统治的思路在中国是一致的。看着这些墓葬,我似乎感觉到了当年第十二代土司王彭福石迁都的心情,他一定是有感于老司城一带的风水召唤来此定居的,目的是要子孙久远,也是要墓地吉祥。
返回身,我看到水牛还在默默耕田,犁在它的身后翻开泥土,它不管脚下的墓葬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只是低着头努力把犁向前拉。它的眼中只有泥土,没有历史。
据石同玉讲这老司城墓葬的挖掘曾引起一番争论,有的人认为应该多打开几座墓葬,以便了解更多的土司历史{有的人则认为在没有能力保护文物的时候,最好还是让它们在地下多呆一段时间,待时机成熟再让它们重见天日。后来,文物部门还是采取了后一方案,把墓葬尘封在泥土中。
我认为这里的文物部门做了一件大好事,历史需要研究,文物更要保护,在我们的视野和能力都达到一个新的层面后,也许我们的发掘会更有意义。还是让水牛在墓葬上多耕耘几年吧,让铧犁把时间再拉长一些,让风和我们共同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