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邻居们至今还记得,耶鲁大学合唱唱来利群吃烤鸭那次,他们还在院外胡同口即兴演唱一首“献给利群的歌”,好几个声部组成的和声让胡同围满了人
纵横交错的小街,低矮敝旧的小商铺,穿着随意的行人,三三两两,搓着手在凉风中站着。北京前门正义路往南,长期以来一直是可以“触摸历史”的大片胡同民宅。乍一看,依稀以为是“北平”的旧貌呢。
今天,推土机挥动着双臂,卖力地“吐、吐……”着。一年来,在它们的辛勤劳动下,鸽哨燕鸣只能是印在记忆深处的往事。各个院落大门紧锁,等待着随时变成周围的残砖断瓦。残破不堪的青灰墙壁上,随目可见“相信政府不听传”、“执政为民服务百姓”一类的大字标语。
“利群烤鸭店向前XX米”的中英文白色石灰大字在残墙上十分醒目。顺着这个由烤鸭店老板张立群拆迁以来一个字一个字亲手写上去的提示,不用太费事,便可寻到由北京传统四合院“改妆”成的这家著名的“胡同烤鸭店”。
命运未卜的辉煌
窄小的门脸儿前高悬着两个大红灯笼,喜气的灯光印照着油漆刷上的对联:利国利民树正气,群贤毕至事业兴,横批“利群烤鸭”。门槛上包着铁皮,很明显地塌陷了一大块。一排烤鸭专用的果木紧靠着院墙整齐地堆放着,如此简单的外观装饰,很容易让人一不留神就错过。再紧着往前走几步,即是已被推土机“整理”出的荒芜。
进门是窄窄的通道,墙上刻着的“北京烤鸭探源”特别抢眼,那是张立群1992年开业时写的。
“咱们这啊都走得差不多了,经营户就剩下‘利群’了。”在胡同住了四十多年的张大妈指着“利群”热情地介绍,“经常还有不少外国人在外面排队,全聚德出来的师傅开的,咱们来了亲戚什么的也带去那。也不知道他那拆不拆。”
这一带的居民在拿到拆迁补偿款后将要另寻栖身之所,祖辈几代人累积的邻里之情难以为继。受北京居高不下的房价和找房过渡期的影响,一部分居民不得不留守老房,挨过一天是一天。
“不得不走啊,再回来?没钱可搬不回来了,像利群那样的,他们有钱应该有办法吧。”在胡同住了一辈子的李师傅在“利群”烤鸭店不远处的一处杂石堆旁,摸着一块满是淤泥的汉白玉感叹:“这可是块好石头!”
在周围荒草已渐滋生的废墟中,这家北京最著名的胡同烤鸭店延续着命运未卜的辉煌。
来自欧洲的Anty晚上7点来到利群烤鸭店,服务员十分钟后端上各道美味,看着那些排着长队等待的顾客,他真庆幸自己中午在欧亚发展研究中心的办公室就预定了位置。
他当初还是跟外交人员打交道时听说“利群”的。“非常喜欢中国的胡同,坐在大院子里吃北京烤鸭真棒!还可以看屋顶上的青砖,真好!”这位外国客人直爽热情,很容易“自来熟”,边吃边看还主动给老板递名片交朋友。
4位大使在院外排队
张立群还记得自己接待的第一个外国顾客是个德国老头,叫利巴克,是被一个中国工程师带来的。第二个老外是个美国小伙子,叫温·迈克,是在北京旅游的。
此后,“利群”被热心的外国游客推介写进全球销量第一的自助旅游书里。美国CNN、国家地理频道、北京电视台也相继做了报道,利群烤鸭店和店主张师傅愈发“声名显赫”,高官名流纷踏而至,来的外国人比中国人还要多。
“像我这样的小店哪有实力做广告,我们就只是印名片,全靠口口相传吸引来客人。”100多平米的小店最多也只能同时接待七八十位顾客,但在这片“弹丸之地”却是相当耀眼,英国国防大臣胡思、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这样的美、英驻华大使和官员都曾是利群的座上客。
利群的烤鸭并不“好吃”。一天晚上,澳大利亚大使、加拿大大使、联合国计划署驻华负责人、瑞士大使几个人不约而同来到利群,客满而又没有预定,四名大使拿着啤酒在院外胡同边喝边等了近40分钟才吃上烤鸭。
胡同里的烤鸭甚至还吸引了美国总统夫人劳拉。去年u月14日,美国大使馆打来电话,说是20日有一位重要客人要来,请做好准备。随后几天美国大使馆、公安部都派人来利群烤鸭店及其附近考察安全状况,张老板特意把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请熟络的技术人员给厨房设备做了全面的整修。
原来,美国总统布什访华期间,美国大使馆官员向夫人劳拉推荐了利群烤鸭,但由于美国方面的安全标准要求停车地离就餐地不能超过15米,而狭窄的北京胡同没有办法满足,只好作罢。
“利群”烤鸭店3号房间有一面“光荣墙”,上面挂满了老板一家跟各位莅临官员、明星的合照。有的外国客人非常可爱,看了“光荣墙”后用半中文半英文对张老板说:“我,picture(图片)”然后指指墙,“there(那里)。”意思是要把自己的照片也贴上去。
张老板也就半中半洋地回答:“你,workhard(努力工作),”然后也指指墙,“on the wall(在墙上)”,意思是要对方努力工作取得成就也能上“光荣墙”了,把外国客人逗得哈哈大笑。
老邻居们至今还记得,耶鲁大学合唱团来利群吃烤鸭那次,他们还在院外胡同口即兴演唱一首“献给利群的歌”,好几个声部组成的和声让胡同围满了人。
宾客盈门的秘密
“利群”烤鸭店已有近15年的“店龄”了。
1992年,北京著名的全聚德烤鸭店搞优化组合,装修整顿期间,从学徒到师傅在全聚德干了10年的张师傅只好“待岗在家”。
女儿要上初中了,家庭经济负担重,闲在家里总不是办法,索性,自个儿在家开起了烤鸭店,张师食傅成了张老板。
最初就一个人做,一天做几只卖给邻居和附近的小宾馆,勉强维持生计。时至如今,生意最好时“利群”一天能卖一百四五十只烤鸭,来几百客人。连胡同里的人力车夫和卖旅游纪念品的小贩都借着“利群”的人气捕捉到谋生的商机。
货真价实的北京烤鸭、民宅小院的老北京味、自己的用心经营,张立群认为“利群”的兴盛不是偶然。老张说到自己的“用功”——采用北京传统的果木挂炉,从鸭子到配料、面酱全都坚持亲自挑选,还首创了烤炉正对大门的做法,让客人对烤鸭过程“一目了然”。
为了发扬烤鸭手艺,也为了增加人手,张老板精心培养了几个徒弟,在这里工作了11年的康师傅就是张老板一手培养出来的“大弟子”,现在康师傅也开始培训徒弟了,年近60的张老板已经有了“徒孙”。
老张的店里有一位没穿工作服的服务员,这位姑娘点菜、收桌、结账忙里忙外干个不停,还时不时用流利的英语跟外国客人交谈,她是张利群的女儿,名叫张欣。店里伙计都十分钦佩地说:“她平时培训我们英语,那可是个硕士。”
26岁的张欣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专 业的研究生,最初的志愿是当一名律师在法庭上激昂陈词,为此还通过了全国司法考试,毕业时被父母连哄带劝地留在家里帮忙,一年多来,她练熟了英语,“顺带”学会了三四门简单的外语。
她拿起店里的十几页菜谱给记者看。“这是我做的中英对照菜谱,有外国客人说这是他在北京看到的翻译得最好最全的菜谱。还花100元买了一本去,已经卖出去三本了!”十几页菜谱背后,是张欣从大学开始花了四年时间不断收集资料,向客人请教、修改的心血。
记者看到菜谱扉页有这样一句话:“我烤鸭店与门外的三轮车无任何关系,如须乘坐请先谈好价格,切记!”原来,英文版提示还是美国大使亲自帮张欣修改的。
她说,有些外国人吃烤鸭喜欢喝酒,对中国酒又不太懂,经常叫了“金六福”、“京酒”这样的中国白酒,拿着酒瓶就要一口喝,她每每都要解释半天,老外才瞪大了眼睛说:“really?(真的吗?)”小喝几口后吐吐舌头直呼:“好辣,好辣!”
保住老店是他最大的心愿
看着周围慢慢变成废墟,张老板情不自禁地感叹,持续的北京胡同大规模拆迁是他在创店之初就有过的担心。前段时间,在前门至崇文门地区刚开始拆迁时来过人进行人户调查,但是目前还没人明确表示过他要限期搬走。
拆迁工作先从国家收回的公房开始,现在已蔓延到私房。张老板听说这里将要在四合院的原址上修造全新的“高价值四合院”,以获得更大的商业机会和收益,“如果拆迁不可避免的话,也许自己出资,按照国家要求来重新整修四合院是唯一留下来的办法。”
只是,老胡同没了,老四合院没了,“利群”烤鸭还能“鹤立鸡群”独树一帜吗?拆迁路段不安全,有的客人不常来了,看到周围陆续被拆迁,店里的员工也走了大半。
现在店里的服务员全是平均年龄不到20的小姑娘。来了仅半年的李亚伦,举手投足都显露出“大姐风范”,她想找一所电脑夜校,有了技术就不当服务员了,可“利群”营业到晚上10点多,她正考虑为了学习“计划”离开这里。
“2008年北京奥运,如果到时还没有被拆迁,就挂两个大大的气球,店里实行轮班制24小时营业,再去高校招聘各种语言的大学生志愿者来服务……”这样的想法在张老板心里“盘算”很久了。
只是目前,保住老店是他最大的心愿。
“找几个地方烤鸭子容易,可人家还就是冲着你的胡同冲着院子和北京味儿来的,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一个院子?再说现在人家就认准了这地儿,换了别地儿不一定去。”张老板一脸无奈。
不敢挪地儿,“要扩大发展空间,最理想也就只能是原址上扩建,我们周围都是房管局的房子,要地谈何容易啊。”他说。
《瞭望东方周刊》致电崇文区危改办,几经联系后,崇文区政府宣传办新闻发言人首先纠正了记者“拆迁”—说,“现在不叫拆迁,叫做‘修缮维护’”,相关进度与发展情况,她表示仍在进一步调整中,暂时不方便透露。
在前门至崇文门的这片老宅区,“利群”并不是孤例。随着改造工程逐步展开,越来越多的居民用房和商铺将被逐步腾空,即便是扬名北京的老字号们,也难逃拆迁命运。
夜幕降临了,“利群”门口的灯笼亮起来了,淡淡鸭香飘出,萧瑟秋风中,客人规矩地排队等待着,附近纷乱的小胡同里,临时搭起的蓝色围帐下,依然传来卖菜小贩的低声吆喝……
纵横交错的小街,低矮敝旧的小商铺,穿着随意的行人,三三两两,搓着手在凉风中站着。北京前门正义路往南,长期以来一直是可以“触摸历史”的大片胡同民宅。乍一看,依稀以为是“北平”的旧貌呢。
今天,推土机挥动着双臂,卖力地“吐、吐……”着。一年来,在它们的辛勤劳动下,鸽哨燕鸣只能是印在记忆深处的往事。各个院落大门紧锁,等待着随时变成周围的残砖断瓦。残破不堪的青灰墙壁上,随目可见“相信政府不听传”、“执政为民服务百姓”一类的大字标语。
“利群烤鸭店向前XX米”的中英文白色石灰大字在残墙上十分醒目。顺着这个由烤鸭店老板张立群拆迁以来一个字一个字亲手写上去的提示,不用太费事,便可寻到由北京传统四合院“改妆”成的这家著名的“胡同烤鸭店”。
命运未卜的辉煌
窄小的门脸儿前高悬着两个大红灯笼,喜气的灯光印照着油漆刷上的对联:利国利民树正气,群贤毕至事业兴,横批“利群烤鸭”。门槛上包着铁皮,很明显地塌陷了一大块。一排烤鸭专用的果木紧靠着院墙整齐地堆放着,如此简单的外观装饰,很容易让人一不留神就错过。再紧着往前走几步,即是已被推土机“整理”出的荒芜。
进门是窄窄的通道,墙上刻着的“北京烤鸭探源”特别抢眼,那是张立群1992年开业时写的。
“咱们这啊都走得差不多了,经营户就剩下‘利群’了。”在胡同住了四十多年的张大妈指着“利群”热情地介绍,“经常还有不少外国人在外面排队,全聚德出来的师傅开的,咱们来了亲戚什么的也带去那。也不知道他那拆不拆。”
这一带的居民在拿到拆迁补偿款后将要另寻栖身之所,祖辈几代人累积的邻里之情难以为继。受北京居高不下的房价和找房过渡期的影响,一部分居民不得不留守老房,挨过一天是一天。
“不得不走啊,再回来?没钱可搬不回来了,像利群那样的,他们有钱应该有办法吧。”在胡同住了一辈子的李师傅在“利群”烤鸭店不远处的一处杂石堆旁,摸着一块满是淤泥的汉白玉感叹:“这可是块好石头!”
在周围荒草已渐滋生的废墟中,这家北京最著名的胡同烤鸭店延续着命运未卜的辉煌。
来自欧洲的Anty晚上7点来到利群烤鸭店,服务员十分钟后端上各道美味,看着那些排着长队等待的顾客,他真庆幸自己中午在欧亚发展研究中心的办公室就预定了位置。
他当初还是跟外交人员打交道时听说“利群”的。“非常喜欢中国的胡同,坐在大院子里吃北京烤鸭真棒!还可以看屋顶上的青砖,真好!”这位外国客人直爽热情,很容易“自来熟”,边吃边看还主动给老板递名片交朋友。
4位大使在院外排队
张立群还记得自己接待的第一个外国顾客是个德国老头,叫利巴克,是被一个中国工程师带来的。第二个老外是个美国小伙子,叫温·迈克,是在北京旅游的。
此后,“利群”被热心的外国游客推介写进全球销量第一的自助旅游书里。美国CNN、国家地理频道、北京电视台也相继做了报道,利群烤鸭店和店主张师傅愈发“声名显赫”,高官名流纷踏而至,来的外国人比中国人还要多。
“像我这样的小店哪有实力做广告,我们就只是印名片,全靠口口相传吸引来客人。”100多平米的小店最多也只能同时接待七八十位顾客,但在这片“弹丸之地”却是相当耀眼,英国国防大臣胡思、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这样的美、英驻华大使和官员都曾是利群的座上客。
利群的烤鸭并不“好吃”。一天晚上,澳大利亚大使、加拿大大使、联合国计划署驻华负责人、瑞士大使几个人不约而同来到利群,客满而又没有预定,四名大使拿着啤酒在院外胡同边喝边等了近40分钟才吃上烤鸭。
胡同里的烤鸭甚至还吸引了美国总统夫人劳拉。去年u月14日,美国大使馆打来电话,说是20日有一位重要客人要来,请做好准备。随后几天美国大使馆、公安部都派人来利群烤鸭店及其附近考察安全状况,张老板特意把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请熟络的技术人员给厨房设备做了全面的整修。
原来,美国总统布什访华期间,美国大使馆官员向夫人劳拉推荐了利群烤鸭,但由于美国方面的安全标准要求停车地离就餐地不能超过15米,而狭窄的北京胡同没有办法满足,只好作罢。
“利群”烤鸭店3号房间有一面“光荣墙”,上面挂满了老板一家跟各位莅临官员、明星的合照。有的外国客人非常可爱,看了“光荣墙”后用半中文半英文对张老板说:“我,picture(图片)”然后指指墙,“there(那里)。”意思是要把自己的照片也贴上去。
张老板也就半中半洋地回答:“你,workhard(努力工作),”然后也指指墙,“on the wall(在墙上)”,意思是要对方努力工作取得成就也能上“光荣墙”了,把外国客人逗得哈哈大笑。
老邻居们至今还记得,耶鲁大学合唱团来利群吃烤鸭那次,他们还在院外胡同口即兴演唱一首“献给利群的歌”,好几个声部组成的和声让胡同围满了人。
宾客盈门的秘密
“利群”烤鸭店已有近15年的“店龄”了。
1992年,北京著名的全聚德烤鸭店搞优化组合,装修整顿期间,从学徒到师傅在全聚德干了10年的张师傅只好“待岗在家”。
女儿要上初中了,家庭经济负担重,闲在家里总不是办法,索性,自个儿在家开起了烤鸭店,张师食傅成了张老板。
最初就一个人做,一天做几只卖给邻居和附近的小宾馆,勉强维持生计。时至如今,生意最好时“利群”一天能卖一百四五十只烤鸭,来几百客人。连胡同里的人力车夫和卖旅游纪念品的小贩都借着“利群”的人气捕捉到谋生的商机。
货真价实的北京烤鸭、民宅小院的老北京味、自己的用心经营,张立群认为“利群”的兴盛不是偶然。老张说到自己的“用功”——采用北京传统的果木挂炉,从鸭子到配料、面酱全都坚持亲自挑选,还首创了烤炉正对大门的做法,让客人对烤鸭过程“一目了然”。
为了发扬烤鸭手艺,也为了增加人手,张老板精心培养了几个徒弟,在这里工作了11年的康师傅就是张老板一手培养出来的“大弟子”,现在康师傅也开始培训徒弟了,年近60的张老板已经有了“徒孙”。
老张的店里有一位没穿工作服的服务员,这位姑娘点菜、收桌、结账忙里忙外干个不停,还时不时用流利的英语跟外国客人交谈,她是张利群的女儿,名叫张欣。店里伙计都十分钦佩地说:“她平时培训我们英语,那可是个硕士。”
26岁的张欣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专 业的研究生,最初的志愿是当一名律师在法庭上激昂陈词,为此还通过了全国司法考试,毕业时被父母连哄带劝地留在家里帮忙,一年多来,她练熟了英语,“顺带”学会了三四门简单的外语。
她拿起店里的十几页菜谱给记者看。“这是我做的中英对照菜谱,有外国客人说这是他在北京看到的翻译得最好最全的菜谱。还花100元买了一本去,已经卖出去三本了!”十几页菜谱背后,是张欣从大学开始花了四年时间不断收集资料,向客人请教、修改的心血。
记者看到菜谱扉页有这样一句话:“我烤鸭店与门外的三轮车无任何关系,如须乘坐请先谈好价格,切记!”原来,英文版提示还是美国大使亲自帮张欣修改的。
她说,有些外国人吃烤鸭喜欢喝酒,对中国酒又不太懂,经常叫了“金六福”、“京酒”这样的中国白酒,拿着酒瓶就要一口喝,她每每都要解释半天,老外才瞪大了眼睛说:“really?(真的吗?)”小喝几口后吐吐舌头直呼:“好辣,好辣!”
保住老店是他最大的心愿
看着周围慢慢变成废墟,张老板情不自禁地感叹,持续的北京胡同大规模拆迁是他在创店之初就有过的担心。前段时间,在前门至崇文门地区刚开始拆迁时来过人进行人户调查,但是目前还没人明确表示过他要限期搬走。
拆迁工作先从国家收回的公房开始,现在已蔓延到私房。张老板听说这里将要在四合院的原址上修造全新的“高价值四合院”,以获得更大的商业机会和收益,“如果拆迁不可避免的话,也许自己出资,按照国家要求来重新整修四合院是唯一留下来的办法。”
只是,老胡同没了,老四合院没了,“利群”烤鸭还能“鹤立鸡群”独树一帜吗?拆迁路段不安全,有的客人不常来了,看到周围陆续被拆迁,店里的员工也走了大半。
现在店里的服务员全是平均年龄不到20的小姑娘。来了仅半年的李亚伦,举手投足都显露出“大姐风范”,她想找一所电脑夜校,有了技术就不当服务员了,可“利群”营业到晚上10点多,她正考虑为了学习“计划”离开这里。
“2008年北京奥运,如果到时还没有被拆迁,就挂两个大大的气球,店里实行轮班制24小时营业,再去高校招聘各种语言的大学生志愿者来服务……”这样的想法在张老板心里“盘算”很久了。
只是目前,保住老店是他最大的心愿。
“找几个地方烤鸭子容易,可人家还就是冲着你的胡同冲着院子和北京味儿来的,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一个院子?再说现在人家就认准了这地儿,换了别地儿不一定去。”张老板一脸无奈。
不敢挪地儿,“要扩大发展空间,最理想也就只能是原址上扩建,我们周围都是房管局的房子,要地谈何容易啊。”他说。
《瞭望东方周刊》致电崇文区危改办,几经联系后,崇文区政府宣传办新闻发言人首先纠正了记者“拆迁”—说,“现在不叫拆迁,叫做‘修缮维护’”,相关进度与发展情况,她表示仍在进一步调整中,暂时不方便透露。
在前门至崇文门的这片老宅区,“利群”并不是孤例。随着改造工程逐步展开,越来越多的居民用房和商铺将被逐步腾空,即便是扬名北京的老字号们,也难逃拆迁命运。
夜幕降临了,“利群”门口的灯笼亮起来了,淡淡鸭香飘出,萧瑟秋风中,客人规矩地排队等待着,附近纷乱的小胡同里,临时搭起的蓝色围帐下,依然传来卖菜小贩的低声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