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法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思想和方式。德育方法对头,事半功倍;德育方法不对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创新德育方法,就是要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回到基础、回到生活、回到实践、回到人本。
要变灌输为引导。德育是引导不是去左右,德育是影响不是支配,德育是感染不是去教训,德育是解放不是去控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了解学生主体需求,激发学生主体创造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德育不能居高临下,板起面孔说教。要有平等的态度、和谐的关系,心灵沟通,感情交融,既讲大道理又讲小道理,既讲理又动情,达到情通理顺、入情入理、润物无声的效果。德育要靠人文关怀、道德情感,靠人性化管理、人情味服务。要把引导发展与关心服务结合起来,把社会需求同尊重个性结合起来,把精神传承与环境营造结合起来,把人格成长与心理解惑结合起来,在引导中融入要求,在活动中蕴含教育,在管理中体现导向,在服务中潜移默化。
要变被动为主动。网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据统计,我国大学生上网人数目前是100万,其中90%的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我们要有主动抢占阵地意识。网络是一个大战场,我们的主流声音不强,很快就会被杂音淹没。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最大的好处就是使整个社会所有成员都有条件、有机会、有资格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读者,人人都是作者,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观点。但是,它又使人们的思想碎片化、社会结构脆弱化,给社会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它考验每个人的道德、良心和责任。
新媒体对大学生来讲,早已不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环境。根据调查,大学生网络需求主要表现为求知、交往、自我呈现、发展以及娱乐消遣等5个方面。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受众,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受众心理現象,常见的主要有认知心理、威权心理、从众心理、移情心理等。大学生上网行为类型多样,表现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4个特点:虚拟性、自发性、开发性、多样性。
大学生通过网络表现自我、交流思想、表达诉求、寻求共识。网络正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情趣、综合素养、行为方式。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先进传播技术,主动打造德育新平台。
要提升功能。高校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要加强整合,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网络社区,建立学生与名牌教师的网上交流平台,吸引更多学生使用。要建立主题教育网站,使网上与网下结合起来,实现网上引导与网下教育有机互补。
要变统一为差异。面对学生的不同个性,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潜能范围内充分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种差异还体现在递进要求上。中小学德育传授的是基本知识,具有非系统的特点。而大学德育要上升为综合性、理论性、系统性,而且要有思维的纵深感,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中小学德育主要着眼于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的启蒙教育,强化对教育内容的感知和体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大学德育则要着眼于形成比较科学的世界观、政治观和道德观,善于进行社会与人生问题的思考选择。
要变务虚为务实。德育要一项工作一项工作落实,一个领域一个领域深化。要从具体问题抓起,从一件一件实事抓起,做出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可检验的规定,形成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德育工作要有狠抓落实的本领,看准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事情,就要敢于动真硬碰,有头有尾,善始善终。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带来出路,制度产生活力,操作就有效益。强调德育务实还要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所需所求、所思所想、所忧所虑,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在创业就业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方面下大力气,多为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要变抽象为形象。德育要注重把概念变为事实,把抽象变形象,运用鲜活事实、生动形象教育启发学生。要创新话语体系,多讲真话、实话、心里话,少讲空话、套话、场面话;多讲言之有物、入情入理的“家常话”,少讲人人皆知,没错没味也没用的“大道理”,力求做到深入而不深奥,浅出而不浅薄,生动而不生硬。当前,我们要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思想疑虑和困惑,针对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出发,创设生动问题情境,与热点面对面,与学生心贴心,敢于直面困惑,善于回答疑虑,系统解答疑问。运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把讲道理与讲故事结合起来,增强话语体系的亲和力、感染力,增强话语体系的解释力、影响力。
要变灌输为引导。德育是引导不是去左右,德育是影响不是支配,德育是感染不是去教训,德育是解放不是去控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了解学生主体需求,激发学生主体创造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德育不能居高临下,板起面孔说教。要有平等的态度、和谐的关系,心灵沟通,感情交融,既讲大道理又讲小道理,既讲理又动情,达到情通理顺、入情入理、润物无声的效果。德育要靠人文关怀、道德情感,靠人性化管理、人情味服务。要把引导发展与关心服务结合起来,把社会需求同尊重个性结合起来,把精神传承与环境营造结合起来,把人格成长与心理解惑结合起来,在引导中融入要求,在活动中蕴含教育,在管理中体现导向,在服务中潜移默化。
要变被动为主动。网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据统计,我国大学生上网人数目前是100万,其中90%的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我们要有主动抢占阵地意识。网络是一个大战场,我们的主流声音不强,很快就会被杂音淹没。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最大的好处就是使整个社会所有成员都有条件、有机会、有资格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读者,人人都是作者,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观点。但是,它又使人们的思想碎片化、社会结构脆弱化,给社会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它考验每个人的道德、良心和责任。
新媒体对大学生来讲,早已不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环境。根据调查,大学生网络需求主要表现为求知、交往、自我呈现、发展以及娱乐消遣等5个方面。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受众,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受众心理現象,常见的主要有认知心理、威权心理、从众心理、移情心理等。大学生上网行为类型多样,表现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4个特点:虚拟性、自发性、开发性、多样性。
大学生通过网络表现自我、交流思想、表达诉求、寻求共识。网络正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情趣、综合素养、行为方式。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先进传播技术,主动打造德育新平台。
要提升功能。高校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要加强整合,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网络社区,建立学生与名牌教师的网上交流平台,吸引更多学生使用。要建立主题教育网站,使网上与网下结合起来,实现网上引导与网下教育有机互补。
要变统一为差异。面对学生的不同个性,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潜能范围内充分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种差异还体现在递进要求上。中小学德育传授的是基本知识,具有非系统的特点。而大学德育要上升为综合性、理论性、系统性,而且要有思维的纵深感,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中小学德育主要着眼于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的启蒙教育,强化对教育内容的感知和体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大学德育则要着眼于形成比较科学的世界观、政治观和道德观,善于进行社会与人生问题的思考选择。
要变务虚为务实。德育要一项工作一项工作落实,一个领域一个领域深化。要从具体问题抓起,从一件一件实事抓起,做出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可检验的规定,形成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德育工作要有狠抓落实的本领,看准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事情,就要敢于动真硬碰,有头有尾,善始善终。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带来出路,制度产生活力,操作就有效益。强调德育务实还要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所需所求、所思所想、所忧所虑,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在创业就业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方面下大力气,多为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要变抽象为形象。德育要注重把概念变为事实,把抽象变形象,运用鲜活事实、生动形象教育启发学生。要创新话语体系,多讲真话、实话、心里话,少讲空话、套话、场面话;多讲言之有物、入情入理的“家常话”,少讲人人皆知,没错没味也没用的“大道理”,力求做到深入而不深奥,浅出而不浅薄,生动而不生硬。当前,我们要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思想疑虑和困惑,针对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出发,创设生动问题情境,与热点面对面,与学生心贴心,敢于直面困惑,善于回答疑虑,系统解答疑问。运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把讲道理与讲故事结合起来,增强话语体系的亲和力、感染力,增强话语体系的解释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