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有赖于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从而形成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只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也处处用到化学。在化学教学中创设熟悉却又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营造良好氛围,往往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将推动着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和比较,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分析萃取的条件和萃取的原理时,过去我通过演示碘水的萃取实验对问题进行剖析,发现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仍然一知半解。后来,在讲该内容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杯蕃茄汤,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蕃茄汤会分层?为什么上层液体呈红色。学生面对自己熟悉的蕃茄汤,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讨论结果稍加整理,自然而然就得出了萃取的条件并总结出了萃取的原理。接着再通过演示碘水的萃取实验对问题进行剖析,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又如,在讲授金属的腐蚀和防护这一节时,我现场拍下了校园内展示的几位科学家的铜像的图片作为封面,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我提出:这几个铜像原来为金色,为什么经过几年后就“变脸”了呢?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真实性的事情,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获得了成功与成就感,真正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激发了他们努力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巧设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训练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寻找不同问题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激活思维,使学生从中辨别或选择有用的思考方法。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遵循适度性原则,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既不能太难,不能超越学生的能力范围;也不能太简单,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遵循阶梯性原则,不断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在学习原电池时,为了弄清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我根据下图设计了以下提问:
第一,哪种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第二,判断正、负极,并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化学方程式。第三,电子的流动方向如何?第四,若C装置中把碳棒改为铜棒,把稀硫酸改为稀硝酸,正负极又是什么?请写出总化学方程式。第五,若C装置中铁棒改为镁,碳棒改为铝,稀硫酸改为氢氧化钠溶液,正负极又如何变化?请写出总化学方程式。面对提问,大部分学生可以根据已学的知识正确回答前面三个问题,到第四个问题时,学生们普遍认为铁是负极,只有个别学生认为铜是负极,于是我分别请学生来阐述理由。认为铁是负极的学生是依据金属活动性来判断的,认为铜是负极的根据化合价的升降来判断的,那么原电池的本质是什么?既然原电池是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那么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基础就应该是氧化还原反应,可直接根据化合价的升降来判断。实际上第四个问题揭示了原电池的本质。通过以上提问,教会了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抓关键、看本质,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方法。当学生正确地分析了第四个问题后,第五个问题就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本质的理解。
三、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精髓。探索性化学实验设计往往有以下几个环节,科学猜想—自我质疑—自主探究—实验探索—合作尝试等。在化学课堂中设计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认真仔细观察和记录,经过学生自己克服困难,开动脑筋而获得事物的规律和知识。在实验中不仅可以给学生无限的乐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氯水时,我设计了氯水成分的探究实验。首先让学生猜想氯水中有哪些成分,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探究。从实验中,学生看到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红纸也褪色,引起了他们的强烈探究欲望。最后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原来氯水具有漂白性,起作用的是次氯酸。
责任编辑 罗峰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也处处用到化学。在化学教学中创设熟悉却又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营造良好氛围,往往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将推动着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和比较,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分析萃取的条件和萃取的原理时,过去我通过演示碘水的萃取实验对问题进行剖析,发现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仍然一知半解。后来,在讲该内容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杯蕃茄汤,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蕃茄汤会分层?为什么上层液体呈红色。学生面对自己熟悉的蕃茄汤,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讨论结果稍加整理,自然而然就得出了萃取的条件并总结出了萃取的原理。接着再通过演示碘水的萃取实验对问题进行剖析,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又如,在讲授金属的腐蚀和防护这一节时,我现场拍下了校园内展示的几位科学家的铜像的图片作为封面,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我提出:这几个铜像原来为金色,为什么经过几年后就“变脸”了呢?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真实性的事情,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获得了成功与成就感,真正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激发了他们努力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巧设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训练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寻找不同问题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激活思维,使学生从中辨别或选择有用的思考方法。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遵循适度性原则,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既不能太难,不能超越学生的能力范围;也不能太简单,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遵循阶梯性原则,不断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在学习原电池时,为了弄清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我根据下图设计了以下提问:
第一,哪种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第二,判断正、负极,并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化学方程式。第三,电子的流动方向如何?第四,若C装置中把碳棒改为铜棒,把稀硫酸改为稀硝酸,正负极又是什么?请写出总化学方程式。第五,若C装置中铁棒改为镁,碳棒改为铝,稀硫酸改为氢氧化钠溶液,正负极又如何变化?请写出总化学方程式。面对提问,大部分学生可以根据已学的知识正确回答前面三个问题,到第四个问题时,学生们普遍认为铁是负极,只有个别学生认为铜是负极,于是我分别请学生来阐述理由。认为铁是负极的学生是依据金属活动性来判断的,认为铜是负极的根据化合价的升降来判断的,那么原电池的本质是什么?既然原电池是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那么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基础就应该是氧化还原反应,可直接根据化合价的升降来判断。实际上第四个问题揭示了原电池的本质。通过以上提问,教会了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抓关键、看本质,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方法。当学生正确地分析了第四个问题后,第五个问题就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本质的理解。
三、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精髓。探索性化学实验设计往往有以下几个环节,科学猜想—自我质疑—自主探究—实验探索—合作尝试等。在化学课堂中设计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认真仔细观察和记录,经过学生自己克服困难,开动脑筋而获得事物的规律和知识。在实验中不仅可以给学生无限的乐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氯水时,我设计了氯水成分的探究实验。首先让学生猜想氯水中有哪些成分,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探究。从实验中,学生看到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红纸也褪色,引起了他们的强烈探究欲望。最后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原来氯水具有漂白性,起作用的是次氯酸。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