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和鉴赏古诗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应在一线教学中加强古诗文的阅读鉴赏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拓展和延伸,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不断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古诗文;延伸;自我体验;涵养品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文产生的年代久远,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和文章主题意蕴,要达到学生与作者和主体人物形象的情感共鸣,就需要我们必须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延伸和拓展。如何更好地进行延伸,在实践过程中我进行了粗浅的尝试,在这里予以分享:
一、在广读多背的基础上延伸同主题、同题材的作品
朗读和背诵本就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方式,便于积累优秀的古代作品,进而形成丰富的语感。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古诗词虽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是相同的。以“送别怀人”主题为例,通过学生的日常积累,诵读《芙蓉楼送辛渐》《雨霖铃》,甚至拓展到小学时耳熟能详的《赠汪伦》《渭城曲》等作品,在形成感性认知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解读,把以上所有的送别诗进行整合,主题凝聚,让学生把握送别诗的题材特征和内容情感及常用技法,進一步归纳送别怀人类诗歌的主题。
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这是经典古诗文教学的共同特色。以同题材探索为例,2008年广东高考南宋诗人吕本中的《木芙蓉》“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和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两首诗比较鉴赏探索诗歌主旨。通过比较,吕诗着重描写木芙蓉的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并通过和桃李的对比来表现芙蓉的豪迈大度的英雄气概。范诗则侧重写了芙蓉花在秋天不畏寒霜,傲然绽放,借此表达自己的意气风发、气宇不凡的气度。同写芙蓉花,题材相同,但表达的主题迥异。在比较阅读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更易于学生学会比较、分析、整合和运用,进一步指导诗歌鉴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二、以丰富的自我体验延伸拓展古诗文的意蕴
让古诗文中的人物走上舞台,用丰富的情感体验完成最美的时空穿越,我们不妨尝试让学生来自导自演,达到与形象、作者最完美的共鸣。《孔雀东南飞》为南北朝时期的古代长诗。怎样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充分预习,并付诸大量的自读提示指导预习,充分体会人物性格,在两个教学班征集人物形象,优选八名同学饰演文中角色,充分体会刘兰枝的坚强、持重,忠贞爱情,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焦仲卿的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怯懦的性格;焦母作为封建家长的飞扬跋扈等。课本剧的表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语言需训练,能力靠培养。凭借教材适当拓展和延伸,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我们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绝大多数的古诗都有很好的意境,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叙事喻理。学生通过读中悟情、读中明理,头脑中或深或浅地形成了一幅或多幅图画。激励学生把头脑中的画用笔画出来,使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原诗内容的理解,而且得到了美的熏陶,使感情得到升华。受《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意境的还原,先挑几位绘画写意功底好的同学作画,让其他同学补充点评,进而拓展到两个教学班全动起来,充分表现了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语文课堂上吟诗作画,其乐融融。
三、用古诗文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学生品格
古典诗文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诵读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古典诵读,能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目的,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
《荆轲刺秦王》一文,在教学过程中研读文章的同时,更注重于描写荆轲言行的语句分析,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形象所蕴含的宝贵品质。用荆轲的义勇果敢、刚烈豪放、沉着机智、视死如归的侠义精神来感召他们。当刺杀秦王失败时,荆轲大义凛然,将鲜血撒在秦朝的大殿上,却将自己的名字永远刻在了历史的长卷中。纵然刺秦失败,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他不怕牺牲、不畏强暴,会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千古侠士都活在人们心中,荆轲亦是如此。《鸿门宴》一文,讨论的最后涉及项羽的悲剧性格。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项羽这一形象,除分析讨论文本体现的项羽性格外,我列举“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作,完成对项羽性格的多角度讨论。大义凛然的君子形象,还是沽名钓誉的莽夫之勇,以此触发学生的思维碰撞点,激起对历史人物中蕴含的美德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涵养浩然正气,正道直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引导他们重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追求独立的人格。
在教学中适度拓展学生学习诗文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继承传统,弘扬文化,它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古诗文;延伸;自我体验;涵养品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文产生的年代久远,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和文章主题意蕴,要达到学生与作者和主体人物形象的情感共鸣,就需要我们必须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延伸和拓展。如何更好地进行延伸,在实践过程中我进行了粗浅的尝试,在这里予以分享:
一、在广读多背的基础上延伸同主题、同题材的作品
朗读和背诵本就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方式,便于积累优秀的古代作品,进而形成丰富的语感。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古诗词虽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是相同的。以“送别怀人”主题为例,通过学生的日常积累,诵读《芙蓉楼送辛渐》《雨霖铃》,甚至拓展到小学时耳熟能详的《赠汪伦》《渭城曲》等作品,在形成感性认知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解读,把以上所有的送别诗进行整合,主题凝聚,让学生把握送别诗的题材特征和内容情感及常用技法,進一步归纳送别怀人类诗歌的主题。
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这是经典古诗文教学的共同特色。以同题材探索为例,2008年广东高考南宋诗人吕本中的《木芙蓉》“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和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两首诗比较鉴赏探索诗歌主旨。通过比较,吕诗着重描写木芙蓉的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并通过和桃李的对比来表现芙蓉的豪迈大度的英雄气概。范诗则侧重写了芙蓉花在秋天不畏寒霜,傲然绽放,借此表达自己的意气风发、气宇不凡的气度。同写芙蓉花,题材相同,但表达的主题迥异。在比较阅读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更易于学生学会比较、分析、整合和运用,进一步指导诗歌鉴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二、以丰富的自我体验延伸拓展古诗文的意蕴
让古诗文中的人物走上舞台,用丰富的情感体验完成最美的时空穿越,我们不妨尝试让学生来自导自演,达到与形象、作者最完美的共鸣。《孔雀东南飞》为南北朝时期的古代长诗。怎样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充分预习,并付诸大量的自读提示指导预习,充分体会人物性格,在两个教学班征集人物形象,优选八名同学饰演文中角色,充分体会刘兰枝的坚强、持重,忠贞爱情,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焦仲卿的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怯懦的性格;焦母作为封建家长的飞扬跋扈等。课本剧的表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语言需训练,能力靠培养。凭借教材适当拓展和延伸,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我们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绝大多数的古诗都有很好的意境,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叙事喻理。学生通过读中悟情、读中明理,头脑中或深或浅地形成了一幅或多幅图画。激励学生把头脑中的画用笔画出来,使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原诗内容的理解,而且得到了美的熏陶,使感情得到升华。受《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意境的还原,先挑几位绘画写意功底好的同学作画,让其他同学补充点评,进而拓展到两个教学班全动起来,充分表现了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语文课堂上吟诗作画,其乐融融。
三、用古诗文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学生品格
古典诗文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诵读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古典诵读,能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目的,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
《荆轲刺秦王》一文,在教学过程中研读文章的同时,更注重于描写荆轲言行的语句分析,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形象所蕴含的宝贵品质。用荆轲的义勇果敢、刚烈豪放、沉着机智、视死如归的侠义精神来感召他们。当刺杀秦王失败时,荆轲大义凛然,将鲜血撒在秦朝的大殿上,却将自己的名字永远刻在了历史的长卷中。纵然刺秦失败,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他不怕牺牲、不畏强暴,会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千古侠士都活在人们心中,荆轲亦是如此。《鸿门宴》一文,讨论的最后涉及项羽的悲剧性格。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项羽这一形象,除分析讨论文本体现的项羽性格外,我列举“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作,完成对项羽性格的多角度讨论。大义凛然的君子形象,还是沽名钓誉的莽夫之勇,以此触发学生的思维碰撞点,激起对历史人物中蕴含的美德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涵养浩然正气,正道直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引导他们重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追求独立的人格。
在教学中适度拓展学生学习诗文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继承传统,弘扬文化,它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