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秉承“让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前教育专业品牌优势,构建幼教特色鲜明的专业群,积极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实施双导师共同育人、开展分方向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社会服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多种举措,在河南省学前教育领域发挥着骨干和引领作用。
关键词:幼教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中圖分类号:G6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135-03
引言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河南省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一面旗帜,始终秉承“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教育理念,坚持“为学为师,至真至美”的价值追求,建校以来,培养培训各类幼教人才13万人,为郑州市、河南省乃至全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与河南师范大学联合申请了“河南省卓越幼儿教师”项目,成立卓越教师实验班,将“追求卓越”的理念渗透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提升人才培养的厚度。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学前教育特色品牌专业
第一,围绕岗位需求,强化分方向培养。以“双标”精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以“满足市场需求,发挥学生特长”为原则,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分方向人才培养的方案。以学前教育专业为基础,根据岗位需求,延伸出科学、英语、绘本、体智能、美术、音乐、早教、特殊教育等十个方向的特色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一专多能”,将学生的学习、思考、行动融为一体,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分方向培养实施以来,学生积极发展自我,成就自我,成效显著。多年来,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各个方向的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深得社会肯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并得到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誉。
第二,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学校高度重视新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多次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教学改革研讨会,推进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将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课程整合为三大模块[1]。模块一为幼儿园教育活动基本理论,对课程内容相互交叉的部分进行整合,增强了理论课程的逻辑性。模块二加强了各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将理论有效运用于实践,加大学生教育实操能力的培养。模块三为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综合应用,重在引导学生将各领域内容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幼儿教育活动规律与实操技能。此外,在课程中还增加了对学生的教学技能评价环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课程体系。
第三,多措并举,开发高质量教学资源。鼓励教师自主开发原创性教材,重视与幼儿园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开设特色选修课程,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凸显教材的实用性。目前,由该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主编、参编的教材达80多部,并与30多家幼儿园合作,遴选汇编了近500个幼儿教育活动案例,推广使用情况良好。
建立了由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相辅相成的教学资源库体系。打造数字图书馆,建设了智能录播教室及精品资源课程共享平台,开发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近两年,图书馆新购置纸质图书8万余册,杂志700多种;购买电子图书13万种,累计上传专业音视频等教学资源2 000余个。由该校主办的学前教育网是河南省最大的学前教育专业网站,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学校还与超星尔雅公司、麦可思数据公司合作,推出了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增设国外著名大学优质网络视频公开课程,挖掘和充实教师教育类课程资源。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学习服务支持平台,实现查询、交流、导学等功能,使任何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与服务。
二、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
第一,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增强学生实践教学能力,新建婴幼儿保育实训室、智能建构实训室、蒙台梭利实训室等实训基地,使校内实训室建成数量达到262个,建成集教学、培训、开发、科研为一体的郑州市重点实验实训中心,成为目前河南省最先进的学前教育实验实训中心。
第二,加快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全程化双导师制”。学校积极遴选了省内85所幼儿园及早教机构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其范围覆盖十多个地市。学校与实践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制定规范的校外实践制度,合理安排见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使培养的学生和幼儿教师无缝对接,即出即用,实现 “共赢”。学校通过和用人单位合作,构建 “全程化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培养学生。学校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同时从以各大幼儿园等用人单位为依托的教育实践基地中遴选优秀教师为学生的职业导师,承担相应教学和实践指导。专业导师与职业导师共同合作,分工协作,共同培养和引导学生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2015年,学校聘请校外兼职教师57 人,派遣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 7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队伍创新创业理念,加强了学校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第三,加强园校合作,推进集团化办学。以“园校合作”为契机,不断推进职前和职后一体化培养,开放办学,汇聚合力,成立郑州市学前教育集团,打造河南省学前教育发展联盟,建立了校内外各种实习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学校与合作幼儿园共同研讨专业课程设置,将学科教学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确保所教、所学、所用有效对接幼儿园需求。学校充分听取合作幼儿园在学生实践教学方面的建议,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科学规划见、实习方案,共同指导实习生的各项实践教学活动,逐步实现实习生与幼儿园教师的零对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智慧,突出做中学,使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和幼儿园教师无缝对接。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合作、懂得感恩的道德素养,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言放弃的执着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兴校”战略
学校营造有利于教师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环境和文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给予制度、物质和环境的支持。
第一,加强政治及专业理论学习,提升教师职业素养。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幼儿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是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2]。学校通过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强化教师的法治理念,提高了教師的师德修养,使教师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二,做好教师内涵提升,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先后有200多人次教师分赴各地参加信息技术与教学信息化能力提高,高等院校微课程开发、制作及应用,互联网思维下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微课实操应用技能提升暨慕课、翻转课堂建设与教学实施等培训,有效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学校提供经费、设施设备、信息、时空等资源或条件,优化图书馆、学习室、多媒体、互联网等学习设施,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教学能力的发挥给予大力的支持。
第三,制定“梯度”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根据教师教龄和专业发展水平,给予不同教师不同层次的专业引领,如针对新手教师的“助苗行动计划”,针对熟手教师的“成长拔高计划”;组织青年教师进行了“我与学校共发展”“青年教师拜师会”等活动,使青年教师“拜师活动”规范化,骨干教师“传帮带”常态化。同时,学校还建立具体有效的考评和激励制度,根据教师学习和发展的不同需要,成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研学习共同体,鼓励教师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合作,使得人人有集体,在集体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实现各群体专业发展的互利共赢[3]。提升了教师教学规范意识、教学能力,为教师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终,使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理论基础,与学科前沿理论接轨,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成为“研究型教师”。
四、强化社会服务,推进经济发展
第一,助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根据《河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文件精神,在河南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河南省融合教育发展支持中心。截至目前,学校已组织三期、73所幼儿园、300人次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培训工作。通过参与式培训、现场观摩、任务驱动、案例讨论、问题讨论、讲座等形式的培训,深化了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提升了教师融合教育的行为能力,为在河南省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2015年7月13—17日,学校邀请荷兰融合教育专家到河南省融合教育示范基地——奇色花福利幼儿园,对河南省融合教育首次试点幼儿园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通过观摩融合教育课堂、融合教育案例讨论,帮助参训教师学习融合教育的专业理论,掌握融合教育的基本技能。
第二,积极投身幼教公益事业。学校充分利用学前教育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精心组织、多样化开展社会帮扶活动。几年来,学校成功举办第七届东亚“儿童科学”研究项目会议暨东亚学前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承办以“生存与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首届河南省民办幼儿园园长论坛;多次走进县区开展“手拉手”送教下乡公益活动;为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学前教育工作输送丰厚知识营养,提供广阔交流平台。
五、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各系部多次举办语言艺术大赛(汉语、英语)、科技小制作比赛、爱我中华知识竞赛、服饰艺术比赛、学生说课比赛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各项教育教学基本技能。
例如,理科教学部通过组织开展幼儿科学活动、设计制作科学玩教具,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校园内形成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4],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特别是在科学(含数学)玩教具设计制作比赛活动中,展出的作品新颖有创意,科学原理呈现方式简单,操作性强,构思巧妙,美观安全,富有情趣,特别适合幼儿使用,不仅吸引众多参观者的眼球,还让人忍不住试一试、玩一玩、操作体验一番。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思政教学部组织学生模拟了“幼儿园教室环境的创设”,设计了主题为“古老的河南”活动区角,将人文课程的精神、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活动、幼儿园手工制作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泡沫板为原材料,通过裁剪、拼接,将河南省的政区以拼图形式呈现。以交通干线为纽带,将全省各地市的主要的文物古迹串联起来,将人文知识浓缩其中,儿童可以直接在拼图上进行游戏,旨在让孩子们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家乡河南的风俗、名胜古迹、特产及建设成就,激发爱家乡的情感,对传承河南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5]。
学校还通过校报校刊、校内广播、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良好育人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潜能都能在多彩多姿的校园文化中得到发展。以“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优化发展文化艺术型社团”为主旨,支持学生开展特色鲜明的社团活动。目前,学校主要有汉韵、葫芦丝、十八艺坊、羽毛球、啦啦操、微光表演等20 多个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兴趣培养与展示特长的舞台。按照“大型活动届次化、精品化,中型活动专业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品牌活动班级化、普及化”的原则,精心打造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服饰艺术大赛”等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通过辩论赛、名人讲座、社会实践等形式,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
关键词:幼教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中圖分类号:G6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135-03
引言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河南省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一面旗帜,始终秉承“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教育理念,坚持“为学为师,至真至美”的价值追求,建校以来,培养培训各类幼教人才13万人,为郑州市、河南省乃至全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与河南师范大学联合申请了“河南省卓越幼儿教师”项目,成立卓越教师实验班,将“追求卓越”的理念渗透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提升人才培养的厚度。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学前教育特色品牌专业
第一,围绕岗位需求,强化分方向培养。以“双标”精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以“满足市场需求,发挥学生特长”为原则,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分方向人才培养的方案。以学前教育专业为基础,根据岗位需求,延伸出科学、英语、绘本、体智能、美术、音乐、早教、特殊教育等十个方向的特色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一专多能”,将学生的学习、思考、行动融为一体,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分方向培养实施以来,学生积极发展自我,成就自我,成效显著。多年来,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各个方向的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深得社会肯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并得到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誉。
第二,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学校高度重视新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多次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教学改革研讨会,推进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将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课程整合为三大模块[1]。模块一为幼儿园教育活动基本理论,对课程内容相互交叉的部分进行整合,增强了理论课程的逻辑性。模块二加强了各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将理论有效运用于实践,加大学生教育实操能力的培养。模块三为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综合应用,重在引导学生将各领域内容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幼儿教育活动规律与实操技能。此外,在课程中还增加了对学生的教学技能评价环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课程体系。
第三,多措并举,开发高质量教学资源。鼓励教师自主开发原创性教材,重视与幼儿园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开设特色选修课程,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凸显教材的实用性。目前,由该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主编、参编的教材达80多部,并与30多家幼儿园合作,遴选汇编了近500个幼儿教育活动案例,推广使用情况良好。
建立了由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相辅相成的教学资源库体系。打造数字图书馆,建设了智能录播教室及精品资源课程共享平台,开发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近两年,图书馆新购置纸质图书8万余册,杂志700多种;购买电子图书13万种,累计上传专业音视频等教学资源2 000余个。由该校主办的学前教育网是河南省最大的学前教育专业网站,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学校还与超星尔雅公司、麦可思数据公司合作,推出了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增设国外著名大学优质网络视频公开课程,挖掘和充实教师教育类课程资源。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学习服务支持平台,实现查询、交流、导学等功能,使任何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与服务。
二、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
第一,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增强学生实践教学能力,新建婴幼儿保育实训室、智能建构实训室、蒙台梭利实训室等实训基地,使校内实训室建成数量达到262个,建成集教学、培训、开发、科研为一体的郑州市重点实验实训中心,成为目前河南省最先进的学前教育实验实训中心。
第二,加快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全程化双导师制”。学校积极遴选了省内85所幼儿园及早教机构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其范围覆盖十多个地市。学校与实践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制定规范的校外实践制度,合理安排见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使培养的学生和幼儿教师无缝对接,即出即用,实现 “共赢”。学校通过和用人单位合作,构建 “全程化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培养学生。学校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同时从以各大幼儿园等用人单位为依托的教育实践基地中遴选优秀教师为学生的职业导师,承担相应教学和实践指导。专业导师与职业导师共同合作,分工协作,共同培养和引导学生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2015年,学校聘请校外兼职教师57 人,派遣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 7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队伍创新创业理念,加强了学校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第三,加强园校合作,推进集团化办学。以“园校合作”为契机,不断推进职前和职后一体化培养,开放办学,汇聚合力,成立郑州市学前教育集团,打造河南省学前教育发展联盟,建立了校内外各种实习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学校与合作幼儿园共同研讨专业课程设置,将学科教学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确保所教、所学、所用有效对接幼儿园需求。学校充分听取合作幼儿园在学生实践教学方面的建议,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科学规划见、实习方案,共同指导实习生的各项实践教学活动,逐步实现实习生与幼儿园教师的零对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智慧,突出做中学,使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和幼儿园教师无缝对接。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合作、懂得感恩的道德素养,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言放弃的执着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兴校”战略
学校营造有利于教师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环境和文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给予制度、物质和环境的支持。
第一,加强政治及专业理论学习,提升教师职业素养。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幼儿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是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2]。学校通过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强化教师的法治理念,提高了教師的师德修养,使教师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二,做好教师内涵提升,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先后有200多人次教师分赴各地参加信息技术与教学信息化能力提高,高等院校微课程开发、制作及应用,互联网思维下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微课实操应用技能提升暨慕课、翻转课堂建设与教学实施等培训,有效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学校提供经费、设施设备、信息、时空等资源或条件,优化图书馆、学习室、多媒体、互联网等学习设施,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教学能力的发挥给予大力的支持。
第三,制定“梯度”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根据教师教龄和专业发展水平,给予不同教师不同层次的专业引领,如针对新手教师的“助苗行动计划”,针对熟手教师的“成长拔高计划”;组织青年教师进行了“我与学校共发展”“青年教师拜师会”等活动,使青年教师“拜师活动”规范化,骨干教师“传帮带”常态化。同时,学校还建立具体有效的考评和激励制度,根据教师学习和发展的不同需要,成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研学习共同体,鼓励教师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合作,使得人人有集体,在集体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实现各群体专业发展的互利共赢[3]。提升了教师教学规范意识、教学能力,为教师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终,使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理论基础,与学科前沿理论接轨,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成为“研究型教师”。
四、强化社会服务,推进经济发展
第一,助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根据《河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文件精神,在河南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河南省融合教育发展支持中心。截至目前,学校已组织三期、73所幼儿园、300人次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培训工作。通过参与式培训、现场观摩、任务驱动、案例讨论、问题讨论、讲座等形式的培训,深化了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提升了教师融合教育的行为能力,为在河南省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2015年7月13—17日,学校邀请荷兰融合教育专家到河南省融合教育示范基地——奇色花福利幼儿园,对河南省融合教育首次试点幼儿园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通过观摩融合教育课堂、融合教育案例讨论,帮助参训教师学习融合教育的专业理论,掌握融合教育的基本技能。
第二,积极投身幼教公益事业。学校充分利用学前教育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精心组织、多样化开展社会帮扶活动。几年来,学校成功举办第七届东亚“儿童科学”研究项目会议暨东亚学前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承办以“生存与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首届河南省民办幼儿园园长论坛;多次走进县区开展“手拉手”送教下乡公益活动;为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学前教育工作输送丰厚知识营养,提供广阔交流平台。
五、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各系部多次举办语言艺术大赛(汉语、英语)、科技小制作比赛、爱我中华知识竞赛、服饰艺术比赛、学生说课比赛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各项教育教学基本技能。
例如,理科教学部通过组织开展幼儿科学活动、设计制作科学玩教具,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校园内形成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4],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特别是在科学(含数学)玩教具设计制作比赛活动中,展出的作品新颖有创意,科学原理呈现方式简单,操作性强,构思巧妙,美观安全,富有情趣,特别适合幼儿使用,不仅吸引众多参观者的眼球,还让人忍不住试一试、玩一玩、操作体验一番。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思政教学部组织学生模拟了“幼儿园教室环境的创设”,设计了主题为“古老的河南”活动区角,将人文课程的精神、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活动、幼儿园手工制作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泡沫板为原材料,通过裁剪、拼接,将河南省的政区以拼图形式呈现。以交通干线为纽带,将全省各地市的主要的文物古迹串联起来,将人文知识浓缩其中,儿童可以直接在拼图上进行游戏,旨在让孩子们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家乡河南的风俗、名胜古迹、特产及建设成就,激发爱家乡的情感,对传承河南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5]。
学校还通过校报校刊、校内广播、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良好育人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潜能都能在多彩多姿的校园文化中得到发展。以“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优化发展文化艺术型社团”为主旨,支持学生开展特色鲜明的社团活动。目前,学校主要有汉韵、葫芦丝、十八艺坊、羽毛球、啦啦操、微光表演等20 多个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兴趣培养与展示特长的舞台。按照“大型活动届次化、精品化,中型活动专业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品牌活动班级化、普及化”的原则,精心打造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服饰艺术大赛”等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通过辩论赛、名人讲座、社会实践等形式,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