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五育并举发挥着价值引领、标杆导向、典型示范作用,对人才培养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做好新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素养提升工作,首先要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高校教师政治素养提升的必要性;其次要从高校和教师这两个方面,客观分析高校教师政治素养提升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要从高校和教师这两个方面,广泛深入探索高校教师政治素养提升的可行路径.
【机 构】
: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党委组织部(党校),天津30035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五育并举发挥着价值引领、标杆导向、典型示范作用,对人才培养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做好新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素养提升工作,首先要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高校教师政治素养提升的必要性;其次要从高校和教师这两个方面,客观分析高校教师政治素养提升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要从高校和教师这两个方面,广泛深入探索高校教师政治素养提升的可行路径.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提高《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办刊质量,建设与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相适应的高校学报,在分析总结高校学报核心竞争力及其作用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办刊实际,提出了提升高校学报核心竞争力的八项举措.对进一步发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的办刊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在德国的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与生态批评相关的出版刊物和研究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生态批评逐渐成为最有成效和发展最快的分支之一,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德国生态批评借鉴了英美主流生态批评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从接受心理和理论发展层面也表现出了德国民族历史的文化烙印.因此,关注德国语境下的生态批评,有助于挖掘有别于英美主流生态批评范式的另一种可能,是丰富整个人类生态批评话语的一种路径,从而为最大限度地反映人类环境经验,构建多元文化生态批评作出贡献.
“西迁精神”蕴含的丰富内涵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内在联系,能够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此为切入点,通过阐明“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为实现路径,将“西迁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深度融合,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过程中孕育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思想文化内涵.研究红色文化的理想信念导向功能、思想道德教化功能和爱国情感的激励功能,提出实现其功能的基本路径,即挖掘红色文化新内涵,激发大学生情感共鸣;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渗透力;加强红色文化教育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方法;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持之以恒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新加坡政府推行了积极务实的双语政策,实践证明取得了显著成效,现行的语言政策在谋求民族和谐与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文章从语言作为资源的角度,分析新加坡语言政策中的多元语言环境、英语与民族语关系、近期与远期利益相结合等特征,以及对中国语言政策制定的启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为思政教育提供载体,思政教育也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发展,双方可共同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达到协同育人.协同育人能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但实现双方协同育人重要价值,还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表现在顶层设计不完善、文化活动单一、育人主体分散及价值实现无法拓展等方面.为此,高校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从优化协同育人顶层设计角度入手,宏观把握价值的实现;丰富文化活动建设,为实现协同育人价值提供多样化载体;密切联系多元育人主体;借助信息技术和社会环境的支撑,在突破时空
当前,泰国高校汉语人才培养还无法满足其国内人才市场与中泰产业合作的需求,分析今后对汉语人才需求的趋势发展,中泰合作办学应夯实学生的汉语人文基础;构建汉语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基于实践场景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加强跨学科汉语课程体系开发,为多学科合作办学寻找突破点;构建高校与跨境企业联合教育模式.
《侵权责任法》第十二条规定,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这一侵权类型,是以按份责任的方式来划分责任.文章为探讨该法条规定的责任承担方式之合理性,通过梳理该法条规定的按份责任与其他法条所规定的责任承担方式存在的冲突,对“按份责任说”和“连带责任说”进行辨析,并结合域外法中普遍采取连带责任的立法模式,得出在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制度中,连带责任是更优的立法选择的结论.我国应修改相关立法,以保护受害人的利益,达成侵权法内外价值的统一.
根据弗莱的原型理论,《女勇士》里的花木兰、岳飞、岳母、蔡文姬等中国文学成分就是中国原型.从中国原型角度来解读《女勇士》,深入分析此书里中国原型的移植和变异情况,进而探析汤亭亭使用中国原型的现实原因,以帮助读者更为深入地思考文本内容及其所揭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指导思想,它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中国人民创造伟业的力量之源.在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前,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思想上的转变,主要是从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经过无政府主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二是主体的转变,包括从个人到群体,又经过群体到组织(小组),最后实现从共产主义小组到党的创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