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课堂上,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与探究学习化学知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相应减轻.但同时也暴露出新的问题,即某些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活动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过分淡化学科知识、规律的学习和总结,不能很好地引领和启发学生将化学知识、规律、学习方法等深层知识揭示出来,忽视知识的系统整理和应用.许多学生反映:上课听得懂,下课却不会做题,考试难以得分.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于必须应对各种考试的高中生和必须面对各级教学评价的教师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教学绝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刻理解化学“三维目标”要求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通过设置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三者兼顾,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应特别注意的是,在提倡重视“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口号之下,谨防教学走向削弱“知识与技能”的另一个极端.强调过程与方法,并不意味着不要结果,没有结果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
二、认真研究教材,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点
知识与能力并重,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突出能力培养是对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不会做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基础知识没有真正掌握或能力相对低下的表现,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其实就是教师对学生知识的强化和能力的开发做得不到位.因此,如何研究教材,更好地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如何以知识为载体,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化学教学永恒的主题.
例如,乙酸酸性的教学.乙酸是学生熟悉的一种弱酸,在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要求学生了解乙酸的性质和作用.一般教材中都有验证乙酸具有酸性的两个实验:①乙酸与紫色石蕊试液的作用;②乙酸与碳酸钠溶液的作用.如果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教材,教学时可能就会有一种简单处理.
设问:乙酸是一种酸,具有酸的通性,怎样验证乙酸具有酸性?在学生思考与回答后,教师按照教材设计,进行演示实验,验证学生的推测,完成该知识点的教学.
其实,教材安排乙酸酸性的实验证明,不仅仅是为学生掌握乙酸的酸性,更重要的是,以乙酸酸性为载体,让学生学习证明一种物质有酸性的基本思路和实验方法,对物质的酸性有一个本制度、全面的认识.抓住了知识和能力的结合点,就会出现这样的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乙酸是一种酸,具有酸性,根据已有知识,设计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案,证明乙酸具有酸性.
思考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后,相互讨论交流.
师生总结:确定可行性较大的实验方案:
①在乙酸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②用pH试纸测定乙酸溶液的pH.③在乙酸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或碳酸氢钠溶液.④在乙酸溶液中加入活泼金属(学生提出加入活泼金属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是否可以使用钠、铝、锌、铁等金属,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⑤向乙酸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个别学生会提出此方案,但可能遭到多数学生的反对,教师可以引导:可以运用此反应原理证明乙酸具有酸性,你能否改进实验,使之出鹅现一个明显的可见现象?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学生能够设计出:向滴有酸酞的NaOH溶液中加入乙酸溶液的实验方案.使学生提前了解了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分组实验: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于学习知识和锻炼实验技能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种教学设计,对学生能力的开发是多维的、深层次的,肯定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知识规律,形成科学方法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注重方法的引导,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学生也只有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走向良性的学习道路.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和认知水平的制约,许多知识和规律是学生难于发现、深刻理解、完善总结或熟练运用的.教师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扫清障碍.因此,引导和帮助学生提示知识规律、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原电池是必修模块中的重要内容,由于Cu—Zn—H2SO4电池实验效果明显,教师认为内容简单、好教,但课后练习中学生出现问题很多,教师感到困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外,更重要的是,课堂上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将原电池的本质原理提示出来.有的教师在进行规律总结时,仅从电极活动性的差别、电极是否能与电解质溶液反应等角度进行了表层的总结,而没有触及原电池的本质原理:原电池就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使氧化和还原分别发生在两个电极上,即将氧化还原反应中“隐性”的电子转移“显性化”.因此,理论上说,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为电池.有了这种本质规律的揭示,让学生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几个电池,便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原电池原理,并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有电子转移的认识.
四、注重知识运用,强化学习题课教学
有些教师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再谈习题课教学,似乎是不合时宜的,它带有的浓重的传统教学的痕迹.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首先,传统教学并不是一无是处,不能全盘否定.仅就知识教学来说,传统教学中的很多思路和方法应该是扎实有效的,必须继承.其次,对于中学生来说,课堂上是否学到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必须通过习题解答进行检验.如果没有或者削弱习题课教学,不能不说是化学教学的重大缺憾,一定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冲击.习题课作为学校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不但不能从课堂教学中消失,相反,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习题课的教学功能,应该是中学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如何选题、如何在习题课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怎样才能使学生知识、能力得以提升等方面多下功夫.
一、深刻理解化学“三维目标”要求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通过设置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三者兼顾,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应特别注意的是,在提倡重视“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口号之下,谨防教学走向削弱“知识与技能”的另一个极端.强调过程与方法,并不意味着不要结果,没有结果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
二、认真研究教材,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点
知识与能力并重,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突出能力培养是对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不会做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基础知识没有真正掌握或能力相对低下的表现,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其实就是教师对学生知识的强化和能力的开发做得不到位.因此,如何研究教材,更好地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如何以知识为载体,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化学教学永恒的主题.
例如,乙酸酸性的教学.乙酸是学生熟悉的一种弱酸,在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要求学生了解乙酸的性质和作用.一般教材中都有验证乙酸具有酸性的两个实验:①乙酸与紫色石蕊试液的作用;②乙酸与碳酸钠溶液的作用.如果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教材,教学时可能就会有一种简单处理.
设问:乙酸是一种酸,具有酸的通性,怎样验证乙酸具有酸性?在学生思考与回答后,教师按照教材设计,进行演示实验,验证学生的推测,完成该知识点的教学.
其实,教材安排乙酸酸性的实验证明,不仅仅是为学生掌握乙酸的酸性,更重要的是,以乙酸酸性为载体,让学生学习证明一种物质有酸性的基本思路和实验方法,对物质的酸性有一个本制度、全面的认识.抓住了知识和能力的结合点,就会出现这样的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乙酸是一种酸,具有酸性,根据已有知识,设计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案,证明乙酸具有酸性.
思考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后,相互讨论交流.
师生总结:确定可行性较大的实验方案:
①在乙酸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②用pH试纸测定乙酸溶液的pH.③在乙酸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或碳酸氢钠溶液.④在乙酸溶液中加入活泼金属(学生提出加入活泼金属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是否可以使用钠、铝、锌、铁等金属,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⑤向乙酸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个别学生会提出此方案,但可能遭到多数学生的反对,教师可以引导:可以运用此反应原理证明乙酸具有酸性,你能否改进实验,使之出鹅现一个明显的可见现象?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学生能够设计出:向滴有酸酞的NaOH溶液中加入乙酸溶液的实验方案.使学生提前了解了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分组实验: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于学习知识和锻炼实验技能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种教学设计,对学生能力的开发是多维的、深层次的,肯定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知识规律,形成科学方法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注重方法的引导,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学生也只有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走向良性的学习道路.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和认知水平的制约,许多知识和规律是学生难于发现、深刻理解、完善总结或熟练运用的.教师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扫清障碍.因此,引导和帮助学生提示知识规律、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原电池是必修模块中的重要内容,由于Cu—Zn—H2SO4电池实验效果明显,教师认为内容简单、好教,但课后练习中学生出现问题很多,教师感到困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外,更重要的是,课堂上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将原电池的本质原理提示出来.有的教师在进行规律总结时,仅从电极活动性的差别、电极是否能与电解质溶液反应等角度进行了表层的总结,而没有触及原电池的本质原理:原电池就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使氧化和还原分别发生在两个电极上,即将氧化还原反应中“隐性”的电子转移“显性化”.因此,理论上说,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为电池.有了这种本质规律的揭示,让学生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几个电池,便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原电池原理,并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有电子转移的认识.
四、注重知识运用,强化学习题课教学
有些教师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再谈习题课教学,似乎是不合时宜的,它带有的浓重的传统教学的痕迹.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首先,传统教学并不是一无是处,不能全盘否定.仅就知识教学来说,传统教学中的很多思路和方法应该是扎实有效的,必须继承.其次,对于中学生来说,课堂上是否学到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必须通过习题解答进行检验.如果没有或者削弱习题课教学,不能不说是化学教学的重大缺憾,一定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冲击.习题课作为学校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不但不能从课堂教学中消失,相反,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习题课的教学功能,应该是中学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如何选题、如何在习题课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怎样才能使学生知识、能力得以提升等方面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