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德加富尔在《学习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新时期、新形势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光要“授之以鱼”,更关键的是要“授之以渔”,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本文将在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方面来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特定的群体中,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明确的责任分工下,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评价,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开展合作学习的作用
合作学习模式由于学习情境的合作性,小组成员感受到自己对他人和小组的独特价值,不仅在学习上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而且其集体责任感、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也得到提升,从而获得社会性品质,更具亲社会性。通过合作交流、自我反思和同伴间的反馈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不断发扬所长,克服缺点,走向自我完善。
三、开展合作学习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时收集到的信息,提出学生要合作探究解决的问题,将教学目标具体化。
第二步,分组落实学习任务和责任。有两种分组方法:①课堂教学中多以学生的座位进行分组,即同排或前后排4~8人为一组;指定小组长。②优生与差生搭配。在编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性别差异等,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每个小组之间又不能差距太大。这样分组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得到发挥。这种分组方法在一个学期内应具有连续性,不需要每次合作学习时都做变换。最后,教师就学习任务进行解释,强调小组目标和个体责任。以强调个体责任、全体组员的共同发展为主,不能出现为实现小组目标而由个别人包揽全部学习任务而其他人无所事事的情况。
第三步,讨论、探究、验证,得出小组结果。组员互帮互学,就学习任务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教师适时调控和帮助,使学习活动顺利有效进行。首先,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自己在自主学习时收集到的资料;然后,大家合作,动手动脑尝试把大家收集到的资料加以选择、整理,探讨最佳答案。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巡视,给予必要的点拨。
第四步,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各自的成果。此时,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启发、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辩论。
第五步,教师小结。教师分析合作探究的过程,示范讲解问题的解决方法、结论,指出优劣。最后,师生对合作学习成绩和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质量和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进行相应的奖励与鞭策,记入学生学习档案。
四、开展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合作学习只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根据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或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以利于取长补短,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
2.明确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因某些合作学习的项目需要较长的时间(如课外调查、制作课件等),可能导致学生“放羊”思想的出现。这时候,就要学生明确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目标、过程、方式、努力程度等,更多的是由学生自己决定,因此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有利于班级合作学习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更尽力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使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明确“放与收”、“教与学”的关系。合作学习的主导思想就是将学生“放”。放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合理有序地放,在放的过程中应注意实效性,避免盲目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最终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收”、“教”,周密组织和启发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从教学过程来看,收就是要解决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善于观察,明确为什么要收,注意收的时机。
4.用发展的观点对待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是一个“学习习惯”动态养成的过程,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可以说“合作”既是教学目标又是学习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耐性,要花比传统教学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将“合作”学习内化,使之成为自觉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特定的群体中,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明确的责任分工下,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评价,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开展合作学习的作用
合作学习模式由于学习情境的合作性,小组成员感受到自己对他人和小组的独特价值,不仅在学习上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而且其集体责任感、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也得到提升,从而获得社会性品质,更具亲社会性。通过合作交流、自我反思和同伴间的反馈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不断发扬所长,克服缺点,走向自我完善。
三、开展合作学习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时收集到的信息,提出学生要合作探究解决的问题,将教学目标具体化。
第二步,分组落实学习任务和责任。有两种分组方法:①课堂教学中多以学生的座位进行分组,即同排或前后排4~8人为一组;指定小组长。②优生与差生搭配。在编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性别差异等,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每个小组之间又不能差距太大。这样分组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得到发挥。这种分组方法在一个学期内应具有连续性,不需要每次合作学习时都做变换。最后,教师就学习任务进行解释,强调小组目标和个体责任。以强调个体责任、全体组员的共同发展为主,不能出现为实现小组目标而由个别人包揽全部学习任务而其他人无所事事的情况。
第三步,讨论、探究、验证,得出小组结果。组员互帮互学,就学习任务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教师适时调控和帮助,使学习活动顺利有效进行。首先,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自己在自主学习时收集到的资料;然后,大家合作,动手动脑尝试把大家收集到的资料加以选择、整理,探讨最佳答案。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巡视,给予必要的点拨。
第四步,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各自的成果。此时,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启发、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辩论。
第五步,教师小结。教师分析合作探究的过程,示范讲解问题的解决方法、结论,指出优劣。最后,师生对合作学习成绩和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质量和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进行相应的奖励与鞭策,记入学生学习档案。
四、开展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合作学习只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根据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或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以利于取长补短,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
2.明确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因某些合作学习的项目需要较长的时间(如课外调查、制作课件等),可能导致学生“放羊”思想的出现。这时候,就要学生明确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目标、过程、方式、努力程度等,更多的是由学生自己决定,因此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有利于班级合作学习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更尽力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使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明确“放与收”、“教与学”的关系。合作学习的主导思想就是将学生“放”。放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合理有序地放,在放的过程中应注意实效性,避免盲目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最终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收”、“教”,周密组织和启发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从教学过程来看,收就是要解决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善于观察,明确为什么要收,注意收的时机。
4.用发展的观点对待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是一个“学习习惯”动态养成的过程,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可以说“合作”既是教学目标又是学习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耐性,要花比传统教学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将“合作”学习内化,使之成为自觉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