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绪箕
有一位世纪老人,他见证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曲折发展,是一部“浓缩的史书”;他是国内最早提出研制无人机的科学家,数家高校航空专业的创办人——他就是著名力学家和航空教育家范绪箕。1980年,范绪箕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他率先进行学校内部的管理改革,打破了当时只选派教师出国深造的惯例,顶住了巨大的压力,从毕业生中选派了38人到美国读研究生。他积极提倡导师制,给予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以更好的成才舞台。1984年,范绪箕卸去校长职务,但他却并未解甲归田。他说:“职务上我已经退休了,但我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从那时起至今近30年的时间里,范绪箕每天坚持工作6小时以上,72岁开始研究航天飞机的热防护系统,在高温应力以及断裂疲劳、振动、损伤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如今,百岁老人还在梦想着,如何将纳米等热防护材料应用到神舟飞船上。他常说:“我不是什么大师,我的人生没有什么传奇。要说有传奇,就是我还活着!”
阅读点睛:他是实干家,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启动了中国高等教育波澜壮阔的改革。他如此高龄,仍在进行创新型研究,虽然百岁,却梦想依旧。当别人问范绪箕为什么这么有活力时,他说:“因为我一直坚持工作。”是的,范绪箕在不断地挑战自己,挑战着人类从事科研事业的年龄极限。他是一部历史,是一个传奇。他却说:“我不是什么大师,我的人生没有什么传奇。”这彰显了一个老科学家平和淡泊却又孜孜不倦的人生态度。在范绪箕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科研人最单纯的执著。
适用话题:实干 气魄 改革 创新 执著 勤奋 挑战 传奇 平和 淡泊 生命的长度与深度
★高秉涵
高秉涵,台湾律师,老兵。他1936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13岁已经成为“小学兵”,在“南逃”的路上几乎丢掉半条命。辗转抵达台湾之后,几经周折,他考上了台湾国防学院法律系,毕业后成为金门驻军军事法庭的一名法官。1973年,高秉涵退出军界,成为一名挂牌律师。1979年,离家30年后,高秉涵写的第一封家书,由台湾至欧洲,经美国寄到中国,又经北京、广州、辽源,历时3个多月,于母亲葬礼的当天抵达亲人的手中。两岸开放后,他开始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他先后抱回了100多个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多年来,高秉涵在家乡捐资修路,设立奖学金,资助贫困生。他常说:“故乡是我的生命源头,故乡是我的心灵归宿。”2013年,高秉涵被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
阅读点睛: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台湾老兵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为了完成老兵们的心愿,他将百余位孤苦老兵的骨灰罐送回家乡。饱尝思乡之苦的高秉涵,不顾年事已高,坚强地践行着生命中最沉重的承诺。最悦耳的是乡音,最难忘的是乡情,时空的变幻丝毫没有让他的思乡情结改变。他一个人默默地做着这些自认为义不容辞的“小事”,用微薄的力量完成了游子归乡的愿望。他那充满沧桑之感的悲怆心声,真切地表达出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他的无私,他的真情,他的义薄云天,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人性丰碑。
适用话题:践行 承诺 思乡 情结 心愿 回家 无私 义薄云天 人性 坚强
★于是之
于是之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49年,他加入华北人民文工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身)。1958年,他在话剧《茶馆》中成功塑造了掌柜王利发的形象,奠定了他话剧表演艺术家的地位,被观众誉为“话剧界的梅兰芳”。2009年,他荣获首届中国戏剧奖之终身成就奖。2013年1月20日,他在北京辞世,享年86岁。据说,他为了演好《茶馆》中王利发这个角色,给导演焦菊隐写了一沓申请书。为了能演《龙须沟》中的程疯子,他花了很长时间泡茶馆,学唱单弦,在茶馆里找到了一大群“程疯子”,了解这一群人的身世、性格和心理,甚至习惯动作。早在十几年前,人艺完成了长达18集的人物传记片《演员于是之》。影片之所以被如此命名,是因为他从不愿意将自己标榜为所谓的“表演艺术家”,而更重视“演员”这个称号。他最大的痛苦就是不能再从事表演工作。当他知道自己因病不能再演戏时,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号啕大哭,嘴里说着:“完了,这回真的完了,真完了,全完了!”
阅读点睛:他饰演的角色为什么能深入人心呢?是因为他的严谨、执著与认真,是因为他把塑造的人物形象与厚重的生活积累融于一体。他的痛苦不仅仅源自晚年的病痛,更多的来自他对这个世界的悲悯、关爱之心。于是之给戏剧界、表演界带来了光荣,也带来了尊严。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广大演员,要有一颗平和、朴实的心,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在形形色色的“学者”纷纷以大师自诩、形形色色的“艺术家”纷纷追逐贵族彩衣时,于是之将自身定位为“演员”之举,更凸显了他的平民意识,谦虚,朴素,耐人寻味。相对于现今知识界、演艺界的浮躁和虚荣,于是之以自己平实的人格及对知识、艺术的单纯渴望与追求,为人们竖立了一个真正的标杆。
适用话题:严谨 执著 热爱 艺术追求 生活积累 普通 人格 标杆 浮躁 虚荣 对比
★余友珍
余友珍,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村村民。1998年,因菜地被征用,她做起了环卫工人,用辛苦攒下的钱加盖了房子。2008年,东湖村实施了城中村征地拆迁。她家的房屋被开发商拆迁之后,陆续换来了21套新房。按地段均价计算,这些房产总价约千万元,这让她成为了“千万富婆”。“发家”之后,她依旧做着环卫工作,一做就是14年。对自己的一双儿女,她念叨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能吃饭就要做事。”在迅速“走红”后,一向淡定的余友珍有些不习惯,她说:“我不想出名,只想安安分分地干活,平平淡淡地过日子。”当面对记者采访时,她反复强调自己的态度:“我就是个农民,不做事我就不习惯,不踏实。做这一行,拿这份工资,我就要认真地把工作任务完成,把马路扫干净。”在被问及何时退休时,她的回答则是:“没这打算,会一直工作下去,到哪天做不动了,我就回家。” 阅读点睛:有的人在穷苦时尚有斗志,富了后却不知怎么过日子。余友珍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富了之后不忘本,不改劳动者本色。从她那朴实、真诚的话语中,我们看到,她坚守的不是财富,而是对生活的信念和态度。我们感到,社会应该重拾“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的价值信条。余友珍选择做环卫工人,并不是看上了那份收入,而是想给子女做个表率,让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人。是的,给子孙留下万贯家产,不如教给他们立身处世的本领。她的眼光是长远的,所考虑的问题是深刻的。她的坚韧,她的低调,她的生活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适用话题:本色 淡泊 低调 坚守 坚韧 劳动与财富 言传与身教 榜样
★张倩云
张倩云出生于山西省朔州市的一户普通农家。这位“90后”的“玉米妹”身着一件大红衫,扎着一条马尾辫,凭着一副百灵鸟般的好嗓子,在东方卫视的节目《中国达人秀》中演唱了一首《春天的芭蕾》,震惊全场,顿时成了网络红人,被大家称为“中国版苏珊大妈”。她从小喜欢唱歌,因害怕吵到别人,每次都会跑到村头的大树底下去练歌。她曾经在一家婚庆公司干过,因为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老师的指导,连简谱都不认识,老板只能让她做一些后勤之类的工作。但张倩云多了一个心眼,跟着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师兄师姐们学习。一段时间后,她便在舞台上亮出了歌喉,接着张倩云红遍了朔州大地。她在排练晋级比赛的空闲时间里,经常给家中的妈妈打电话嘘寒问暖,问问地里的庄稼长势如何。在成为《星光大道》的月冠军后,张倩云一有空就回家,仍过着农民的日子。她的规划并不复杂,就3件事:比好每场赛,争取上春晚,上好每节课。
阅读点睛: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她凭借自己的天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攀登人生的高峰。她不抱怨,不做作,在阳光下踏踏实实地活着,在勤奋中前行,在困难中奉献孝心,在劳动中挣钱养家。她怀揣着歌唱的梦想,歌声深情,质朴,悦耳,令人陶醉!张倩云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她眼神中传递出的那种幸福感感染着每位观众。希望这种积极乐观的正能量能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
适用话题:天赋 努力 成功 环境与成才 正能量 阳光 草根 质朴 抱怨
★李阿作
李阿作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县德峨乡那地村的一名留守女童,今年9岁。她5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留下了3岁的弟弟和上小学的哥哥与她相依为命。从那时起,李阿作就开始学做家务,起早贪黑,一年到头,忙里忙外,撑起了这个家。她的老师说:“去年入冬以后,李阿作每天都因忙于家务,直到12点才能来上课。再晚她都来,从来没有缺席过。”为了父母过年回家有肉吃,李阿作坚持养猪、鸡和鸭,还说:“这才像一个家。”在采访时,记者试图通过电话联系到她的父母,但数次拨号后,都是关机状态。当听到关机提示时,李阿作的眼睛湿润了。她故意将头扭到身后,强忍着泪水。当记者问到她的愿望时,她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到城里去读书。”
阅读点睛:9岁,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仍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而她却承受了不该承受的生命之重,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虽然艰难,她却表现得无比坚强;虽然年幼,她却十分懂事。但李阿作的坚强与懂事,带给人的不是欣慰,而是心疼与心酸。毕竟,她只有9岁,如果不是父母外出打工,她根本不必活得如此艰辛和沉重。李阿作是广大留守儿童的一面镜子,他们没能得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虽然表现得很坚强,但在心理上却很脆弱。希望留守儿童们的爸爸妈妈能早点回家,希望社会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为他们撑起一片实现梦想的天空。
适用话题:承受 艰辛 坚强 懂事 回家 希望 关爱 留守儿童 对比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马鞍中学高级教师)
有一位世纪老人,他见证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曲折发展,是一部“浓缩的史书”;他是国内最早提出研制无人机的科学家,数家高校航空专业的创办人——他就是著名力学家和航空教育家范绪箕。1980年,范绪箕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他率先进行学校内部的管理改革,打破了当时只选派教师出国深造的惯例,顶住了巨大的压力,从毕业生中选派了38人到美国读研究生。他积极提倡导师制,给予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以更好的成才舞台。1984年,范绪箕卸去校长职务,但他却并未解甲归田。他说:“职务上我已经退休了,但我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从那时起至今近30年的时间里,范绪箕每天坚持工作6小时以上,72岁开始研究航天飞机的热防护系统,在高温应力以及断裂疲劳、振动、损伤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如今,百岁老人还在梦想着,如何将纳米等热防护材料应用到神舟飞船上。他常说:“我不是什么大师,我的人生没有什么传奇。要说有传奇,就是我还活着!”
阅读点睛:他是实干家,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启动了中国高等教育波澜壮阔的改革。他如此高龄,仍在进行创新型研究,虽然百岁,却梦想依旧。当别人问范绪箕为什么这么有活力时,他说:“因为我一直坚持工作。”是的,范绪箕在不断地挑战自己,挑战着人类从事科研事业的年龄极限。他是一部历史,是一个传奇。他却说:“我不是什么大师,我的人生没有什么传奇。”这彰显了一个老科学家平和淡泊却又孜孜不倦的人生态度。在范绪箕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科研人最单纯的执著。
适用话题:实干 气魄 改革 创新 执著 勤奋 挑战 传奇 平和 淡泊 生命的长度与深度
★高秉涵
高秉涵,台湾律师,老兵。他1936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13岁已经成为“小学兵”,在“南逃”的路上几乎丢掉半条命。辗转抵达台湾之后,几经周折,他考上了台湾国防学院法律系,毕业后成为金门驻军军事法庭的一名法官。1973年,高秉涵退出军界,成为一名挂牌律师。1979年,离家30年后,高秉涵写的第一封家书,由台湾至欧洲,经美国寄到中国,又经北京、广州、辽源,历时3个多月,于母亲葬礼的当天抵达亲人的手中。两岸开放后,他开始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他先后抱回了100多个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多年来,高秉涵在家乡捐资修路,设立奖学金,资助贫困生。他常说:“故乡是我的生命源头,故乡是我的心灵归宿。”2013年,高秉涵被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
阅读点睛: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台湾老兵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为了完成老兵们的心愿,他将百余位孤苦老兵的骨灰罐送回家乡。饱尝思乡之苦的高秉涵,不顾年事已高,坚强地践行着生命中最沉重的承诺。最悦耳的是乡音,最难忘的是乡情,时空的变幻丝毫没有让他的思乡情结改变。他一个人默默地做着这些自认为义不容辞的“小事”,用微薄的力量完成了游子归乡的愿望。他那充满沧桑之感的悲怆心声,真切地表达出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他的无私,他的真情,他的义薄云天,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人性丰碑。
适用话题:践行 承诺 思乡 情结 心愿 回家 无私 义薄云天 人性 坚强
★于是之
于是之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49年,他加入华北人民文工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身)。1958年,他在话剧《茶馆》中成功塑造了掌柜王利发的形象,奠定了他话剧表演艺术家的地位,被观众誉为“话剧界的梅兰芳”。2009年,他荣获首届中国戏剧奖之终身成就奖。2013年1月20日,他在北京辞世,享年86岁。据说,他为了演好《茶馆》中王利发这个角色,给导演焦菊隐写了一沓申请书。为了能演《龙须沟》中的程疯子,他花了很长时间泡茶馆,学唱单弦,在茶馆里找到了一大群“程疯子”,了解这一群人的身世、性格和心理,甚至习惯动作。早在十几年前,人艺完成了长达18集的人物传记片《演员于是之》。影片之所以被如此命名,是因为他从不愿意将自己标榜为所谓的“表演艺术家”,而更重视“演员”这个称号。他最大的痛苦就是不能再从事表演工作。当他知道自己因病不能再演戏时,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号啕大哭,嘴里说着:“完了,这回真的完了,真完了,全完了!”
阅读点睛:他饰演的角色为什么能深入人心呢?是因为他的严谨、执著与认真,是因为他把塑造的人物形象与厚重的生活积累融于一体。他的痛苦不仅仅源自晚年的病痛,更多的来自他对这个世界的悲悯、关爱之心。于是之给戏剧界、表演界带来了光荣,也带来了尊严。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广大演员,要有一颗平和、朴实的心,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在形形色色的“学者”纷纷以大师自诩、形形色色的“艺术家”纷纷追逐贵族彩衣时,于是之将自身定位为“演员”之举,更凸显了他的平民意识,谦虚,朴素,耐人寻味。相对于现今知识界、演艺界的浮躁和虚荣,于是之以自己平实的人格及对知识、艺术的单纯渴望与追求,为人们竖立了一个真正的标杆。
适用话题:严谨 执著 热爱 艺术追求 生活积累 普通 人格 标杆 浮躁 虚荣 对比
★余友珍
余友珍,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村村民。1998年,因菜地被征用,她做起了环卫工人,用辛苦攒下的钱加盖了房子。2008年,东湖村实施了城中村征地拆迁。她家的房屋被开发商拆迁之后,陆续换来了21套新房。按地段均价计算,这些房产总价约千万元,这让她成为了“千万富婆”。“发家”之后,她依旧做着环卫工作,一做就是14年。对自己的一双儿女,她念叨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能吃饭就要做事。”在迅速“走红”后,一向淡定的余友珍有些不习惯,她说:“我不想出名,只想安安分分地干活,平平淡淡地过日子。”当面对记者采访时,她反复强调自己的态度:“我就是个农民,不做事我就不习惯,不踏实。做这一行,拿这份工资,我就要认真地把工作任务完成,把马路扫干净。”在被问及何时退休时,她的回答则是:“没这打算,会一直工作下去,到哪天做不动了,我就回家。” 阅读点睛:有的人在穷苦时尚有斗志,富了后却不知怎么过日子。余友珍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富了之后不忘本,不改劳动者本色。从她那朴实、真诚的话语中,我们看到,她坚守的不是财富,而是对生活的信念和态度。我们感到,社会应该重拾“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的价值信条。余友珍选择做环卫工人,并不是看上了那份收入,而是想给子女做个表率,让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人。是的,给子孙留下万贯家产,不如教给他们立身处世的本领。她的眼光是长远的,所考虑的问题是深刻的。她的坚韧,她的低调,她的生活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适用话题:本色 淡泊 低调 坚守 坚韧 劳动与财富 言传与身教 榜样
★张倩云
张倩云出生于山西省朔州市的一户普通农家。这位“90后”的“玉米妹”身着一件大红衫,扎着一条马尾辫,凭着一副百灵鸟般的好嗓子,在东方卫视的节目《中国达人秀》中演唱了一首《春天的芭蕾》,震惊全场,顿时成了网络红人,被大家称为“中国版苏珊大妈”。她从小喜欢唱歌,因害怕吵到别人,每次都会跑到村头的大树底下去练歌。她曾经在一家婚庆公司干过,因为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老师的指导,连简谱都不认识,老板只能让她做一些后勤之类的工作。但张倩云多了一个心眼,跟着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师兄师姐们学习。一段时间后,她便在舞台上亮出了歌喉,接着张倩云红遍了朔州大地。她在排练晋级比赛的空闲时间里,经常给家中的妈妈打电话嘘寒问暖,问问地里的庄稼长势如何。在成为《星光大道》的月冠军后,张倩云一有空就回家,仍过着农民的日子。她的规划并不复杂,就3件事:比好每场赛,争取上春晚,上好每节课。
阅读点睛: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她凭借自己的天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攀登人生的高峰。她不抱怨,不做作,在阳光下踏踏实实地活着,在勤奋中前行,在困难中奉献孝心,在劳动中挣钱养家。她怀揣着歌唱的梦想,歌声深情,质朴,悦耳,令人陶醉!张倩云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她眼神中传递出的那种幸福感感染着每位观众。希望这种积极乐观的正能量能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
适用话题:天赋 努力 成功 环境与成才 正能量 阳光 草根 质朴 抱怨
★李阿作
李阿作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县德峨乡那地村的一名留守女童,今年9岁。她5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留下了3岁的弟弟和上小学的哥哥与她相依为命。从那时起,李阿作就开始学做家务,起早贪黑,一年到头,忙里忙外,撑起了这个家。她的老师说:“去年入冬以后,李阿作每天都因忙于家务,直到12点才能来上课。再晚她都来,从来没有缺席过。”为了父母过年回家有肉吃,李阿作坚持养猪、鸡和鸭,还说:“这才像一个家。”在采访时,记者试图通过电话联系到她的父母,但数次拨号后,都是关机状态。当听到关机提示时,李阿作的眼睛湿润了。她故意将头扭到身后,强忍着泪水。当记者问到她的愿望时,她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到城里去读书。”
阅读点睛:9岁,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仍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而她却承受了不该承受的生命之重,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虽然艰难,她却表现得无比坚强;虽然年幼,她却十分懂事。但李阿作的坚强与懂事,带给人的不是欣慰,而是心疼与心酸。毕竟,她只有9岁,如果不是父母外出打工,她根本不必活得如此艰辛和沉重。李阿作是广大留守儿童的一面镜子,他们没能得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虽然表现得很坚强,但在心理上却很脆弱。希望留守儿童们的爸爸妈妈能早点回家,希望社会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为他们撑起一片实现梦想的天空。
适用话题:承受 艰辛 坚强 懂事 回家 希望 关爱 留守儿童 对比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马鞍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