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户总量连续两年翻番,正推动有线电视数字化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从无到有的市场培育初战告捷,健全服务的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互动需求的快速逼近,双向改造的格局全面拉开;资本层面的交叉运作,业务层面的跨区域联合……告别2007、跨入2008的当口,有线数字化的第二战役正徐徐拉开——
数字背后
连续两年用户总量翻番,对有线数字电视意味着什么?
2007年底,综合各调研机构的数据,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量至少超过2600万(高限统计达2796万户)。将这个数字置入近两年的数字电视坐标系中,从05年底的600万,到06年底的1200万,连续两年实现翻番!
除了用户总量的翻番,以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领衔的“中心战场”全面告捷!北京、天津顺利整转120万、110万户,加上重庆和上海,四大直辖市的有线数字电视总量超过400万。
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敏感的用户诉求,使四大直辖市在第一波整体转换浪潮中显得“静悄悄”。不过,广泛调研、科学规划、扎实推进的风格,也为争取当地政府和民心的支持带来相当的加分效用,使之“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以天津为例,广电运营商通过与区、街道、居委会各级政府、组织的配合,加上市政府高达3亿元的财政支持,“低调”地在2007年完成110万用户的整转。
2008年1月1日,国务院的08年“一号文件”——《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正式出台,开宗明义地明确总体目标:“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切入点,加快推广和普及数字电视广播,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字电视产业链,实现数字电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传输与接人、用户服务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有线电视数字化的三年征程走下来,显然已经不仅是广电一家的事情,而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肩负着“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重任。作为以国务院“一号文件”的形式予以确认,其政治考量和社会意义不言而喻。
有线同仁的奋发自强,国家政策的明确指向,无疑使今天的有线数字电视行业,迎来自整体转换开始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随着用户数量的激增,服务体系的不完善、营销招法的不丰富、商务平台的不开放,都在制约着有线数字电视的下一步大发展。
实际上,在2007年,思维和行动走在前面的运营商,如北京歌华、湖南有线等,都正在完成“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体制与机制转换。
转轨的进程,同步植入了产业勃兴的基因,势必引发资本市场的密切关注。2007年中,无论是在火爆牛市的A股市场,还是大洋彼岸的美国证券交易所,以及私募股权基金(PE)、风险投资(VC),都让中国数字电视的运营商、制造商、服务商发掘到成色十足的资本金矿。例如,充沛的资本流动性,帮助运营商成功完成定向增发、进行全省整合,代表者如陕西广电网络;潜力巨大的中国数字电视概念,帮助制造商成功IPO,代表者如永新同方(永新视博);明确的政策环境,帮助服务商吸引到VC和PE的青睐,代表者如“杭州视线”,这家数字电视休闲游戏开发商在07年底前的首轮融资即达1000万美元之巨——让人依稀记起当年互联网大潮初起时的资本盛宴!
有成绩、有欣喜、有机遇,更应该看到挑战和危机,这是2007年留给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的深刻印记。面对发展中的新问题,我们认为,双向平台、服务体系和互动业务,将是贯穿2007~2008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行业主旋律——
双向平台
IPTV的地面攻势,直播星和地面波的空中夹击,逼着有线走向双向,但EPON+EoC的行业标准化进展亟待加速!
实际上,有线面对的竞争态势从未像2008年这样紧迫。一方面,电信运营商在2007年埋头深耕IPTV,虽然用户基数依然较小,但增长率甚快,销售额增长斜率则远远高于有线,在部分地区已开始出现有线用户倒戈迹象;另一方面,随着08年4月直播星升空、国标地面数字电视全面开播,也将分流相当一部分有线用户。这种空地夹击,逼着有线运营商只能加快双向改造,并借助奥运契机力推高清王牌。
如果说高清的制约瓶颈是内容供应,那么双向化改造的主动权则完全把握在有线网络运营商手中。汲取有线行业的历史教训,确立指导性的标准框架,是双向化改造的成败关键。
从目前情况看,“EPON+EOC”的风头较健,但与电信相比,整体思路和行业标准进程尚有较大差距。
根据广播电视规划院调查显示,全国实际开通双向业务的有线用户只有117万,双向网络理论上覆盖用户总数为1500万,比例并不高。双向用户中,58%还是采用CM方式,只有18%为EPON方式。相比之下,中国电信已经确定了FTTH的技术路线,即“先使用技术成熟的EPON,继续跟进GPON的进展”;近期还要大力挖掘铜缆资源,以FTTN+DSL(光纤到节点+各种DSL技术,如ADSL2+、VDSL2等)方案为主,逐步实现“光进铜退”。从2008年起,中国电信各省分公司将会加大EPON建设,未来三年FTTH用户数将会保持每年2~3倍增长。
在07年5月前,中国电信已完成4轮EPON设备测试,并制定了多个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行业标准,这为下一轮的固网宽带建设和竞争奠定了基础。而广电由于动手测试较晚,还没制定出适合广电双向网络的“EPON+EoC”行业标准。
毕竟,技术特色和业务应用有着显著差别,这就造成有线的EPON建设存在诸多问题:由于EPON标准相对松散,即使采用相同的上层协议,但不同厂家私有协议的存在,使多个设备之间无法互联、互通,兼容性难以保证;由于缺乏EOC在有线网络中的大规模应用,无论是设备的稳定性还是用户实际接入带宽、设备及系统的兼容、网管的承受能力都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数字电视服务年
服务做得好,口碑就是品牌;服务做不好,口碑就是毒药。
“过去几年,有线运营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整体转换上,用户量上来之后,就一定要注意服务质量的提升,”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强调,“运营商的服务质量和老百姓之间的需求,要变成和谐共赢而不是激烈矛盾,才能真正激发有线数字电视的活力!”
“前两天我们刚召集全国的有线网络运营商开了一个会,”王效杰告诉记者,“主题就是服务,要把2008年做成有线电视的服务年。”——这可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踏踏实实的行动,“我们将在今年推出两大规范,对有线数字电视的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指导和规范,”王效杰说。
首先,建立一系列量化的硬性指标规范。比如,整体转换后,必须提供的基本包节目数量、信息服务的内 容、Call Center的客服座席容量与当地用户总量的配比、用户故障报修的响应时间、辖区营业厅的数量、收费渠道等等。“走向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是确保有线数字电视服务体系质量的根本,”王效杰认为,“这也是整体转换带动有线运营商升级转型的最新课题。”
尤其,“在信息服务的内容方面将提出量化要求,”王效杰告诉记者,“目前,各地的信息平台是搭建起来了,但如果内容不充实、实用,老百姓根本感受不到数字电视信息服务对生活的重要性,就失去了建设的初衷。”
其次,通过健全广电监测网络,对各地有线网络的服务质量实时监测。“现在,广电监测中心的检测网已经基本建成,通过这套网络平台,不但可以通过各地有线前端监控节目播出情况,还能实时查阅各地的信息服务,”王效杰表示,“利用先进的技术平台,规范服务的提升,帮助有线运营商尽快从粗犷管理向精细化管理升级。”
互动业务
互动业务需要联合拓展,思路、平台和模式应该如何?
在07年的采访中,记者从一家地网运营商处了解到,发展一名数字电视用户的成本,不仅仅是机顶盒赠送,还要计算网络改造、Call Center建设及人工维护等成本分摊,总计约1100元/户。显然,仅仅靠不多的收视费上调溢价,运营商很难快速化解债务负担。这种情况在整合与整转同步进行的地区更为明显。
所以,开展互动增值业务,是有线运营商的不二之选。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具有天生互动属性的IPTV,”中辉世纪传媒公司总裁蔡恒平说,“从电信IPTV的运营数据看,用户最看重信息数量及更新率;有线运营商作为互动业务平台管理商,也应该想方设法提高这两个指标。”
蔡恒平提出,首先应将业务分成“意识形态”及“非意识形态”类业务;其次要对功能性业务和内容性业务进行区分。“功能性业务(如VOD)与运营平台密切相关,因此运营商应自行搭建平台,而对内容型的非意识形态业务,则应最大限度地开放给SP、CP去做。”
但是,阻碍第三方服务商进入有线平台的,不仅仅是条块分割的辖区体系,还有具体的平台限制。
“网有了、双向盒子也发下去了,也有很多SP、CP希望与广电合作,但运营商要开展互动增值业务,发现还缺3个平台,”同洲视讯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昕告诉记者。
首先是业务支撑平台。如果没有这个平台,则有线网络无法通过标准接口顺畅挂接第三方服务。
其次是计费运营平台。“有线与电信竞争,必须紧跟对手动态推出不同的产品组合、价格组合,目前有线多使用SMS系统,无法对多业务进行捆绑、分账处理,必须升级到BOSS系统。”
第三是节目平台。“对于互动业务来说,电视台提供的节目源非常有限,要提升用户度的满意度,还要引进大量节目源,如影视、音乐、教育等。除歌华这样的大型运营商,只有几十万用户的小型运营商基本没能力自行做节目平台,”马昕说,“因此我们要在运营商和内容商之间做一个平台,使双方业务能够方便对接、嫁接。”
除了平台外,互动业务所需的巨额资金投入也是一道门槛。大城市的运营商不但具备资金优势,而且规模化有助于降低成本。由此,以大运营商为龙头,实施跨区域的业务联合模式日渐成熟。最成功者如华夏视联,作为全国性VOD运营平台,签约城市已达20多个,还有100多个城市有合作意向。
但是,VOD也有一些致命问题,即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且收费较高,造成用户接受度低。
对此,马昕及蔡恒平不约而同表示,短期内可采用功能性业务带动内容性业务的发展思路。“在普通电视节目上实现时移、暂停、关联搜索等,都是我们正与运营商伙伴主推的业务,08年增长可期。”马昕表示。
在与运营商的合作模式上,蔡恒平介绍说,“其一是共同投资搭建数字化电视运营管理平台;其二是为地网运营商开发、设计及建设增值业务运营平台,并提供内容及运营支持。”据悉,目前云南等11个省市的运营商已通过成立合资公司、项目合作等方式与中辉开展业务。
马昕则认为,介入实际运营易陷入运营商内部的管理纷争,因此未来更希望通过平台合作、分账等方式发展业务。
在2007年出现的合作模式,还有运营商直接投资技术开发商,依托其技术力量开发满足自己需求的业务,如北京歌华5000万注资茁壮、投资2400万与数码视讯等成立数字电视联合体等。
“在联合体中,数码视讯主要承担电视电子商务、彩票业务等平台安全系统的开发,”数码视讯技术商务部总经理张燕燕告诉记者,“对于我们系统提供商来说,这个联合体意义很大,因为能根据市场需求一手资料开发贴合实际需求的新系统,避免资源浪费,将技术优势发挥至最佳。运营商与我们合作,则可快速、低成本的开发出满足自己运营需求的系统,并在业务投放过程中得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因而这是双赢的结果。”
数字背后
连续两年用户总量翻番,对有线数字电视意味着什么?
2007年底,综合各调研机构的数据,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量至少超过2600万(高限统计达2796万户)。将这个数字置入近两年的数字电视坐标系中,从05年底的600万,到06年底的1200万,连续两年实现翻番!
除了用户总量的翻番,以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领衔的“中心战场”全面告捷!北京、天津顺利整转120万、110万户,加上重庆和上海,四大直辖市的有线数字电视总量超过400万。
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敏感的用户诉求,使四大直辖市在第一波整体转换浪潮中显得“静悄悄”。不过,广泛调研、科学规划、扎实推进的风格,也为争取当地政府和民心的支持带来相当的加分效用,使之“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以天津为例,广电运营商通过与区、街道、居委会各级政府、组织的配合,加上市政府高达3亿元的财政支持,“低调”地在2007年完成110万用户的整转。
2008年1月1日,国务院的08年“一号文件”——《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正式出台,开宗明义地明确总体目标:“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切入点,加快推广和普及数字电视广播,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字电视产业链,实现数字电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传输与接人、用户服务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有线电视数字化的三年征程走下来,显然已经不仅是广电一家的事情,而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肩负着“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重任。作为以国务院“一号文件”的形式予以确认,其政治考量和社会意义不言而喻。
有线同仁的奋发自强,国家政策的明确指向,无疑使今天的有线数字电视行业,迎来自整体转换开始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随着用户数量的激增,服务体系的不完善、营销招法的不丰富、商务平台的不开放,都在制约着有线数字电视的下一步大发展。
实际上,在2007年,思维和行动走在前面的运营商,如北京歌华、湖南有线等,都正在完成“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体制与机制转换。
转轨的进程,同步植入了产业勃兴的基因,势必引发资本市场的密切关注。2007年中,无论是在火爆牛市的A股市场,还是大洋彼岸的美国证券交易所,以及私募股权基金(PE)、风险投资(VC),都让中国数字电视的运营商、制造商、服务商发掘到成色十足的资本金矿。例如,充沛的资本流动性,帮助运营商成功完成定向增发、进行全省整合,代表者如陕西广电网络;潜力巨大的中国数字电视概念,帮助制造商成功IPO,代表者如永新同方(永新视博);明确的政策环境,帮助服务商吸引到VC和PE的青睐,代表者如“杭州视线”,这家数字电视休闲游戏开发商在07年底前的首轮融资即达1000万美元之巨——让人依稀记起当年互联网大潮初起时的资本盛宴!
有成绩、有欣喜、有机遇,更应该看到挑战和危机,这是2007年留给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的深刻印记。面对发展中的新问题,我们认为,双向平台、服务体系和互动业务,将是贯穿2007~2008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行业主旋律——
双向平台
IPTV的地面攻势,直播星和地面波的空中夹击,逼着有线走向双向,但EPON+EoC的行业标准化进展亟待加速!
实际上,有线面对的竞争态势从未像2008年这样紧迫。一方面,电信运营商在2007年埋头深耕IPTV,虽然用户基数依然较小,但增长率甚快,销售额增长斜率则远远高于有线,在部分地区已开始出现有线用户倒戈迹象;另一方面,随着08年4月直播星升空、国标地面数字电视全面开播,也将分流相当一部分有线用户。这种空地夹击,逼着有线运营商只能加快双向改造,并借助奥运契机力推高清王牌。
如果说高清的制约瓶颈是内容供应,那么双向化改造的主动权则完全把握在有线网络运营商手中。汲取有线行业的历史教训,确立指导性的标准框架,是双向化改造的成败关键。
从目前情况看,“EPON+EOC”的风头较健,但与电信相比,整体思路和行业标准进程尚有较大差距。
根据广播电视规划院调查显示,全国实际开通双向业务的有线用户只有117万,双向网络理论上覆盖用户总数为1500万,比例并不高。双向用户中,58%还是采用CM方式,只有18%为EPON方式。相比之下,中国电信已经确定了FTTH的技术路线,即“先使用技术成熟的EPON,继续跟进GPON的进展”;近期还要大力挖掘铜缆资源,以FTTN+DSL(光纤到节点+各种DSL技术,如ADSL2+、VDSL2等)方案为主,逐步实现“光进铜退”。从2008年起,中国电信各省分公司将会加大EPON建设,未来三年FTTH用户数将会保持每年2~3倍增长。
在07年5月前,中国电信已完成4轮EPON设备测试,并制定了多个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行业标准,这为下一轮的固网宽带建设和竞争奠定了基础。而广电由于动手测试较晚,还没制定出适合广电双向网络的“EPON+EoC”行业标准。
毕竟,技术特色和业务应用有着显著差别,这就造成有线的EPON建设存在诸多问题:由于EPON标准相对松散,即使采用相同的上层协议,但不同厂家私有协议的存在,使多个设备之间无法互联、互通,兼容性难以保证;由于缺乏EOC在有线网络中的大规模应用,无论是设备的稳定性还是用户实际接入带宽、设备及系统的兼容、网管的承受能力都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数字电视服务年
服务做得好,口碑就是品牌;服务做不好,口碑就是毒药。
“过去几年,有线运营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整体转换上,用户量上来之后,就一定要注意服务质量的提升,”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强调,“运营商的服务质量和老百姓之间的需求,要变成和谐共赢而不是激烈矛盾,才能真正激发有线数字电视的活力!”
“前两天我们刚召集全国的有线网络运营商开了一个会,”王效杰告诉记者,“主题就是服务,要把2008年做成有线电视的服务年。”——这可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踏踏实实的行动,“我们将在今年推出两大规范,对有线数字电视的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指导和规范,”王效杰说。
首先,建立一系列量化的硬性指标规范。比如,整体转换后,必须提供的基本包节目数量、信息服务的内 容、Call Center的客服座席容量与当地用户总量的配比、用户故障报修的响应时间、辖区营业厅的数量、收费渠道等等。“走向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是确保有线数字电视服务体系质量的根本,”王效杰认为,“这也是整体转换带动有线运营商升级转型的最新课题。”
尤其,“在信息服务的内容方面将提出量化要求,”王效杰告诉记者,“目前,各地的信息平台是搭建起来了,但如果内容不充实、实用,老百姓根本感受不到数字电视信息服务对生活的重要性,就失去了建设的初衷。”
其次,通过健全广电监测网络,对各地有线网络的服务质量实时监测。“现在,广电监测中心的检测网已经基本建成,通过这套网络平台,不但可以通过各地有线前端监控节目播出情况,还能实时查阅各地的信息服务,”王效杰表示,“利用先进的技术平台,规范服务的提升,帮助有线运营商尽快从粗犷管理向精细化管理升级。”
互动业务
互动业务需要联合拓展,思路、平台和模式应该如何?
在07年的采访中,记者从一家地网运营商处了解到,发展一名数字电视用户的成本,不仅仅是机顶盒赠送,还要计算网络改造、Call Center建设及人工维护等成本分摊,总计约1100元/户。显然,仅仅靠不多的收视费上调溢价,运营商很难快速化解债务负担。这种情况在整合与整转同步进行的地区更为明显。
所以,开展互动增值业务,是有线运营商的不二之选。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具有天生互动属性的IPTV,”中辉世纪传媒公司总裁蔡恒平说,“从电信IPTV的运营数据看,用户最看重信息数量及更新率;有线运营商作为互动业务平台管理商,也应该想方设法提高这两个指标。”
蔡恒平提出,首先应将业务分成“意识形态”及“非意识形态”类业务;其次要对功能性业务和内容性业务进行区分。“功能性业务(如VOD)与运营平台密切相关,因此运营商应自行搭建平台,而对内容型的非意识形态业务,则应最大限度地开放给SP、CP去做。”
但是,阻碍第三方服务商进入有线平台的,不仅仅是条块分割的辖区体系,还有具体的平台限制。
“网有了、双向盒子也发下去了,也有很多SP、CP希望与广电合作,但运营商要开展互动增值业务,发现还缺3个平台,”同洲视讯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昕告诉记者。
首先是业务支撑平台。如果没有这个平台,则有线网络无法通过标准接口顺畅挂接第三方服务。
其次是计费运营平台。“有线与电信竞争,必须紧跟对手动态推出不同的产品组合、价格组合,目前有线多使用SMS系统,无法对多业务进行捆绑、分账处理,必须升级到BOSS系统。”
第三是节目平台。“对于互动业务来说,电视台提供的节目源非常有限,要提升用户度的满意度,还要引进大量节目源,如影视、音乐、教育等。除歌华这样的大型运营商,只有几十万用户的小型运营商基本没能力自行做节目平台,”马昕说,“因此我们要在运营商和内容商之间做一个平台,使双方业务能够方便对接、嫁接。”
除了平台外,互动业务所需的巨额资金投入也是一道门槛。大城市的运营商不但具备资金优势,而且规模化有助于降低成本。由此,以大运营商为龙头,实施跨区域的业务联合模式日渐成熟。最成功者如华夏视联,作为全国性VOD运营平台,签约城市已达20多个,还有100多个城市有合作意向。
但是,VOD也有一些致命问题,即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且收费较高,造成用户接受度低。
对此,马昕及蔡恒平不约而同表示,短期内可采用功能性业务带动内容性业务的发展思路。“在普通电视节目上实现时移、暂停、关联搜索等,都是我们正与运营商伙伴主推的业务,08年增长可期。”马昕表示。
在与运营商的合作模式上,蔡恒平介绍说,“其一是共同投资搭建数字化电视运营管理平台;其二是为地网运营商开发、设计及建设增值业务运营平台,并提供内容及运营支持。”据悉,目前云南等11个省市的运营商已通过成立合资公司、项目合作等方式与中辉开展业务。
马昕则认为,介入实际运营易陷入运营商内部的管理纷争,因此未来更希望通过平台合作、分账等方式发展业务。
在2007年出现的合作模式,还有运营商直接投资技术开发商,依托其技术力量开发满足自己需求的业务,如北京歌华5000万注资茁壮、投资2400万与数码视讯等成立数字电视联合体等。
“在联合体中,数码视讯主要承担电视电子商务、彩票业务等平台安全系统的开发,”数码视讯技术商务部总经理张燕燕告诉记者,“对于我们系统提供商来说,这个联合体意义很大,因为能根据市场需求一手资料开发贴合实际需求的新系统,避免资源浪费,将技术优势发挥至最佳。运营商与我们合作,则可快速、低成本的开发出满足自己运营需求的系统,并在业务投放过程中得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因而这是双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