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德育教育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而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我认为,德育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寻求生活的教育途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一、以学生为本,浓化校园人文气息
以人为本的教育中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组织下的每一个教育环节、对学校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的处理过程、无意识下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有可能构成一种环境,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要想在平静的水面上击打出浪花,只轻轻拍打一下是不行的,而应把手插入水中,用力推动,且越是持续推动,则后浪推前浪,水势汹涌。现在的农村学生大多也是独生子女,再加上他們身上存在不太注意个人卫生、言行举止欠妥、爱与老师顶嘴、逆反心理强烈等弊病,很多老师会把他们当作是包袱,这样,这些学生有教学问题就很难得到及时解决。作为老师,不能只讲分数不讲关爱,要在学生心头上翻起持久汹涌的道德“巨浪”,只轻轻“搅动”一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摆脱功利思想,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热爱学生,热情、真诚地帮助学生,以教育者的责任感去努力完成一项项艰巨的德育工程,让学生在想像性的情感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激荡、认识、升华。
另外,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的信任感。由于初中生还处在偶像崇拜的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增强个人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起到表率作用,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真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使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
二、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在农村学校,学生思想虽然比较单纯,但有些学生也存在着性格孤僻、不合群等现象,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必要的,而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现在的农村学生越来越独立,他们不再以老师为权威,他们已逐渐有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它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前进。
我所带的班级,有两位男生因一些生活琐事而发生摩擦,先是恶言相向,继而打起架来,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获知此事后,我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心平气和地找他俩了解情况,跟他们说做人的道理,告诉他们同学之间和平相处的方法。最后我开了一个以“团结、友情、亲情”为主题的班会,还特意将这两名学生编在同一个小组,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学生们的情绪高涨,竞相参与,而那两名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走到一起……
其实,真正能触及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的,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号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三、与社会、家庭紧密联系,建立起合理的教育体系
当今社会已今非昔比,信息量异常丰富,家庭结构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而我们农村学生接触各种信息的机会也在逐渐增多,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教育功能就受到了冲击。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应把学校、社会、家庭紧密联系起来,调动起所有的教育力量、教育资源,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丰富起来,这样教育效果就能得到不断提高,不断巩固。如我们学校请来有关专家来校进行感恩教育专题会,请来派出所的同志来校开讲座,同学们听了报告中感人的故事,思想上受到巨大的震动和感触,法制观念不知不觉在心中扎下了根。在课余时间,我常通过家访或电话等形式跟家长联系,跟家长们聊他们孩子的成长历程或存在的问题,以及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既完成了我们的工作,同时也能得到家长们的信任和肯定,孩子在学校得到老师的关心,家长们也就放心了。
一位伟人说过:“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要竭力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没有道德、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而当代中小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因此,教育者理应尽可能地做到“口吐莲花”,竭力使学生“顽石点头”,让学生冷漠的心灵激起情感的浪花,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以学生为本,浓化校园人文气息
以人为本的教育中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组织下的每一个教育环节、对学校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的处理过程、无意识下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有可能构成一种环境,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要想在平静的水面上击打出浪花,只轻轻拍打一下是不行的,而应把手插入水中,用力推动,且越是持续推动,则后浪推前浪,水势汹涌。现在的农村学生大多也是独生子女,再加上他們身上存在不太注意个人卫生、言行举止欠妥、爱与老师顶嘴、逆反心理强烈等弊病,很多老师会把他们当作是包袱,这样,这些学生有教学问题就很难得到及时解决。作为老师,不能只讲分数不讲关爱,要在学生心头上翻起持久汹涌的道德“巨浪”,只轻轻“搅动”一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摆脱功利思想,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热爱学生,热情、真诚地帮助学生,以教育者的责任感去努力完成一项项艰巨的德育工程,让学生在想像性的情感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激荡、认识、升华。
另外,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的信任感。由于初中生还处在偶像崇拜的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增强个人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起到表率作用,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真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使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
二、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在农村学校,学生思想虽然比较单纯,但有些学生也存在着性格孤僻、不合群等现象,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必要的,而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现在的农村学生越来越独立,他们不再以老师为权威,他们已逐渐有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它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前进。
我所带的班级,有两位男生因一些生活琐事而发生摩擦,先是恶言相向,继而打起架来,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获知此事后,我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心平气和地找他俩了解情况,跟他们说做人的道理,告诉他们同学之间和平相处的方法。最后我开了一个以“团结、友情、亲情”为主题的班会,还特意将这两名学生编在同一个小组,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学生们的情绪高涨,竞相参与,而那两名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走到一起……
其实,真正能触及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的,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号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三、与社会、家庭紧密联系,建立起合理的教育体系
当今社会已今非昔比,信息量异常丰富,家庭结构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而我们农村学生接触各种信息的机会也在逐渐增多,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教育功能就受到了冲击。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应把学校、社会、家庭紧密联系起来,调动起所有的教育力量、教育资源,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丰富起来,这样教育效果就能得到不断提高,不断巩固。如我们学校请来有关专家来校进行感恩教育专题会,请来派出所的同志来校开讲座,同学们听了报告中感人的故事,思想上受到巨大的震动和感触,法制观念不知不觉在心中扎下了根。在课余时间,我常通过家访或电话等形式跟家长联系,跟家长们聊他们孩子的成长历程或存在的问题,以及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既完成了我们的工作,同时也能得到家长们的信任和肯定,孩子在学校得到老师的关心,家长们也就放心了。
一位伟人说过:“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要竭力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没有道德、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而当代中小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因此,教育者理应尽可能地做到“口吐莲花”,竭力使学生“顽石点头”,让学生冷漠的心灵激起情感的浪花,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