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思维活动,即发掘人类未发现的领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而创造性主要是发现问题,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去联想事物、感知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在抽象的数学学习中尤为重要。在本文当中将会着重议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造思维;数学教学;小学
一、 引言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当学生学习数学时,应该利用创造性思维去感知、记忆、联想、理解数学知识。在过去,由于应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错误地把教师作为主体,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举手发言,在课后不愿意主动学习,缺乏思维创新能力。因此,小学老师应该审视传统教育方式,采用更为合适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 营造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传统教育当中,老师总是倾向于去做一个演讲者,而学生就是下面的观众,两者之间几乎没有互动。同时繁多的板书以及死板的讲课方式导致学生厌恶上课学习,并且缺乏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互动性。这些都制约着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导致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受阻,难以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都离不开思维活动。那么创新性的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去发现问题,更加善于去解决问题。
三、 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总是会布置很多练习题,希望学生能通过大量练习去熟练知识,但是繁多的练习题让学生压力很大,所以敷衍了事。课堂氛围严肃死板,老师威严,因此学生压力大,不愿意去问老师问题。教师一味自己讲课,忽视学生的参与度,导致学生上课不集中注意力。因此,只有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氛围,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老师不应该作为主体,一味地去讲课本的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且让学生敢于去提出质疑。在这些实践活动当中,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去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解释生活问题和理解数学模型。
四、 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通常不被传统观念束缚,能够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以下几种方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一是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就是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问题。这个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去拓宽思路,活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就是应该敢于反其道而行之,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统一问题时,会有新的发现。在数学当中,逆向思维方法更为重要。很多时候,即使最简单的运算也有运用逆向思维。
二是纵横联系法。纵横联系法即是将要解决的问题联系到其他的事物,建立系统性的知识构架。任何问题都需要去结合多个知识点。在数学当中,学生解决大多数问题都需要联合运算、几何等多个知识点。研究知识共性,更容易擦出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时,有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其面积计算公式:S=a×h×12(S为面积,a为底长,h为高)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共性S=a×b(S为面积,a为长,b为宽)。可以用硬纸板制作长方形,再将其剪裁为两个三角形,然后通过操作、观察得出“12”的来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通过这种知识点的联系,新知与旧知的连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不仅有助于记忆,还能够形成网状的知识结构,提升了知识的系统性。
三是多维发散性思维。美国某位心理学家指出,发散性是创造的核心。多维发散性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与层次去思考单一的问题,从而发现新的规律,得到新的解题方式。它主要是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在数学学科上,大多是角度不同,但结果相同。这种思维在学生解题时体现较多,因此教师可以在习题讲解时注意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在进行以下习题解答时:施工队原计划20天完成工程,现3天完成了16,照此速度,还需几天修完?能提前几天?学生在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方法:
归一法:1-1616÷3=15天,20-3-15=2天;
倍比法:3×1÷16=18天,18-3=15天,20-18=2天;
分数解题法:3÷16÷1=18天,18-3=15天,20-18=2天。
还可以在学生完成解题后,进行扩展,联系实际情况,假设一些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深入运用:天气预报未来4天会有大雨,可能耽误工期,为保证施工按计划完成,需要提高速度的百分比约为多少?
归一法:施工速度为:1-16÷(20-3-4)=578,原速度为16÷3=118,即可得到提速为578-118÷118=36234,化为百分数约为15.38%。
倍比法:1-16÷16=5,即在3天后的时间,施工工程量为原来的5倍,时间变为20-3-4=13,为3天133的倍,所以速度为原来速度的1513倍,即提速为1513-1÷1=213,化为百分数约为15.38%。
通过这种多方法解题的教学,学生养成了多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
五、 结束语
简而言之,小学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老师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通过塑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李荟.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3):23.
[2]張玉昌.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小学数学基础教育[J].学周刊,2013,(20):131.
[3]董晓军.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师版,2013,(30):103.
[4]杨冬云.浅谈小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96-98.
作者简介:
卢雪珠,福建省大田县城关第一小学。
关键词:创造思维;数学教学;小学
一、 引言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当学生学习数学时,应该利用创造性思维去感知、记忆、联想、理解数学知识。在过去,由于应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错误地把教师作为主体,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举手发言,在课后不愿意主动学习,缺乏思维创新能力。因此,小学老师应该审视传统教育方式,采用更为合适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 营造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传统教育当中,老师总是倾向于去做一个演讲者,而学生就是下面的观众,两者之间几乎没有互动。同时繁多的板书以及死板的讲课方式导致学生厌恶上课学习,并且缺乏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互动性。这些都制约着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导致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受阻,难以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都离不开思维活动。那么创新性的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去发现问题,更加善于去解决问题。
三、 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总是会布置很多练习题,希望学生能通过大量练习去熟练知识,但是繁多的练习题让学生压力很大,所以敷衍了事。课堂氛围严肃死板,老师威严,因此学生压力大,不愿意去问老师问题。教师一味自己讲课,忽视学生的参与度,导致学生上课不集中注意力。因此,只有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氛围,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老师不应该作为主体,一味地去讲课本的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且让学生敢于去提出质疑。在这些实践活动当中,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去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解释生活问题和理解数学模型。
四、 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通常不被传统观念束缚,能够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以下几种方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一是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就是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问题。这个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去拓宽思路,活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就是应该敢于反其道而行之,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统一问题时,会有新的发现。在数学当中,逆向思维方法更为重要。很多时候,即使最简单的运算也有运用逆向思维。
二是纵横联系法。纵横联系法即是将要解决的问题联系到其他的事物,建立系统性的知识构架。任何问题都需要去结合多个知识点。在数学当中,学生解决大多数问题都需要联合运算、几何等多个知识点。研究知识共性,更容易擦出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时,有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其面积计算公式:S=a×h×12(S为面积,a为底长,h为高)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共性S=a×b(S为面积,a为长,b为宽)。可以用硬纸板制作长方形,再将其剪裁为两个三角形,然后通过操作、观察得出“12”的来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通过这种知识点的联系,新知与旧知的连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不仅有助于记忆,还能够形成网状的知识结构,提升了知识的系统性。
三是多维发散性思维。美国某位心理学家指出,发散性是创造的核心。多维发散性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与层次去思考单一的问题,从而发现新的规律,得到新的解题方式。它主要是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在数学学科上,大多是角度不同,但结果相同。这种思维在学生解题时体现较多,因此教师可以在习题讲解时注意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在进行以下习题解答时:施工队原计划20天完成工程,现3天完成了16,照此速度,还需几天修完?能提前几天?学生在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方法:
归一法:1-1616÷3=15天,20-3-15=2天;
倍比法:3×1÷16=18天,18-3=15天,20-18=2天;
分数解题法:3÷16÷1=18天,18-3=15天,20-18=2天。
还可以在学生完成解题后,进行扩展,联系实际情况,假设一些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深入运用:天气预报未来4天会有大雨,可能耽误工期,为保证施工按计划完成,需要提高速度的百分比约为多少?
归一法:施工速度为:1-16÷(20-3-4)=578,原速度为16÷3=118,即可得到提速为578-118÷118=36234,化为百分数约为15.38%。
倍比法:1-16÷16=5,即在3天后的时间,施工工程量为原来的5倍,时间变为20-3-4=13,为3天133的倍,所以速度为原来速度的1513倍,即提速为1513-1÷1=213,化为百分数约为15.38%。
通过这种多方法解题的教学,学生养成了多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
五、 结束语
简而言之,小学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老师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通过塑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李荟.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3):23.
[2]張玉昌.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小学数学基础教育[J].学周刊,2013,(20):131.
[3]董晓军.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师版,2013,(30):103.
[4]杨冬云.浅谈小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96-98.
作者简介:
卢雪珠,福建省大田县城关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