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遗憾,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离开了解题教育,单纯谈论数学的文化功用,其实是不可能也不可取的,甚至我也认识到,只有把解题教育研究到极致,才会有机会去普及数学的文化属性。”
热情与恶意并存的小愤青
2011年7月入职八中,这是曾文军正式教师身份的开始,但要论从事“教学”工作,站上讲台的时间,则要从小学算起了。十几年前,曾文军在村小时,经常协助数学老师刻录、油印试卷,给同学们判卷、讲题等,后来进入中学,班级组织兴趣小组,作为数学小组的负责人,利用周末给同学们出题讲题也便成了家常便饭,也许是这些经历让曾文军体会到作为教师的那份自豪,在后来报考高校选择专业时,没有太多的犹豫就定了师范类的数学。
入大学后,接触到的数学不仅仅只是中学时的模样,更深更广更本原,四年本科二年研究生的研习让曾文军深感目前的中学数学教育扭曲了数学的本来面貌,学生本应体会到的是数学的美、价值、成功与失败。但现实却是,数学成为了一串又一串抽象而无意义的公式符号,一个又一个辅助线,以及比人体神经网络还要密集的繁琐而无绪的平面图形,抑或是只有出题者才能想得出的数学技巧。
数学成为无聊的代名词,成为困难的同义语,中学数学教育成为单纯的解题教育。对这些现象,曾文军是怀有敌意的,在数学的万花园中,纯粹的解题教育不过是一朵朵恶之花。这些,便是曾文军入职之前的一切经历与心态,一位对数学怀有热情而对现实的中学数学教育怀有恶意的愤青而已。
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认同
入职前的心态总是会对此后的教学风格产生影响,但曾文军明白,要想在能力范围内作一点改变的实践,带给学生一点点不同的数学体验,其实是困难的。
他在带高三学生时,从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争取到了几节课,给他们讲数学,不讲解题,与高考无关,从数学发展至今的几次危机出发,尽己所知,梳理来龙去脉,企图刷新学生们对于数学的认知。曾文军希望同学们能做到对数學作为一种文化的认同,数学文化对其他文化的深远影响,数学文化对人类为何发展成如今现状的决定性作用……他对自己的评价是——“野心很大,却不知能否达到目的”。但在那几次讲座之后,没有同学会再来问他“老师,学数学究竟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
学科竞赛的艰辛之路
“很遗憾,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离开了解题教育,单纯谈论数学的文化功用,其实是不可能也不可取的,甚至我也认识到,只有把解题教育研究到极致,才会有机会去普及数学的文化属性。”
阴差阳错,曾文军走上了学科竞赛教练之路,这几乎可以说是中学数学解题教育的巅峰。上一届学生之中,曾文军与几名数学竞赛学生一起摸爬滚打,见证了他们在这条艰辛之路上的成长,过程中有大量的不容易。
小德同学是非常有希望进入当年全国决赛的,可是在9月的联赛赛场上由于发挥不佳而与省队失之交臂,回归高考后,由于长时间远离正常高考课程的学习,落下的课业太多,顿感压力三大。而平时,小德内心敏感,同学之间正常的举动都会被他视为不友好,甚至是敌意,再加之对竞赛失利的不甘,情绪一度很是低落,觉得自己在班上再也待不下去。终于在某一天晚上十点半,曾文军接到了小德母亲的电话,告知小德无法正常学习,请求休学。当时,曾文军刚刚结束一场后期竞赛工作的会议,疲惫不堪,打算第二天再找小德谈谈,但转念想到小德母亲电话中的心酸无奈,小德内心的焦虑无助,他立即改变了脚步的方向。
赶到小德家时,小德满腹委屈,诉说的是跟同学之间的一些小误会,实则是对现状的不满与对未来的迷茫。
面对小德的困苦,曾文军知道“重新唤起他对自己的自信,对改变现状的渴求是当务之急。谈竞赛失利的事实,让他有直面现实的勇气;谈竞赛失利的原因,让他客观认识自己的不足,不妄自菲薄;谈竞赛经历的过程,让他明白自己也可以百折不挠;谈回归高考,让他相信百折不挠的作为会迅速让自己走入正轨,回到高水平;谈同学之间的误会,让他有宽容他人的胸怀;谈家庭的期待,让他明白作为十八岁成人的责任与担当……”
那夜回家,星月不仁,曾文军想着小德逐渐平静下来的样子,心有戚戚。之后,小德表现稳定,每次考试都可以稳在年级前列,最终被北京大学录取。
在自制单中体会坚持的力量
曾文军说,他是个有强迫症的人,对于教学,从不将就。他希望提供给学生的,是能够给他们的最好的。到目前为止,对于他带的本届学生,他们没有教材、没有笔记本、没有配套的教辅资料、没有改错本,而只有他每天上课前发给学生们的一张单子,这张单子上的每个标点、每个公式、每个表格、每个图像都是曾文军从无到有制作设计的,里面会涵盖当天新课的知识点、例题及作业题,几乎每天一张,尽管工作量巨大,但曾文军与同学们约定,这三年的数学教学,都会以这样的模式进行,决不会使用任何一本课外资料。“我希望这一届结束的时候,看着每日一张积累两三年而成的讲义集,能切实体会到坚持的力量。”
在采访最后,曾文军告诉我们:“我个人的数学教育意图目前隐藏得几乎看不到痕迹,还原数学的本来面貌会一直是自己的追求,这些年,由于数学竞赛的任务,我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做这方面的工作,希望经年之后,自己依然保有一份初心,自由地给同学们阐释数学发展的脉络,它的伟大、光辉,还有数学本身挥之不去的无奈。”
热情与恶意并存的小愤青
2011年7月入职八中,这是曾文军正式教师身份的开始,但要论从事“教学”工作,站上讲台的时间,则要从小学算起了。十几年前,曾文军在村小时,经常协助数学老师刻录、油印试卷,给同学们判卷、讲题等,后来进入中学,班级组织兴趣小组,作为数学小组的负责人,利用周末给同学们出题讲题也便成了家常便饭,也许是这些经历让曾文军体会到作为教师的那份自豪,在后来报考高校选择专业时,没有太多的犹豫就定了师范类的数学。
入大学后,接触到的数学不仅仅只是中学时的模样,更深更广更本原,四年本科二年研究生的研习让曾文军深感目前的中学数学教育扭曲了数学的本来面貌,学生本应体会到的是数学的美、价值、成功与失败。但现实却是,数学成为了一串又一串抽象而无意义的公式符号,一个又一个辅助线,以及比人体神经网络还要密集的繁琐而无绪的平面图形,抑或是只有出题者才能想得出的数学技巧。
数学成为无聊的代名词,成为困难的同义语,中学数学教育成为单纯的解题教育。对这些现象,曾文军是怀有敌意的,在数学的万花园中,纯粹的解题教育不过是一朵朵恶之花。这些,便是曾文军入职之前的一切经历与心态,一位对数学怀有热情而对现实的中学数学教育怀有恶意的愤青而已。
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认同
入职前的心态总是会对此后的教学风格产生影响,但曾文军明白,要想在能力范围内作一点改变的实践,带给学生一点点不同的数学体验,其实是困难的。
他在带高三学生时,从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争取到了几节课,给他们讲数学,不讲解题,与高考无关,从数学发展至今的几次危机出发,尽己所知,梳理来龙去脉,企图刷新学生们对于数学的认知。曾文军希望同学们能做到对数學作为一种文化的认同,数学文化对其他文化的深远影响,数学文化对人类为何发展成如今现状的决定性作用……他对自己的评价是——“野心很大,却不知能否达到目的”。但在那几次讲座之后,没有同学会再来问他“老师,学数学究竟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
学科竞赛的艰辛之路
“很遗憾,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离开了解题教育,单纯谈论数学的文化功用,其实是不可能也不可取的,甚至我也认识到,只有把解题教育研究到极致,才会有机会去普及数学的文化属性。”
阴差阳错,曾文军走上了学科竞赛教练之路,这几乎可以说是中学数学解题教育的巅峰。上一届学生之中,曾文军与几名数学竞赛学生一起摸爬滚打,见证了他们在这条艰辛之路上的成长,过程中有大量的不容易。
小德同学是非常有希望进入当年全国决赛的,可是在9月的联赛赛场上由于发挥不佳而与省队失之交臂,回归高考后,由于长时间远离正常高考课程的学习,落下的课业太多,顿感压力三大。而平时,小德内心敏感,同学之间正常的举动都会被他视为不友好,甚至是敌意,再加之对竞赛失利的不甘,情绪一度很是低落,觉得自己在班上再也待不下去。终于在某一天晚上十点半,曾文军接到了小德母亲的电话,告知小德无法正常学习,请求休学。当时,曾文军刚刚结束一场后期竞赛工作的会议,疲惫不堪,打算第二天再找小德谈谈,但转念想到小德母亲电话中的心酸无奈,小德内心的焦虑无助,他立即改变了脚步的方向。
赶到小德家时,小德满腹委屈,诉说的是跟同学之间的一些小误会,实则是对现状的不满与对未来的迷茫。
面对小德的困苦,曾文军知道“重新唤起他对自己的自信,对改变现状的渴求是当务之急。谈竞赛失利的事实,让他有直面现实的勇气;谈竞赛失利的原因,让他客观认识自己的不足,不妄自菲薄;谈竞赛经历的过程,让他明白自己也可以百折不挠;谈回归高考,让他相信百折不挠的作为会迅速让自己走入正轨,回到高水平;谈同学之间的误会,让他有宽容他人的胸怀;谈家庭的期待,让他明白作为十八岁成人的责任与担当……”
那夜回家,星月不仁,曾文军想着小德逐渐平静下来的样子,心有戚戚。之后,小德表现稳定,每次考试都可以稳在年级前列,最终被北京大学录取。
在自制单中体会坚持的力量
曾文军说,他是个有强迫症的人,对于教学,从不将就。他希望提供给学生的,是能够给他们的最好的。到目前为止,对于他带的本届学生,他们没有教材、没有笔记本、没有配套的教辅资料、没有改错本,而只有他每天上课前发给学生们的一张单子,这张单子上的每个标点、每个公式、每个表格、每个图像都是曾文军从无到有制作设计的,里面会涵盖当天新课的知识点、例题及作业题,几乎每天一张,尽管工作量巨大,但曾文军与同学们约定,这三年的数学教学,都会以这样的模式进行,决不会使用任何一本课外资料。“我希望这一届结束的时候,看着每日一张积累两三年而成的讲义集,能切实体会到坚持的力量。”
在采访最后,曾文军告诉我们:“我个人的数学教育意图目前隐藏得几乎看不到痕迹,还原数学的本来面貌会一直是自己的追求,这些年,由于数学竞赛的任务,我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做这方面的工作,希望经年之后,自己依然保有一份初心,自由地给同学们阐释数学发展的脉络,它的伟大、光辉,还有数学本身挥之不去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