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凉山州普格县彝族人民的信仰主要是以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毕摩作为人与鬼神之间的媒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彝族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彝族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关键词】:毕摩文化;仪式;信仰
第一章:凉山州普格县彝族民间信仰简介
普格县是“阿都”和“所地”的聚居區,对彝族传统文化有较好的保留与传承。据普格县彝学会会长火补舍日所言,保守估计普格县现有的毕摩不过200位左右,毕摩是替民众祭祖、禳灾祛祸、祈福纳福,送灵归祖和占卜的祭司,也是人神和人鬼之间的信使。他们传递着人与鬼神之间的信息,调解人神与人鬼之间的矛盾。作为主持宗教仪式的毕摩,他们能歌擅诵、善书会画、阅历丰富、知识渊博,还精通文史、熟知彝族民间的风俗习惯、以及彝族的神话故事,有的还知晓彝医彝药,是彝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传播者,他们通晓彝文并通过在宗教仪式中以念诵经书内容的形式传播彝族文化。
第二章:宗教仪式简介
(一)“西奎保”[:由毕摩主持的一种祈福仪式,一般是每年都举行两到三次。],是为了将所有因自然界或他人施之于仪式主人家的一切天祟地邪、诅咒言语、语言之祟所产生的各种病魔邪怪返咒回去的仪式。是彝族民众每家每户都要做的宗教仪式,一般在全家人(成年的女儿不参与仪式)都到齐的情况下举行,如果有家庭成员不能到场则要拿他们经常穿的衣物代替,做“西奎保”仪式的时间一般只能选在虎、狗、马这三个日子。
(1)仪式准备:
要确定好适合做仪式的日子,并提前预约一位毕摩,在仪式当天主人家就要准备好一切需要准备的东西,包括仪式所需的牺牲通常是猪和鸡,树枝(用来制作各种神枝、神座等)。
(2)仪式过程:
① 放烟火、烫石净、报人丁等都与“惹里惹”都是相同的,只是“西奎保”是由毕摩主持的而“惹里惹”则是由仪式主人家的男主人主持的。
② 围绕:用牺牲和金银“曲石”在主事家的头上绕圈,目的在于将人身上的各种疾病祸患通过这种方式转嫁到牺牲和金银上。
③ 杀牲:猪和山羊是杀死,绵羊是捂死不能见血,鸡毕摩用刀敲击头部打死的,杀牲后将血盛在碗内交给毕摩,然后毕摩用树枝将牲血浇粘在神座上,以示献祭神灵。再用刀割鸡的嘴部放血,之后毕摩掰断鸡翅膀用嘴对鸡翅骨处吹气,使死去的鸡发出啼鸣声,若鸡不能发出声音则要重拿一只鸡做。
④ 报牲遣牲:毕摩将牲尸放在门口使头朝向门口(全为右侧卧头朝门口,依次为山羊、鸡),同时毕摩念诵经书向神灵或鬼报牺牲,让他们接受这些之后不在再仪式主人家的麻烦。
⑤ 中场休息,这时候仪式主人家就要开始杀牲,然后就要煮食牺牲肉,期间将烧肉献给神灵。
⑥ 断线除秽:毕摩用刀将家庭成员拿着的线割断(男的拿红线女的拿着蓝线)再缠绕到草鬼头上,以示与鬼和一切祸祟断绝关系,并转嫁到草鬼身上。最后,将草鬼、草把、神枝等收集起来合在一起,将羊角和鸡头挂在其中的一些神枝上,全部合在一起挂在仪式主人家的门口。
(二)“惹里惹”[:由以示主人家男主人主持的祈福仪式。],是通过杀牲祭祀禳灾祛祸祈求祖先保佑仪式主人家的家庭成员平安幸福的仪式,仪式牺牲一般是猪与鸡。是由仪式主人家男主人主持的,需要所有的家庭成员到场,若家里有成年但尚未出嫁的女儿则需要单独给她做仪式,日子一般除了蛇日之外都行。
(1)仪式准备:
首先仪式主人家要确定好做仪式的具体日子,仪式当天要先准备3根树枝和一捆草,还有一些石头,买好需要用的牺牲。
(2)仪式过程:
① 放烟火:彝语称“木古茨”在仪式主人家门口烧一些干草然后在其上面盖一些青草这样既可以产生大量的青烟,又不易燃烧出火苗,让袅袅升空的草烟通报神灵前来助法。
② 烫石净:彝语称“尔擦苏”。是将烧烫的石块放在家里然后浇点水使其发出哧哧的声音,将猪和鸡在发出的蒸汽上顺时针转一圈,即为除秽。
③ 报人丁:仪式主人家的全部家庭成员都坐在家门口,男主人按照夫妻长幼的顺序依次报每个庭成员的名字请祖先神保佑。
④ 围绕:用牺牲和前面准备的树枝在主人家的头上绕圈顺时针转9圈,目的在于将人身上的各种疾病祸患通过这种方式转嫁到牺牲上。
⑤ 杀牲:杀牺牲时要将猪蹄、肝、肺、肾等和鸡头、鸡翅膀、鸡屁股、鸡脚等做成烧肉,男主人拿这些烧肉和一杯白酒在门口重新报一次人丁然后向祖先和神灵祈求保佑仪式主人家能够平安健康。
⑥ 煮食牺牲肉:将牺牲肉煮食之后也代表仪式结束。
第三章:普格县毕摩文化在民众生活中的作用
一、积极作用
1.进行仪式时一般都需要家庭成员全部到场,主人家还会邀请邻居朋友参加,因而仪式场所也变成大家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促进邻里、亲友感情的平台。
2.宗教仪式活动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促进彝族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彝族人们的信仰源于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因此彝族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敬畏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治病救人,有的毕摩懂得彝医彝药,通过运用这些知识与宗教仪式相结合从而治好病人。毕摩在做宗教仪式时需要杀牲祭祀,使病人精神上得到安慰,也改善了病人的饮食从而治好病。
5.调解彝族社会中的某些矛盾。毕摩在彝族民众生活中的威望高,说话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许多矛盾都由他们出面调解。
6.为现代教育提供一些宝贵经验。毕摩在向弟子传授知识时,不只是单纯的教经书上的知识,还要求弟子要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与现代教育只一味让学生接受是完全相反的。
二、消极影响
1.导致人们太过于依赖宗教仪式,不能用辩证的思维去考虑事情。 2.耽误病情、花费更大。彝族人们在做宗教仪式时需要牲品来祭祀,花费在这些牲品上的錢比上医院看病的钱要多出许多,但是彝族人们更愿意花钱请毕摩做宗教儀式而不是去医院看病。更为重要的是,彝族人们一生病就忙着做各种宗教仪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耽误病情。
3.深信毕摩文化,忽视科技文化。人们相信毕摩文化的程度大大超过相信现代的医疗技术,这样可能会使许多在现代社会中不严重的疾病成为彝族人们身体健康的杀手。
第四章:普格县彝族毕摩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构想
1.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毕摩文化。要让彝族人们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接轨、正确认识毕摩文化的利与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续发扬其积极向上的优秀的部分,对于其消极落后的部分,要加以修改或剔除。
2.充分发挥毕摩文化的积极作用,让它与时代发展接轨,从而进一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积极作用。
3.利用毕摩文化对普格县彝族民众的影响,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以毕摩文化为代表的祭司制度是人类文明史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和规定了彝族民众的心理、审美价值和价值取向,所以要发挥毕摩文化在彝族人们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作用。
4.毕摩文化在道德熏陶、历史源流和文化底蕴方面,能对青少年起到非常好的教导作用,让彝族年轻学者重视毕摩文化信仰,找到科学发展与传统文化二者结合的切实可行之法。
5.加强普格县彝族地区的医疗保障,让彝族人们愿意去医院看病。同时也要加强普格县彝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加快科学文化的传播速度。
注释:
[1]:由毕摩主持的一种祈福仪式,一般是每年都举行两到三次。
[2]:由以示主人家男主人主持的祈福仪式。
参考文献:
【1】阿牛史日、吉郎伍野著:《凉山毕摩》,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2】四川省普格县志编撰委员会编《普格县志》
【3】中国彝族通史编撰委员会编《中国彝族通史第三卷》,云南出版集团
【4】巴莫阿依著:《彝族祖灵信仰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
【5】巴莫阿依著:《中国凉山彝族社会中的毕摩》,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2期,2000年6月
【6】蔡华、张可佳著:《民族学视野下的义诺彝族“吉觉”仪式》,中国民俗学网,2010年10月
第一章:凉山州普格县彝族民间信仰简介
普格县是“阿都”和“所地”的聚居區,对彝族传统文化有较好的保留与传承。据普格县彝学会会长火补舍日所言,保守估计普格县现有的毕摩不过200位左右,毕摩是替民众祭祖、禳灾祛祸、祈福纳福,送灵归祖和占卜的祭司,也是人神和人鬼之间的信使。他们传递着人与鬼神之间的信息,调解人神与人鬼之间的矛盾。作为主持宗教仪式的毕摩,他们能歌擅诵、善书会画、阅历丰富、知识渊博,还精通文史、熟知彝族民间的风俗习惯、以及彝族的神话故事,有的还知晓彝医彝药,是彝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传播者,他们通晓彝文并通过在宗教仪式中以念诵经书内容的形式传播彝族文化。
第二章:宗教仪式简介
(一)“西奎保”[:由毕摩主持的一种祈福仪式,一般是每年都举行两到三次。],是为了将所有因自然界或他人施之于仪式主人家的一切天祟地邪、诅咒言语、语言之祟所产生的各种病魔邪怪返咒回去的仪式。是彝族民众每家每户都要做的宗教仪式,一般在全家人(成年的女儿不参与仪式)都到齐的情况下举行,如果有家庭成员不能到场则要拿他们经常穿的衣物代替,做“西奎保”仪式的时间一般只能选在虎、狗、马这三个日子。
(1)仪式准备:
要确定好适合做仪式的日子,并提前预约一位毕摩,在仪式当天主人家就要准备好一切需要准备的东西,包括仪式所需的牺牲通常是猪和鸡,树枝(用来制作各种神枝、神座等)。
(2)仪式过程:
① 放烟火、烫石净、报人丁等都与“惹里惹”都是相同的,只是“西奎保”是由毕摩主持的而“惹里惹”则是由仪式主人家的男主人主持的。
② 围绕:用牺牲和金银“曲石”在主事家的头上绕圈,目的在于将人身上的各种疾病祸患通过这种方式转嫁到牺牲和金银上。
③ 杀牲:猪和山羊是杀死,绵羊是捂死不能见血,鸡毕摩用刀敲击头部打死的,杀牲后将血盛在碗内交给毕摩,然后毕摩用树枝将牲血浇粘在神座上,以示献祭神灵。再用刀割鸡的嘴部放血,之后毕摩掰断鸡翅膀用嘴对鸡翅骨处吹气,使死去的鸡发出啼鸣声,若鸡不能发出声音则要重拿一只鸡做。
④ 报牲遣牲:毕摩将牲尸放在门口使头朝向门口(全为右侧卧头朝门口,依次为山羊、鸡),同时毕摩念诵经书向神灵或鬼报牺牲,让他们接受这些之后不在再仪式主人家的麻烦。
⑤ 中场休息,这时候仪式主人家就要开始杀牲,然后就要煮食牺牲肉,期间将烧肉献给神灵。
⑥ 断线除秽:毕摩用刀将家庭成员拿着的线割断(男的拿红线女的拿着蓝线)再缠绕到草鬼头上,以示与鬼和一切祸祟断绝关系,并转嫁到草鬼身上。最后,将草鬼、草把、神枝等收集起来合在一起,将羊角和鸡头挂在其中的一些神枝上,全部合在一起挂在仪式主人家的门口。
(二)“惹里惹”[:由以示主人家男主人主持的祈福仪式。],是通过杀牲祭祀禳灾祛祸祈求祖先保佑仪式主人家的家庭成员平安幸福的仪式,仪式牺牲一般是猪与鸡。是由仪式主人家男主人主持的,需要所有的家庭成员到场,若家里有成年但尚未出嫁的女儿则需要单独给她做仪式,日子一般除了蛇日之外都行。
(1)仪式准备:
首先仪式主人家要确定好做仪式的具体日子,仪式当天要先准备3根树枝和一捆草,还有一些石头,买好需要用的牺牲。
(2)仪式过程:
① 放烟火:彝语称“木古茨”在仪式主人家门口烧一些干草然后在其上面盖一些青草这样既可以产生大量的青烟,又不易燃烧出火苗,让袅袅升空的草烟通报神灵前来助法。
② 烫石净:彝语称“尔擦苏”。是将烧烫的石块放在家里然后浇点水使其发出哧哧的声音,将猪和鸡在发出的蒸汽上顺时针转一圈,即为除秽。
③ 报人丁:仪式主人家的全部家庭成员都坐在家门口,男主人按照夫妻长幼的顺序依次报每个庭成员的名字请祖先神保佑。
④ 围绕:用牺牲和前面准备的树枝在主人家的头上绕圈顺时针转9圈,目的在于将人身上的各种疾病祸患通过这种方式转嫁到牺牲上。
⑤ 杀牲:杀牺牲时要将猪蹄、肝、肺、肾等和鸡头、鸡翅膀、鸡屁股、鸡脚等做成烧肉,男主人拿这些烧肉和一杯白酒在门口重新报一次人丁然后向祖先和神灵祈求保佑仪式主人家能够平安健康。
⑥ 煮食牺牲肉:将牺牲肉煮食之后也代表仪式结束。
第三章:普格县毕摩文化在民众生活中的作用
一、积极作用
1.进行仪式时一般都需要家庭成员全部到场,主人家还会邀请邻居朋友参加,因而仪式场所也变成大家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促进邻里、亲友感情的平台。
2.宗教仪式活动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促进彝族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彝族人们的信仰源于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因此彝族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敬畏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治病救人,有的毕摩懂得彝医彝药,通过运用这些知识与宗教仪式相结合从而治好病人。毕摩在做宗教仪式时需要杀牲祭祀,使病人精神上得到安慰,也改善了病人的饮食从而治好病。
5.调解彝族社会中的某些矛盾。毕摩在彝族民众生活中的威望高,说话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许多矛盾都由他们出面调解。
6.为现代教育提供一些宝贵经验。毕摩在向弟子传授知识时,不只是单纯的教经书上的知识,还要求弟子要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与现代教育只一味让学生接受是完全相反的。
二、消极影响
1.导致人们太过于依赖宗教仪式,不能用辩证的思维去考虑事情。 2.耽误病情、花费更大。彝族人们在做宗教仪式时需要牲品来祭祀,花费在这些牲品上的錢比上医院看病的钱要多出许多,但是彝族人们更愿意花钱请毕摩做宗教儀式而不是去医院看病。更为重要的是,彝族人们一生病就忙着做各种宗教仪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耽误病情。
3.深信毕摩文化,忽视科技文化。人们相信毕摩文化的程度大大超过相信现代的医疗技术,这样可能会使许多在现代社会中不严重的疾病成为彝族人们身体健康的杀手。
第四章:普格县彝族毕摩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构想
1.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毕摩文化。要让彝族人们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接轨、正确认识毕摩文化的利与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续发扬其积极向上的优秀的部分,对于其消极落后的部分,要加以修改或剔除。
2.充分发挥毕摩文化的积极作用,让它与时代发展接轨,从而进一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积极作用。
3.利用毕摩文化对普格县彝族民众的影响,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以毕摩文化为代表的祭司制度是人类文明史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和规定了彝族民众的心理、审美价值和价值取向,所以要发挥毕摩文化在彝族人们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作用。
4.毕摩文化在道德熏陶、历史源流和文化底蕴方面,能对青少年起到非常好的教导作用,让彝族年轻学者重视毕摩文化信仰,找到科学发展与传统文化二者结合的切实可行之法。
5.加强普格县彝族地区的医疗保障,让彝族人们愿意去医院看病。同时也要加强普格县彝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加快科学文化的传播速度。
注释:
[1]:由毕摩主持的一种祈福仪式,一般是每年都举行两到三次。
[2]:由以示主人家男主人主持的祈福仪式。
参考文献:
【1】阿牛史日、吉郎伍野著:《凉山毕摩》,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2】四川省普格县志编撰委员会编《普格县志》
【3】中国彝族通史编撰委员会编《中国彝族通史第三卷》,云南出版集团
【4】巴莫阿依著:《彝族祖灵信仰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
【5】巴莫阿依著:《中国凉山彝族社会中的毕摩》,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2期,2000年6月
【6】蔡华、张可佳著:《民族学视野下的义诺彝族“吉觉”仪式》,中国民俗学网,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