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安妮·普鲁是一位依然活跃在世界文坛上的美国女性作家,代表作品有《船讯》《断背山》等。近几年来,语篇分析的研究视角不仅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同时应用的范围也愈加的广泛且深入,作为一门新兴的理论研究学科,它不仅对文学语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对文本的理解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目前学界并没有从这方面对安妮·普鲁进行研究,本文就将以此为切入点,试由语篇分析角度看安妮·普鲁的文学语言。
关键词:安妮·普鲁 语篇分析 文学语言
安妮·普鲁这个名字对我国的读者来说有些陌生,但提到2006年上映的电影《断背山》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部电影的剧本正是改编于安妮·普鲁的同名短篇小说,电影的大获成功使得安妮·普鲁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与重视,其他作品也受到了全球读者的热捧与推崇。同时,也使得她走入了我国读者与研究者的视野。
安妮·普鲁(Annie Proulx,1935-)是一位依然活跃在世界文坛上的美国女性作家,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安妮·普鲁虽然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但她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强烈的反映,代表作品有《心灵之歌及其他》《船讯》《断背山》《明信片》《老谋深算》以及《怀俄明故事集》系列。安妮·普鲁总是用女性特有的视角捕捉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与精神境遇,因此她的作品总是受到文学界和评论界的一致认可与好评,这也为她赢得了美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福克纳奖、薇拉文学奖等美国文学界重量级奖项。
近几年来,语篇分析的研究视角不仅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同时应用的范围也愈加的广泛且深入,作为一门新兴的理论研究学科,它不仅对文学语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对文本里理解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目前学界并没有从这方面对安妮·普鲁进行研究。而性格鲜明的语言又是安妮·普鲁文学作品备受读者喜爱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安妮·普鲁作品的语言风格实屬必要。本文就将以此为切入点,试由语篇分析角度看安妮·普鲁的文学语言。
一 语篇分析与文学研究
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和角度,语篇分析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并在此之后有了长足性的发展,语篇分析的运用不仅拓宽了语言学的研究理论范围,同时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也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文学研究的运用上。
首先,文学研究中的语篇分析。文学研究中的语篇分析是一个意义上的单位,也就是此时作为语义单位的它不再是形式单位,这种分析实际上是一种超句法分析形式,是一种将语篇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本质分析。对一部文学作品来说,读者需要通过具有完整性的语篇来完成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分析,一部作品实际上包含着多种多样的语言特征,也就是说语篇分析中包含着许多的因素,如语篇、情景语境、读者等,这些因素就是连接语篇分析与文学研究的中间桥梁,在多种因素的相互融合中才能真正分析出文学作品整体语篇的语言色彩与特色。文学作品的语篇不同于其他,它都是作者自己创造的语境,因此可以说明语篇实际上决定着语境的形成,因此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语篇都会形成不同的语言境遇,但由于作者对读者理解能力和期待视野的把握,不同作者的语篇结构会形成文学上的互文性,由此可知,文学语篇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个人风格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文学研究中语篇分析运用的理论依据。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承载者,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由此可知,语言学与文学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与交集,同时语言学理论方法与文学批评的相互渗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可以说语篇分析与与文学研究的相结合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叙事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如果将不同作品的文学语言结构进行相互的对比可以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作品本身或者作者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技巧,同时通过语篇分析角度对文学作品语言的研究还可以矫正某些语言学理论上的缺陷或者漏洞。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面前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这种理解虽然存在着某种主观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原则,这就是“自然化”的原则理论。有些作家的作品非常的晦涩难懂,普通的读者并不能发现其中蕴藏着的真正意义。实际上,文学作品都是可以被解读、被理解的,通过语篇分析的“自然化”过程就可以逐步揭开晦涩难懂的语言形式,从而通过文学语言真正地理解作品的本身以及作品的真实性与连贯性。
二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真实性
虽然安妮·普鲁迄今仅仅发表过为数不多的作品,但安妮却是文坛公认的语言天才,她始终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描写着那些即将被人们遗忘的地区,那些即将消失的事物和景象。与别的作家不同,她的文学语言总是在粗犷豪放中带着无比的真实性。
首先,在语篇分析中寻找表面的语言真实。在语篇中寻找表面真实是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有些作家的作品总是打破常规,在支离破碎中进行推进故事情节或者表现思想内涵,这实际上都给读者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与困难,在语篇中寻找表面的真实有助于化解陌生化的语言形式,从而在不断的调节中使得作品最大程度地恢复到自然状态。安妮·普鲁的作品执着于对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描绘,同时她还在作品中大量地运用了家乡康涅狄格州的方言,加之对象征、比喻等艺术技巧的运用,使得安妮·普鲁作品的语言并不是很容易让人理解认知,这样的语言运用会带给读者一种夸张且荒诞的感觉,从而让读者觉得无法运用传统的阅读方式进行理解,实际上,读者通过对语篇中的语境、情景的分析就可以得到存在于作品表面的真实,即读者通过自我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隐藏在象征、比喻背后的严肃创作态度和深刻思想意义,作者也正是通过这种表面的真实来呈现作品内在的意义,总之,安妮·普鲁用适度的荒谬向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相当真实的生活世界。
其次,在看似无意义、凌乱中寻找语言真实。有些作家作品的语言呈现出一种支离破碎之感,他们习惯于在杂乱无章和无所顾忌中来进行叙事。安妮·普鲁作品的语言虽然没有达到杂乱无章、支离破碎之状,但从总体上说,其作品的语言还是突破了传统的叙述习惯,从而让读者并不真正找到语言的真实所在。安妮·普鲁一直执着于对美国西部历史文化和精神的描写与探索,其笔下的西部早已经超越了原本地理概念上的西部,而是成为了某种精神的代表。在语言的描写的过程中,安妮·普鲁加入了许多神话故事以及历史传说,同时还加入了许多的现代语言,从而让读者一方面读到了古老落后中的西部,但另一面又让读者了解到了现代且精神匮乏的西部,但这样的语言思维习惯却在无形中产生了一种凌乱之感,使得整部作品看不到任何的真实性。从语篇分析角度上看,这种看似无意义的语言联结实际上真实地记录了西部地区人们的生活变化以及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同时也更加真实地表现出了西部人们在精神上的迷茫与孤独,两者之间是相互对应的。 三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连贯性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除了真实性之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连贯性,连贯同时也是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际上是支撑整部作品的结构概念,与作品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语篇种语言的连贯性实际上表明了作品的整体性与目的性。
首先,在自我构建中得到语言的连贯性。安妮·普鲁的叙事结构与传统的叙事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不同,正是这样的不同使得其作品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缺少必要的连贯性。叙事结构决定着作品中各个情节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对叙事结构的掌握也就理解明白了作品整体的逻辑结构和句法结构,同时也就掌握了整部作品故事发展的脉络。在安妮·普鲁的认知中,她认为叙述者不应该过多地影响整个叙述过程,读者应该有能力根据自我的阅读能力或者理解能力去构建整体的叙事空间,从而在弥补空白或者整理凌乱信息中理清语言的连贯性,如果作者过多地对作品进行整体上的干涉,那么反而影响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安妮·普鲁认为作品的叙事结构理应为语言服务,脱离语言的叙事结构就是造成作品的支离破碎与理解上的困难,因此读者必须在语篇的自我构建中找到语言的连贯性,从而在总体上把握作品的整体风格。
其次,语篇连贯性体现出的语言风格。通过语篇分析得到语言的连贯性可以让读者在整体上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这也就更加容易地把握作品本身以及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纵观安妮·普鲁整体的语篇风格,就可以看出她整体的语言风格。虽然安妮·普鲁的语言有些凌乱和支离破碎,但通过语篇分析得到的连贯性还是可以窥见其整体的语言特色,从整体上看,安妮·普鲁的语言具有粗犷简洁、优美诗意以及含蓄象征等多种风格。简洁粗犷与安妮独特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在小说《断背山》中,从两位男主人公的对话中就可以感觉出这种粗犷之感,这也正好符合他們两个的牛仔身份,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安妮作品的语言更多的是表现了优美的诗意感,安妮·普鲁冷峻的笔端下流露出的是她对已流逝的历史文化、宗教传说的强烈情结,因而她总是用一种带有诗意化的语言表现出心中凝结的自然生态的意识。
为了更加深入地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安妮还在作品中运用了象征性的语言。在普鲁的文学作品中,比喻象征无处不在。这些修辞手法不但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普鲁语言风格的一个集中体现。如,在《船讯》中描写一家人来到祖居的老屋子时,“这座荒凉的房子立在岩石上。显著的特征是一扇大窗户的两边各有一扇小窗户,好像一个大人站在两个孩子中间,手臂搭在孩子肩上保护他们似的”。这个比喻使老房子的样貌跃然纸上。同时,在荒凉、破败的气息中,透射出一丝暖意和乐观的情绪。这也预示着一家人将在纽芬兰岛上开始的新生活是艰苦与温馨相伴的。在普鲁的作品中,她总能用最恰当的修辞将人物的外表与精神状态联系起来,巧妙地赋予事物以象征意义。这不但帮助读者建立对那些文字虚构世界的感性认识,也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作者的语言智慧,从而产生愉快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本文以语篇分析角度为切入点,对安妮·普鲁的文学语言进行了总体上的整理分析,从而在语篇的真实与连贯中得到了其语言的总体风格,同时也就进一步地理解了安妮·普鲁写作的整体特色。安妮·普鲁以自己的文字,对现实世界、个体生活给予真情实感的呈现,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生态关系的失衡给予了清晰的揭示。在满足读者文字审美期待的同时,也赋予了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语篇分析角度研究安妮·普鲁只是众多研究方法中的一个,笔者希望日后对安妮·普鲁的研究会更广泛和深入。
参考文献:
[1] 曹路漫:《从语篇分析的角度解读巴塞尔姆的小说语言》,《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 周怡:《论安妮·普鲁的西部写作》,《国外文学》,2009年第4期。
[3] 赵小沛:《从语篇分析角度探析翻译》,《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杨晓谦,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讲师)
关键词:安妮·普鲁 语篇分析 文学语言
安妮·普鲁这个名字对我国的读者来说有些陌生,但提到2006年上映的电影《断背山》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部电影的剧本正是改编于安妮·普鲁的同名短篇小说,电影的大获成功使得安妮·普鲁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与重视,其他作品也受到了全球读者的热捧与推崇。同时,也使得她走入了我国读者与研究者的视野。
安妮·普鲁(Annie Proulx,1935-)是一位依然活跃在世界文坛上的美国女性作家,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安妮·普鲁虽然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但她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强烈的反映,代表作品有《心灵之歌及其他》《船讯》《断背山》《明信片》《老谋深算》以及《怀俄明故事集》系列。安妮·普鲁总是用女性特有的视角捕捉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与精神境遇,因此她的作品总是受到文学界和评论界的一致认可与好评,这也为她赢得了美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福克纳奖、薇拉文学奖等美国文学界重量级奖项。
近几年来,语篇分析的研究视角不仅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同时应用的范围也愈加的广泛且深入,作为一门新兴的理论研究学科,它不仅对文学语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对文本里理解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目前学界并没有从这方面对安妮·普鲁进行研究。而性格鲜明的语言又是安妮·普鲁文学作品备受读者喜爱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安妮·普鲁作品的语言风格实屬必要。本文就将以此为切入点,试由语篇分析角度看安妮·普鲁的文学语言。
一 语篇分析与文学研究
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和角度,语篇分析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并在此之后有了长足性的发展,语篇分析的运用不仅拓宽了语言学的研究理论范围,同时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也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文学研究的运用上。
首先,文学研究中的语篇分析。文学研究中的语篇分析是一个意义上的单位,也就是此时作为语义单位的它不再是形式单位,这种分析实际上是一种超句法分析形式,是一种将语篇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本质分析。对一部文学作品来说,读者需要通过具有完整性的语篇来完成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分析,一部作品实际上包含着多种多样的语言特征,也就是说语篇分析中包含着许多的因素,如语篇、情景语境、读者等,这些因素就是连接语篇分析与文学研究的中间桥梁,在多种因素的相互融合中才能真正分析出文学作品整体语篇的语言色彩与特色。文学作品的语篇不同于其他,它都是作者自己创造的语境,因此可以说明语篇实际上决定着语境的形成,因此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语篇都会形成不同的语言境遇,但由于作者对读者理解能力和期待视野的把握,不同作者的语篇结构会形成文学上的互文性,由此可知,文学语篇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个人风格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文学研究中语篇分析运用的理论依据。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承载者,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由此可知,语言学与文学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与交集,同时语言学理论方法与文学批评的相互渗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可以说语篇分析与与文学研究的相结合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叙事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如果将不同作品的文学语言结构进行相互的对比可以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作品本身或者作者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技巧,同时通过语篇分析角度对文学作品语言的研究还可以矫正某些语言学理论上的缺陷或者漏洞。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面前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这种理解虽然存在着某种主观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原则,这就是“自然化”的原则理论。有些作家的作品非常的晦涩难懂,普通的读者并不能发现其中蕴藏着的真正意义。实际上,文学作品都是可以被解读、被理解的,通过语篇分析的“自然化”过程就可以逐步揭开晦涩难懂的语言形式,从而通过文学语言真正地理解作品的本身以及作品的真实性与连贯性。
二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真实性
虽然安妮·普鲁迄今仅仅发表过为数不多的作品,但安妮却是文坛公认的语言天才,她始终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描写着那些即将被人们遗忘的地区,那些即将消失的事物和景象。与别的作家不同,她的文学语言总是在粗犷豪放中带着无比的真实性。
首先,在语篇分析中寻找表面的语言真实。在语篇中寻找表面真实是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有些作家的作品总是打破常规,在支离破碎中进行推进故事情节或者表现思想内涵,这实际上都给读者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与困难,在语篇中寻找表面的真实有助于化解陌生化的语言形式,从而在不断的调节中使得作品最大程度地恢复到自然状态。安妮·普鲁的作品执着于对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描绘,同时她还在作品中大量地运用了家乡康涅狄格州的方言,加之对象征、比喻等艺术技巧的运用,使得安妮·普鲁作品的语言并不是很容易让人理解认知,这样的语言运用会带给读者一种夸张且荒诞的感觉,从而让读者觉得无法运用传统的阅读方式进行理解,实际上,读者通过对语篇中的语境、情景的分析就可以得到存在于作品表面的真实,即读者通过自我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隐藏在象征、比喻背后的严肃创作态度和深刻思想意义,作者也正是通过这种表面的真实来呈现作品内在的意义,总之,安妮·普鲁用适度的荒谬向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相当真实的生活世界。
其次,在看似无意义、凌乱中寻找语言真实。有些作家作品的语言呈现出一种支离破碎之感,他们习惯于在杂乱无章和无所顾忌中来进行叙事。安妮·普鲁作品的语言虽然没有达到杂乱无章、支离破碎之状,但从总体上说,其作品的语言还是突破了传统的叙述习惯,从而让读者并不真正找到语言的真实所在。安妮·普鲁一直执着于对美国西部历史文化和精神的描写与探索,其笔下的西部早已经超越了原本地理概念上的西部,而是成为了某种精神的代表。在语言的描写的过程中,安妮·普鲁加入了许多神话故事以及历史传说,同时还加入了许多的现代语言,从而让读者一方面读到了古老落后中的西部,但另一面又让读者了解到了现代且精神匮乏的西部,但这样的语言思维习惯却在无形中产生了一种凌乱之感,使得整部作品看不到任何的真实性。从语篇分析角度上看,这种看似无意义的语言联结实际上真实地记录了西部地区人们的生活变化以及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同时也更加真实地表现出了西部人们在精神上的迷茫与孤独,两者之间是相互对应的。 三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连贯性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除了真实性之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连贯性,连贯同时也是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际上是支撑整部作品的结构概念,与作品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语篇种语言的连贯性实际上表明了作品的整体性与目的性。
首先,在自我构建中得到语言的连贯性。安妮·普鲁的叙事结构与传统的叙事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不同,正是这样的不同使得其作品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缺少必要的连贯性。叙事结构决定着作品中各个情节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对叙事结构的掌握也就理解明白了作品整体的逻辑结构和句法结构,同时也就掌握了整部作品故事发展的脉络。在安妮·普鲁的认知中,她认为叙述者不应该过多地影响整个叙述过程,读者应该有能力根据自我的阅读能力或者理解能力去构建整体的叙事空间,从而在弥补空白或者整理凌乱信息中理清语言的连贯性,如果作者过多地对作品进行整体上的干涉,那么反而影响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安妮·普鲁认为作品的叙事结构理应为语言服务,脱离语言的叙事结构就是造成作品的支离破碎与理解上的困难,因此读者必须在语篇的自我构建中找到语言的连贯性,从而在总体上把握作品的整体风格。
其次,语篇连贯性体现出的语言风格。通过语篇分析得到语言的连贯性可以让读者在整体上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这也就更加容易地把握作品本身以及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纵观安妮·普鲁整体的语篇风格,就可以看出她整体的语言风格。虽然安妮·普鲁的语言有些凌乱和支离破碎,但通过语篇分析得到的连贯性还是可以窥见其整体的语言特色,从整体上看,安妮·普鲁的语言具有粗犷简洁、优美诗意以及含蓄象征等多种风格。简洁粗犷与安妮独特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在小说《断背山》中,从两位男主人公的对话中就可以感觉出这种粗犷之感,这也正好符合他們两个的牛仔身份,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安妮作品的语言更多的是表现了优美的诗意感,安妮·普鲁冷峻的笔端下流露出的是她对已流逝的历史文化、宗教传说的强烈情结,因而她总是用一种带有诗意化的语言表现出心中凝结的自然生态的意识。
为了更加深入地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安妮还在作品中运用了象征性的语言。在普鲁的文学作品中,比喻象征无处不在。这些修辞手法不但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普鲁语言风格的一个集中体现。如,在《船讯》中描写一家人来到祖居的老屋子时,“这座荒凉的房子立在岩石上。显著的特征是一扇大窗户的两边各有一扇小窗户,好像一个大人站在两个孩子中间,手臂搭在孩子肩上保护他们似的”。这个比喻使老房子的样貌跃然纸上。同时,在荒凉、破败的气息中,透射出一丝暖意和乐观的情绪。这也预示着一家人将在纽芬兰岛上开始的新生活是艰苦与温馨相伴的。在普鲁的作品中,她总能用最恰当的修辞将人物的外表与精神状态联系起来,巧妙地赋予事物以象征意义。这不但帮助读者建立对那些文字虚构世界的感性认识,也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作者的语言智慧,从而产生愉快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本文以语篇分析角度为切入点,对安妮·普鲁的文学语言进行了总体上的整理分析,从而在语篇的真实与连贯中得到了其语言的总体风格,同时也就进一步地理解了安妮·普鲁写作的整体特色。安妮·普鲁以自己的文字,对现实世界、个体生活给予真情实感的呈现,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生态关系的失衡给予了清晰的揭示。在满足读者文字审美期待的同时,也赋予了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语篇分析角度研究安妮·普鲁只是众多研究方法中的一个,笔者希望日后对安妮·普鲁的研究会更广泛和深入。
参考文献:
[1] 曹路漫:《从语篇分析的角度解读巴塞尔姆的小说语言》,《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 周怡:《论安妮·普鲁的西部写作》,《国外文学》,2009年第4期。
[3] 赵小沛:《从语篇分析角度探析翻译》,《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杨晓谦,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