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童城镇题材小说规避了现代化带来的城市发展,而将创作的重心放在描写城市之“丑”上,这是苏童小说创作的审丑意蕴。作者将城市与乡村进行对比,也更突出了城市之“丑”。在审美的前提下谈审丑,这是苏童创作对审美意识的变革。
关键词:城市;苏童;审丑
城市与乡村历来是一组二元对立,他们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在大多数人看来前者代表先进,后者代表落后。乡村人是向往城市的,当他们涌入城市这一块所谓的“风水宝地”,却发现城市生活使他们迷失,甚至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苏童在揭露城市之“丑”这一部分,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只写城市来揭示城市之“丑”,二是通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动来写城市之“丑”。
《城北地带》是苏童的一部长篇力作,展现的是七十年代某个江南小城的一隅——香椿树街。苏童直接以城市来命名小说,在作者所描绘的城市里没有一个角落是安静祥和的,贫困、寒酸、愚昧、暴力和淫乱的气息仿佛凝固在香椿树街充满化学烟尘污染的空气当中。小说的开头便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对城北的居住情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城市的发展以牺牲环境和居民健康为代价,而人们的反应是平淡的,他们习惯地接受着这一切,这是苏童笔下城市的常态,亦是其对城市之“丑”的揭露。
“丑”与“美”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在审美的前提下谈审丑是人的审美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审丑也丰富了审美的内涵。苏格拉底曾说:“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公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①最初,丑是完全被遮蔽的,作为美的对立面,它不被人们提起,但“丑”能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它能以一个清醒者的姿态来审视这个世界,打破审美的乌托邦世界,苏童便是这样一位实践者,他作为创作主体,以否定性的价值判断来认识客观对象,影响着接受主体认识与对待世界的态度,让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从这一角度说,苏童对城市之“丑”的揭露,使得审丑有了社会价值。
再观苏童的另一部长篇小说《蛇为什么会飞》也是直接对城市进行书写。在这篇小说中,“火车站”以及在火车站的“世纪钟”这两个意象是城市的标志。车站旅社的翻新,隐含的是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但这改造表面上让城市焕然一新,实际上在繁荣与豪华的背后却是不完整的改造。现实是总有残余的部分蕴藏在苏童的文字当中,作为城市缩影的车站旅社格局仍是旧的,城市改造是不彻底的,新的现实是城市变漂亮了,但生活在此处的人并没有在历史中发生改变。火车站这一城市意象是重要的,苏童在一次访谈中说到:“不能否认火车站的象征力量。火车站在改造前后,似乎一下子被横空拦腰切断了与历史相关联的地方,但其实是切不断的,还是留下了那段历史,围绕着新火车站。两种东西永远都在互相缠绕。新建的火车站摆脱不了像克渊这样的人物的缠绕,就像火车站边围绕的一个幽灵,给时代留下了种种痕迹。”②改造后的城市物质水平得到了提升,但人的精神世界能否跟上物质水平的发展,作者在此处埋下了伏笔,暗示城市不可能改造得焕然一新,“丑”会存在且无法改变。
在这一层面上,城市之“丑”的程度加深了,表面上城市焕然一新,但在历史的深处,城市不会仅仅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而发展。代表城市形象的火车站以及世纪钟都是如此滑稽,更何况其他的基础设施可见一斑。此处蕴涵着两层对比,一是城市设施新与旧的对比,二是发展前与发展后的城市精神的对比。前者对比出来的结果是明显的,大到铺满羊毛地毯的楼梯,小到车站旅社的垃圾桶,一切都是新的;后者对比的结果是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生活在这里的人精神世界并未由于城市物质水平的提升而丰富起来,就像那车站旅社走廊的尽头永远是黑暗的,城市没有真正的进步,生存永远是艰难的。通过对比,挖掘细节,这亦是苏童审丑的一大特征。
再者,论述苏童小说是如何通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动来揭示城市之“丑”。在这一点上较为突出的是《米》的问世。由于一场空前的洪荒,“枫杨树人”五龙逃离了家乡来到瓦匠街谋生存,使得五龙进入城市这一陌生的世界。《米》将城市与乡村进行对照,五龙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他的枫杨树家乡。米产自乡下,五龙对米的执念近乎疯狂,他抓住了米就像抓住了他在城市的根,并且做起了米生意,甚至在自己的弥留之际仍然带着整整一车皮的米回枫杨树老家。在五龙的心里,枫杨树乡村才是五龙真正的家。《米》中都市和乡村纠缠在一起,并时时爆发冲突。米从乡村被运送到城市贩卖,城市吞噬了乡村的物质财富;人从乡村来到城市谋生,城市又吞噬了人的精神财富,摧毁人的精神品质。
城市是中心,它的影响辐射到周围的村镇,乡村被城市扩张吞噬,城市对乡村人来说是巨大的诱惑,而当乡村人来到这里后才发现,恶之花在这里肆意蔓延,它侵蚀着这里的人,也更突出乡村的安静与美好。“乡村以土地为生存的根本,进而形成一套稳定的血缘宗族观念和秩序,而城市人以欲望为生存的根本,生存的目的只是被欲望驱动的自发的膨胀和扩张。被城市吞噬了的五龙,丧失了乡村秩序的规范和约束,又不可能完全整合入城市的秩序,而呈现出一种失重的状态。”③
苏童是不避讳暴露问题去写“丑”的,他把城市的“丑”利用五龙这一人物来展现,城市将他步步紧逼,使他丢掉了善良美好的品性,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杀人越货的恶霸。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城市与乡村的强烈对比让五龙始终怀念他的枫杨树家乡,他要回家,回到那一片净土。城市险恶乡村美好,城乡对比揭示城市之“丑”。此处,城乡对比意味着美丑对比,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能引起读者的关注,读者亦会想要去挖掘这丑背后的深意,这给读者一种窥视后的快感,这比美带来的快感冲击更大,读者更能感受到城市之“丑”。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9.
[2] 苏童、徐颖.苏童时代又回来了?——访谈录,载孔范今等编.苏童研究资料[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82.
[3] 高淑珍.游荡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灵魂——试论苏童的小说《米》[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
作者简介
张恋苗(1994.3)女,汉族,籍贯:湖南长沙;最高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
关键词:城市;苏童;审丑
城市与乡村历来是一组二元对立,他们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在大多数人看来前者代表先进,后者代表落后。乡村人是向往城市的,当他们涌入城市这一块所谓的“风水宝地”,却发现城市生活使他们迷失,甚至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苏童在揭露城市之“丑”这一部分,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只写城市来揭示城市之“丑”,二是通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动来写城市之“丑”。
《城北地带》是苏童的一部长篇力作,展现的是七十年代某个江南小城的一隅——香椿树街。苏童直接以城市来命名小说,在作者所描绘的城市里没有一个角落是安静祥和的,贫困、寒酸、愚昧、暴力和淫乱的气息仿佛凝固在香椿树街充满化学烟尘污染的空气当中。小说的开头便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对城北的居住情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城市的发展以牺牲环境和居民健康为代价,而人们的反应是平淡的,他们习惯地接受着这一切,这是苏童笔下城市的常态,亦是其对城市之“丑”的揭露。
“丑”与“美”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在审美的前提下谈审丑是人的审美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审丑也丰富了审美的内涵。苏格拉底曾说:“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公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①最初,丑是完全被遮蔽的,作为美的对立面,它不被人们提起,但“丑”能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它能以一个清醒者的姿态来审视这个世界,打破审美的乌托邦世界,苏童便是这样一位实践者,他作为创作主体,以否定性的价值判断来认识客观对象,影响着接受主体认识与对待世界的态度,让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从这一角度说,苏童对城市之“丑”的揭露,使得审丑有了社会价值。
再观苏童的另一部长篇小说《蛇为什么会飞》也是直接对城市进行书写。在这篇小说中,“火车站”以及在火车站的“世纪钟”这两个意象是城市的标志。车站旅社的翻新,隐含的是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但这改造表面上让城市焕然一新,实际上在繁荣与豪华的背后却是不完整的改造。现实是总有残余的部分蕴藏在苏童的文字当中,作为城市缩影的车站旅社格局仍是旧的,城市改造是不彻底的,新的现实是城市变漂亮了,但生活在此处的人并没有在历史中发生改变。火车站这一城市意象是重要的,苏童在一次访谈中说到:“不能否认火车站的象征力量。火车站在改造前后,似乎一下子被横空拦腰切断了与历史相关联的地方,但其实是切不断的,还是留下了那段历史,围绕着新火车站。两种东西永远都在互相缠绕。新建的火车站摆脱不了像克渊这样的人物的缠绕,就像火车站边围绕的一个幽灵,给时代留下了种种痕迹。”②改造后的城市物质水平得到了提升,但人的精神世界能否跟上物质水平的发展,作者在此处埋下了伏笔,暗示城市不可能改造得焕然一新,“丑”会存在且无法改变。
在这一层面上,城市之“丑”的程度加深了,表面上城市焕然一新,但在历史的深处,城市不会仅仅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而发展。代表城市形象的火车站以及世纪钟都是如此滑稽,更何况其他的基础设施可见一斑。此处蕴涵着两层对比,一是城市设施新与旧的对比,二是发展前与发展后的城市精神的对比。前者对比出来的结果是明显的,大到铺满羊毛地毯的楼梯,小到车站旅社的垃圾桶,一切都是新的;后者对比的结果是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生活在这里的人精神世界并未由于城市物质水平的提升而丰富起来,就像那车站旅社走廊的尽头永远是黑暗的,城市没有真正的进步,生存永远是艰难的。通过对比,挖掘细节,这亦是苏童审丑的一大特征。
再者,论述苏童小说是如何通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动来揭示城市之“丑”。在这一点上较为突出的是《米》的问世。由于一场空前的洪荒,“枫杨树人”五龙逃离了家乡来到瓦匠街谋生存,使得五龙进入城市这一陌生的世界。《米》将城市与乡村进行对照,五龙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他的枫杨树家乡。米产自乡下,五龙对米的执念近乎疯狂,他抓住了米就像抓住了他在城市的根,并且做起了米生意,甚至在自己的弥留之际仍然带着整整一车皮的米回枫杨树老家。在五龙的心里,枫杨树乡村才是五龙真正的家。《米》中都市和乡村纠缠在一起,并时时爆发冲突。米从乡村被运送到城市贩卖,城市吞噬了乡村的物质财富;人从乡村来到城市谋生,城市又吞噬了人的精神财富,摧毁人的精神品质。
城市是中心,它的影响辐射到周围的村镇,乡村被城市扩张吞噬,城市对乡村人来说是巨大的诱惑,而当乡村人来到这里后才发现,恶之花在这里肆意蔓延,它侵蚀着这里的人,也更突出乡村的安静与美好。“乡村以土地为生存的根本,进而形成一套稳定的血缘宗族观念和秩序,而城市人以欲望为生存的根本,生存的目的只是被欲望驱动的自发的膨胀和扩张。被城市吞噬了的五龙,丧失了乡村秩序的规范和约束,又不可能完全整合入城市的秩序,而呈现出一种失重的状态。”③
苏童是不避讳暴露问题去写“丑”的,他把城市的“丑”利用五龙这一人物来展现,城市将他步步紧逼,使他丢掉了善良美好的品性,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杀人越货的恶霸。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城市与乡村的强烈对比让五龙始终怀念他的枫杨树家乡,他要回家,回到那一片净土。城市险恶乡村美好,城乡对比揭示城市之“丑”。此处,城乡对比意味着美丑对比,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能引起读者的关注,读者亦会想要去挖掘这丑背后的深意,这给读者一种窥视后的快感,这比美带来的快感冲击更大,读者更能感受到城市之“丑”。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9.
[2] 苏童、徐颖.苏童时代又回来了?——访谈录,载孔范今等编.苏童研究资料[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82.
[3] 高淑珍.游荡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灵魂——试论苏童的小说《米》[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
作者简介
张恋苗(1994.3)女,汉族,籍贯:湖南长沙;最高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