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同事聊天,谈及现在学生的依赖性很强,不肯主动思考,大家都有同感。联想到我的女儿,自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后,就很少向我提问,原本在她这种年龄段是会有很多问题要提的,这一现象引起我的思考。我们都知道质疑的重要性: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善于提问、不喜欢寻根刨底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就应从我们日常教学活动中反思:我们有没有给一定的空间与时间去引导与鼓励学生呢?下面结合我的日常教学谈些做法与体会。
一、“放”为前提,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学生提问的能力不是一节、两节课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而是要通过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在课堂上,有关学习的内容都可以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课前我就布置适当的课前作业,让学生自己温习功课,不懂的作上记号,并鼓励他们用一个两个问题来概括不懂之处。然后在上课时就让学生把问题拿出来,一同来讨论。比如:在教四年级数学“统计——折线统计图”这一内容时,我就按照上述方法事先布置好温习作业,到上课时让学生就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当然里面有些问题比较简单,如: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从这个折线统计图上可以得到那些信息?這类问题有些学习好的学生就可以独立解答,学生在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就得到提高,同时也带动了那些有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这时我就与学生一起来观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折线与折线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学生很快就发现这是由一些点来联接的。因此学生就知道描点就是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一节教学要求就在这样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解决。教师不要因为学生考虑问题不周,或担心他们提不出问题,更不要担心学生的质疑而耽误了教学进程,而是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提供各种诱发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敢于提问,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而让学生提出富有创造性的问题。
二、“引”为手段,让学生乐于提问
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师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逐步让学生在尝到成功的喜悦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乐于提问。如在教三年级《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揭示课题后,出示《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教师引导:看了这幅画你们想知道些什么?生:这幅画是什么时侯画的?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地方?这幅画的作者是谁?这幅画有多大?为什么说它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现在是否还完整的保存着?……学生在多次提问中不仅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还体会到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并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达到了学习与建构知识的目的。
三、“护”为风帆,时刻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中,也曾有许多教师为培养学生“?”能力做过很多工作,可为什么学生“?”的能力为何得不到提高?我认为这在于教师没有很好地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或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时,有些教师对此一笑了之,也有的教师在不经意中说“这些问题太简单了”等此类话,这就大大地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许你以前做了很多努力都会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每当学生提出一个小小的问题,哪怕即使是一个不太恰当的问题,我怕它如含在嘴里的糖会融化掉一样,都十分谨慎对待。我每次面对学生提问时都会以赞赏、鼓励等形式为他们保驾护航,小心呵护。
一句话,“放”“引”“护”是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的三大保障,积极培养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允许出错,给他们创造广阔的想像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学习道路中充满“?”,才能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才能使他们更能适应创新型社会的需求。
一、“放”为前提,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学生提问的能力不是一节、两节课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而是要通过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在课堂上,有关学习的内容都可以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课前我就布置适当的课前作业,让学生自己温习功课,不懂的作上记号,并鼓励他们用一个两个问题来概括不懂之处。然后在上课时就让学生把问题拿出来,一同来讨论。比如:在教四年级数学“统计——折线统计图”这一内容时,我就按照上述方法事先布置好温习作业,到上课时让学生就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当然里面有些问题比较简单,如: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从这个折线统计图上可以得到那些信息?這类问题有些学习好的学生就可以独立解答,学生在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就得到提高,同时也带动了那些有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这时我就与学生一起来观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折线与折线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学生很快就发现这是由一些点来联接的。因此学生就知道描点就是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一节教学要求就在这样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解决。教师不要因为学生考虑问题不周,或担心他们提不出问题,更不要担心学生的质疑而耽误了教学进程,而是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提供各种诱发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敢于提问,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而让学生提出富有创造性的问题。
二、“引”为手段,让学生乐于提问
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师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逐步让学生在尝到成功的喜悦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乐于提问。如在教三年级《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揭示课题后,出示《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教师引导:看了这幅画你们想知道些什么?生:这幅画是什么时侯画的?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地方?这幅画的作者是谁?这幅画有多大?为什么说它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现在是否还完整的保存着?……学生在多次提问中不仅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还体会到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并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达到了学习与建构知识的目的。
三、“护”为风帆,时刻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中,也曾有许多教师为培养学生“?”能力做过很多工作,可为什么学生“?”的能力为何得不到提高?我认为这在于教师没有很好地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或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时,有些教师对此一笑了之,也有的教师在不经意中说“这些问题太简单了”等此类话,这就大大地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许你以前做了很多努力都会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每当学生提出一个小小的问题,哪怕即使是一个不太恰当的问题,我怕它如含在嘴里的糖会融化掉一样,都十分谨慎对待。我每次面对学生提问时都会以赞赏、鼓励等形式为他们保驾护航,小心呵护。
一句话,“放”“引”“护”是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的三大保障,积极培养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允许出错,给他们创造广阔的想像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学习道路中充满“?”,才能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才能使他们更能适应创新型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