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水平,对于他们学好其他学科以及今后工作、生活和继续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融入到课文情境中去。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情景设置,开门见山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播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鸟语花香、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琪珺的《春酒》,教师可从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导入,引起学生的有趣思考,激发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云南的歌会》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课文所写三种不同场合民歌演唱如何理解?想一想,与我们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何对云南的歌会这么感兴趣?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对课文的内容了解就更透彻。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画面情景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可采用这种方法。从陶渊明本人的为人处世的观点入手,把他的理想境界描绘出来,无论是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诗句都可以联系起来,这样既能很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又能通过横向联系背诵有关的诗句,这样教学,何乐而不为?
六、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并不是单纯的汉语知识,从课内到课外、从古到今、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涉及每一个领域。教师能把相似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就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青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去爱大自然,进一步去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河山。
七、突出重点,意味深长
语文教学要抓住课文的中心内容,领略文中所包含的情感。一篇课文的内容多而杂,要掌握所有的内容是不可能的,我们应选择重点有价值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去作要求。除了要求学习重点,还应该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展。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留下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可着重理解罗布泊是如何从本来令人向往的地方变成令人恐怖的地方的。昔日的罗布泊是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的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流,夏季气温高达70°C,天空没有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这样的“死亡之地”是谁造成的?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语文课本来是相对枯燥的知识传授,学生不是很感兴趣。但只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就能使学生深入课文中,感受其中的美,获得情感的熏陶,以及语文能力的提高。
(责任编辑韦淑红)
一、情景设置,开门见山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播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鸟语花香、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琪珺的《春酒》,教师可从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导入,引起学生的有趣思考,激发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云南的歌会》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课文所写三种不同场合民歌演唱如何理解?想一想,与我们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何对云南的歌会这么感兴趣?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对课文的内容了解就更透彻。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画面情景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可采用这种方法。从陶渊明本人的为人处世的观点入手,把他的理想境界描绘出来,无论是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诗句都可以联系起来,这样既能很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又能通过横向联系背诵有关的诗句,这样教学,何乐而不为?
六、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并不是单纯的汉语知识,从课内到课外、从古到今、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涉及每一个领域。教师能把相似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就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青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去爱大自然,进一步去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河山。
七、突出重点,意味深长
语文教学要抓住课文的中心内容,领略文中所包含的情感。一篇课文的内容多而杂,要掌握所有的内容是不可能的,我们应选择重点有价值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去作要求。除了要求学习重点,还应该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展。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留下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可着重理解罗布泊是如何从本来令人向往的地方变成令人恐怖的地方的。昔日的罗布泊是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的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流,夏季气温高达70°C,天空没有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这样的“死亡之地”是谁造成的?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语文课本来是相对枯燥的知识传授,学生不是很感兴趣。但只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就能使学生深入课文中,感受其中的美,获得情感的熏陶,以及语文能力的提高。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