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舞:最后的希望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nto the West》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反映美国西部大开发的纪录片。以往的剧作从白人殖民者的视角来描述西部的开拓史;而《Into the West》则从北美本土印第安人的视角来书写这篇宏伟的史诗。这部六集的史诗巨作包含了大量美洲印第安人的生活习俗、宗教活动和文化传统的叙述。鬼舞作为西进运动末期印第安人的希望与寄托,其产生与发展皆呈现于镜头之下。
  一、灾难伊始
  纪录片的开始叙述了拉科塔族的先知咆哮之熊(Growling Bear)所预言的灾难:草原裂开,被印第安人奉为神灵的美洲野牛全部掉入了巨大的洞穴之中。这位先知看到他的族人住在方形的房子里,忍饥挨饿。不久,现实印证了预言:印第安人作为美洲大陆最初的主人,被当作未开化的劣等民族来对待。阿尔文·小约瑟夫曾著文指出:“土著美洲人是异己的、荒诞的、未开化的另一种人,欧洲人自然就要采取不同态度来对待这种劣等民族。而印第安人作为劣等民族是注定要被征服、被征剿、被奴役的。”[1]由于白人的殖民统治,印第安人遭受了土地被掠夺、文化清洗甚至种族大屠杀等多重苦难。
  随着西部的开发,世代在美洲大陆繁衍生息的野牛被白人大量屠杀。印第安人通过狩猎野牛获得果腹的食物和保暖的衣物,因此将之视为赐予一切 的信仰之神。为了让印第安人接受美 国政府的施舍以及强制同化政策,白人对野牛赶尽杀绝,截断印第安人生存的根基。同时,为了修建联合太平洋铁路,各铁路公司雇用专门的射手组成打猎队去屠杀野牛。据记载,哥伦布到达美洲之时,美洲大陆约有野牛6000万头。在美国政府的主导下,在1883年,整个西部只找到不足200头野牛,到1903年减少到34头。[2]由于野牛锐减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认知,印第安人更加相信“神灵”的力量能够拯救他们。这就为鬼舞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条件。
  其次,印第安人的土地被逐步侵蚀。白人利用欺骗、强迫等手段与印第安人签订了诸多不平等的土地条约。该片第四集描绘了各部落印第安酋长签订著名的《拉勒米堡条约》(Treaty of Fort Laramie)的情节:荷枪实弹的白人将席地而坐的印第安酋长们包围,官员们则坐在酋长们对面的高凳子上;老酋长们依次在写满英文的条约上画钩,期盼用土地换来和平。白人以绝对强势的姿态掠夺了印第安人的大量土地。然而,短暂的和平局面很快被打破,白人企图获得更多土地。印第安人奋力反抗,但由于人数和武器上的劣势,很快遭到了白人的镇压。
  在轰轰烈烈的西部开发进程中,一方面印第安人处于传统生活方式的丧失、新经济活动未形成的极度贫困之中;另一方面,印第安人士气低落,处于极度绝望和无助的情绪之中,土著居民死亡率急剧上升。片中多次出现印第安人在贫瘠的保留地饥贫而死的场景。
  白人为了能够完全的统治这些印第安人,甚至带走他们的孩子,使其从小接受白人的教育,从而实现文化同化,使印第安文化逐步消失。在该片第五集中,酋长的孙子被迫离开家人,到了白人的寄宿学校。他逃离了白人教师的理发刀,坐在学校草地上,对着天空不断祈祷:“大灵(Great Spirit)保佑我,大灵保佑我……”这正是白人对印第安人实行文化清洗的一个写照。约翰咔尔霍恩在任陆军部长期间曾明确表示,要反对边疆居民对印第安人的野蛮残暴态度,把“文明开化”作为解决“印第安人问题”的基本手段。[3]
  二、鬼舞诞生
  鬼舞源于印第安人的远古仪式,印第安人称之为“太阳舞”(Sun Dance)。鬼舞的创立者为印第安“派尤特族”的巫师瓦卡沃(Wovoka)。在片中第六集,一名印第安巫师手举红皮书,对着围坐在火堆旁的印第安人布道。这位巫师声称自己曾经去过白人所说的天堂,从白人的上帝那里了解到,不久之后将有一位大灵来到世间拯救印第安人。他预言这位大灵会使“死者复生、往昔回归、水牛再现、白人消逝。”只要印第安人彼此相爱,停止斗争,不偷窃和撒谎,跳起上帝所传授给他的舞蹈,就可以庇佑印第安的族人们,美好的时代必将来临。
  被赋予希望的印第安人开始学习这种舞蹈。鬼舞的传播像野火一样在各个部族之间蔓延。众多鬼舞者声称他们在舞蹈中看见了死去的亲人。片中,部落代表在接受鬼舞时是这样说的:“我并不是相信瓦卡沃这个人,而是相信希望。”生活在黑暗中的印第安人在鬼舞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鬼舞的盛行给白人政府造成极大恐慌。白人认为鬼舞不仅是野蛮的迷信,还是战斗之前鼓舞士气的仪式,其不受控制的蔓延会对统治和管理印第安人造成极大的威胁。在印第安保留地记者的不实报道也造成了视听混淆。美国政府以防万一,一面对印第安族长警告其族人停止鬼舞,一面派遣了大批装备精良的军队驻扎到印第安保留地。片中一位懦弱的保留地官员担心急剧增多的鬼舞者会影响他管辖地区安定,于是要求印第安事务所派遣一批一千人以上的武装军队驻扎到保留地。“暴力机器”的加入和双方的互不妥协使局面更加紧张。双方形成武装对峙,战争一触即发。
  在白人积极备战的同时,印第安人制作了大量带有花纹和鸟类羽毛的鬼魂衫(Ghost Shirt)。他们深信这种由棉布制成的衣服具有抵挡子弹的神奇功能。每当举行鬼舞仪式时,他们就穿上鬼魂衫来保护自己。
  鬼舞传播至苏族,苏族人对此深信不疑。族长坐牛(Sitting Bull)亲自坐镇主持仪式。军队的镇压丝毫没有减弱苏族人对鬼舞的狂热。因此白人下令逮捕族长,取缔鬼舞。从片中可以看到,大多数派去执行这项任务的警察是美国政府招募的走投无路的印第安人。他们举着枪冲进自己同胞的家里,用枪口抵着自己手无寸铁的同胞,并杀死了族长坐牛。坐牛的其他族人逃离了他们的家园,来到大脚(Big Foot)的部落报告消息。然后,他们同大脚的族人一起和红云(Red Cloud)的部落汇合以寻求保护。
  1890年12月28日,就在白人的圣诞节刚过去3天,白人军队找到了迁徙途中的大脚部落。重病在卧的大脚选择投降,跟着白人回到了伤膝谷(Wounded Knee)。12月29日,白人军队要求印第安人在去往红云部落之前交出所有武器。大脚的随身护卫是一个聋子,他没有听见缴枪的命令。当有士兵过来抢他的枪时,他拒绝交枪。混乱中,枪突然走火,白人将领一声令下,伤膝谷大屠杀的悲剧开始了。白人杀死了手无寸铁的印第安人3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在导演的镜头下,西部大草原上,白雪纷飞,尸横遍野,幸存下来的几个印第安人在惨死的同胞身旁哀嚎痛哭。1891年的新年成了印第安人的祭奠之日。   三、劫后重生
  殖民者的暴行没能扼杀鬼舞。正如片中主角之一野牛之爱(Love of Buffalo)所述:“尽管我看到了可怕的幻想成真,我感到无比的悲伤,可是我的族人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这样的希望在片中也有所体现——与印第安人结下不解之缘的一家白人发现自家后院出现了三只野牛。这三只在草原上悠闲自得的生灵象征着印第安人的保护神重又降临在被遗弃的土地之上。
  鬼舞是印第安人的希望,它在印第安人最无助的时候给他们力量,是他们绝望的灵魂最后的栖息地。现今,“鬼舞”并没有因为“伤膝谷大屠杀”而终结;相反,“鬼舞”还在继续指引着印第安人,给他们生活的希望。“鬼舞”以新的方式在一些印第安作家的话语中呈现。维兹诺的《哥伦布后裔》、厄德里奇的《哥伦布桂冠》和希尔克的《死者年鉴》均借用鬼舞,控诉了白人的种种恶行,表达了印第安部族重获往日美好生活的愿望。印第安诗人、小说家及评论家维兹诺认为:“小说家的语言可以视为文学鬼舞,用文字解放印第安部族,为印第安部族抗争注入原动力。”[4]
  虽然,美洲大陆如同被创世主所遗弃,生灵涂炭,印第安人似乎被上天忘却,饱受欺凌和掠夺;但是,劫后重生的“鬼舞”以一种隐喻的方式,企图恢复这个“堕落”前的世界,使印第安人得到救赎,让印第安人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也展现了当代印第安作家致力于强调印第安民族的历史存在和恢复印第安民族在多元共存社会中应当拥有的地位和话语权的努力。
  结语
  鬼舞产生的历史同时也是印第安民族的灾难史,是印第安人在白人的政策压迫和土地剥夺下的一种情感宣泄和精神寄托。虽然印第安人饱经磨难,遭受血腥镇压,但鬼舞依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存在于印第安作家的作品中,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 阿尔文·M·小约瑟夫.白人:土著美国人冲突的文化渊源[J].印第安历史学家,1979,12(2):7-8.
  [2]弗朗西斯·普鲁查.美国印第安人政策文件集[M].加利福尼亚: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90:22-32.
  [3](美)雷·艾伦·比林顿.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下册)[M].韩维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64.
  [4]Vizenor,Gerald.Native 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critical metaphors of the ghost dances[J].World Literature Today,1992(1):69.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学中的‘鬼舞’隐喻与身份构建”研究成果(编号:12ssjcxzd19)]
其他文献
美国导演朗·霍华德十分热衷于将畅销作家丹·布朗笔下的有关罗伯特·蘭登教授的悬疑故事搬上银幕,从2006年的《达·芬奇密码》到2009年的《天使与魔鬼》再到最新上映的《但丁密码》,罗伯特教授系列影片在为观众展现符号与破译魅力的同时,也掀起了大众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的再度关注。如果说《达·芬奇密码》着力表现罗伯特教授利用专业知识解开宗教之谜的特技,那么,在影片《但丁密码》中,罗伯特教授担负着更为艰巨
【作者简介】傅庶,女,重庆江北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生,主要从事电影文化、电影艺术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一九四二》海报 1993年刘震云用一部“调查体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打捞起一段国民政府试图掩盖的历史。19年后,冯小刚将这段历史搬上了银幕,使之成为当年国内最受关注的电影之一。我们知道一部小说或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的叙事策略和叙事模式。文学文本叙事模式与电影文本
从2020年5月11日起,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欧阳黔森报告文学、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34集电视连续剧《花繁叶茂》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后,不仅引发了观众的关注和好评,而且“在以年轻人为主体受众的B站引发热议,获得了9.3分的高分。”[1]作为当代年轻人活跃的网络平台,哔哩哔哩(简称B站)的受众原本不是主旋律电视剧的主要受众,然而这部主旋律电视剧却在此得到年轻人的喜爱,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究其原因
在20世纪40年代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玛雅·黛伦用着“好莱坞花在唇膏上的经费”,以完全独立于主流电影工业之外的姿态,创作了今天看来仍具有强烈先锋意识的6部实验作品。其作品在形式上大胆探索了影像表现的可能性,粉碎了传统电影语言体系建立的理性思维逻辑,将作者知觉作为串联影像结构的主要线索。在内容上,她侧重表现梦境与现实,潜意识与性心理,空间与时间等微妙而又紧密的关联,与当时西方哲学思潮一脉呼应,是精神分
《天才枪手》是一部讲述泰国贫穷家庭女孩试图通过智慧,将人生翻盘故事的影片。该片以真实事件为原型,混合了诸多时下最流行类型片的特质,一举赢得了空前火爆的票房,并在整个泛亚洲地区掀起了新一轮观影狂潮。影片中懵懂少年考场作弊事件本是司空见惯,然而,这部泰国影片却能够以佛教中的一粒沙即一世界的技法,以多元化手段支撑叙事张力,由小见大地创制出了一部集谍战、悬疑、警匪、黑帮、青春等诸多类型片特质于一体的大片。
在美国纽约,有这样一个低调的耄耋老人,以自行车为出行工具,生活极为简朴,不依附名流、不趋炎附势、不奢华跟风,然而围绕着他的却是全纽约最时尚、最浮夸、最高调的圈子,他的作品经常登上纽约时报。他就是有着世界街拍鼻祖、街拍皇帝、街拍王者等美誉的比尔·坎宁安(以下简称比尔)。比尔这位摄影顽童从20世纪60年代,即开始了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街拍工作,电影《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即是一部反映比尔摄影,且与设计艺术
李倍雷 本名李蓓蕾,1960年生,重庆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艺术学学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艺术学理论与文艺学研究。  今日南京秦淮河依然微波泛起,繁花似锦,引无数游人竞折腰。乌衣巷、王谢家宅随着秦淮河铅华殆尽也早已是千年古迹了。我们再也看不到昔日“谢王堂前燕”的盛景,再也闻不到秦淮河昔日的脂粉气息。然而秦淮河畔,历史中的
作为一个概念术语的荒诞喜剧电影,它有两个关键词:“荒诞”与“喜剧”。“荒诞”一词在西方语境中,本是对人存在的感性感觉描述,意为不协调、无序且无意义。20世纪40年代末,战后西方国家的人们原有的价值体系崩塌,新的价值观念尚未形成,加上机器时代的到来,使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人们彻底失去了安全感。他们发现自身与周围生存环境脱节,因此,他们开始思考存在的意义。思考的结果让他们陷入了一种对人生无序又惶惑的空虚感
战争片的特殊之处体现在题材上的严肃性、情感上的国族性和意识形态上的导向性。因此,传统的国产战争片往往取材自真实的革命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制作上依托国家资本和资源,策略上多通过意识形态和叙事策略的缝合技巧,试图将特定主流价值观借电影艺术之媒介进行记录和传承。《电影艺术词典》认为,战争片主要是“以描绘一场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故事片。多着重表现人们在战争中的命运;有时也对战略战术及巨大战争场面进行描绘。影片
随着CiteSpace工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分析工具与方法,对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进行分析。在电影领域,有学者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电影领域进行了整体分析,例如,季培培的《国内艺术学领域电影研究文献计量分析》;也有学者就某一个电影领域的分支进行了探析,例如,于子淇的《基于CNKI数据库的电影消费文献计量分析》。但是尚未有文献利用知识图谱工具来分析我国电影工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