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设计艺术个性化探寻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520y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纽约,有这样一个低调的耄耋老人,以自行车为出行工具,生活极为简朴,不依附名流、不趋炎附势、不奢华跟风,然而围绕着他的却是全纽约最时尚、最浮夸、最高调的圈子,他的作品经常登上纽约时报。他就是有着世界街拍鼻祖、街拍皇帝、街拍王者等美誉的比尔·坎宁安(以下简称比尔)。比尔这位摄影顽童从20世纪60年代,即开始了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街拍工作,电影《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即是一部反映比尔摄影,且与设计艺术息息相关的纪录片。
  一、设计艺术个性化概念表达
  (一)出众概念
  影片《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的唯一主角比尔,是全纽约最懂时尚的老头。其以捕捉时尚的锐眼,数十年如一日地不断地将美定格在方寸之间。纪录片所映现出来的浓郁的设计艺术的个性化表达更为影像本身凭添了几分靓丽色彩。提及设计艺术的个性化,领衔于其中的设计艺术个性化概念,自然是首当其冲。个性化概念为何如此至关重要,皆因其中所蕴涵着的个性化主旨已先行决定了留给观众的视觉传达的整体第一印象。从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到诸多与设计艺术相关的个性化概念,例如,以新锐、先锋、前卫等表达引领着时尚潮流的流行概念,以女性的卷式藏花复古头饰、卷边折叠上翻立羽式复古头饰、平顶黑纱式复古头饰等,袭古而化式设计为代表的复古与现代深度融合的复古概念;以及近年来越来越接近于流行概念,并更加接近于自然表达的田园概念等出众概念。
  (二)出色架构
  出众的概念为设计艺术带来了个性化表达的高屋建瓴。而出众概念的实现则必须透过设计艺术的出色架构方能得以更好地实现。概而言之,设计艺术的个性化架构,即设计艺术概念的一种由纯粹设计层面而向具体实现层面的宏观衍化。《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中包含了充计艺术个性化的出色架构,例如,影片中街头出现的以红绿黑三种颜色大色块表达的充满个性化设计的时装即十分的绚丽夺目,其特写占据了整幅画面,那种飘逸着的色彩、交织着的、跃动着的色彩,以及不断变幻着的形状,不断变化着的色彩边界等等无不充斥着浓浓的设计概念感。这种以独特的方法论所建构起来的个性化架构采取了能够充分表达个性化的设计素材、设计色彩、设计范式。而从设计艺术的个性化术语而言,完整的出色架构还包含着发散概念的结构性汇聚、筛选、聚合、细化等一系列隐性过程。[1]
  (三)出彩搭配
  纪录片《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中艺术设计个性化概念的色彩搭配,以其选取素材的个性化色彩形成了一种更具个性化的形诸于色系的系统化风格。例如,上文中已经提及的红绿黑三色的大色块绚丽搭配,以及黄裙与红鞋的艳丽搭配等。此外,复古的黑白渐变相间的粗麻纹衣裤,配以红色绸衫,辅以黑色皮鞋,就从三种基本色彩与基本纹饰而演变成一种绝佳的色彩搭配。从先锋前卫的视角而言,浅绿色中点缀着细碎黄色斑点的色彩搭配,在黄色的耀眼喧嚣之中,浅绿色的铺陈使得这种耀眼与喧嚣反而变得更加地有地放矢。基于色系的出彩搭配,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作为一种架构,通常架构更注重于整个笼统的宏观层面表达。而色系的出彩搭配,则更注重于微观化的细节层面的表达,甚至小到附属品与微小配饰等微观细节表达。影片中纽约街头中的每一个人的个性化搭配,都成为了纽约每一个季节的调色版,而让每一个季节都焕发着不一样的色彩。
  二、设计艺术个性化范式
  (一)规律探寻
  《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中最能够触动人心的就是那句,“比尔从不刻意地去选择什么,也不需要任何摆拍,比尔所做的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站在街头等待着、发现着、追索着,所有的时尚都是自动送上门来的,而比尔所做的,实际上就是针对时尚加以敏感的把握、捕捉、分类、整理、诠释,从而针对这些时尚加以分类化、系统化、整合化,最终形成其对于设计艺术的一种由表象化的积累,而抽象化的理念”。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那条长度及膝的短裙很好看、那条淡色格裙很特别、那条褶裙很赞”,而是要由现象表象看到本质抽象,再针对這本质抽象进行集中的大量曝光,并从中筛选、整理、归纳、总结。设计艺术这只看不见的隐性之手在背后操弄着的规律性表达,良好的个性化范式是设计艺术得以由概念级向抽象级不断深化、不断进级、不断发展的一个十分必要的大前提,并终将促成由概念向设计艺术个性化范式的转化。[2]
  (二)另类范式探寻
  影片中的设计艺术个性化规律探寻,实现了由设计艺术个性化范式的表象化向抽象化转化的完形。艺术设计中的另类个性化设计可谓层出不穷。然而,这种反传统的另类个性化艺术设计,却并非如其另类二字表象化所言的毫无内涵,事实恰恰相反,这种另类可能是一种以后现代先锋科技为依托的另类。例如,纪录片中出现的一种异常另类鞋子的设计,即完全颠覆了传统,将传统的不可或缺的鞋跟前置倒置,形成一种后跟彻底悬空式的设计,而对于女性的主要脚部重心所在的前脚掌,则形成了更加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更加稳定舒适的支撑,从而彻底去掉了本来就可有可无的日见其纤细的后跟。这种设计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进一步提高高跟鞋的高度,而且能够给予女性以更加稳定可靠的整个足部的保护,并且能够对人体最重要的穴位涌泉穴,形成一种局部按摩的效用,这样另类的艺术设计可谓是占尽了一举多得之妙。
  (三)高级范式探寻
  《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中的设计艺术规律探寻以及另类范式探寻,从一正一反两个方向齐头并进,最终却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那就是设计艺术的个性化范式表达,有着异源归化、殊途同归、异曲同工的本质化特质,针对这种本质化特质加以总结可见,通行的黄金比例与均衡协调是表达出时尚美与时尚审美的双重节奏范式,而风格化范式则有着整体个性化与整体统一化的表达,且风格化的个体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化。同时,深刻探析这种个体间的以个性化为张扬的巨大差异化,其实亦存在着主导着整个时尚变化的时尚整体设计艺术的高级范式表在。这种高级范式表达即是社会审美、时代审美、文化审美三位一体的形而上的规训。个性化的这种三位一体的形而上的规训,来源于美的表现、美的审视、美的创制三位一体的概括、归纳、提炼,并以此突出地体现出设计艺术个性化美的韵律、韵味、韵致表达。[3]   三、设计艺术个性化思维表达
  (一)生活情趣与乐趣可视化表达
  在《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中,我们所观察到的时尚从未如此地切近于生活,而实际上,恰恰是真正的时尚首先即反映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此即所谓的生活情趣与乐趣至上的真正的时尚法则。在纽约你可能因为一次正确的着装,即有可能不经意间就登上《纽约时报》的版面。影片中恰恰即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叫做帕特里克·麦克唐纳的男士,以其个性化艺术着装而有17张照片荣登时尚栏目。从纽约街头的影像特例加以剖析,即不难发现生活之中的快节奏,无全无碍于个性化生活情趣与乐趣的尽情抒发。纽约有着世界最快的快节奏,但是却反而蕴育出了生活情趣与乐趣深度融合的快乐时尚,这种由形而上的抽象而直指人心的快乐时尚,其实才是美的趣味与审美的趣味的深度融合的更加高级的表达范式。同时,更有助于由这种蕴蓄于生活情趣与乐趣之中,进行创新与创意的提炼。
  (二)个体情感可视化表达
  《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中的生活情趣与乐趣的可视化表达,为进一步透过设计艺术的个性化抒发个体情感提供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基础化烘托与渲染准备。并且,亦以这种设计艺术个性化思维的抽象化,而在其与审美、生活、社会进行三位一体的深度融合之后进而形成了一种借由每一个体情感所释放出来的个体个性化的可视化表达。这种由社会表象而社会审美浸染亦昭示着由社会审美浸染而生活情趣与乐趣移情的设计艺术的真正价值链式的个性化思维的彻底完形,以及由设计艺术个性化范式的表象化向抽象化转化的最终完形,同时,更诠释了由设计艺术个性化范式向个性化思维的进一步转化。[4]设计艺术个性化思维的初级表达,即由文化、娱乐、生活等切近事物與切近需求着手,在艺术设计之中,更加充分地注入创制者的情感,从而为所创制的艺术设计,倾注个性化的魅力表达,并透过情感创新来传递情感、传递温馨。
  (三)思想意识可视化表达
  从《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可见,思想意识是人类潜意识中影响行为、话语、习惯的重要模因,透过对于意境感的感知、传递、赋予,进而方能建构出一种个性化思维的链式表达。设计艺术有着三种层级递进的层次,第一层次即表象层,这一层次以肉眼的朴素观察、影像的定格记录、脑海中一过式记忆等为主,处于一种概念表达级;第二层次即根据第一层次的主观结果进行能动化,即透过脑海中的印象记忆,针对影像的定格记录数据,将设计艺术的个性化表达的表象化内容,加以抽象化提炼,归结为抽象化范式,这一层次显然处于范式级;第三层次即透过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产生的结果,在传递、传达、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地刺激受众或观众产生的连锁性的结果,这一层次显然已经处于思维级。
  综上所述,个性化思维应将个性化融入到更加细腻的观察过程当中去,将个性化融入到更加细致入微的分析过程中去。[5]艺术设计个性化思维的最高层次,就是反映创制者的思想意识表达并对其加以创制。
  结语
  《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是一部由生活探析时尚、由时尚探析艺术设计的人物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中的唯一主角比尔,以其对于生活连通时尚的敏锐,时尚连通设计艺术的真谛,而为生活揭示着设计艺术个性化思维的唯美表达。设计艺术的个性化思维建构首先始于个性化概念,个性化概念以其出众的概念、出色的架构、出彩的搭配而编织出了个性化思维唯美表达的原初格局,同时,亦为个性化范式与个性化思维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设计艺术铺垫,进而由个性化创制概念,而个性化系统化范式,由个性化系统化范式,而性化意象化思维地不断建构着时尚的至美。
其他文献
崔树强 1973年生于江苏镇江。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博士生,西南大学文学院书法专业副教授。主要著作有《崔树强书学论集》《黑白之间:中国书法审美文化》等。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书法的历史和理论,中国书法美学与哲学等。    林散之先生是当代一位典型的传统型艺术家,诗书画俱能,自称诗第一、画第二、书第三,但却以书法成就享誉当代,被日本书家青山杉雨誉为“草圣遗法在此翁”。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对当代的启示
香港本土电影《黄金花》是一部现实主义女性题材的电影,以普世、接地气的写实主义手法,将电影中细节、生活化的语言,真实自然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表现了每天照顾自闭症加中度智障儿子生活的中年女人黄金花在面对丈夫出轨、生活重压时的纠结和痛苦。影片斩获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毛舜筠)和最佳新演员(凌文龙)奖项,以及2017年香港电影导演会年度大奖最佳女主角(毛舜筠)。影片于2018年4月9日—5月6日
电影的根本是文化,文化是电影的根性灵魂,同时,文化更是电影经济发展输入输出制衡的根本。勿庸讳言,相对于中国式经济奇迹,中国文化软实力尤其是中国电影的文化输出明显能量不足。这种不足有其历史文化等诸多客观原因,并严重影响了中国整个文化的外向型发展。目前的中国电影文化,只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潮流词汇的一段中国电影的发展札记。中国电影的未来必将在有意识的先期制衡下,为后期文化优势建立与发展打造出强势模因。
2019年末,一部名为《但是还有书籍》的纪录片在B站播出,该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引起书友、网友热议,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胡歌为这部纪录片的配音,还因为纪录片拍摄的内容反映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引起共鸣。该纪录片播出后,B站评分9.8、豆瓣评分9.2,截至目前,播放量已经超过800万。  《但是还有书籍》的题名来自于波兰诗人米沃什的一首同名诗歌(杨德友译)[1],诗歌里写道:  即使书页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啸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是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耶导演的,影片中主要讲述了正在人生低谷期的马修来到了“塘底”教书育人的故事。在片中虽然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气势磅礴的场面,但是却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众。关于音乐教育,这是各国音乐教育者都在一直讨论的课题。在《放牛班的春天》影片中,从全新的视角出发,为观众们解读了教育、音乐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一、 在教育中的宽容与惩罚  在这部影片之中,宽容与惩罚
美国导演朗·霍华德十分热衷于将畅销作家丹·布朗笔下的有关罗伯特·蘭登教授的悬疑故事搬上银幕,从2006年的《达·芬奇密码》到2009年的《天使与魔鬼》再到最新上映的《但丁密码》,罗伯特教授系列影片在为观众展现符号与破译魅力的同时,也掀起了大众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的再度关注。如果说《达·芬奇密码》着力表现罗伯特教授利用专业知识解开宗教之谜的特技,那么,在影片《但丁密码》中,罗伯特教授担负着更为艰巨
【作者简介】傅庶,女,重庆江北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生,主要从事电影文化、电影艺术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一九四二》海报 1993年刘震云用一部“调查体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打捞起一段国民政府试图掩盖的历史。19年后,冯小刚将这段历史搬上了银幕,使之成为当年国内最受关注的电影之一。我们知道一部小说或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的叙事策略和叙事模式。文学文本叙事模式与电影文本
从2020年5月11日起,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欧阳黔森报告文学、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34集电视连续剧《花繁叶茂》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后,不仅引发了观众的关注和好评,而且“在以年轻人为主体受众的B站引发热议,获得了9.3分的高分。”[1]作为当代年轻人活跃的网络平台,哔哩哔哩(简称B站)的受众原本不是主旋律电视剧的主要受众,然而这部主旋律电视剧却在此得到年轻人的喜爱,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究其原因
在20世纪40年代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玛雅·黛伦用着“好莱坞花在唇膏上的经费”,以完全独立于主流电影工业之外的姿态,创作了今天看来仍具有强烈先锋意识的6部实验作品。其作品在形式上大胆探索了影像表现的可能性,粉碎了传统电影语言体系建立的理性思维逻辑,将作者知觉作为串联影像结构的主要线索。在内容上,她侧重表现梦境与现实,潜意识与性心理,空间与时间等微妙而又紧密的关联,与当时西方哲学思潮一脉呼应,是精神分
《天才枪手》是一部讲述泰国贫穷家庭女孩试图通过智慧,将人生翻盘故事的影片。该片以真实事件为原型,混合了诸多时下最流行类型片的特质,一举赢得了空前火爆的票房,并在整个泛亚洲地区掀起了新一轮观影狂潮。影片中懵懂少年考场作弊事件本是司空见惯,然而,这部泰国影片却能够以佛教中的一粒沙即一世界的技法,以多元化手段支撑叙事张力,由小见大地创制出了一部集谍战、悬疑、警匪、黑帮、青春等诸多类型片特质于一体的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