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耘风,长安耕砚园主。1957年生,祖籍陕西铜川陈炉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陕西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教授,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西安雁塔书社副社长,广东省书学院客座教授,艺术顾问,山西省企业文化传播公司董事,河南省中原文化传媒公司艺术顾问。
长期生活在浸润着秦汉雄风、盛唐气象的古都西安,深得中国传统文化老庄经史、诸子百家、唐诗宋词,颜筋柳骨的滋养。书法师宗颜、柳、二王及魏碑,立意高古,用笔劲健,雄浑大气,茂朴灵动,尤以榜书饮誉书坛。其书法溶诸多姊妹艺术于自己的书法创作实践之中,太极拳的连绵与动感,秦腔苍凉悠远的行板,现代音乐的强烈节奏,自然山水的排列组合使其作品富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遒劲中藏灵秀,雄厚中显洒脱,具有典雅的书卷气和隽永灵动的韵味。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刘炳森、周慧珺、张海、钟明善,著名作家陈忠实、贾平凹、文艺评论家肖云儒、周俊杰先生对其书法艺术风格和成就都给予过关注和高度评价。作品曾被陕西、广东、山西、海南、江苏等地政府、企业及各界人士作为外交礼品广泛流传于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朝鲜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一册《王耘风书法艺术》置于案头。我是在盛夏难耐的酷暑中细细品读完的。暮色晚照中,似有雁塔暮鼓隐隐飘来,和着都市炎夏的喧嚣。我便是在这种历史与现实汇杂的氛围里寻找到一份恬静与适意。
说真的,多年来,我更多的是没有把耘风当作书法家来看,谦和质朴,幽默风趣的个性,似乎更多的使人把他当作朋友来相处,加上他不事张扬和喧哗的秉性,使大家忘却了他作为书法家的存在,而更感兴趣的是他的人,以至于忽视了他的书法艺术追求和成就。
他是属于那种勤奋务实,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人,然而,不问收获的人常常是收获最丰的人。就书法而言,字如其人,我相信,即使是从未谋面,只要你读到他的书法,便读到了他襟怀大气中的灵动与隽永,读到他遒劲奔放中的刚柔与洒脱,读到他厚朴淳真中的诗情与浪漫,读到他自然清纯中的艰涩与糙砺。
这便是耘风书法给我的最深印象。
艺术应该是多源的。多源的艺术必然是多元的,我觉得耘风从做人到作书,都具有这种多源与多元。他崇尚中国传统文化,诸子百家,老庄经史,唐诗宋词元曲以至佛道禅经,他都具有广泛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尤其推崇李、杜、王维、曹操和苏轼,深得其精髓,因而我们在他的书艺中能够品味出那种浓厚的文化气韵和传统的人文精神内涵,我认为这便是耘风书法最基本的立足之点。
他出生于渭北高原古耀州瓷产地陈炉镇,在这块黄土高原和八百里秦川接壤的高天厚土上,历史上曾出过孙思邈、柳公权、范宽和傅玄这样的文化巨人。这块土地的文化滋养无疑是丰厚的,它以五谷杂粮养育了一代代的子民的同时,也养育了它的后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一点上,耘风是幸运的。孙思邈涵盖了中国古代诸多政治、宗教、哲学、科学、文化思想于一体的医学成就以及颜筋柳骨书学风范,都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他的艺术血脉中。即便是脊山瘦水,也使我们看到,根植于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在他的艺术追求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多次和耘风在一起谈及故乡和故乡的耀州瓷以及故乡的风土人情。以他那些目不识丁的先辈们能创作出那样雅俗共赏,具有唐风宋韵,萤润剔透的中国官窑作品的瓷匠来说,这似乎是一个不可破解的谜。他们不懂得达·芬奇的绘画线条,不懂得罗丹的雕塑造形,不懂得黑格尔的美学原理,可就是这些唱秦腔乱弹,喝西凤陈酿,吃羊肉泡馍的先祖,却创造出了令世人震惊,千古流芳的耀瓷艺术。当然,这是一个有待于历史和艺术、美学专家们去探询的研究话题,可出生于这块土地上的书法家,是喝这块土地上的山泉吃这块土地上的五谷成长起来的,他是无法避免地承袭了先祖宽厚淳朴而又清隽灵秀的秉赋以及耀瓷艺术的精髓内涵,从而形成了其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遒劲中藏灵秀,雄厚中显洒脱,不讲求点划和字里行间的细枝末节,而注重追求通篇章法的一种精神和气韵,无论是小桥流水还是金戈铁马,都有他特有的风貌和个性。
走进耘风的黑白艺术世界,你会感觉那绝对不是一幅书法,而是浸润了作者情感和灵魂的一种载体,他在向你展示,向你倾诉。"人行古嶂枫千点,月落平沙雁一声",那情那景,那声那韵,书者用心去书写,观者用心去赏,当是多美的一幅图画。一幅"听雪"透过纸背,我分明看到了黄山道上的雪中抚琴,华岳险峰的飞雪对弈,大河上下的山舞银蛇,故乡平原的风雪茫茫,高大的杨柳枝上沉甸甸的雪挂,大雪初霁后暖阳下的父老乡亲……
这便是耘风的书法给予人的。也就是说从耘风的书法里所能得到的东西。
2004年初秋于雁塔之侧
长期生活在浸润着秦汉雄风、盛唐气象的古都西安,深得中国传统文化老庄经史、诸子百家、唐诗宋词,颜筋柳骨的滋养。书法师宗颜、柳、二王及魏碑,立意高古,用笔劲健,雄浑大气,茂朴灵动,尤以榜书饮誉书坛。其书法溶诸多姊妹艺术于自己的书法创作实践之中,太极拳的连绵与动感,秦腔苍凉悠远的行板,现代音乐的强烈节奏,自然山水的排列组合使其作品富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遒劲中藏灵秀,雄厚中显洒脱,具有典雅的书卷气和隽永灵动的韵味。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刘炳森、周慧珺、张海、钟明善,著名作家陈忠实、贾平凹、文艺评论家肖云儒、周俊杰先生对其书法艺术风格和成就都给予过关注和高度评价。作品曾被陕西、广东、山西、海南、江苏等地政府、企业及各界人士作为外交礼品广泛流传于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朝鲜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一册《王耘风书法艺术》置于案头。我是在盛夏难耐的酷暑中细细品读完的。暮色晚照中,似有雁塔暮鼓隐隐飘来,和着都市炎夏的喧嚣。我便是在这种历史与现实汇杂的氛围里寻找到一份恬静与适意。
说真的,多年来,我更多的是没有把耘风当作书法家来看,谦和质朴,幽默风趣的个性,似乎更多的使人把他当作朋友来相处,加上他不事张扬和喧哗的秉性,使大家忘却了他作为书法家的存在,而更感兴趣的是他的人,以至于忽视了他的书法艺术追求和成就。
他是属于那种勤奋务实,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人,然而,不问收获的人常常是收获最丰的人。就书法而言,字如其人,我相信,即使是从未谋面,只要你读到他的书法,便读到了他襟怀大气中的灵动与隽永,读到他遒劲奔放中的刚柔与洒脱,读到他厚朴淳真中的诗情与浪漫,读到他自然清纯中的艰涩与糙砺。
这便是耘风书法给我的最深印象。
艺术应该是多源的。多源的艺术必然是多元的,我觉得耘风从做人到作书,都具有这种多源与多元。他崇尚中国传统文化,诸子百家,老庄经史,唐诗宋词元曲以至佛道禅经,他都具有广泛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尤其推崇李、杜、王维、曹操和苏轼,深得其精髓,因而我们在他的书艺中能够品味出那种浓厚的文化气韵和传统的人文精神内涵,我认为这便是耘风书法最基本的立足之点。
他出生于渭北高原古耀州瓷产地陈炉镇,在这块黄土高原和八百里秦川接壤的高天厚土上,历史上曾出过孙思邈、柳公权、范宽和傅玄这样的文化巨人。这块土地的文化滋养无疑是丰厚的,它以五谷杂粮养育了一代代的子民的同时,也养育了它的后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一点上,耘风是幸运的。孙思邈涵盖了中国古代诸多政治、宗教、哲学、科学、文化思想于一体的医学成就以及颜筋柳骨书学风范,都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他的艺术血脉中。即便是脊山瘦水,也使我们看到,根植于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在他的艺术追求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多次和耘风在一起谈及故乡和故乡的耀州瓷以及故乡的风土人情。以他那些目不识丁的先辈们能创作出那样雅俗共赏,具有唐风宋韵,萤润剔透的中国官窑作品的瓷匠来说,这似乎是一个不可破解的谜。他们不懂得达·芬奇的绘画线条,不懂得罗丹的雕塑造形,不懂得黑格尔的美学原理,可就是这些唱秦腔乱弹,喝西凤陈酿,吃羊肉泡馍的先祖,却创造出了令世人震惊,千古流芳的耀瓷艺术。当然,这是一个有待于历史和艺术、美学专家们去探询的研究话题,可出生于这块土地上的书法家,是喝这块土地上的山泉吃这块土地上的五谷成长起来的,他是无法避免地承袭了先祖宽厚淳朴而又清隽灵秀的秉赋以及耀瓷艺术的精髓内涵,从而形成了其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遒劲中藏灵秀,雄厚中显洒脱,不讲求点划和字里行间的细枝末节,而注重追求通篇章法的一种精神和气韵,无论是小桥流水还是金戈铁马,都有他特有的风貌和个性。
走进耘风的黑白艺术世界,你会感觉那绝对不是一幅书法,而是浸润了作者情感和灵魂的一种载体,他在向你展示,向你倾诉。"人行古嶂枫千点,月落平沙雁一声",那情那景,那声那韵,书者用心去书写,观者用心去赏,当是多美的一幅图画。一幅"听雪"透过纸背,我分明看到了黄山道上的雪中抚琴,华岳险峰的飞雪对弈,大河上下的山舞银蛇,故乡平原的风雪茫茫,高大的杨柳枝上沉甸甸的雪挂,大雪初霁后暖阳下的父老乡亲……
这便是耘风的书法给予人的。也就是说从耘风的书法里所能得到的东西。
2004年初秋于雁塔之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