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一则关于霍启刚、郭晶晶夫妇带领儿子到农田体验插秧劳动的消息在网上刷屏——
一家三口都是T恤配短裤,5岁的儿子穿着一双雨靴,而霍启刚和郭晶晶则穿着人字拖。夫妇二人下田插秧,为儿子作示范,儿子跟着父母一起学习干活。一家三口弯腰插秧,腿上、手上都沾满了泥巴。劳作之后,全家人还一起吃农家饭。儿子自己去盛饭,因为个子太矮,够不到电饭煲,只好请爸爸帮助……
看到这则消息之后,相信很多人都会受到触动。我们不说霍、郭两人带儿子劳动是否有作秀之嫌,但这种与儿子一起插秧的行为的确值得点赞。
一、加强劳动教育,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正在得到积极落实。但不可否认的是,劳动教育实际上离我们的孩子渐行渐远。在不少中小学校里,劳动教育已经归入综合实践类课程,经常被忽视、挤占和挪用,甚至连打扫卫生的基本劳动也被保洁员代劳。在家庭中,很多孩子从小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甚至有不少孩子上了小学之后,还不会系纽扣、系鞋带。
近年来,中小学忽视劳动教育的问题已经逐步引起国家重视。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教育部制定的《2019年工作要點》中明确提出“中小学要大力加强劳动教育”。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落实这一精神,教育部正在抓紧制定有关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在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要成为必修课,并保证课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一位“‘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劳动教育方面,他不仅有深刻的见解,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他认为,在学校和家庭中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还能促进儿童精神的发育和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他说过:“劳动教育就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我校全体教师在努力建立一种劳动教育体系,使劳动在这种体系中能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智力品格。”对儿童加强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重要教育任务,更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劳动教育回归家庭的四条途径
如何让劳动教育回归我们每一个家庭?笔者认为有四条途径。
1.营造崇尚劳动的氛围,树立劳动观念
现在不少家长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劳动的现象,这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是极为不利的。从孩子懂事开始,家长就要告诉孩子,要靠劳动和汗水才能获得美好的东西,还要教育孩子外出时尊重公交车司机、环卫工人等。孩子稍大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多看一些弘扬普通劳动者奉献精神的影视剧和节目等,让孩子牢固树立劳动观念,让热爱劳动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灵中深深扎根。
2.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养成劳动习惯
让孩子从小参加家务劳动,意义十分重大。从小处说,可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从大处说,对孩子责任心、义务感和良好品格的形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加家务劳动,能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受益终身。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2009年12月,罗山县朱堂乡一个23岁的小伙子杨某活活饿死在家中。杨某从小被娇生惯养,懒惰成性。在父母去世后,他什么活儿都不干,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村里人给他的肉、菜一直放到臭了,他也不做着吃……试想:如果杨锁从小养成劳动自立的习惯,会发生这样的事吗?
家长要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叠被子、洗衣服开始,逐步养成参加家务劳动的习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鼓励孩子从小参加家务劳动,并用部分零钱作为对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奖励,例如擦一双皮鞋奖励五分钱等,使孩子一有空就抢着做家务,而且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笔者建议,孩子从小参与家务劳动,最好不要与报酬挂钩,要引导孩子自觉自愿地参与劳动)。孩子上小学后,家长可以让孩子体验“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孩子感受“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道理。家长还要注意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家务劳动,鼓励孩子在克服困难中体验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经常参加这样的劳动,才会使他们长大后,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在工作中的抗挫折能力。
3.参加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培养劳动爱好
家长还要注意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特别是要鼓励孩子在学校里多参加值日和专项劳动。城市里的孩子要多参加一些社区公益活动,包括美化环境、帮助环卫工人、维护交通秩序等,让孩子在实践中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还可以像霍启刚、郭晶晶带领儿子体验插秧一样,让孩子了解和参与农业生产。这不仅会让孩子体验到生产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还会让他们认识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帮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的习惯。
4.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劳动教育也不例外。家长在单位工作无论多么辛苦,回到家里一定不要表现出拖拉、懒散、厌恶家务劳动的行为。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为孩子作出表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高尚的人性和人道精神,就是劳动教育的结果。愿我们的每一个家庭,都能够成为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大课堂。
(责 编 晓 月)
一家三口都是T恤配短裤,5岁的儿子穿着一双雨靴,而霍启刚和郭晶晶则穿着人字拖。夫妇二人下田插秧,为儿子作示范,儿子跟着父母一起学习干活。一家三口弯腰插秧,腿上、手上都沾满了泥巴。劳作之后,全家人还一起吃农家饭。儿子自己去盛饭,因为个子太矮,够不到电饭煲,只好请爸爸帮助……
看到这则消息之后,相信很多人都会受到触动。我们不说霍、郭两人带儿子劳动是否有作秀之嫌,但这种与儿子一起插秧的行为的确值得点赞。
一、加强劳动教育,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正在得到积极落实。但不可否认的是,劳动教育实际上离我们的孩子渐行渐远。在不少中小学校里,劳动教育已经归入综合实践类课程,经常被忽视、挤占和挪用,甚至连打扫卫生的基本劳动也被保洁员代劳。在家庭中,很多孩子从小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甚至有不少孩子上了小学之后,还不会系纽扣、系鞋带。
近年来,中小学忽视劳动教育的问题已经逐步引起国家重视。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教育部制定的《2019年工作要點》中明确提出“中小学要大力加强劳动教育”。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落实这一精神,教育部正在抓紧制定有关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在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要成为必修课,并保证课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一位“‘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劳动教育方面,他不仅有深刻的见解,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他认为,在学校和家庭中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还能促进儿童精神的发育和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他说过:“劳动教育就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我校全体教师在努力建立一种劳动教育体系,使劳动在这种体系中能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智力品格。”对儿童加强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重要教育任务,更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劳动教育回归家庭的四条途径
如何让劳动教育回归我们每一个家庭?笔者认为有四条途径。
1.营造崇尚劳动的氛围,树立劳动观念
现在不少家长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劳动的现象,这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是极为不利的。从孩子懂事开始,家长就要告诉孩子,要靠劳动和汗水才能获得美好的东西,还要教育孩子外出时尊重公交车司机、环卫工人等。孩子稍大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多看一些弘扬普通劳动者奉献精神的影视剧和节目等,让孩子牢固树立劳动观念,让热爱劳动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灵中深深扎根。
2.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养成劳动习惯
让孩子从小参加家务劳动,意义十分重大。从小处说,可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从大处说,对孩子责任心、义务感和良好品格的形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加家务劳动,能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受益终身。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2009年12月,罗山县朱堂乡一个23岁的小伙子杨某活活饿死在家中。杨某从小被娇生惯养,懒惰成性。在父母去世后,他什么活儿都不干,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村里人给他的肉、菜一直放到臭了,他也不做着吃……试想:如果杨锁从小养成劳动自立的习惯,会发生这样的事吗?
家长要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叠被子、洗衣服开始,逐步养成参加家务劳动的习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鼓励孩子从小参加家务劳动,并用部分零钱作为对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奖励,例如擦一双皮鞋奖励五分钱等,使孩子一有空就抢着做家务,而且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笔者建议,孩子从小参与家务劳动,最好不要与报酬挂钩,要引导孩子自觉自愿地参与劳动)。孩子上小学后,家长可以让孩子体验“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孩子感受“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道理。家长还要注意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家务劳动,鼓励孩子在克服困难中体验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经常参加这样的劳动,才会使他们长大后,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在工作中的抗挫折能力。
3.参加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培养劳动爱好
家长还要注意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特别是要鼓励孩子在学校里多参加值日和专项劳动。城市里的孩子要多参加一些社区公益活动,包括美化环境、帮助环卫工人、维护交通秩序等,让孩子在实践中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还可以像霍启刚、郭晶晶带领儿子体验插秧一样,让孩子了解和参与农业生产。这不仅会让孩子体验到生产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还会让他们认识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帮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的习惯。
4.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劳动教育也不例外。家长在单位工作无论多么辛苦,回到家里一定不要表现出拖拉、懒散、厌恶家务劳动的行为。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为孩子作出表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高尚的人性和人道精神,就是劳动教育的结果。愿我们的每一个家庭,都能够成为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大课堂。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