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黎锦熙的研究综述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u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黎锦熙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他不仅在语言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语文教学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并且在方志学、目录学、辞书编纂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本文将关于黎锦熙先生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从三个层级进行:黎锦熙先生自己的论著、收入黎锦熙先生资料的专著、研究黎锦熙先生的文章(主要以期刊和论文为主)。整理后的文献从三个方面进行综述:语言学、语文教育、其他专业。其中,关于语言学和语文教育的文献较多,会重点论述。本文也会对黎锦熙先生的生平经历进行简单论述,旨在将黎锦熙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为当前关于黎锦熙先生的研究作总结,亦希望能选取某些研究不足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黎锦熙;现代汉语;语文教育;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生平简述


  黎锦熙先生出生于1890年,病逝于1978年,享年88岁。笔者根据黎锦熙先生亲笔书写的履历表、年谱广记提纲以及黎泽渝编写的《黎锦熙先生年谱》,将黎锦熙先生的生平经历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890—1919):黎锦熙先生接受新旧两种教育,并且取得了卓著成绩。在这段时间,黎锦熙先生开始从事教学工作,主要成果是教材的编订。第二阶段(1919—1949):这一时期是黎锦熙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重要的学术成果大都在这一时期完成。黎锦熙先生不仅积极推动国语运动,而且利用假期时间热心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第三阶段(1949—1978):黎锦熙先生在这一时期将研究重点转入语言学,进行语法的深入研究。
  黎锦熙先生的一生处于中国较为动荡的时期,经历了中国教育的转折,也经历了“文革”的浩劫。虽然一生波折,但是从未放弃对学术的追求,将毕生精力花费在汉语语法的研究、国语及白话文的推广、语文教育方面,并且涉及了辞书学、史学、目录学、哲学等方面。
  就黎锦熙先生的生平而言,笔者认为有一点值得深入思考。从黎锦熙先生的经历看,先生的身份由博学众家的杂家转变为了专攻语言学的专家。对于这一身份的转变,在近代中国的教育界并不是个例。笔者在以后的學习中将会对近现代教育家的转型这一现象作继续研究与反思。

二、语言学


  在黎锦熙先生的学术生涯中,对现代汉语的研究占据了最重要的一部分。《新著国语文法》《比较文法》《国语运动史纲》《汉语语法初步教程》《汉语语法十八课》《汉语语法教材》这六本论著是黎锦熙先生关于现代汉语研究的重要成果。
  《新著国语文法》涉及语法的基本知识和汉语基本规律,包括单式句、复式句、词类、标点和篇章。《国语运动史纲》详尽介绍了自清末以来的切音字、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及大众语运动的始末、性质、范围、目的、理论方法和纲领,是国语运动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比较文法》中:一是比较古今汉语的对应规律,为白话文运动服务;二是比较汉语与非汉语的不同,从普通语言学的观点来建立汉语的语法理论。《汉语语法初步教程》《汉语语法十八课》《汉语语法教材》这三本,则是为实际的汉语教学准备的教材和教师参考书。
  由于黎锦熙先生在语言学上的卓越贡献,学界将黎锦熙研究的现代汉语称为“黎派语法”。刘世儒和黎泽渝在二人合作的文章《汉语语法的“科学”体系和“学科”体系》中,介绍了黎派语法的体系。黎派语法主张将语法分为“科学”和“学科”两大体系。在“科学”体系中,强调民族化和创造性;“学科”体系又可以称为“教学”体系,主张从造句讲到用词,以句法控制词类。
  学者们关于黎派语法的研究多选取其中的某一小点而深入进行。比如王茜在《黎锦熙与乔姆斯基语法思想比较—中国语言学流派问题管窥》一文中,就黎派语法与普通语言学进行比较,祁文慧和孙道功也是将黎派语法与英语语法进行比较。肖娅曼则侧重研究黎锦熙的句法思想。孙德金讨论的是黎派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什么样的价值。刁晏斌重点评价了黎锦熙语法思想的几个重要原则。刘明具体研究了黎锦熙先生的“把”字句。范桂娟将研究重点放在了黎锦熙先生的拼音及语法的教学实践上。吴礼权和谢元春一起研究了黎锦熙语法思想中的修辞学。

三、语文教育


  黎锦熙先生对现代汉语的研究可以划分进语文教育这一部分,但是为强调黎锦熙先生在现代汉语上的卓越成就,笔者将这两部分文献分开梳理。
  黎锦熙先生关于语文教育的理论主要集中于《新著国语教学法》和《新国文教学法》这两部论著中。黎锦熙先生的语文教育理论包括语文教育的性质、语文课程纲要、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法以及语文师资的培养问题。黎锦熙先生明确语文教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工具性,并且指出当时语文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教材不适合时代需求。因此,在黎锦熙先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早期开编译社编写中小学教材,中期进教育部编审教材。其中,在黎锦熙先生的语文教育理论中,“语文教学四法”值得深入探究,包括“说法”“读法”“作法”“书法”,对应当前语文教学分别是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及拼音写字教学。
  黎锦熙先生的“语文教学四法”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仍具有参考价值,笔者将会结合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研究。
  当前学术界对黎锦熙先生语文教学的研究集中于两部分,一是对其理论思想的探讨,比如曾小洁和曾凤霞都探讨了黎锦熙先生的大学语文教学观。胡双宝和郑坛建重点研究了黎锦熙先生为语文教育设计的教学方案。在语文教材方面,李汉潮、胡双宝、史晖都进行了深入探讨。二是其理论对当前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崔正升和刘中黎研究的是黎锦熙先生的写作教学;尹逊才研究的则是阅读教学;曾晓洁和柳盼盼重点研究了黎老的口语交际教学。
  对黎锦熙进行研究的硕博士论文并不多,因为笔者的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关于黎锦熙的硕博士论文也作梳理和分析。关于黎锦熙研究的硕博士论文全部都是语文教学方面的内容。张哲英、毕琳琳、吴婧、叶文静、王方都是对黎锦熙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整体探究。张爱新则是对黎锦熙先生的写作教学思想进行具体探究。王钦泉选择了黎锦熙先生的阅读教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分析了黎锦熙阅读教学思想对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龙婕的研究角度比较特别,运用了黎锦熙先生的教材理论来探讨语文课外读本的开发。   从硕博士论文来看,研究最多的是黎锦熙的语文教育思想,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所涉及,但是口语交际教学这方面几乎没有涉及。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也是被忽视的内容,笔者将会结合黎锦熙的口语交际理论思想和当前教学实践进行深入讨论。

四、其他专业


  黎锦熙先生在目录学、方志学、辞书编纂等方面也取得不俗成就。方志学的论著主要有《方志今议》和《洛川方言谣谚志》。其中《方志今议》论述了新修地方史志的要旨和方法。目录学方面的重要论著是《新目录学论丛》,介绍了目录学相关知识,对中国目录学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辞书编纂方面,黎锦熙先生首创并且领导成立了“国语辞典编纂处”,用来进行辞典的编纂工作。

五、评述


  以上对黎锦熙先生文献资料的梳理,一是对当前黎锦熙研究作小结,二是笔者为自己找寻可供继续探究之处。
  黎老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其经历密不可分,是从教育实践中总结而来的。先生在年轻时接受过正统师范教育,开始工作后一直从事教育行业,坚持去中小学、高校上课。因此,对黎锦熙先生思想的研究必须结合其生平经历。这点也给予当前学者启示:学术研究并不是高屋建瓴,想要取得学术成果离不开实践经验的辅助。
  黎锦熙先生的学术成果丰富,重点集中于语言学及语文教育方面。笔者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将就以下问题进行继续研究:(1)黎锦熙先生为何会转变为专攻语言学的专家?这一现象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的身上普遍存在,造成这一现象是何原因呢?(2)尝试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对黎锦熙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理论进行研究。(3)黎锦熙语文教育理论在当前语文教育实践中有何指导意义?尤其是口语交际教学这一部分。笔者将在从事教育工作后进行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黄婉梅.黎锦熙与《国语辞典》及其他[J].辞书研究,2008(6).
  [2]范伟娟.黎锦熙的近现代语文教育研究[J].语文建设,2013(34).
  [3]王茜.黎锦熙与乔姆斯基语法思想比较—中国语言学流派问题管窥[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4]肖娅曼.黎锦熙“句本位”中的句法生长发生观及其发掘[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5]孙德金.传统语法: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基础—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6).
  [6]刁晏斌.评价黎锦熙语法思想的几个重要原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7]吴礼权,谢元春.不迷其所同而不失其所以异—论黎锦熙先生的汉语修辞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8]刘明.黎锦熙先生的“把”字句和语法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9]祁文慧,孙道功.《新著国语文法》与《现代英语语法》关系论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7(2).
  [10]徐铖.文学革命时期的“国语”与“白话”—以胡适和黎锦熙为中心[J].文学评论,2012(4).
  [11]鄧伟.试析五四时期语言文字建构的若干逻辑—以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方言文学语言为中心[J].文艺理论研究,2016(1).
  [12]胡双宝.读《黎锦熙文集》[J].语文研究,2008(2).
  [13]曾晓洁.基于语言,旨在补偿:论黎锦熙的大学语文观[J].现代大学教育,2013(1).
  [14]曹凤霞.黎锦熙的“统筹与救济”大学语文教育观[J].文艺理论研究,2016(6).
  [15]郑坛建.探寻语文教育的源流—读《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J].语文建设,2012(19).
  [16]李汉潮.黎锦熙小学语文教材审观[J].语文建设,2018(9).
  [17]史晖.黎锦熙语文教材观论析[J].教育评论,2004(4).
  [18]崔正升.黎锦熙写作教学三原则的当代价值[J].语文建设,2016(25).
  [19]尹逊才.黎锦熙自动主义阅读教学程序的当代价值[J].语文建设,2013(4).
  [20]刘中黎.民国时期的日记写作教学[J].语文建设,2013(1).
  [21]曾晓洁.黎锦熙口语教学思想剖析[J].云梦学刊,2012(6).
  [22]柳盼盼.黎锦熙“话法教学”与新课标口语交际教学比较[J].文学教育,2012(1).
  [23]黎锦熙.比较文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4]黎锦熙.新国文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2.
  [25]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26]黎锦熙.方志今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7]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28]张哲英.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以黎锦熙、胡适、叶圣陶为中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9]张爱新.黎锦熙写作教学思想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30]毕琳琳.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31]吴婧.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2]叶文静.黎锦熙语文教育观的比较与借鉴[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33]王钦泉.黎锦熙语文“读法”教育思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34]邵青.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5.
  [35]龙婕.运用黎锦熙的教材理论开发语文课外读本—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
  [36]王方.论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其他文献
【摘要】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是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以完善人的自身素质、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宗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为目的的情感教育。培育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层面。培育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就是要发展审美教育。具体说来,需要回归教材,还原文本,品读语言;创设审美情境,提供审美平台;努力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联想与想象作为一种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可以打破古典诗歌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中起到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对于小学生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重视,语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小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实现对于小学生的良好的语文教学至关重要。快乐教学理念是小学教学中新兴的教育手段,并且受到了师生的广泛欢迎,因此将快乐教育的理念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本研究便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快乐教育的内涵与特
在新民晚报的许多读者中,在上海新闻界乃至全国晚报界的同行中,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孙洪康.这位新民晚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于1982年2月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步入新闻岗位
90年代以来,中国电信产业发展迅速,平均每年以44%的速度增长;公用电信网的总资产增加30倍;电话普及率由1%提高到10%以上。电信业的大发展使电信部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闻报
《鸿门宴》“樊哙闯帐”一段文中两个“则”,参考书上解释为表顺承的“就”不够准确,本文从文章的语境、情节的处理、人物的刻画等方面探讨了“则”翻译成表转折的“却”更为
当前,报业市场化和企业化步伐的加快,迫切要求县(市)报不仅要提高新闻的质量,而且在广告经营上也应改革创新。改善工作机制,搞活广告经营。由于多种原因,现阶段县市报单纯靠
【摘要】语文是传承人类发展的重要工具,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国学知识当中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当中能够塑造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初中教学当中开展国学知识教育,不仅能够让当代初中生了解到我们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对传承我国的经典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涵养其人格,陶冶其情操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国学知识对当代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的作用进行相关的研究和
【摘要】隐喻主要指将一种事物的名称用来代指另外一种事物,属于修辞学范畴,即附属于语言之上的修辞情况。本文以先秦诗文为例,阐述了研究先秦诗文中隐喻修辞的重要意义,并对先秦诗文隐喻中蕴含的文学功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先秦诗文;隐喻;文学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隐喻理论是当代认知语言学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从最近几十年的发
目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类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可逆性及治疗方法均不完全相同的疾病,以血管增殖、重塑、原位血栓形成、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