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朋友在QQ上留言:“我最近发现一个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提倡教师写教育反思,很多老师也确实写了,但是有一部分人写的都是教育怎么无奈,体制怎么不合理,评价怎么不公平,学生怎么不爱学习,社会对教育怎么苛刻……然后就是无休止地发牢骚。我觉得教育反思是教师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一个自我成长手段,目的应该是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如果长期这样反思下去,不仅对自己的成长没有好处,而且有可能让自己越来越迷茫,越来越倦怠,您说对吗?”
写这段文字的,不是名师,不是教育专家,更不是教育行政管理者,而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个即将加入教育战线的准教师。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他还只是一个旁观者。但恰是这样一个“旁观者”的清醒,更值得我们“当局者”认真地审视自己对“体制”的认识。
不可否认,很多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体制当成逃避责任和自我解脱的借口:当有人指责我们把分数当成教育的唯一追求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体制要的就是分数;当有人提出我们大一统的管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时,我们最拿得出门的理由是——体制要的就是整齐划一;当我们从事教育一生却没有心灵的收获时,我们埋怨最多的是——体制不够公平,没给我们希望……似乎,我们所有的过错和不足都是体制造成的,教育里的那些生冷和僵硬都是体制的必然,与我们无关。换句话说,我们是无辜的,体制在那里,我们不得不屈服和顺从。
在这种心态下,所有不合乎情理的教育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很多违背教育常规的做法也就变得自然而然。在这种心态下,面对那么多无原则的约束和管制,我们开始变得坦然;面对那些生硬的驱赶和拖拽,我们开始变得麻木;面对随处可见的教育悲剧和伤害,我们开始变得无动于衷。
难道在体制下,我们只能给学生这样的教育?难道在体制下,所有的教育缺陷真的都与我们无关?
记起上世纪的一个事件,细节已经不是很清楚。
1992年2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士兵亨里奇受到审判。原因是在柏林墙倒塌前,他射杀了一个企图翻墙的青年。法庭上,亨里奇的律师辩称亨里奇仅仅是在执行命令,别无选择。法官西奥多不以为然,他的一番话振聋发聩。他说:“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把枪口抬高一厘米,这是在法律管辖之下的一种人性良知。只要人的内心不是一块铁板,应该都能做到。
法律是冰冷的,但不应该冷的是人心;体制是冰冷的,但不应该冷的是教育。也许我们的体制是个坚硬的东西,它所营造的教育环境也过于刚性,但我们的工作是滋养孩子心灵的,不应该也不能过于急迫。我们也许无法与体制对抗,也没有时间等待体制的完善,但我们完全可以在体制下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用为师者的智慧、专业和勇气,为孩子赢得一个缓冲地带,让他们尽量触碰到教育的柔软。对于教师来说,这不仅是职业尊严,更是一种人性的良知。
写这段文字的,不是名师,不是教育专家,更不是教育行政管理者,而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个即将加入教育战线的准教师。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他还只是一个旁观者。但恰是这样一个“旁观者”的清醒,更值得我们“当局者”认真地审视自己对“体制”的认识。
不可否认,很多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体制当成逃避责任和自我解脱的借口:当有人指责我们把分数当成教育的唯一追求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体制要的就是分数;当有人提出我们大一统的管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时,我们最拿得出门的理由是——体制要的就是整齐划一;当我们从事教育一生却没有心灵的收获时,我们埋怨最多的是——体制不够公平,没给我们希望……似乎,我们所有的过错和不足都是体制造成的,教育里的那些生冷和僵硬都是体制的必然,与我们无关。换句话说,我们是无辜的,体制在那里,我们不得不屈服和顺从。
在这种心态下,所有不合乎情理的教育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很多违背教育常规的做法也就变得自然而然。在这种心态下,面对那么多无原则的约束和管制,我们开始变得坦然;面对那些生硬的驱赶和拖拽,我们开始变得麻木;面对随处可见的教育悲剧和伤害,我们开始变得无动于衷。
难道在体制下,我们只能给学生这样的教育?难道在体制下,所有的教育缺陷真的都与我们无关?
记起上世纪的一个事件,细节已经不是很清楚。
1992年2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士兵亨里奇受到审判。原因是在柏林墙倒塌前,他射杀了一个企图翻墙的青年。法庭上,亨里奇的律师辩称亨里奇仅仅是在执行命令,别无选择。法官西奥多不以为然,他的一番话振聋发聩。他说:“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把枪口抬高一厘米,这是在法律管辖之下的一种人性良知。只要人的内心不是一块铁板,应该都能做到。
法律是冰冷的,但不应该冷的是人心;体制是冰冷的,但不应该冷的是教育。也许我们的体制是个坚硬的东西,它所营造的教育环境也过于刚性,但我们的工作是滋养孩子心灵的,不应该也不能过于急迫。我们也许无法与体制对抗,也没有时间等待体制的完善,但我们完全可以在体制下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用为师者的智慧、专业和勇气,为孩子赢得一个缓冲地带,让他们尽量触碰到教育的柔软。对于教师来说,这不仅是职业尊严,更是一种人性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