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高一厘米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ze50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朋友在QQ上留言:“我最近发现一个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提倡教师写教育反思,很多老师也确实写了,但是有一部分人写的都是教育怎么无奈,体制怎么不合理,评价怎么不公平,学生怎么不爱学习,社会对教育怎么苛刻……然后就是无休止地发牢骚。我觉得教育反思是教师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一个自我成长手段,目的应该是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如果长期这样反思下去,不仅对自己的成长没有好处,而且有可能让自己越来越迷茫,越来越倦怠,您说对吗?”
  写这段文字的,不是名师,不是教育专家,更不是教育行政管理者,而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个即将加入教育战线的准教师。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他还只是一个旁观者。但恰是这样一个“旁观者”的清醒,更值得我们“当局者”认真地审视自己对“体制”的认识。
  不可否认,很多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体制当成逃避责任和自我解脱的借口:当有人指责我们把分数当成教育的唯一追求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体制要的就是分数;当有人提出我们大一统的管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时,我们最拿得出门的理由是——体制要的就是整齐划一;当我们从事教育一生却没有心灵的收获时,我们埋怨最多的是——体制不够公平,没给我们希望……似乎,我们所有的过错和不足都是体制造成的,教育里的那些生冷和僵硬都是体制的必然,与我们无关。换句话说,我们是无辜的,体制在那里,我们不得不屈服和顺从。
  在这种心态下,所有不合乎情理的教育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很多违背教育常规的做法也就变得自然而然。在这种心态下,面对那么多无原则的约束和管制,我们开始变得坦然;面对那些生硬的驱赶和拖拽,我们开始变得麻木;面对随处可见的教育悲剧和伤害,我们开始变得无动于衷。
  难道在体制下,我们只能给学生这样的教育?难道在体制下,所有的教育缺陷真的都与我们无关?
  记起上世纪的一个事件,细节已经不是很清楚。
  1992年2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士兵亨里奇受到审判。原因是在柏林墙倒塌前,他射杀了一个企图翻墙的青年。法庭上,亨里奇的律师辩称亨里奇仅仅是在执行命令,别无选择。法官西奥多不以为然,他的一番话振聋发聩。他说:“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把枪口抬高一厘米,这是在法律管辖之下的一种人性良知。只要人的内心不是一块铁板,应该都能做到。
  法律是冰冷的,但不应该冷的是人心;体制是冰冷的,但不应该冷的是教育。也许我们的体制是个坚硬的东西,它所营造的教育环境也过于刚性,但我们的工作是滋养孩子心灵的,不应该也不能过于急迫。我们也许无法与体制对抗,也没有时间等待体制的完善,但我们完全可以在体制下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用为师者的智慧、专业和勇气,为孩子赢得一个缓冲地带,让他们尽量触碰到教育的柔软。对于教师来说,这不仅是职业尊严,更是一种人性的良知。
其他文献
湖南益阳市大福皮肤病防治所,位于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安化县大福镇的大山深处。在防治所里,有120多位麻风病人,在这里接受隔离治疗和生活。因为这里地处偏僻,条件恶劣,病人和医务人员都遭人歧视,当地人称防治所是“麻风村”,人们对这里避之不及。而防治所的女护士刘大飞,从18岁开始,已在这里坚守了26个春秋。26年来,刘大飞把入所的每位麻风病患者当亲人,不但在护理工作中恪尽职守细心照料,而且尽心尽力为他们排忧
期刊
有媒体总结,国民党在台湾历经4次惨烈内斗,每次分裂都留下血红刀疤,伤口至今隐隐作痛。  “主流”与“非主流”之争,新党出走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突然病逝,时任“副总统”李登辉意外上位,并借力于党内基层民意接掌党权,当上“总统”和国民党代理主席。  1990年,李登辉从蒋经国那里继承的第7届“总统”期满,要进行重新选举。围绕着“副总统”候选人提名,李登辉与党内大佬之间矛盾公开化。当年2月1
期刊
扎尕(gǎ)那山,位于甘肃省南部的迭部县益哇乡境内。2009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布的寻找十大“非著名山峰”,扎尕那山因山势险峻、景色优美而位列其中。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曾在《美国国家地理》上发文这样描述扎尕那山:“靠山边栖息着一座寺院叫拉桑寺,在它下面是迭部人的村庄,房子挨着房子,还有小麦和青稞的梯田。在所有这些的后面,就是巨大的石灰岩山,郁郁葱葱的云杉和冷杉布满峡谷和坡地。我平生未见过
期刊
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更丰富,接触的信息量大,懂得的东西并不比老师少,可能他们看问题比老师预想的要更加透彻。老师对学生说理,难度越来越大,学生嘴上应了,却口服心不服。因此,要想增强教育效果,利用情感的规律,用以情动人来感染学生,不失为一种上策。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理性是让步于感性的,也就是常说的用心去感受,而不是客观的判断,行为受情绪波动的影响更多。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对情侣要购买结婚用的钻戒,因
期刊
在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各种奖项多了,给予学生各种荣誉称号多了,除了传统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还有“文明礼仪之星”“学习标兵”、“孝心少年”等等,各种竞赛活动也多了起来。另外奖励的平台也多了,现在的校园宣传栏、校报、班报、校园网络等,都成为表扬学生的阵地……这些通过给予学生荣誉来促进和培养学生优良行为的,都属于象征性强化。在物质条件丰富的今天,和物质性奖励相比,奖状、荣誉、称号的效力是否会
期刊
1949年9月底,王震在酒泉召开的干部会上作进军新疆的部署。驻新疆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1949年,王震率领10万官兵进军新疆,展开了轟轰烈烈的大生产与剿匪运动,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肯定。“你到新疆就是去演红娘,唱主角,为那里的各族人民做好事”  1949年初,解放军挥师西进,新疆的解放指日可待。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定在新中国的建立上。会议期间,王震
期刊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我认为教育孩子的秘诀就五个字,往死里夸他。”作为一个工作没几年的“新人”,我也遵循着这样的做法。  一次语文课,由于语文科代表辉辉和他的同桌丁丁配合得当,我在课堂上对他俩大加表扬了一番,都奖了小红花,其他孩子的眼神中满是羡慕。在奖励的“引诱”下班级氛围变得非常活跃,不过我还是有意控制着奖励的人数和小红花的数量。在我“自鸣得意”时,辉辉的一个无意行为给我浇了盆凉水——课后辉辉将得
期刊
和鼓励学生一样,当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的惩戒也可以有不同方式:  一是物质性惩戒,就是通过一些物质性的手段,达成对学生错误的处理。其中包括没收物品、赔偿公物等等。  二是社会性惩戒。这是一种基于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惩戒,通过让其“丢脸”,来完成对其错误的处理。其中包括:要求道歉;写检查;当众检讨;被罚唱歌;黑板题名(警告);冷淡式惩罚(不予理睬);告家长以要挟(少用)等等。  三是权力性惩戒。这是一种
期刊
中学生自主性渐强,往往坚持“我的事情我做主”,不愿意让家长来分担自己的行为后果,更会顾及自己和家长的面子。因此,“请家长”就被作为矫正学生某些负面行为的底线,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案例一中,王明出现了极端的想法,可能是他以前经历的影响。多次转学,家长的手机都被打爆,这中间,学生有着怎样的心理历程,估计没有谁去考虑。也许第一次请家长对这个学生会有所触动,对某个行为的矫正会有一定阶段的效果。反复地告
期刊
星期五下午的第一节课是语文课,当时正值春天,学生处于春困之中。下午上课效果肯定不理想,怎样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前我还在琢磨此事。  上课铃打响了,我昂首走向讲台,声音响亮地喊了声“上课”,我想用我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果然,学生的情绪暂时被我调动起来了。扫视全班,发现有一学生未到。正想问学生,这时听到一声急促的“报告”声。紧接着,学生吉如锦(化名)气喘吁吁地跑进了教室。我立即把他喊住,告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