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的断裂是长期困扰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特别是在英语语言学习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文章试图从波兰尼的缄默知识论视角出发,通过明晰明言知识和缄默知识,重构英语语言知识的结构,探析英语语言学习的途径。
缄默知识论是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1958年首先在其名著《个体知识》中提出,被认为是认识论上的第三次“哥白尼式革命”。二十世纪60年代,波兰尼的知识理论被引进到教育理论研究中来,对教育领域许多重要问题的分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教育领域中出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之间的断裂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所学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从而造成了学习的低效。最为典型的是学生的语言学习,即学生不能把习得的语言知识很好的应用于真实情境的语言交际中。波兰尼的缄默知识论为解决这种现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视角。
一、缄默知识论
1、缄默知识的概念。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波兰尼把第一种知识称作明言知识,即能够用语言加以表述的知识,把第二种知识称作缄默知识,与明言知识相对,指那种我们知道并且体现在行动中但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知识。
2、缄默知识的特征。缄默知识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缄默知识具有“非逻辑性”。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是镶嵌于认知主体行为中的一种知识状态,缄默知识的获得需要认知主体与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是对具体情境或活动的一种直觉综合和把握。(2)、缄默知识具有“非公共性”。缄默知识不像明言知识可以通过正规的形式,缄默知识是一种连认知主体自身都无法清晰表达的知识,所以不能像明言知识一样在社会中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具有“非公共性”的特点。(3)、缄默知识具有“非批判性”。波兰尼认为,明言知识是人们通过明确的“推理”过程获得的,能够通过理性过程加以反思和批判,但缄默知识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获得的,不能通过理性过程加以批判和反思。所以,波兰尼又将明言知识称为“批判的知识”,缄默知识称为“非批判的知识”。(4)、缄默知识相对于明言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波兰尼强调人类知识中缄默知识具有优先性,他认为,缄默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智控制的能力。因此,缄默知识相对于明言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
二、英语语言知识
1、语言。波兰尼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个人知识,具有非公共性,可以划分为明言知识和缄默知识。按照这种逻辑可以推理出所有表达知识的语言都是个人语言,在词语的选择和使用中存在着个人因素,某种程度上也具有非公共性。所以,语言也可以划分为明言知识和缄默知识。
2、英语语言知识的重构。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同学的听力、发音、表达或是写作能力比较突出,但是,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是如何习得和使用这些语言技能的,所以,我们通常说的“语感”就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唯一理由,而“语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无法用语言表达,这正充分体现了波兰尼的基本观点,即“我们所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根据波兰尼对知识结构的划分框架,英语语言知识也可以划分为明言语言知识和缄默语言知识。
在2001年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把学生的语言能力分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从缄默知识论的视角,可以看出,在英语语言交际中,语言知识,即语音、词汇和语法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形态,属于明言知识。语言技能是建立在掌握明言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对明言语言知识的一种运用,可以说出具体的内容,但是运用的形式是无法诉诸语言的。文化意识是蕴藏在语言交际中的一种知识,但在我国,英语作为一种外语进行学习,没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是把文化作为一种明言知识来学习。但文化又不仅限于明言知识的状态,它是认知者在领悟的情况下,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以学习和理解其他明言语言。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策略不仅靠自身的摸索,教师的指导也是掌握学习策略的重要方面,而教师的指导就是用语言向学生传达。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它是沉浸在语言学习和交际过程中的一种情感,不能依赖明言知识的传授,是一种个人体验,需要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所以情感态度属于缄默知识。
表1:英语缄默语言知识与明言知识维度图
三、探究英语语言学习的途径
通过上面对英语语言结构的重构,笔者从缄默知识论视角出发,重新定位英语教学的目的,正视缄默语言知识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来探究英语语言学习的途径。
1、重新定位英语教学的目的。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英语也一样,它是西方国家的语言,依附的是本国的环境。而中国的学习者,本民族语言以及相应的文化影响已经在他们身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这种缄默知识的存在使得中国人无论是外形还是气质上都有自己的“味”,正是这种“味”决定了本国人学习英语的环境,影响了中国人的英语学习,使得中国人无法习得纯正的英语,从缄默知识论的研究视角看,我们需要对英语教学目的的定位重新进行思考。英语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使学生像英语为母语的人一样进行听、说、读、写,既然无法达到本族语的水平,就不要把本族语的英语水平作为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奋斗目标。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沟通,语言沟通的关键是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英语语言教学的重点是确保学生能理解语言的真正意义,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重视缄默语言知识的基础性作用 缄默语言知识为英语语言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无论是英语教学实践,还是具体的语言交际活动,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自身的“语感”有着密切关系,“语感”现象表明缄默语言知识的存在。所以,英语的学习并不能局限于明言语言知识的学习,而是以缄默语言知识为基础,在缄默语言知识和明言语言知识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习得英语。
所以,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身体行为是英语学习的现实起点,缄默语言知识是英语学习的基础,直觉思维是实现明言语言知识和缄默语言知识互相转换的现实路径。明言语言知识学习需要以缄默语言知识为基础,学生个人语言水平的提高以及形成自己风格的语言习惯都需要通过明言语言知识和缄默语言知识的互相转换才能得到实现。因此,关注缄默语言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基础性地位,不仅要实现明言语言学习,更要保证缄默语言学习,以提高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英语学习的缄默根源、身体参与和直觉思维,以及缄默语言知识和明言语言知识的互动关系,都表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具有主體性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英语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教师以及教师的讲授虽然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具有决定性。而学生对语言的缄默认知能力才是决定语言学习的最终成效。
语言学习是以学习者的身体行为为现实起点,所以英语语言学习需要学习者投入到相应的英语活动情境中。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身体行为和直觉思维,实现缄默语言知识和明言语言知识的互动转换。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改变以往以教师的明言语言知识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的英语语言活动为中心,教师居于指导地位的教学方式。教师为指导者和帮助者,并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语言活动中,得到自己的收获,取得适当的进步。同时,学生也需要全身心的参与到语言活动中,通过不自觉地运用自己的缄默语言知识,调动原有的语言“装备”,从而实现英语学习的现实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认知论[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1(8).
(作者简介:王 云(1985-),女,汉族,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大学教育学院,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缄默知识论是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1958年首先在其名著《个体知识》中提出,被认为是认识论上的第三次“哥白尼式革命”。二十世纪60年代,波兰尼的知识理论被引进到教育理论研究中来,对教育领域许多重要问题的分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教育领域中出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之间的断裂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所学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从而造成了学习的低效。最为典型的是学生的语言学习,即学生不能把习得的语言知识很好的应用于真实情境的语言交际中。波兰尼的缄默知识论为解决这种现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视角。
一、缄默知识论
1、缄默知识的概念。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波兰尼把第一种知识称作明言知识,即能够用语言加以表述的知识,把第二种知识称作缄默知识,与明言知识相对,指那种我们知道并且体现在行动中但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知识。
2、缄默知识的特征。缄默知识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缄默知识具有“非逻辑性”。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是镶嵌于认知主体行为中的一种知识状态,缄默知识的获得需要认知主体与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是对具体情境或活动的一种直觉综合和把握。(2)、缄默知识具有“非公共性”。缄默知识不像明言知识可以通过正规的形式,缄默知识是一种连认知主体自身都无法清晰表达的知识,所以不能像明言知识一样在社会中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具有“非公共性”的特点。(3)、缄默知识具有“非批判性”。波兰尼认为,明言知识是人们通过明确的“推理”过程获得的,能够通过理性过程加以反思和批判,但缄默知识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获得的,不能通过理性过程加以批判和反思。所以,波兰尼又将明言知识称为“批判的知识”,缄默知识称为“非批判的知识”。(4)、缄默知识相对于明言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波兰尼强调人类知识中缄默知识具有优先性,他认为,缄默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智控制的能力。因此,缄默知识相对于明言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
二、英语语言知识
1、语言。波兰尼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个人知识,具有非公共性,可以划分为明言知识和缄默知识。按照这种逻辑可以推理出所有表达知识的语言都是个人语言,在词语的选择和使用中存在着个人因素,某种程度上也具有非公共性。所以,语言也可以划分为明言知识和缄默知识。
2、英语语言知识的重构。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同学的听力、发音、表达或是写作能力比较突出,但是,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是如何习得和使用这些语言技能的,所以,我们通常说的“语感”就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唯一理由,而“语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无法用语言表达,这正充分体现了波兰尼的基本观点,即“我们所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根据波兰尼对知识结构的划分框架,英语语言知识也可以划分为明言语言知识和缄默语言知识。
在2001年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把学生的语言能力分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从缄默知识论的视角,可以看出,在英语语言交际中,语言知识,即语音、词汇和语法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形态,属于明言知识。语言技能是建立在掌握明言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对明言语言知识的一种运用,可以说出具体的内容,但是运用的形式是无法诉诸语言的。文化意识是蕴藏在语言交际中的一种知识,但在我国,英语作为一种外语进行学习,没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是把文化作为一种明言知识来学习。但文化又不仅限于明言知识的状态,它是认知者在领悟的情况下,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以学习和理解其他明言语言。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策略不仅靠自身的摸索,教师的指导也是掌握学习策略的重要方面,而教师的指导就是用语言向学生传达。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它是沉浸在语言学习和交际过程中的一种情感,不能依赖明言知识的传授,是一种个人体验,需要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所以情感态度属于缄默知识。
表1:英语缄默语言知识与明言知识维度图
三、探究英语语言学习的途径
通过上面对英语语言结构的重构,笔者从缄默知识论视角出发,重新定位英语教学的目的,正视缄默语言知识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来探究英语语言学习的途径。
1、重新定位英语教学的目的。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英语也一样,它是西方国家的语言,依附的是本国的环境。而中国的学习者,本民族语言以及相应的文化影响已经在他们身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这种缄默知识的存在使得中国人无论是外形还是气质上都有自己的“味”,正是这种“味”决定了本国人学习英语的环境,影响了中国人的英语学习,使得中国人无法习得纯正的英语,从缄默知识论的研究视角看,我们需要对英语教学目的的定位重新进行思考。英语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使学生像英语为母语的人一样进行听、说、读、写,既然无法达到本族语的水平,就不要把本族语的英语水平作为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奋斗目标。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沟通,语言沟通的关键是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英语语言教学的重点是确保学生能理解语言的真正意义,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重视缄默语言知识的基础性作用 缄默语言知识为英语语言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无论是英语教学实践,还是具体的语言交际活动,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自身的“语感”有着密切关系,“语感”现象表明缄默语言知识的存在。所以,英语的学习并不能局限于明言语言知识的学习,而是以缄默语言知识为基础,在缄默语言知识和明言语言知识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习得英语。
所以,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身体行为是英语学习的现实起点,缄默语言知识是英语学习的基础,直觉思维是实现明言语言知识和缄默语言知识互相转换的现实路径。明言语言知识学习需要以缄默语言知识为基础,学生个人语言水平的提高以及形成自己风格的语言习惯都需要通过明言语言知识和缄默语言知识的互相转换才能得到实现。因此,关注缄默语言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基础性地位,不仅要实现明言语言学习,更要保证缄默语言学习,以提高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英语学习的缄默根源、身体参与和直觉思维,以及缄默语言知识和明言语言知识的互动关系,都表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具有主體性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英语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教师以及教师的讲授虽然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具有决定性。而学生对语言的缄默认知能力才是决定语言学习的最终成效。
语言学习是以学习者的身体行为为现实起点,所以英语语言学习需要学习者投入到相应的英语活动情境中。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身体行为和直觉思维,实现缄默语言知识和明言语言知识的互动转换。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改变以往以教师的明言语言知识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的英语语言活动为中心,教师居于指导地位的教学方式。教师为指导者和帮助者,并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语言活动中,得到自己的收获,取得适当的进步。同时,学生也需要全身心的参与到语言活动中,通过不自觉地运用自己的缄默语言知识,调动原有的语言“装备”,从而实现英语学习的现实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认知论[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1(8).
(作者简介:王 云(1985-),女,汉族,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大学教育学院,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