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外开花墙里香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84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目前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学生 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
  
  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一节同样内容的语文课,在有的班上下来轻松自如,课堂气氛及教学效果都令人满意,而有的班上下来,老师感到吃力不说,效果还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很多老师都会归结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目前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除了课堂上的循循善诱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提倡课外阅读,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在实践中,很多老师只是片面地调动学生对一节课,对一篇课文或一个教学活动的兴趣,而忽视了学生对整个语文课程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呢?我认为首先是让学生爱上阅读。关于阅读的好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受益的好处。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应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
  1.言传身教,经常性地为学生推荐一些经典图书和文章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的同时,自己也应做到博览群书,并且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找一些适合于学生阅读的文章、书籍。起初可以抽时间在班里读给学生听,在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学生们会不知不觉地喜欢上老师的朗读,此时,老师就应适当地耍一些花招:如读到文章高潮部分时可以请学生联想后面的情节,也可以把文章的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课下自行查找阅读。已经被吊起胃口的学生往往会自愿上钩,主动地读起书来。此时,教师就应提出更高要求:请学生阅读文章,并在课上读给大家听,有些学生为了能在课堂上读得绘声绘色,还会悄悄地在下面反复练习,这样一来又提高了他的朗读能力,岂不是一举两得?在我今年所执教的北师大第九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就需要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章来帮助理解课文,如在学习第一单元周涛的《巩乃斯的马》这篇课文时,我事先请同学们阅读了作者的原文,这对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情感很有帮助,果不其然,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由课文内谈到课文外,由文章表面谈到作者内心,轻而易举地就理解了课文,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
  2.交流共勉,定期在班内举办读书活动
  不要认为仅仅为学生布置了读的作业就万事大吉了,作为语文教师,还应为学生的读书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如:在一段时间内,规定学生读四大名著或某一作家的书籍,然后在班里举办“知识问答”“读书有感”“我最喜欢的人物”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读书的乐趣并提高自己对书籍内容的认识,无形之中,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引导经典诵读,丰富文化底蕴
  
  据科学调查表明: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新课标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然而,我们学生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很多学生到了四、五年级才积累了十几首古诗、几十个成语,对于段、篇的积累几乎为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何有些同学在课堂上读一篇课文吭吭巴巴,回答一个问题用十几个“然后”,写一篇文章更是语句不通,白话连篇了。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应从学生的背诵抓起,一则,小时候背熟了的一辈子记得住,二则,更重要的是,记忆力是需要培养、需要锻炼的,背诵是最现成的好办法,过目不忘的人确实有,那种人得天独厚,但是为数不多。历史家、思想家黎澍小时候背过《水浒传》,大历史学家钱穆背过《三国演义》,这和他们现有的成就是分不开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并对学生提出背诵的要求及任务,再辅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每月评选“背诵小能手”,利用队会时间开展“背诵比赛”,在“六一”等节日里举办“有奖知识竞答”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感到背有所用,从而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自然而然地达到丰富自己文化底蕴的目的。“日积月累、积毛成裘”,相信我们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课堂上也会引经据典、出口成章的。
  
  三、实现心灵互动,突破写作障碍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很多同学提到写作文、写日记就犯难。作文教学一直提倡“与生活紧密相连”、“我手写我心”,然而,现实却截然不同:有些同学平时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与家长争论起来更是巧舌如簧,可一到写作文就大脑一片空白,无从下手,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框架束缚,如开头点题、结尾点明中心,文章要有意义……从而使学生不敢说真话,不敢表真情,每次作文都要绞尽脑汁地想如何去迎合老师的意图,这样学生又怎能写出好文章呢?记得有一次,我收到一封学生写给我的信,内容是反映班上的一些不合理现象,该生平时最怵作文,作文也很少得优,可这封信却写得语句流畅、情真意切,令我很是惊讶,由此我突然悟到:是我们的老师束缚了孩子们的思想,埋没了孩子们的情感。于是我在班里推出一个新的日记内容:即以写日记的形式给老师(父母、同学……)说说心里话、悄悄话或把每天做的趣事、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以及班上出现的一些好人好事、不良现象等写给老师看,这样一来,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大大提高。如今,我通过写日记这种形式同班上的很多同学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希望我们广大语文老师能在种好“课堂”这块田的同时,管好“课外”这片林,从而达到“墙外开花墙里香”的目的,即在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也由此而变得更精彩!
其他文献
[摘要] 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由于语文学习的材料形象生动,体验性学习是这种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亲临实践,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产生个性化见解,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体验 语文教学 体验性学习    一、问题的提
译/刘宇婷   一群儿童因为没鞋穿,而在脚板上涂上柏油以防受伤……这一幕,引发了一位普通离异女性的悲悯和思索,她立即行动起来!  她发起的“分享脚底板”慈善工程至今已分发了350000双鞋给世界各地需要它们的人。这位赤脚拯救者用她的善良、她的信仰告诉我们:有能力帮助别人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而拯救别人的同时也正是在拯救自己!    在某一特定的时刻,简单的一句问话也许能改变整个人生。   当那修女问
抗战时期,邓颖超与周恩来一道从武汉来到陪都重庆,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辉旗帜,担当中共中央赋予的使命,英勇奋斗,努力工作,在重庆这座城市留下许多革命故事,传诵至今,成为美谈。 抗日救国 努力工作  邓颖超( 1904-1992),原名邓文淑,祖籍河南光山,1904年2月4日出生于广西南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全面抗战爆发后,邓颖超在武汉、重
初读几米,给我的印象是“悠闲”。从他笔下跳跃出来的字符不过是一些平凡的小诗,但读在在心里却很舒畅。  后来,读了几米的《照相本子》、《木瓜的世界》、《地下铁》等,我更有一种感觉:不愧是画漫画的,童心未泯,有趣!其实,他的诗是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感悟,却能让我很意外地领悟到其中我认为很精髓的东西的。比如那篇《有效期限》:  一艘小纸船  悠悠地漂过来  吸饱水分  渐渐沉没  世界上所有的美好  都有
编绘/子君工作室
乔乔木的思绪还没从纷纷扬扬的飞雪中拽回来,可乐王突然问他:“乔乔木,你说雾是什么颜色的?”乔乔木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灰色的,要不就是白色的。”  “哦,是这样吗?我带你去伦敦看一幅画。”可乐王拉起乔乔木一阵旋转,来到了19世纪的伦敦。他们走进一家画廊,这里正在展出法国著名画家莫奈的画。只见一群人围在一幅画前议论纷纷。  一位瘦高个的绅士表情严肃地说:“不可思议,怎么会有紫红色的雾!”一位胖胖的贵
吃晚饭的时候,家里的电话铃响了。刘大公先是一惊,接着就跑了过去。  电话是易小强打来的,说有重要的事情要和刘大公谈。约好十分钟以后在林荫道上见。一定是有方笑的消息了。刘大公急忙把饭吃完,几乎是飞跑着来到易小强的跟前。  易小强半带讥讽地问:“你小子最近可是越来越成熟了!”  “什么意思?”刘大公根本摸不着头脑。  “我问你,那份声明到底是谁写的?”  “什么声明?”  “别装傻了,你装傻都装不像。
2000年8月25日,在台北策划展出的《1950仲夏的马场町——战争、人权、和平的省思》图片特展,影像反映的是国民党退守台湾第二年大举枪决中共地下党人的惨烈过程。由于机密照片首度公开,画面极具震撼,尤其是著名“吴石案”中几位受难者:原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及其副官聂曦、原国民党“联勤总部第四兵站总监”陈宝仓、中共华东局派遣人员朱谌之行刑前的特写镜头。4幅照片中各人表情殊异,令人沉思,可以说影
译/方陵生    人类漫步在大峡谷已有8千年的历史,很久以前的人们如何在这条地球裂缝里生活?大峡谷正在渐渐地向我们显现着隐藏的秘密。     神秘莫测 的大峡谷     在游人印象中,大峡谷实在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无法想象能够“了解”它。每年都有四百万人来此游览,多数游客都是在国家公园服务处的引导下,到达大峡谷南缘。  但是无论是从它的广阔浩瀚还是从地势险峻来看,大峡谷都是一块无法探知的原始荒野。
曹文轩,当代文坛上为数不多的在创作和研究领域都颇有成就的学者型作家,北京大学赫赫有名的十佳教师。他的课堂一向是博士、硕士人满为患,不同的是,今天他要给小学师生们讲课,讲他认为和作文最息息相关的幻想课,而他这堂课的名字就叫做——    无中生有    什么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最平常的解释是凭空捏造。这个词语一直以来被人们作为贬义来形容,但是我要说,无中生有是个褒义词,我们写作有时需要“无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