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科学社会主义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精辟阐述和透彻阐释.这些重要论述,以如何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主题,以阐释和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关联为主轴,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理性认知,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共同体思想、"两个决不会"原理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以独创性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其他文献
朱熹的孝论是以"四书"、《礼记》及《孝经》等先秦与秦汉文献为基础,萃集儒家孝论的精粹而成,具有集大成的性质.朱熹以"理-气"结构论证孝的合法性,以"理-礼"结构确定礼为孝的运行机制,由权而"得中"为孝的实践原则,并基于孝悌为"行仁之始"的理解,从心性与政治两个层面总结了孝的意义.朱熹的孝论体现出了兼该体用、会通公私领域的特点,并不是后世愚忠愚孝思想的理论来源.而"经由现代性的洗礼",在当前的中国社会重建新的孝伦理体系,仍是一项重要和迫切的工作.
"合宜行为"概念在斯多亚派的伦理学以及西方伦理思想史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依据斯多亚派的"自然"与"属己之爱"的概念,在广义上将"合宜行为"界定为"符合自然/本性的行为";其次,依据他们对善/恶、中性事物的界定,指出广义的合宜行为又可以区分为狭义的"合宜行为"与"完美行为/正确行为".通过对合宜行为的讨论,斯多亚派反对在日常生活中将健康与财富等视为善或人生目的,同时也反对完全抛弃健康与财富等的犬儒作风,而是建议我们以一种宁静的态度对待世事无常,并在理性处理中性事物的过程中,追求美德的卓越与幸福.
随着对移情的跨学科的深入研究,移情概念本身在当代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本文通过对不同定义方式的梳理,根据对情绪要素和认知要素的不同要求,归纳出了广义的移情概念和狭义的移情概念.从亚里士多德式的美德概念来看,狭义的移情虽然有助于美德的培养,但是鉴于它在概念上并不蕴含对美德来说是构成性的规范性要求,因此狭义的移情本身并不适于被看作是一种美德.而且,试图把对他人关切的移情理解为美德的尝试也是存在问题的.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等文本中提到了几种特别的生存方式,并将它们看作存在之真理发生的方式,但对它们大多未加明确解释,因而其含义不明.从海德格尔中后期提出的"真理的发生作为斗争和争执"出发,系统地探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真理发生的这五种方式以及与此对应的五种实际生存样式,可揭示出它们的真实含义.同时,由于真理的发生需要"此"作为居有的发生之所和敞开之地,而此-在是人之存在的本真状态,因此这五种方式是出自存在之真理的人的本真生存样式.这是海德格尔随着对存在理解的拓宽和加深,对《存在与时间》未及展开的本真
在中晚期海德格尔现象学中,爱(Liebe)并没有缺席.关于《斐德罗篇》中爱欲(erōs)观念的现象学阐释,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不过,这种阐释十分复杂.一方面,经由对柏拉图爱欲观念
近代许多思想家以传统思想资源来对接、理解和阐释权利思想.严复用“直”来对译“rights”;梁启超率先揭示“义者我也”这一传统训诂所蕴合的权利观念;刘师培从“义”之“勿
康德的"敬重"概念在学术界争议较大.这些争论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这一概念不仅涉及诸多对象,而且其自身还包含一个三层次的先验结构:即对他人的敬重是以对法则的敬重为前提的;对法则的敬重是以对人格理念的敬重为前提的;对人格理念的敬重是以审美判断中的崇高感为前提的.由于敬重在各层次上的作用机制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康德在表述时变化较多,这也给我们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通过逐一剖析敬重概念的三个层次,这些表面上的冲突可以得到化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懂弄通做实并长期坚持
期刊
随着智能机器的自主性越来越强,艾伦等哲学家提出人工道德能动性的构想,目的是让机器成为道德行动者.然而,这种构想引发了众多哲学家的反驳.这些反驳可以概括为三大进路:以约翰逊为代表的无自由反驳、以知璨·赫为代表的无责任反驳和以斯塔尔为代表的无意义反驳.从表面上看,三大反驳进路都是从人类的道德能动性出发,通过人机在道德性上的本质差异,进而否定机器拥有道德能动性的可能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它们都根源于道德上的有机观点,即认为无机物的组织系统拥有道德能动性是不可想象的.尽管对人工道德能动性的反驳有某种破坏作用,但它却
本文致力于在"先验演绎"的框架内探讨康德关于经验对象构造的思想.在康德看来,经验对象既不是物自身,也不是单纯的心灵状态,而是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表象出来的对象.经验对象的构造过程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知性凭借范畴构造出作为形式结构的先验对象,这是任何对象得以可能的逻辑前提;其次,想象力发挥着沟通感性与知性的中介作用,它能在杂多材料的综合中执行知性的规范性要求,从而将经验性直观归摄到客体概念之下;再次,感性提供现象,知性提供先验对象,想象力结合二者,经验对象的构造呈现出三重主体依赖性.经验得以可能的条件同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