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从民间收集到一件玉佛(如图)。柔白晶莹的玉质,精致细腻的雕刻,确实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这件玉佛,纵6厘米,横3.8厘米,厚1.8厘米,重66克,上窄下宽。工艺采用高浮雕,圆雕技法,用和田玉中的糖白玉(白玉中间带糖色)雕成。佛像头微侧,秃顶宽额,慈眉善目、笑容满面,给人以慈祥、和睦、亲切之感。内穿宽衣大袖,外披袈裟,衣纹清晰,随风飘逸。双手捧着一个玉木鱼,背上着一顶荷叶帽,荷叶脉纹清晰,舒卷自然。玉佛好似云游四海归来。正坐于地上作半跌跏坐,显得轻松自然,使人备感亲切。玉佛的形象如生,细腻如真,神韵眙然,呼之欲出。经行家鉴定,为清代中期所琢。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佛像妙品。
纵观整个玉佛,让你觉得它就是一块油脂做成的,柔白晶莹,十分可爱。玉佛的荷叶帽檐上端有一小孔,既可系绳悬挂于胸前,又可佩戴于腰间,还可以配木座置于书案上作为小摆件。
这件玉佛在很多年前雕琢出来,赋予它生命,似乎就是在等待着我目睹它,拥有它。那位赋予它生命的高手的才华,似乎只有我才能够读懂他。每当闲暇之时,我静坐书斋,一杯新茶,清香袅袅,手里把玩着这块美玉,安然地斜靠在椅背上,心灵被融化在美妙之中……■
造型别致的康熙青花葫芦瓶
□文·图/程序
现在搞出版工作的人,越来越体会到,选题的重要性,你出版的图书是否畅销,你编辑的文章读者是否喜欢看,选题是起决定作用的。同样,搞收藏,选题也很重要,策划一个“讨巧”的收藏选题,是实现自己收藏爱好目的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设计选题主要考虑二点:一是可行性。也就是你要充分考虑到你自己的鉴定知识、经济能力和可支配时间;二是社会意义。一个好的选题,应该起点要高,如果能兼顾到选题的社会意义,同样是日积月累的付出,效果是不一样的。原文新报业集团总经理,《古瓷灯话》和《藏瓷说艺》的作者顾行伟先生,十几年前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搞中国古油瓷灯的收藏,2004年在青浦朱家角办了一个展馆,开馆时,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和市高级法院院长滕一龙等领导前去参观,得到了他们的称赞。行伟先生独树一帜,策划出这样的选题,集古为今,求索逸志,并冲破个人收藏“秘不示人”的传统,用公开展示的方法,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古代瓷灯的历史,起到了与博物馆展览之间的拾遗补缺的作用,丰富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内容,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近几年,上海周边的旅游城市,有一些收藏家举办的,很有特色的个人收藏展,都应该是回报社会的成果。当然,搞展馆的选题大了些,不适合一般的收藏爱好者,但家中的一个书橱、一个博古架也可以是一个小的选题的展示平台。所以,选题就好比是车轴,鉴定知识、经济能力、时间就像是车轮,只要设计匹配,就能够平稳地驶向个人爱好的目的地。
收藏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对收藏意义、目的、价值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搞好选题,做好专题固然好,但也不要偏执,不应该排斥在搞专题收藏的同时,留意一些其他精品的收藏,以丰富自己藏品内容。我与一些鉴赏家交流,他们都有这样的想法,有不少收藏爱好者,由于过去搞的品种太单一,注重专题收藏,失去了许多很好的收藏机会。再回头看看,有的收藏品就显得太过于一般和粗糙。
总结他们的经验,我认为,收藏要在有欣赏价值的前提下“兼收并蓄”,不要把范围搞的过于狭窄,而束缚自我。对于大部分以艺术欣赏为主或搞专题收藏的爱好者,专家的经验应该是可以参考的。什么是可以考虑收藏的古瓷藏品(仅仅是指“可以考虑”),怎样来把握,我用四件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的瓷器加以说明:
一、有艺术欣赏价值
此件“北宋影青菊花纹镗锣洗”,芒口,通体施以影青釉,模印有菊花纹饰,菊花隽美多姿,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古代文人偏爱,此洗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二、反映典型的时代风格
此件“北宋越窑青釉素面印盒”,底平略凹,子母口,釉色青绿,滋润光泽。虽品种较为普通,但品相完好,反映了北宋越窑的典型造型风格。
三、同类器型中的精品
此件“北宋影青薄胎葵瓣洗”,平足,洗口为12葵瓣外撇,内壁有12道凸棱。整个器皿完整,釉色剔透,如冰似玉,似一朵盛开的葵花,十分精致。
四、造型独特和完美
此件“北宋青白釉菊瓣鼓钉纹粉盒”,假围足,带盖,盖上印有菊瓣纹,是宋代女性梳妆用的粉盒,这种粉盒小巧精致,器型独特,存世量相对较少。
由于收藏的审美、价值观各有不同,以 上观点及介绍仅与读者探讨。
编辑:曹参
战国铜璜是一种装饰品
□文·图/王连根
2006年冬,一个偶然机会,我在上海老街古玩市场早市,从外地来沪客商手中选出四件较完整的铜璜。
回家后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四件铜璜与2004年第四期《考古与文摘》中记载的战国期间的铜璜基本相同。应该说,它是战国时期铸造的铜璜。
根据这四件铜璜形制的特征,我把它分为三种形式:
Ⅰ型、桥形铜璜,形似古桥,又称桥形币。
A件、通长9.8厘米、高2.15厘米、重8.9克。
B件、通长9.8厘米、高2厘米、重9.5克。这两件器物全部为素面,正面平齐,背面周围折起,拱两瑞较宽,顶部为一穿孔,出土较多(图1、2)。
Ⅱ型,兽形铜璜,形似虎头状,又称罄形币。通长10厘米、高1.8厘米、重7.3克。两头作兽形。形似虎头,正、背面有云雷纹和长方格纹(图3)。
Ⅲ型、磬形铜璜,又称铜桥形饰。通长12厘米、高3.62厘米、重15.2克。两头作圆形,各有一穿孔,拱顶内下方有一尖,顶部有穿孔,正背面饰有草叶纹和双涡平纹,形似古代乐器,出土较少(图4)。
战国时期,青铜器在铸造技术上有了重大创新,采用失蜡法制作,改变了商周时期用陶模法铸造青铜器的工艺。铜璜在中国的分布地域也比较广泛,如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山东、陕西、山西、湖南、甘肃等省均有。
关于铜璜性质、考古界说法不一,界定不清,名称各异,有铜璜、铜桥形饰、璜行器、桥币、桥形币、罄形币等等称呼。
古籍《说文》释:“璜、半壁也”。又称:“环、壁也”。按照《说文》的解释,半壁、半环应属璜,铜璜是用铜质铸成的器物,虽然形制各式、大小重量不一,但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半环形,中间内凹,两侧突起。顶部或两边有穿孔。铜璜渊源于古代玉璜。玉璜距今有6500年左右的历史,马家滨文化就已经有了玉璜,使用者是权贵阶层。铜璜是由玉璜演变而来的仿制品,主要用途是随葬的装饰品,常置于棺内四角,特别在女性墓葬中较为多见,成为秦、楚、赵、魏、韩、齐、越等国人民的风俗和信物,以求保护死者的神灵。
从目前考古资料分析,铜璜并非是战国的钱币,与先秦的货币完全不同,战国墓葬中很少有古钱币随葬就可说明。有些学者将铜璜说成是战国的桥形币,这个观点是不确切的。笔者赞同史树青、唐石文等先生的观点,认为铜璜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装饰品。■
编辑:刘超